研究生: |
吳元禎 |
---|---|
論文名稱: |
宋元話本小說幻異空間析論 |
指導教授: | 林保淳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3 |
中文關鍵詞: | 宋元話本小說 、三言 、空間 、幻異空間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70 下載:1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空間是人類生養食息的外在環境,它提供了人類活動的場所,並由此發展出不同的社會與文化,一言以蔽之,空間承載著人類的行動與思想;然而,若無人類運用語言文字記錄下對生活空間的認識,「空間」此一概念亦無從形成;易言之,空間的存在實則建構於人的主觀描述上,「人」才是空間的主體。有鑑於此,由「空間」為基點切入分析,可據以尋索描述、建構空間之人物的內在心理。物質空間的表述如此,幻異空間的建構亦不外如是。
幻異空間,係指作品內容出現神、仙、妖、鬼等「他界」的超自然存在或夢境等非常體驗,致使現實生活空間發生諸多無法以常理邏輯予以解釋之現象,呈現由現實空間「中介」、連結至仙境、妖界等虛構空間的空間意涵者。本文按照故事情節所出現的超現實現象,將宋元話本小說的幻異空間,括分為:仙佛、妖異、幽魂、幻夢等四類,除了分章析論宋元話本小說中的幻異空間與現實世界疊合的「真實位址」,以探究時人對神仙妖鬼等異類存在的心理反應之外,並略舉前代同類題材作品,試圖透過文本的比較,爬梳其源流,藉以描摹時代變遷下的觀念變化。
宋元話本小說具有高度的社會性與濃厚的通俗性,其中之於幻異空間的描述,特別凸顯其與現實人世的疊合,是故以「空間」為研究主軸,分析幻異空間在現實世界的位址,及由現實進入幻異空間時的非常現象,再觀察人物進入幻異空間的反應,便可經由現實/幻異空間的互動,從「現實」進入「幻異」空間,進而聯繫至內在「心理」,更細致地抉發身為空間主體的「人」的情感活動與思考模式,了解時人對幻異空間的態度及其背後所隱含之情感基調。
關鍵字:宋元話本小說、三言、空間、幻異空間
一、文本
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喻世明言》,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馮夢龍編撰、廖吉郎校注、繆天華校閱,《醒世恒言》,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警世通言》,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洪楩編輯、石昌渝校點,《清平山堂話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
二、古籍文獻(依姓氏筆劃先後排列)
不知撰者,《元始上真眾仙記》,收錄於《道藏》,上海: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王根林校點、張華撰、周日用等注,《博物志》,收入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根林校點、劉義慶撰,《幽明錄》,收入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根林校點、吳均撰,《續齊諧記》,收入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根林校點、王嘉撰、蕭綺錄,《拾遺記》,收入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根林校點、陶潛撰,《搜神後記》,收入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
竹添光鴻箋、左丘明著,《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98年
杜光庭編,《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收入《道藏》,上海: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杜光庭述,《道德真經廣聖義》,收入《道藏》,上海: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李昉等撰,《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收入【清】紀昀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李漁叔註譯、墨翟原著,《墨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孟元老等著,《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林靈真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收入《道藏》,上海: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袁珂校譯,《山海經校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袁宏撰,《後漢紀》,收入紀昀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徐松纂輯,《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
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
范瞱撰,《後漢書》,收入紀昀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張君房編,《雲笈七籤》,收入《道藏》,上海: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湯敬昭等校注、韓非著,《韓非子校注》,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
彭丙成注譯、【漢】王符原著,《新譯潛夫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黃滌明注譯、【晉】干寶原著,《搜神記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黃益元校點、劉敬叔撰,收錄於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楊家駱主編、脫脫等撰,《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
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收入《道藏》,上海: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東周】莊周著,《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陳飛龍註譯、葛洪撰,《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魏收撰,《魏書》,收入紀昀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紀昀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羅燁,《醉翁談錄》,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
瀧川龜太郎校釋、司馬遷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三、近人專著
(一)西文譯作(依英文字首順序排列)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奧)佛洛依德(Freud, Sigismund Schlomo),《夢的解析》,臺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法)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莫偉民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英)邁克.克朗(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年
(美)索雅(Soja, Edward W.)著,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4年
(二)中文著作(依姓氏筆劃次序排列)
1.空間理論
王璦玲主編、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年
夏鑄九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黃應貴主編、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年
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研院民族所,1995年
2.社會文化
王榮義,《穿越夢境,遇見最真實的自己》,臺北:天下雜誌,2012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皮慶生,《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林禮明,《鬼蜮世界─中國傳統文化對鬼的認識》,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
吳剛,《中國古代城市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卿希泰主編,《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
馬書田,《全像中國三百神》,臺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3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
張振軍,《傳統小說與中國文化》,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賈二強,《神界鬼域—唐代民間信仰透視》,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楊永漢,《虛構與史實:從話本「三言」看明代社會》,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
葉坦、蔣松岩撰,《宋遼夏金元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劉仲宇,《中國民間信仰與道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
葛兆光,《中國古代社會與文化十講》,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
龍潛庵,《穿梭宋元話本之間》,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
龐德新,《從話本及擬話本所見之宋代兩京市民生活》,香港:龍門書店,1974年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薛梅卿點校,《中華傳世法典:宋刑統》,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鄭志明,《中國文學與宗教》,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鄭志明,《中國社會鬼神觀念的衍變》,臺北:中華大道文化出版社,2001年
鄭師渠總主編,《中國文化通史:兩宋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年
3.文學及小說
王秋桂編,《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
王定璋,《白話小說:從群體流傳到作家創造的社會圖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豐楙,《仙境與遊歷:神仙世界的想像》,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吳光正等編,《想像力的世界-二十世紀「道教與古代文學」論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譚正璧,《三言兩拍資料(上、下)》,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俞汝捷,《幻想和寄托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孫楷第,《俗講說話與白話小說》,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程毅中,《宋元小說家話本集》,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張曼娟,《柔軟的神殿:古典小說的神性與人性》,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6年
魯德才,《中國古代小說藝術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8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葉慶炳,《談小說妖》,臺北:洪範書局,1983年
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
劉仲宇,《中國精怪故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劉燕萍,《古典小說論稿-古典•怪誕•心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第四卷)》,石家庄: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鄭明娳編,《貪嗔癡愛:從古典小說看中國女性》,臺北:師大書苑,1989年
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69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1》,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2》,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年
歐陽代發,《話本小說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7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2006年
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譚正璧,《話本與古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四、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依發表時間先後排列)
(1)學位論文
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67年
郭玉雯,《聊齋誌異中他界故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蔡雅薰,《六朝志怪妖故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朱曉娟,《程朱學派與宋代婦女貞節觀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許懿丰,《《三言》幻異故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期刊論文
鄭志明,〈唐代傳奇的夢〉,《鵝湖月刊》,1991年第190期
李寧寧,〈夢的超自然現象研究與探討〉,《江蘇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
王立,〈神秘世界中的公平交易原則──鬼靈酬恩與古代復仇文學主題〉,《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
韓佳衛,〈試論悲劇《牡丹亭》中的夢〉,《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李連生,〈《西遊記》鬼子母與九子母〉,《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第4期
劉楚華,〈《廣異記》中的幽冥情緣〉,《文學遺產》,2003年第2期
項裕榮,〈九子母•鬼子母•送子觀音-從"三言二拍"看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的佛 道混合〉,《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2期
楊建宏,〈略論宋代淫祀政策〉,《貴州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皮慶生,〈宋人的正祀、淫祀觀〉,《東岳論叢》第26卷第4期,2005年
鍾國發,〈道教神靈譜系簡論〉,《傳統中國研究集刊》,2006年12月第1卷
康韻梅,〈唐代小說中長安的城市空間場景與敘事之關係〉,《成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