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嘉玲
Chang, Chia-Ling
論文名稱: 中高齡暨高齡學習者情緒調適策略量表之建構-以臺灣芯福里情緒志工為例
Construction of the Scale of Emotional Regulation Strategies for Middle-Aged and Elderly Learners-Take Taiwan Happiness Village Emotion Education Association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秦秀蘭
Chin, Hsiu-Lan
口試委員: 張德永
Chang, Te-Yung
陳柏霖
Chen, Bo-Lin
秦秀蘭
Chin, Hsiu-Lan
口試日期: 2023/06/12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dult Education and Culture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情緒調適情緒調適策略中高齡暨高齡學習者量表編製
英文關鍵詞: emotional regulation, emotional regulation strategies, middle-aged and elderly learners, scale development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82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8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並編製一份針對我國中高齡暨高齡學習者使用,具有信效度的中高齡暨高齡學習者情緒調適策略量表(Middle-aged and Senior learners Emotional Regulation Strategies Scale,MS-ERSS),以瞭解我國中高齡暨高齡學習者情緒調適策略運用的狀況。
    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法,以自編的「中高齡暨高齡學習者情緒調適策略量表」為工具,以立意取樣選取年滿45歲以上臺灣芯福里情緒推廣協會的志工,進行網路調查,回收問卷538份,有效樣本538份,回收率100%。施測資料經驗證性因素分析驗證後,完成一份完整的「中高齡暨高齡學習者情緒調適策略量表」。本量表包括:我和自我、我和他人、我和環境等三個子量表,每個子量表分三個層面:「覺察」、「處理」、「表達」,每個層面4題,總共36題。研究結論如下:量表經過專家三次德懷術問卷。信度方面,三個子量表的信度為Cronbach’s α 均在 0.8以上,表內部有一致性,但是在未刪題的狀況下保留所有題項,三個子量表在組成信度上偏低,再用萃取變異量三個子量表均超過0.5的水準,表示本量表構面之指標內部一致性為尚可接受,具有一定的信度。量表效度:本研究在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同時,即可透過所得到因素間相關係數,三個子量表各有其層面低於對角線數字;再進一步用構面比較模式法,各層面之卡方值變動量均有顯著差異,代表有一定的區別效度。
    以臺灣芯福里中高齡暨高齡情緒志工為對象的調查結果發現:1.自覺健康狀況佳的人與有從事宗教信仰活動的人,情緒調適策略的運用較佳。中高齡與高齡者的自我覺察是影響情緒調適運用的關鍵因素。2.透過情緒教育培訓過的受試者,其個體情緒調適策略的運用不因年齡或教育程度而有所不同;3.投入推廣情緒教育的年資越久者,情緒調適策略的運用越佳。由此得知,中高齡者情緒調適策略的學習與運用是可以學習的,而且值得大力推廣。
    最後本研究也針對量表應用在實務和未來研究上提出一些建議,可做為中高齡暨高齡學習者自身學習,還有相關中高齡暨高齡教育、推廣單位等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compile a reliable and valid Emotional Regulation Strategies Scale (ERSS) for middle-aged and elderly learners in my country,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use of emotional regulation strategies by middle-aged and elderly learners in my country. status.
    This study uses the self-compiled "Emotional Adjustment Strategies Scale for Middle-Aged and Elderly Learners" as a tool, and selects volunteers from Taiwan Xinfuli Emotional Promotion Association who are over 45 years old to conduct an online survey. , 538 questionnaires were recovered, 538 valid samples, and the recovery rate was 100%. After the test data were verified by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 complete "Emotional Adjustment Strategies Scale for Middle-Aged and Elderly Learners" was completed. This scale includes three subscales: I and myself, I and others, and I and the environment. Each subsca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awareness", "processing", and "expression". There are 4 items in each level, and the total 36 question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the scale has been passed through the expert three-time Moral Technique questionnaire. In terms of reliability, the reliability of the three subscales is that Cronbach's α is above 0.8, and there is consistency within the table, but all items are kept without deleting the items, and the composition reliability of the three subscales is relatively low. The three sub-scales of extraction variation are all over 0.5, indicating that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of the indicators in this scale is acceptable and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reliability. Scale validity: In this study, while conducting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hrough the obtaine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factors, each of the three subscales has its level lower than the diagonal number;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hanges in the chi-square value of the levels, which means that there is a certain degree of discriminant validity.
    Investig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motional adjustment among middle-aged and elderly learners: 1. People who feel that they are in good health and those who engage in religious activities use better emotional adjustment strategies. The self-awareness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i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use of emotion regulation. 2. The use of individual emotion adjustment strategies for the subjects who have been trained through emotional education is not different due to age or education level; 3. The longer the experience in promoting emotional education, the better the use of emotional adjustment strategies. From this, it can be learned that the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of emotional adjustment strategies for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can be learned, and it is worth vigorously promoting.
    Finally, this study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cale in practice and future research, which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middle-aged and elderly learners themselves, as well as relevant middle-aged and elderly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uni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臺灣中高齡者心理健康 8 第二節 中高齡暨高齡學習者的心理特質 18 第三節 情緒調適策略的定義與內涵 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1 第五節 資料處理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45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45 第二節 本研究各量表之信效度分析 49 第三節 本研究不同基本變項對各構面之差異分析 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7 參考文獻 80 附錄 90 附錄一 三回合專家效度彙整表 90 附錄二 三次德懷問卷調查表 105 附錄三 正式網路問卷量表 126 附錄四 臺灣芯福里協會情緒教育高年級推廣四冊教案 130

    中文部分
    王育鵑、高啟雯(2021)。超越老化之概念分析。源遠護理,15(3),25-29。
    王昭琪、張宏哲(2018)。臺灣地區中老年人宗教性與生活滿意度及憂鬱情緒之相關性研究。長期照護雜誌,22(2),147-169。
    王蘊潔(譯)。變老的勇氣(岸見一郎原著)。平安叢書。(2018)
    朱庭慧(2015)。高齡者幸福感與活躍老化相關之研究—以長青大學和樂齡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朱靜女(譯)。情緒解鎖。(Marc Brackett 原著)。天下雜誌。(2020)
    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何曉婷、劉立凡、郭乃文。台灣南部地區老年憂鬱情緒之影響因子探討。台灣家醫誌,26(2),100-108。
    余啟文,張晴翔(2022)。應用需求理論比較台灣本土高齡社區人口:在機構化與社區化趨勢發展的服務策略。商略學報,12(1),33-66。
    吳明隆(2013)。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五南。
    吳明蒼、蔡正育、柳立偉(2011)。大學生生活幸福感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2,152-165。
    吳偲嫄、曹俊德(2016)。父母情緒智力與幼兒社會行為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 17(1),55-81。
    呂寶靜、李美玲、蔡明璋、吳淑瓊(2007)。人口政策白皮書籍實施計畫之研究,子計畫四「我國人口政策白皮書之規劃與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李仁豪、余民寧(2014)。臺灣中老年人外向性及神經質人格、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模型建構及其結構係數比較。教育心理學報,45(4),455-474。
    李仁豪、余民寧(2014)。臺灣中老年人外向性及神經質人格、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模型建構及其結構係數比較。教育心理學報,45(4),455-474。
    李永承(2022)。高齡學習者學習參與及其社會資本之研究-以臺灣的樂齡學習中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玉琇(2000)。工作記憶的限制在人因心理學中的意涵。應用心理學之硏究,5,55-67。
    李玉嬋、張育萍(2018)。「爺奶心健康,幸福有好康」~老人心理健康促進計畫之發想。諮商與輔導,386,49-55。
    李百麟、王巧利(2012)。老人情緒與調適。危機管理學刊,9(2),95-104。
    李宗派(2010)。老人的情緒與心理保健。臺灣老人保健學刊, 7(1), 2011。
    李茂能(2019)。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實務:圖解AMOS取向。五南。
    李新民(2015)。空巢老人與非空巢老人的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比較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文社會電子學報,11(1),23-47。
    李新民、高敏惠(2014)。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和成功老化相關之初探。樹德人文社會電子學報,10(1),97-122。
    李歡芳(2003)。老人自尊與懷舊療法 。護理雜誌,50(4),98-102。
    杜育真(2011)。父母親的生氣情緒調適。諮商與輔導,308,43-47。
    汪曼穎、葉怡玉、黃榮村(2013)。台灣認知心理學的應用:從認知研究到科技脈絡裡的人性化設計。中華心理學,55(3),381-404。
    阮芳賦(2009)。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五南。
    林志哲(2015)。「心理幸福感量表」之中文化驗證。測驗學刊,62(4),261-277。
    林育陞(2015)。社會工作「正向」理論與實務-以復原力為例。社區發展季刊 150,304–316。
    林佳靜(2017)。高齡者心理健康問題、心理需求滿足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林俐俐(2013)。臺灣高齡化社會的可行人口發展規劃:需求層次觀點。中國地方自治,66(11),49-74。
    林美和(1990)。我國成人學習需求評估報告。社教雙月刊,38,46-49。
    林美和(2006)。從發展心理學觀 點看生命期發展。五南。
    林雅絹(2012)。兒童情緒調適量表編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2),85–89。
    林綠萍(2016)。樂齡大學參與者參與動機與深度休閒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987yh9
    林璟筠(2018)。高中學生情緒調適之我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8),122-126。
    社團法人臺灣芯福里協會情緒教育推廣協會。取自:http://www.happinessvillage.org/
    邱莉婷(2011)。高齡學習者面對問題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胡小玫、葉芸彤、李靖雯、王筠婷 、張若喬、周祐如、王宏宇(2021)。高齡教育發展初探及啟示 —以臺南市經驗為例。教育學誌,46,93-147。
    唐子俊、黃詩殷、蘇薇如、鍾維庭(2022)。新冠疫情的人際心理治療:處理憂鬱和創傷。中華團體心理治療,28(1),17-24。
    秦秀蘭(2000)。我國成人教學者自我評量表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秦秀蘭(2012)。認知老化的理論與實務。揚智文化。
    秦秀蘭(2013)。高齡者情緒調適研究的現況與趨勢。台灣老年學論壇,20,P1-15。
    秦秀蘭(2014)。專注?放鬆?加油?放下?高齡 者情緒引導策略的兩難。應用心理研究,61,1-28。
    翁玉玲(2014)。建構血液透析患者生活品質量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高旭繁(2014)。邁向正向老化─銀髮族適應面面觀。應用心理研究,60,41-43。
    高旭繁、許淑華(2014)。從正向心理學的觀點看台灣初老期民眾的老化調適。應用心理研究,60,115-159。
    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2022)。高齡長者心理健康議題。2022 年 6 月 23 日,取自:https://ageing.nhri.edu.tw/%e9%ab%98%e9%bd%a1%e9%95%b7%e8%80%85%e5%bf%83%e7%90%86%e5%81%a5%e5%ba%b7%e8%ad%b0%e9%a1%8c/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 至2070 年)報告。2022年3月9日,取自:https://pop-proj.ndc.gov.tw/upload/download/%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4%BA%BA%E5%8F%A3%E6%8E%A8%E4%BC%B0(2020%E8%87%B32070%E5%B9%B4)%E7%B0%A1%E5%A0%B1.pdf。
    張家瑜(2019)。從認知心理學探討分析綠色品牌之幸福感關鍵要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張菀珍、蘇夢苹(2011)。社區中高齡者參與音樂方案對其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探究。社區研究學刊,2,109-157。
    張瑞珍(2018)。中老年人的社會聯繫與心理福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部(2021)。學習社會白皮書。2022 年 3 月 9 日,取自: https://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78766/cd4b2755-dcd2-46c9-bf ed-05e986141b51.pdf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0)。全國老人生活幸福感調查報告。2022年3月22日取自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Home/Learning?side_nav=About-3。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20)。樂齡學習中心學員情緒多元向度調查報告。2022年3月22日,取自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Home/Learning?side_nav=About-3
    許雅雯、盧俊宏(2010)。高齡者的身體自我概念。大專體育學刊,12(1),43-51。
    許嬌女(2019)。情緒教育志工服務產值之研究-社會投資的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連廷嘉、連廷嘉(2015)。老人幸福感量表編製之研究。輔導季刊,51(1), 29-37。
    郭郡羽、王美文、張德永(2021)。樂齡學習者課程參與情形與幸福感、寂寞感及自尊間的關聯。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6(2),241-263。
    陳玉貞、楊文宜、張怡茹(2022)。打開心裡的門窗、迎向健康的人生— 專訪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郭乃文理事長。2022 年 2 月 1 日,取自: https://wwwc.moex.gov.tw/main/ExamEssence/wfrmExamEssence.aspx
    陳金定(2008)。探究不同情緒調適方式之隱藏代價。輔導季刊, 44(2), 1-11
    陳亮恭、楊惠君(2015)。2025無齡世代:迎接你我的超高齡社會。康健。
    陳信木(2019)。我國邁向超高齡社會之人口與家戶結構變遷趨勢及其政策意涵。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7(1),6-23。
    陳貽照、簡晉龍、許詩淇(2020)。高齡者之感恩性情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情緒與認知之雙元中介機制。教育心理學報,52(1),81-111。
    陳瑞銓(2021)。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在活躍老化及生活幸福感之差異研究 -以高雄市前鎮區良和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嘉彌、魏惠娟(2015)。樂齡大學學員基本知能學習需求與生活品質之探索性研究。實踐博雅學報,22,65-79。
    陳學志(2012)。工作記憶與教學。應用心理學之硏究,53,10-12。
    陸洛(1998) 。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87,115-137。
    陸憊憊(2019)。從社會繼續理論探討現今高齡人力資源再運用的策略與啟示。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7(3),236-251
    黃金花、苗元江、陳浩彬(2008)。情緒幸福感。德育工作研究期刊,118,173-175。
    黃俊傑(2008)。積極正向的力量--談正向心理學在教育上的啟示。師說,203,14-18。
    黃富順(2002)。老人心理問題與輔導策略。成人教育雙月刊,67期,37-44。
    黃富順(2002)。老人心理與輔導的策略。成人教育,67,37-44。
    黃富順(2010)「全國老年生活幸福感調查報告」。2022年3月19日,取自: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Home/Learning?side_nav=About-3
    黃富順等(2006)。我國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的內容、特色與省思。台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38,8-16。
    黃筱智(2020)。如何透過照護網絡過「良好生活」?以臺灣高等教育階段的腦性麻痺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所。
    楊俐容(2013)。我是EQ 高手。耕心文教。
    楊俐容、、呂俐安、張黛眉、黃瑞瑛,楊雅明(2013)。我真的很不錯。耕心文教。
    楊俐容(2013)。我好,你也好。耕心文教。
    楊俐容、楊雅明、黃瑞瑛、張黛眉、呂俐安(2013)。我是解題高手。耕心文教。
    葉志誠(2016)。老年社會學。秀威經典。
    葉昇暐(2011)。臺灣大專院校學生休閒參與量表之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趙恩、陳國緯、李思賢(2021)。台灣公民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之焦慮症狀與防疫作為之趨勢。台灣衛誌,40(1),P83-96。
    劉家勇(2015)。社區獨居老人社會照顧模式之研究:以台灣及日本在宅服務方案為出版。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5(2),49-96。
    蔡妍妮(2017)。中高齡學習者自我控制與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華醫學報, 46(06),46-79。
    蔡青青、劉雪娥(1996)。自的概念。護理雜誌,43(1),90-94。
    蔡國憲、林聖峰(2006)。運動與情緒的調適。大專體育,82,141-146。
    衛生福利部社會家庭署(2021)。高齡社會白皮書。2022 年 3 月 9 日,取自: 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326&pid=10947
    衛福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0)。民國108年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成果報告。臺灣老人研究叢刊系列十四,2022年10月29日,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242&pid=1282
    鄭念茲(2021)。臺灣成年人志願服務動機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以平衡時間觀、心盛為中介變項(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盧俊吉、蕭崑杉、林如森、王春熙(2011)。高齡者社會支持、休閒活動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56,101-110。
    謝佳容、蕭伃伶、劉淑娟(2007)。老年住民在長期照護機構中的心理健康促進與情緒調適。長期照護雜誌,11(2),P132-140。
    謝宜華、黃鳳英(2020)。正念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調適能力及人際關係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52(1),25–49。
    謝欣潔(2018)。高齡者社會互動與寂寞感之研究:社會行銷觀點(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謝曉青(2008)。從正念減壓團體課程中探討正念對生命關係向度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佛光大學。
    韓佩凌、陳柏霖(2021)。正向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幸福人生的新視野。雙葉書廊。
    魏玉菁(2022)。生命覺察的力量-探討慈心禪。諮商與輔導,442,30-32。
    魏美惠(2011)。幼兒教師幸福感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0(2),173-194。
    魏惠娟、蔡齡儀(2017)。鄉村高齡者對於友善用路環境的評估。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5(3),191-205。
    羅佩佳(2022)。成年初顯期成人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心盛的關聯:目的感與心理韌性之序列中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蘇品名(2016)。高齡學習者自我概念、人際親密能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蘇琳、陳畹蘭、謝穎慧、高可霓(2015)。性格特質、情緒調節與憂鬱情緒:比較不同性別和情境的調節效果。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8(4),569-603。
    蘇蕙芬、余翌琟、吳佳峰、陳克豪(2020)。台灣高齡者認知功能與身體適能關係之探究。成大體育學刊,52 (2),1-26。
    饒敏、王曉天、孫海龍(2018)。懷舊的主觀幸福感:效果與機制。心理學期刊,9,1720-1730。
    英文部分
    Charles, S. & Carstensen, L. L.(2010). Social and Emotional Aging. Psychological yearbook, 61, 383-409. Retrieved from: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950961/
    Chen-Wei Chang, Hui-Chin Tang(2017). Discussion the Learning Need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lderly. Journal of Commercial Modernization, 8, 147-154.
    Desjardins, N. (2022). The 6 Different Types of Health. Tuesday, April 26. Retrieved from: https://ineedmedic.com/health/type-health/
    Glendenning,P.D.(1997).The mistreatment of elderly people. California: Sage.
    Gross, J. J. (1998). The 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 integrative review.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3), 271-299.
    Gross, J. J., & Muñoz, R. F. (1995). Emotion regulation and mental health.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2(2), 151–164.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111/j.1468-2850.1995.tb00036.x
    Gross, J. J., & Muñoz, R. F. (1995). Emotion regulation and mental health.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and practice, 2(2), 151–164.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111/j.1468-2850.1995.tb00036.x
    Kalish, B.I. (1975). Developmental studies using the behavior rating instrument for autistic and atypical childr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6(3), 387-395.
    Kaufman, S. B.(2022). Why we Need to Evolve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from a Pyramid to a Sailboat Metapho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loww.co/sailboat-maslow-hierarchy-of-needs/
    Lee, R. & Goldstein, J. R. (2003). Rescaling the Life Cycle: Longevity and Proportionality.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9 (Supplement) ,183-207.
    Lincoln, T. M., Hartmann, M., Köther, U., & Moritz, S. (2015). Do people with psychosis have specific difficulties regulating emotions? 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 22(6), 637–646. Retrieved from: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cpp.1923
    Min Rao, Xiaotian Wang, Hailong Sun, Kun Gai (2018).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Nostalgia: Effect and Mechanism. Psychology, 9, 1720-1730.
    Shaw, L. H., & Gant, L. M. (2002). In defense of the Intern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depression, loneliness, self-esteem,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5(2), 157-171.
    Fornell, C., & Larcker, D. F. (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1), 39-50.
    Gaski, J. F., & Nevin, J. R. (1985).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exercised and unexercised power sources in a marketing channel.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2(2), 130-142.
    Ting-Yu Chang , Shih-Cheng Liao , Chia-Ming Chang , Chi-Shin Wu, Wei-Lieh Huang, Juey-Jen Hwang, Chih-Cheng Hsu(2022). Barriers to depression care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in Taiwan's universal healthcare system.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Volume 26, 100-501.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60652200116X
    Scheibe S., & Blanchard-Fields, F. (2009). Effects of regulating emotions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What is costly for young adults is not so costly for older adults. Psychology for Aging, 24, 217-223.
    Scheibe S., & Carstensen, L. L. (2010). Emotional aging: Recent findings and future trends. Journal of Gerontology:Psychological Science, 65B(2), 135-14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