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建章
論文名稱: 來去加州:休閒健身運動與生活風格之文化研究
Go to California Fitness Center:The culture study of recreational fitness and lifestyle
指導教授: 王宗吉
Wang, Chun-Ch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休閒健身運動生活風 格
英文關鍵詞: Recreation, Fitness, Lifestyl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7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來去加州:
    休閒健身運動與生活風格之文化研究
    研 究 生:邱建章
    指導教授:王宗吉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休閒健身運動所展現的生活風格文化面貌。研究場域則設定在全球最大的連鎖健身事業體之一--加州健身中心。並以文獻分析、參與觀察以及深度訪談的方式探討其文化肌理脈絡。
    本研究結果經分析、探究後得出以下結論:
    一、加州健身消費者在其健身運動觀、身體意象、運動行為樣式以及運動物質條件,都受到全球健身消費文化的形塑與滲透而產生了全面且巨大的變革,美式的健身生活風格也在台灣完整成形。其中,拉維所打造的健身迪士尼樂園也明顯成為產業獲利的工具之一,他並清楚地掌握了台灣消費族群的消費心理而強調身體時尚、瘦/塑身、歡樂氛圍以及強烈的年輕族群等訴求,此健身時尚的流行取向則是台灣健身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在地特色。
    二、加州健身生活風格族已形成一個新興的健身階級。健身運動由於時尚流轉的邏輯而從上層階層擴散到廣大的中產階級,加州式的健身運動成為一種有閒階級的象徵,並由她/他們形成一群健身生活風格族。這個時尚的健身運動已被強化成脫脂美體的健身空間,消費者則期待從健康的身體邁向一個具有秀異價值的美學身體。人們並以權力意志壓抑著自身以求產生具有交換社會關係的符號/擬象身體,這一切都是為了在秀異的健身生活風格裏,尋獲個人的運動救贖。
    三、人們身體認同的建構是依照社會的要求去進行的。在高度現代性的發展下,追求反思性的身體成為不得不然的選擇。其中對於自然身體進行認可並建立自身的身體風格,是追求身體家園感的必經之路。尤其在個人的即政治的身體政治裏,對身體進行反思與文化抵抗,成為實踐身體生活政治的可能出路。
    關鍵詞:休閒、健身運動、生活風格

    Go to California Fitness Center:
    The culture study of recreational fitness and lifestyle
    Master Thesis, 2003 Chiu Cheng-Chang
    Advisor:Wang Zong-Ji , Ph.D.
    Abstract
    This study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lifestyle of recreational fitnes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setting is targeted on California Fitness Center in Taiwan, one of the largest fitness chains in the world. The study is exam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consumers’ fitness values, body images, sport behavior modes and the condition of sport have experienced entire and great revolution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global fitness consumer culture. The American fitness lifestyle has been introduced to Taiwan and shaped. Besides, the fitness Disneyland established by Levine has obviously become a tool for profit. Finally, based on the belief of “personal is political,”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reflect on our body so as to make body Life politics possible.
    Key Word:Recreation ,Fitness ,Lifestyl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意識的開展………………………………………………2 1-1-1 因為懷疑所以闡發…………………………………………………2 1-1-2 問題背景的脈絡……………………………………………………3 第二節 文獻回顧………………………………………………………………8 1-2-1 休閒及其一般研究…………………………………………………8 1-2-2 健身運動之相關文獻探討…………………………………………12 1-2-3 生活風格之相關文獻探討…………………………………………13 第三節 關於研究的二三事…………………………………………………32 1-3-1 研究發問……………………………………………………………32 1-3-2 研究對象……………………………………………………………32 1-3-3 研究方法……………………………………………………………33 1-3-4 加州健身中心的空間配置與區位分析—以統領店為例…………36 1-3-3 研究架構……………………………………………………………38 第二章 加州健身迪士尼樂園…………………………………………39 第一節 健身消費全球化………………………………………………40 2-1-1 台灣健身中心的系譜………………………………………………40 2-1-2 全球健身消費文化與台灣健身文化的「連結」關係………………42 第二節 健身迪士尼樂園…………………………………………………50 2-2-1 艾瑞克.拉維健身工業經營理念…………………………………51 2-2-2 運動娛樂中心………………………………………………………61 第三節 當代美學身體製造廠……………………………………………73 2-3-1 維納斯與阿多尼斯的神話…………………………………………73 2-3-2 美的狩獵「場」--健身中心………………………………………76 第四節 健身生活風格語義學……………………………………………90 2-4-1 國家機器的健身論述………………………………………………93 2-4-2 科學知識的健身論述………………………………………………95 2-4-3 產業廣告的健身論述………………………………………………96 2-4-4 個人健康的健身論述……………………………………………100本章小結…………………………………………………………………………102 第三章 加州健身生活風格……………………………………………103 第一節 新興健身階級………………………………………………………106 3-1-1 健身生活風格族………………………………………………106 3-1-2 (新)女性的運動空間…………………………………………113 3-1-3 尚武的有閒階級………………………………………………121 第二節 秀異的身體…………………………………………………………125 3-2-1 運動的強悍與美麗……………………………………………128 3-2-2 秀出差異(優異)的身體……………………………………131 3-2-3 舞動中的珍‧芳達……………………………………………137 3-2-4 猛男線條製造機………………………………………………143 第三節 馴服的身體…………………………………………………………149 3-3-1 生命不可承受之重……………………………………………152 3-3-2 健身空間的權力化……………………………………………160 3-3-3 文明化的身體…………………………………………………166 第四節 展示的身體…………………………………………………………170 3-4-1 劇場式的運動空間……………………………………………170 3-4-2 慾望流動的身體展示場………………………………………174 3-4-3 身體距離的親暱與疏離………………………………………179 第五節 擬像的身體…………………………………………………………181 3-5-1 擬像的膚色……………………………………………………183 3-5-2 幻象的身形……………………………………………………186 3-5-3 鏡像的自戀……………………………………………………188 第六節 運動救贖!?………………………………………………………192 3-6-1 非運動--運動文化符碼的的展現……………………………194 3-6-2 自然身體的神話………………………………………………199 3-6-3 運動身體的救贖………………………………………………201 本章小結………………………………………………………………………… 207 第四章 身體認同的建構與反思…………………………………………208 第一節 身體認同的社會建構……………………………………………210 4-1-1 讚歌青春美麗與恐懼老化醜陋……………………………211 4-1-2 男性氣概與女性氣質的社會關係…………………………215 4-1-3 紳士體態與暴力身體的階級區分…………………………219 第二節 反思性身體的追尋………………………………………………224 4-2-1 社會論述銘刻身體…………………………………………226 4-2-2 自然身體的認可……………………………………………228 4-2-3 身體風格的建立……………………………………………231 4-2-4 身體生活政治實踐…………………………………………237 4-2-5 個人的身體即政治的身體…………………………………242 4-2-6 抵抗的身體生活風格………………………………………246 本章小結…………………………………………………………………259 第五章 結論………………………………………………………260 第一節 健身消費全球化…………………………………………………262 第二節 加州健身生活風格族……………………………………………266 第三節 反思性的身體認同…………………………………………………270 第四節 未來研究的可能……………………………………………………276 參考文獻……………………………………………………………………… 279 表次 表1-1 台灣主要連鎖健身俱樂部概要統計表……………………………… 33 表1-2表1-3 加州健身中心統領店空間配置表…………………………………… 36加州健身中心三大旗艦店區位分析表……………………………… 37 表2-1 全球與本土取向的生活組合與身分認同強弱連結差異表………… 48 表3-1 台灣大型連鎖健身中心男女會員比例表…………………………… 115 表3-2 加州健身中心會員參與私人課程前後之個人資料表……………… 151 表3-3 加州健身中心健身餐飲表…………………………………………… 153 表3-4 加州健身中心加速型身體計畫表…………………………………… 201 圖次 圖1-1 加州健身中心景觀圖………………………………………………… 36 圖1-2 研究架構圖…………………………………………………………… 38 圖2-1 加州健身中心都市地景圖…………………………………………… 56 圖2-2 加州健身中心品牌商標……………………………………………… 58 圖2-3 加州健身中心西門店耐吉門市……………………………………… 63 圖2-4 加州健身中心促銷專案……………………………………………… 71 圖3-1 加州健身中心Body-Pump有氧課程………………………………… 114 圖3-2 加州健身中心按摩浴池、蒸氣室、烤箱…………………………… 117 圖3-3 加州健身中心戰鬥有氧課程………………………………………… 122 圖3-4 加州健身中心有氧課程……………………………………………… 133 圖3-5 加州健身中心有氧階梯課程………………………………………… 137 圖3-6 加州健身中心重量訓練區…………………………………………… 143 圖3-7 加速型身體計劃課程後會員身體意象圖…………………………… 150 圖3-8 加姿氧身工程館男人躺著瘦專案……………………………………154 圖3-9 加州健身中心飛輪有氧教室…………………………………………157 圖3-10 加州健身中心極速消脂運動…………………………………………158 圖3-11 加州健身中心跑步機區………………………………………………159 圖3-12 加州健身中心西門店…………………………………………………171 圖3-13 加州健身中心瑜珈課程………………………………………………203 附錄 附錄一 加州健身中心有氧課程時刻表(2003/4/21-4/27) 附錄二 加州健身中心課程說明表 附錄三 加州健身中心會員個人資料表

    中文部分
    方進隆(1999):國民體適能促進策略研究。第一次全國體育會議參考資料,10。行政院體委會。
    方進隆(2001):學生體適能的理念與期望。學校體育,第十一卷第七號,2-3。
    王志弘(1993):分身有術—人體操演的時空策略。島與邊緣,第六期,61-78。
    王志弘(2000):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
    王志弘(2001):運動無所不在。好讀,六月,18-19。
    王宗吉(1996):體育運動社會學。台北縣:銀禾文化。
    王宗吉(1999):運動社會學。體育理論基礎經典叢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87-208。
    王建元(2003):文化後人類。台北:書林。
    王浩威(1999):台灣查甫人。台北:聯合文學。
    王崇名(1995):從『階級態度』到『個人品味』的轉換:伊利亞斯與布迪厄論西方日常生活特質之比較。思與言,第33卷第4期,171-192。
    王寧(2001):消費社會學-一個分析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墨林(1994):在美麗的外衣下。新電影之外/後,108-112。台北:唐山。
    包亞明(2001):後現代性與地理學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包亞明(2003):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平路(1998):女人權力。台北:聯合文學。
    石計生(2001):都市與現代生活。當代,第一百六十八期,40-53。
    朱元鴻(1991):消費—政治經濟學之外。當代,第六十七期,12-23。
    朱元鴻(2000):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社會學框作筆記。台北。唐山
    何春蕤(1994):台灣的麥當勞化-跨國服務業資本的文化邏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期,1-19。
    何春蕤(2001):反思與現代親密關係《親密關係的轉變》導讀。親密關係的轉變,iii-xvii。台北:巨流。
    李天鐸(1991):電視廣告與社會文化關係。當代,第六十三期,18-29。
    李永熾(1991a):消費社會與價值法則(下)。當代,第七十期,68-73。
    李永熾(1991b):消費社會與價值法則(上)。當代,第六十七期,24-29。
    李志明等(2000):中國武術練氣的意義—形神合一與明心見性。體育學報,第二十八輯,183-192。
    李陀(2000):書寫文化英雄。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李健鴻(1992):身體與消費社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繼宏(2002):城鄉心理和生活世界。《二十世紀》網路版,第七期,1-14頁。
    汪民安、陳永國編(2001):尼采的幽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卓俊辰編譯(1992):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周凱旋(1999):新休閒。台北:木石文化。
    周愛光(1999):競技運動異化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季桂保(2002):布希亞。台北:生智。
    林賀典等(2003):台灣健身中心的權力空間與符號消費。手稿(未發表)
    林敬晟等(2003):台灣健身中心的發展與健身活動之消費。手稿(未發表)
    林隱(2001):以運動之名—身體、競技與消費。好讀,六月,8-9頁。
    邱建章(2002):奧林匹克的基本原則。手稿(未出版)
    南帆(2000):雙重視域—當代電子文化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姜慧嵐(2000):台灣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產業之研究。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慧嵐(2002):淺談台灣健康俱樂部產業概況。國民體育季刊,第三十一卷第四期,33-7。
    柳美里(2001):男。台北:麥田。
    胡大平(2002):崇高的曖昧—作為現代生活方式的休閒。南京:江蘇人民。
    胡幼慧(2002):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范智明(1999):台北市運動健身俱樂部會員消費行為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治本(2001a):生活風格與社會結構的研究。東吳社會學報,第十一期,79-111。
    孫治本(2001b):社會階級的終結—水平式不平等、社會不平等的個人主義化。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三十一期,1-49。
    孫治本(2001c):疆界毀壞與生活風格—社會學應如何看待「生活風格現象」。當代,第一百六十八期,26-39。
    孫治本(2002):網路生活風格社群的研究。線上網路社會研究中心。
    振曦原、李方惠(2002):通向未來之路-與吉登斯對話。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高宣揚(1991a):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第29卷第3期,21-73。
    高宣揚(1991b):再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第29卷第4期,295-304。
    高宣揚(2002a):布爾迪厄。台北:生智。
    高宣揚(2002b):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
    張力可(2000):台灣棒球與認同-一個運動社會學的分析。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小虹(1989):體育版的選美風情畫與話。當代,第四十二期,116-124。
    張根榕等(2003):你今天,健身了嗎?手稿(未發表)
    張錦華(2002):女為悅己者瘦?--媒介效果與主體研究。台北:正中。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主編(民87):體育大辭典。台北市:商務。
    許義雄(2003):台灣身體文化與體育的出路。學校體育,第75期,135-44。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
    陳美華(2002):體育課中的性別迷思。學校體育雙月刊。第十二卷第二號,86-90。
    陳敏郎(1994):文化秩序與社會秩序:布迪厄(P. 布爾迪厄)論文化正當性建構及其再生產。思與言,第32卷第3期,113-136。
    陳德容(2003):健身房中年輕女性身體概念的建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台北:揚智。
    陳鴻雁(2002):運動產業之根基—競技運動。國民體育季刊,第三十一卷第四期,8-12。
    越斌(2001):社會分析和符號解讀:如何看待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大眾文化。理解大眾文化,I-X。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黃金麟(2001):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身體的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
    黃慧琦(2003):全球化與消費者服務業的崛起。手稿(未發表)
    葉啟政(1999):啟蒙人文精神的歷史命運:從生產到消費。社會理論學報,第二卷第二期,313-346。
    葉淑誼等(2003):把名人教練帶回家-健身雜誌與健身書的探討。手稿(未發表)
    路況(1993):從生產之鏡到遊戲之鏡—當代典範的轉移,虛無主義書簡。台北:唐山。
    趙蕙鈴(1995):布狄厄論「文化資本」的再生產結構-文化區辨與社會區辨的社會建構問題。思與言,第33卷第1期,161-184。
    劉一民(1994):建構運動玩家世界—運動玩家開啟方式的省思。中等教育,45卷第3期,29-32。
    劉一民(1995a):以遊戲為鏡—體貼教育的初心。學生輔導,60期,32-45。
    劉一民(1995b):運動哲學研究—遊戲、運動與人生。台北:師大書苑。
    劉大任(1998):強悍與美麗。台北:皇冠。
    劉守曜等(2001):身體—慾望與解放的鬥爭場域。好讀,六月,46-51。
    劉紀蕙(2002):文化研究如何面對生活風格與社會。「生活風格.文化研究‧社會學」座談會
    劉耕宏(2002):耕宏健身書-藝能界最流行的減肥塑身法。台北:華人版圖。
    劉象愚、羅鋼主編(2000):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維公(1991):消費文化與象徵鬥爭—消費文化理論的反省。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維公(1998):習性(Habitus)與偶成性(Kontingenz):P. 布爾迪厄與 N. Luhmann的理論介紹。台大社會學報,第二十六期,1-51。
    劉維公(1999):布爾笛厄與生活風格社會學研究:兼論現代社會中的社會學危機。社會理論學報,第二卷第二期,347-374。
    劉維公(2000a):「生活組合」(Lebensfuhrung):介紹當代德國社會學的「多元化社會」研究。東吳社會學報,第九期,123-143。
    劉維公(2000b):全球文化與在地文化的「連結」(connection)關係:論日常生活取向的文化全球化研究。台大社會學刊,第28期,189-228。
    劉維公(2001a):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cultural economy)、生活風格(lifestyle)、與生活美學(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東吳社會學報,第11期,113-136。
    劉維公(2001b):運動不在運動場上—運動是在電視、文字、數字之中。好讀,六月,14-17。
    劉維公(2001c):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社會理論意涵。當代,第一百六十八期,10-25。
    劉維公(2002):論文化經濟(cultural economy)。手稿(未發表)
    劉維公(2003):誠品講堂,6/09-8/29,No.18。台北:誠品書局。
    歐秀妙(1998):從女性身體觀看運動中的兩性平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文德(2000):閱讀誠品:全球化中的誠品書店之空間文化形式。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詩萍(1998):男回歸線。台北:聯合文學。
    談瀛洲(2001):巴塔耶:浪費與越界的精神意義。後現代性與地理學政治,240-92。上海:世紀。
    鄭心如等(2003):女性的運動空間。手稿(未發表)
    鄭明椿(1991):電視廣告與影像文化的概念架構。當代,第六十三期,30-45。
    鄭為元(2000):日常生活戲劇觀點的評論家—高夫曼。當代社會學思想巨擘,26-55。台北:正中。
    鄧景衡(2002):飲食、仇敵、瘦身、美體、社會權力。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309-326。台北:田園。
    蕭伊容(1995):台北新興PUB的休閒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欣凌(2001):快樂粉紅豬。台北:大田。
    蘇美彥(1998):遇見布希亞:誠品書局、符號的消費與符號空間—以誠品敦南為例。地理雜誌,第六期。
    外文翻譯
    Alexander, J. C., Seidman S.(2002):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
    Audi, R.(2002):劍橋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Gene Bammel., Borros-Bammel L.(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
    Barthes, R.(1997):批評與真實。台北:桂冠。
    Barthes, R.(2000):流行體系—符號學與服飾符碼。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Baudrillard, J.(1991):布希亞的擬像社會理論。當代,第65期,31-47。
    Baudrillard, J.(1991):消費社會與消費欲望。當代,第65期,48-71。
    Baudrillard, J.(2000):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Baudrillard, J.(2001):物體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Bauman, Z.(2001):全球化。北京:商務。
    Bauman, Z.(2002a):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後現代道德。上海:學林出版社。
    Bauman, Z.(2002b):後現代及其缺憾。上海:學林出版社。
    Beckett, S.(1999):等待果陀。台北:萬象圖書。
    Bell, D.(1989):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台北:桂冠。
    Benjamin, W.(1998):啟迪。香港:牛津。
    Best, S., Kellner, D.(2002):後現代的轉向。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Bocock, R.(1999):消費。台北:巨流。
    Bonnewits, P.(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
    Botton, A. (2002):愛上浪漫。台北:先覺。
    Bourdieu, P., Wacquant(1998):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
    Brooks, D.(2001):BOBO族—新社會精英的崛起。台北:遠流。
    Calvino, I.(1993):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台北:時報。
    Calvino, I.(1996):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台北:時報。
    Castells, M.(2001):網路社會的崛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Castells, M.(2002a):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
    Castells, M.(2002b):千禧年的終結。台北:唐山。
    Cohen, R., Kennedy P.(2000):全球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Coleridge, N.(1995):流行陰謀。台北:時報。
    Craik, J.(2000):時裝的面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Culler, J.(1992):索緒爾。台北:桂冠。
    Durkheim, E.(2000):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Elias, N.(1998):文明的進程(I)。北京:三聯。
    Erjavec, A.(2003):圖像時代。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Featherstone, M.(2002):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上海:譯林出版社。
    Fiske, J.(1990):物質主義與影像研究。當代,第五十一期,70-83。
    Fiske, J.(2001a):理解大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
    Foucault, M.(1992):顛瘋與文明。台北:桂冠。
    Foucault, M.(1998):規訓與懲罰。台北:桂冠。
    Foucault, M.(2000):性史。台北:桂冠。
    Fussel, P.(1998):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Garnham, N.(1992):波迪爾的文化社會學。當代,第七十七期,32-41。
    Genest, E.(1977):希臘神話。台北:志文。
    George, N.(2003):嘻哈美國。台北:商周。
    Giddens, A.(2001):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台北:巨流。
    Giddens, A.(2002b):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
    Giddens, A.(2002c):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左岸。
    Goffman, E.(1992):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 台北:桂冠。
    Grogan, S.(2001):身體意象。台北:弘智。
    Hahn, K.(2001):全球地方化.新「地區」概念與生活風格。當代,第一百六十八期,54-63。
    Harvey, D.(1990):時空之間-關於地理學想像的省思。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學理論讀本,47-79。台北:明文。
    Harvey, D.(2002):地租的藝術:全球化、壟斷與文化的商品化。「文化產業與消費—文化‧經濟‧後現代」研討會,世新大學。
    Hodgson, G.(2000):20th人類大世紀。台北:大地地理。
    Honneth, A.(1992):片斷化的象徵世界:波迪爾文化社會學的省思。當代,第七十七期,14-31。
    Horrocks, C.(1998):布希亞。台北:立緒。
    Howard, L.(2000):運動社會學。台北:洪葉。
    Huizinga, J.(1998):人:遊戲者。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Jameson, F.(1997a):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Jameson, F.(1997b):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北京:三聯書店。
    Jameson, F.(1998):快感:一個政治問題。快感:文化與政治,135-15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Jameson, F.(2000):文化轉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Jary, D.(2000):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Jenks, C.(1998):文化。台北:巨流。
    Jennings, P., Brewster T.(1999):珍藏二十世紀。台北:時報。
    JoAnn, Manson,M.D.&Patricia, Amend,M.A.(2002):運動:天賦良藥。台北:立緒。
    Johnson, A. G.(2002):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台北:群學。
    Kafka, F.(1996):城堡。台北:桂冠。
    Kaplan, E. A.(1990):消費影像—美國文化與文化研究中的影像與修辭。當代,第五十一期,42-51。
    Kaufmann, J.C.(2002):女人的身體‧男人的目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Kelly, J.R.(2000):走向自由—休閒社會學新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Kundera, M.(1996):緩慢。台北:時報。
    Kundera, M.(1999):不朽。台北:時報。
    Lefebvre, H.(2002):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19-30。台北:明文。
    Marcuse, H.(1996):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台北:桂冠。
    Marx, K.(2000):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頁109-115。台北:時報。
    Maslow, A.(1997):馬斯洛。台北:桂冠。
    Mclellon, D.(1994):意識型態。台北:桂冠。
    Nietzsche, F. W.(1999):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台北:志文。
    O‵Neill,J.(1999):身體形態—現代社會的五種身體。沉陽:春風文藝。
    Pope, G.(2001):猛男情節--男性的美麗與哀愁。台北:性林文化。
    Powers, S. K., Howley, E. T.(2002):運動生理學。台北:藝軒。
    Ritzer, G.(2000):社會學理論(上)(下)。台北:巨流。
    Ritzer, G.(2001):社會的麥當勞化。台北市:弘智。
    Said, E. W.(1999):東方主義。台北:立緒。
    Said, E. W.(2000):知識份子論。台北:立緒。
    Sardar, Z.(1998):文化研究。台北:立緒。
    Simmel, G.(2001a):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台北:聯經。
    Simmel, G.(2001b):時尚哲學。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
    Simmel, G.(2002):貨幣哲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Snnott, A.(1993):墓穴、神殿、機器與自我—軀體的社會性建構。島與邊緣,第六期,5-32。
    Storey, J.(2002a):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
    Storey, J.(2002b):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Strinati, D.(2001):通俗文化理論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Tomlison, J.(1999):文化帝國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
    Tomlison, J.(2003):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文化。
    Veblen, T.(2002):有閒階級論—關於制度的經濟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Wasko, J.(2001):認識迪士尼。台北:弘智。
    Watkins, S. A.(2001):女性主義。台北:立緒。
    Wright, G.&Rabinow, P.(2001):權力的空間化。後現代性與地理學政治,29-39。上海:世紀。
    外文部分
    Barnes, S.(2000):SPORTSCAPE.London:Phaidon.
    Bordo, S.(1990):Reading the Slender Body,Body/Politics:Women and the Discourse of Science,pp.83-112 .N.Y:Routledge.
    Bourdieu, P.(1990):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 ,In other words,pp,123-139. Cambridge:Polity Press.
    Bourdieu, P.(1993):Sociology In Question.(ed)By Richard Nice. London:Sage.
    Bourdieu, P.(1984):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R. Nice ed).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 Certeau,M.(1984):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akley, J., Dunning, E.(2000):Handbook of sports studies.London:Sage.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1997).London:Harper Collins.
    Debord, G.(1994):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New York:Zone Books.
    Defrance, J.(2002):The concept of Field in the Sociology of sports ,pp.63-69.2002 BUSAN ASIAN GAMES SPORT SCIENCE CONGRESS.
    Elias, N., Dunning E.(1986):Quest for Excitement:Sport and Leisure in the Civilizing Process .Oxford:Basil Blackwell.
    Featherstone, M.(1991):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London:Sage.
    Featherstone, M.(2000):Body Modification. London :Sage.
    Featherstone, M., Hepworth M., Turner B. S.(1991):The Body--social process and cultural theory.London:Sage.
    Gadamer, H.G.(1999):Truth and Metho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Gay, P.d.(1997):Production of Culture/Cultures of Production(ed.). London:Sage.
    Gerber, E. W.(1972): Sport and the Body. Philadelphia : Lea & Febiger.
    Giddens, A.(2001):Sociology,4th edition. Cambridge:Polity Press.
    Goldman, R.&Papson S.(1998):Nike Culture .London:Sage.
    Jagger, E.(2000):Consumer Body : The body ,culture,and Society ,pp.45-63 . London:Open University Press.
    Lash, S.(1984):Genealogy and the body:Foucault/Deleuze/Nietzsche,pp.256-280,The Body.London:Sage.
    Mekolichick, J.(2001):Self–esteem among amateur Body-builders:A Quantitative Examination . Sociology of Sport Online,Volumn4,Issue2.
    Poster, M.(2001):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ting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Rail, G.(1998):Sport and postmodern times.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Shilling, C.(1993):The Body and Social Theory. London:Sage.
    Sobel, M. E.(1981): Lifestyle and Social Structure.New York:ACADEMIC PRESS.
    Synnott, A.(1993):The Body Social-Symbolism, Self and Society. London:Routledge.
    報章雜誌
    自由時報(2002/11/15)--誰說猛男一定是帥哥?
    中國時報(92/01/21)--塑身市場.瞄準男人啤酒肚。
    中國時報(89/12/22)--主流性感標準與片面身體解放。
    聯合報(2002/11/20)--胖子人權受損:實踐大學糾舉胖子.嚇哭女生。
    聯合報(2002/11/21)--減重糾察隊引公憤.實踐大學道歉。
    聯合報(2002/05/16)--「食品政治」操弄‧美國人越來越胖。
    大成報(2003/01/18)--蕭亞軒健身中心活力天使性感造型代言展現健康與美麗身材。
    Taipei Times(2000/01/22)-- Fitness fad the latest obsession.
    Taipei Times(2001/07/02)-- California muscles in on Taiwan'sFitness scene.
    Taipei Times(2001/12/06)-- Fitness center to flex muscle in china.
    Taipei Times(2002/05/30)-- We’re not just a business ,we love it here.
    Taipei Times(2003/01/17)-- California Fitness fined over bad sign.
    《SHAPE》(2002/1,2,7,9,10,11月號)。台北:傳亞出版公司。
    Fitness RX(2002)--YOUR ULTIMATE PRESCRIPTION FOR THE PERFECT BODY.USA:NEW YORK.
    Muscle & Fitness (2002)-- 4 power workout for EXPLOSIVE GROWTH.Made in USA.
    網路資源
    丘德真(2002/07/21):台灣阿里---林致成男體健美血淚檔案
    http://www.pots.com.tw/frameset.htm
    邱新福(2000):健身俱樂部大舉進攻—健身樂,土洋一起來。
    http://media.career.com.tw/industry/industry
    何春蕤(2000):想要飯碗就少吃飯—節食與工作倫理。
    http://intermargins.ncu.edu,tw/forum/2000/
    亞曼尼(2000/02/01):加州健身中心 來台搶灘。http://www.winwin.com.tw/win166/win166-5.htm
    陳韻如等(2001):台灣健身運動的興起及健身風潮的解讀。http:www.ncu.edu.tw/~eng/mc/final/sum/sport.htm
    鄭茜勻(2002/6/22):加州健身中心挑戰不運動的台灣人。http://www.npa.org.tw/teacher/interview910622.htm
    中時e蕃報,地方新聞,2002/11/20:減重一百噸,李批馬作秀。
    中時e蕃報,地方新聞,2002/11/20:減重作秀?吳育昇反問扁不也減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