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碧金
LIM, PHAIK-KIM
論文名稱: 朱彬群經訓詁研究
A Study of Zhu Bin's Textual Criticism on Confucian Classics
指導教授: 陳廖安
Chen, Liao-An
口試委員: 許華峰
Hsu, Hua-Feng
蔣秋華
Chiang, Chiu-Hua
陳廖安
Chen, Liao-An
口試日期: 2022/06/02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7
中文關鍵詞: 朱彬訓詁群經經傳考證禮記訓纂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比較研究內容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78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5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朱彬(1753~1834)為揚州學派重要學者之一。其學術著作,主要有《經傳考證》以及《禮記訓纂》。本論文以朱彬為主要研究對象,並以此二書為主要研究範圍,以期一窺清中期乾嘉學者在經書訓詁上的盛況,並從中探究朱彬的治學理念與首要關懷。除緒論與結論外,本文主要內容共三章:
      本論文於第二章,探究朱彬整體的訓詁方法,並檢討其中的得失。主要分為三方面,即互訓歸納、比較互證,以及推原求根。朱彬〈釋大〉一文,涉及了對《尚書》中虛詞的初步歸納。當中雖不免有一概而論之弊,然實有助於將漢語推向了語言學研究的層次。朱彬通過比較互證,解決了許多斷句、釋義等問題。朱彬又善於運用「因聲求義」,以推求本字,並初步聯繫了一些聲義相關之字。不過,礙於時代語言觀念或文獻語料的不足,亦不免衍生了一些問題和失誤。
      第三章論述朱彬《經傳考證》的訓詁成就。全書共八卷,所涉經書有《易》、《書》、《詩》、《禮》、《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以及《孟子》。從中可見,朱彬在訓詁考據上,著重於結合語境,且能實事求是,力求客觀。書中所作的結論,雖未必全然正確,然可貴之處在於方法上的開創。朱彬亦注重於探求古經書中聖人的本旨,並致力於建構其心目中的仁者形象,此由其對《論語》中「仁」字的考究,以及《遊道堂集》中的〈三仁論〉可見。
      第四章論述朱彬《禮記》的訓詁成就。〈禮記考證〉作為札記式著作,為《禮記訓纂》的成書奠定了基礎。朱彬於《訓纂》一書,極其注重文字之古音古義,以及古禮制的保存。該書雖以採納前人研究成果為主,然亦不乏創見。其中,朱彬善於運用因聲求義、排比古注等方法,為《禮記》中向來難解之處,提供了不少新證,實有繼古開新之功。由於《訓纂》對清代考據學風,以及時人研究成果的大量吸收,使《訓纂》足以成為清代《禮記》學著作的代表。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6  壹、今人專著方面 6  貳、論文方面 8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方法 17  壹、對相關文本內容的歸類與分析 17  貳、對參考書及數據統計表的利用 18  叁、對文獻進行歷時與共時的比較 19 第二章 朱彬的訓詁方法探究 23 第一節 互訓歸納 24  壹、〈釋大〉一文的撰寫背景 24  貳、〈釋大〉於虛詞歸納之得失 28  叁、因反訓問題而衍生的失誤 32 第二節 比較互證 37  壹、比較互證所涉及的內容 37  貳、比較互證運用之不足 47 第三節 推原求根 51  壹、因聲求義的主要內容 52  貳、因聲求義運用之不足 61 第四節 小結 68 第三章 朱彬《經傳考證》的訓詁成就 71 第一節 《經傳考證》之撰著背景及訓詁原則 72 第二節 朱彬考證群經的主要成就 75  壹、《周易》考證——對漢《易》的追求 75  貳、《尚書》考證——注重語言事實 79  叁、《毛詩》考證——字無達詁 85 第三節 朱彬考證其他經書的成就 91  壹、《春秋》三《傳》考證——考據實事求是 91  貳、《論語》考證——仁者形象的建構 100  叁、《孝經》與《孟子》考證——尋求聖人本旨 104 第四節 小結 110 第四章 朱彬《禮記》的訓詁成就 113 第一節 從〈禮記考證〉到《禮記訓纂》 114 第二節 《禮記訓纂》案語及其訓詁要旨 124 第三節 《禮記訓纂》由訓詁而通《禮》 130 第四節 小結 140 第五章 結論 141 參考書目 147

    參考書目

    一、朱彬著作及其相關文獻(依論著發表先後排序)

    1. [清]朱彬:《經傳考證》,收入阮元輯:《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彙編》(二),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據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影印。
    2. [清]朱彬:《經傳考證》,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4輯,第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清道光遊道堂刻本影印。
    3. [清]朱彬著,饒欽農點校:《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4. [清]朱彬:《遊道堂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輯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3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5. 黃智信:《朱彬〈禮記〉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6. 黃智信:〈朱彬之生平與著述〉,收入《經學研究論叢》第六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7. 趙航:《揚州學派概論》,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8. 張舜徽:《清代揚州學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9. 姚再儒:〈朱彬《禮記訓纂》管窺〉,《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2006年第3期。
    10. 藍瑤:〈朱彬文學著作考〉,《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7年第2期。
    11. 藍瑤:〈朱彬交遊考述〉,《文教資料》2007年第7期。
    12. 藍瑤:《朱彬〈禮記訓纂〉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7年。
    13. 姚再儒:《朱彬學術成就與學術思想考述》,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08年。
    14. 曾軍:《義理與考據 : 清中期〈禮記〉詮釋的兩種策略》,長沙 : 岳麓書社,2009年。
    15. 王文忠:《朱彬〈禮記訓纂〉的學術繼承》,合肥: 安徽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12年。
    16. 陳樹:〈朱彬《尚書》訓詁平議〉,《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17. 陳樹:〈朱彬《尚書》學三種探論〉,《中國典籍與文化》2015年第1期。
    18. 陳樹:〈朱彬與阮元《尚書》古訓研究之比較〉,收入田漢雲主編:《清代揚州學派研究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6年。
    19. 李慧:《朱彬〈禮記訓纂〉再研究》,曲阜: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16年。
    20. 劉偉:〈清代朱彬的《詩經》研究〉,《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5期。
    21. 劉建臻:《清代揚州學派經學研究》,南京:蘇州人民出版社,2018年。
    22. 程希:〈揚州學派名家朱彬交遊補考〉,《天中學刊》2018年第3期。
    23. 程希:〈擇善而從、視野宏通——朱彬《經傳考證》詮釋特點初探〉,《北方論叢》2019年第3期。
    24. 程希:《清代寶應朱氏家學研究》,揚州: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9年。

    二、古籍(依編著者時代先後排序)

    (一)經部

    1.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2.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3.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4.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5.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6.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公羊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7.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8. [漢]揚雄撰,[晉]郭璞注,[清]戴震疏证:《輶軒使者絕代語譯别國方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4年。
    10.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11.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12.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13. [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穀梁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14.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15. [唐]唐玄宗注,[宋]邢昺正義:《孝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16.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17. [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年。
    18. [宋]朱熹:《詩集傳》(仿古字版),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19. [宋]朱熹:《周易本義》,收入《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20. [宋]朱熹:《儀禮經傳通解》,《朱子全書》第2-5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21.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22. [宋]蔡沈撰,王豐先點校:《書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23. [宋]衛湜:《禮記集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 -1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4. [元]吳澄:《禮記纂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5. [元]陳澔:《禮記集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6. [清]惠棟:《周易述》,天津:新華書店,1989年。
    27. [清]戴震:《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8. [清]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續修四庫全書》第4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道光間段氏刻《經韻樓叢書》本影印。
    29. [清]段玉裁:《段玉裁遺書》,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
    30.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31. [清]王念孫撰,虞萬里主編,張靖偉、樊波成、馬濤校點:《廣雅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32. [清]孔廣森:《春秋公羊經傳通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33.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34.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35. [清]阮元等撰集:《經籍纂詁》,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36. [清]阮元撰,鄧經元點校:《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37. [清]王引之撰,孫經世補:《經傳釋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38. [清]王引之撰,虞萬里主編,虞思徵、馬濤、徐煒君校點:《經義述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39. [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40.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
    41.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42. [清]李道平撰,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43. [清]劉寶楠撰,[清]劉恭冕補:《論語正義》,《續修四庫全書》第15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南京圖書館藏清同治刻本影印。
    44. [清]阮福:《孝經義疏補》,《續修四庫全書》第15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浙江圖書館藏清康熙五十九年李煥寶田山莊刻本影印。
    45. [清]郭嵩燾:《禮記質疑》,《續修四庫全書》第10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六年思賢講舍刻本影印。
    46. [清]鍾文烝撰,駢于騫、郝淑慧點校:《春秋穀梁經傳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47. [清]俞樾:《群經平議》,《續修四庫全書》第17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書》影印。
    48. [清]吳汝綸:《尚書故》,上海:中西書局,2014年。
    49. [清]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50. [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51. [清]馬建忠:《文通》,《續修四庫全書》第19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八年紹興府學堂刻本影印。
    52. [清]孫詒讓:《尚書駢枝》,《續修四庫全書》第5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民國十八年燕京大學鉛印本影印。
    53.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54. [清]皮錫瑞撰,吳仰湘點校:《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55. [清]皮錫瑞撰,吳仰湘點校:《孝經鄭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56. [民]姚永樸:《尚書誼略》,收入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續編》第26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二)史部

    1.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2.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3. [吳]韋昭注:《國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0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4. [晉]孔晁注:《逸周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0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5.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6. [清]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7. [清]佚名:《史記疏證》,《續修四庫全書》第26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影印。

    (三)子部

    1. [戰國]荀況,[唐]楊倞注:《荀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2. [戰國]韓非:《韓非子》,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第1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3.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4. [唐]歐陽詢編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5. [清]王念孫撰,虞萬里主編,徐煒君等校點:《讀書雜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6. [清]俞樾著,馬敘倫校錄,傅傑導讀:《古書疑義舉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7. [清]孫詒讓:《定本墨子閒詁》,臺北:世界書局,2018年。


    三、專著(依編著者姓名筆畫排序)

    1.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2. 王力主編:《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3.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64。
    4.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5. 文史哲出版社編輯部編著:《同源字典·序》,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6. 王鍔:《三禮研究論著提要》(增訂本),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1年。
    7.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8.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9.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2021年。
    10. 沈兼士:《右文說在訓詁學上之沿革及其推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
    11. 祁龍威,林慶彰主編:《清代揚州學術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12. 汪學群:《清代中期易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13. 周何:《禮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14. 周何:《中國訓詁學》,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15. 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16. 周祖謨:《周祖謨文字音韻訓詁講義》,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17. 林尹:《訓詁學概要》,臺北:正中書局,2007年。
    18. 林存陽:《清初三禮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19. 林素英:《禮學思想與應用》,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20.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21. 屈萬里:《讀易三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22. 屈萬里:《詩經詮釋》,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23. 屈萬里:《尚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24.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25.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26.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27. 胡楚生:《訓詁學大綱》,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5年。
    28. 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29. 高明:《羣經述要》,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30. 高明:《禮學新探》,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1963年。
    31. 徐世昌等編纂,沈芝盈、梁運華點校:《清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32. 徐振邦:《聯綿詞概論》,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
    33. 陳新雄:《古音學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
    34. 陳新雄:《聲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35. 陳新雄:《訓詁學》(上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36. 陳新雄:《訓詁學》(下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
    37. 孫欽善:《清代考據學》,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38. 陸宗達、王寧:《訓詁方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39. 陸宗達、王寧:《訓詁與訓詁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40. 章炳麟:《文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41. 曹海東:《乾嘉學術札記訓詁理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年。
    42. 張素卿主編:《清代漢學與新疏》,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43. 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44. 張舜徽:《鄭學叢著》,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45.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
    46. 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47. 黃侃:《黃侃論學雜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48. 黃侃口述,黃焯編輯:《文字聲韻訓詁筆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49. 黃侃著,黃廷祖重輯:《黃侃國學講義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50. 黃俊郎編著:《禮記著述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51. 葉國良:《文獻及語言知識與經典詮釋的關係》,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52. 葉國良:《經學通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53. 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0年。
    54. 楊天宇:《禮記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5.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臺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年。
    56. 楊伯峻:《論語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57. 楊筠如著,黃懷信標校:《尚書覈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58. 楊端志著,殷煥先校訂:《訓詁學》,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年。
    59. 蔡仁厚:《論語人物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60. 蔡宗陽:《詩經纂箋》,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61. 蔡宗陽:《詩經纂箋》(中),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62. 齊佩瑢:《訓詁學概論》,臺北:華正書局,2006年。
    63. 錢玄、錢興奇編著:《三禮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64. 劉起釪:《尚書學史》(訂補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65. 魯實先著,王永誠注:《文字析義注》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
    66. 魯實先著,王永誠注:《文字析義注》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年。
    67. 戴璉璋:《周易經傳疏解》,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21年。
    68. 蘇正道:《江永禮學研究——以〈禮書綱目〉為中心》,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
    69.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四、學位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序)

    1. 萬獻初:《〈經典釋文〉音切類目研究》,武漢:武漢大學漢語言文學博士論文, 2002年。
    2. 傅華辰:《〈禮記〉鄭注訓詁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4年。
    3. 文廷海:《清代春秋穀梁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2005年。
    4. 徐瑋琳:《孫希旦〈禮記集解〉駁議鄭注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5. 林慧修:《陳奐之〈詩經〉訓詁研究》,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6. 陳志峰:《高郵王氏父子「因聲求義」之訓詁方法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7. 萬麗文:《孫希旦〈禮記集解〉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7年。
    8. 賈璐:《朱熹訓詁研究》,上海: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 2011年。
    9. 湯雅雯:《孫希旦的禮學精神及其特色》,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10. 劉金鑫:《〈禮記正義〉解經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2年。
    11. 陶廣學:《孔穎達〈禮記正義〉研究》,揚州: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3年。
    12. 王健:《段玉裁語言學觀念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 2016年。
    13. 馮曉斌:《清代揚州學派〈論語〉詮釋研究》,揚州: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7年。
    14. 盧啟聰:《清代中期〈尚書〉校勘與訓詁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0年。

    五、單篇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序)

    1. 王小莘:〈王氏父子「因聲求義」述評〉,《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
    2. 王小莘:〈聯綿詞概說〉,《社會科學探索》1989年第6期。
    3. 陳雄根:〈王念孫連語理論探賾〉,《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0年第21卷。
    4. 賴貴三:〈清代乾嘉揚州學派經學研究的成果與貢獻〉,《漢學研究通論》2000年第4期。
    5. 馬君花:〈鄭玄「因聲求義」的訓詁實踐及其訓詁原則〉,《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6. 楊天宇:〈周人祭天以祖配天考〉,《史學月刊》2005年第5期。
    7. 祁龍威:〈由訓詁以明義理——讀劉台拱《論語駢枝》〉,《揚州文化研究論叢》2008年第2期。
    8. 張其昀:〈《廣雅疏證》證義的單復相證〉,《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9. 莊雅州:〈臺灣目前訓詁學研究的特色與瓶頸〉,《中文學門小學專刊》第11卷,2010年第3期。
    10. 馮峰:〈揚州學派形成考論〉,《清史研究》2011年第2期。
    11. 陳志峰:〈清代訓詁學「以聲求義」法之思維理路及其對訓詁專著編撰之影響〉,《中正漢學研究》2015年第2期。
    12. 楊晉龍:〈《四庫全書總目》稱譽的考證家及其接受探論──以揚州著名學者為對象的考察〉,《國文學誌》2016年第32期。
    13. 陳志峰:〈王念孫《釋大》之成書、體例及其相關問題新探〉,《國文學報》2016年第59期。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