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游淑如
Yu, Shu-Ju
論文名稱: 台語名量詞之研究
A Study of Taiwanese classifiers
指導教授: 張淑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3
中文關鍵詞: 台語名量詞分類句法表現語義內涵
英文關鍵詞: Taiwanese nominalclassifiers, category of classifiers,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 semantic analy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87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量詞」為漢藏語系一個十分特殊的語言機制,除了有「計算事物的量」的「計量」功能外,尚有表「分類」、「定指」等其他重要功能。而台語是屬於漢族人的一種方言,擁有豐富的量詞,但目前學者僅對台語動量詞做過較詳盡的探討,而比動量詞發展還早、數量還多的名量詞,相關研究卻寥寥無幾。故本文是以台語名量詞為題,對目前名量詞的相關研究做深入闡述,並試圖為台語名量詞整理出完整的系統架構。
    本文將以台語名量詞為研究對象,從名量詞的分類、歷史發展、語義虛化、句法表現和語義內涵進行探討,主要以認知語言學的意象圖示、隱喻與轉喻、原型理論探討台語名量詞的語義及名量詞與名詞的搭配,並透過台語和華語、客語及粵語的句法比較,推敲台語名量詞的句法特性,以補足前人研究之不足,並為台語名量詞建立一套完整的體系。
    本文也將比較台語和其他語言名量詞的句法與語義差異,希望透過多語言的比較,進而發掘單一語言研究尚未觸及的觀點與問題,找出前人還未發掘的特性,以充實台語名量詞的內涵。相信在如此深入且系統性的討論下,能減輕學習者的學習負擔,教師能增加教學效率,也能為台語名量詞提出更精確的闡釋。

    This thiese aims to study the nominal Classifier of Taiwanese. The Classifier is a quite special language system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with the function of calculating, sorting and definiting, etc. Taiwanese is a chinese dialect; hence, it has a significant classifier system. Previous researches mostly focused on Taiwanese verbal classifiers, while the related issues of Taiwanese nominal classifiers have not been worked on yet.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is thiese will examine the nominal classifier of Taiwanese in details to figure out various related promblems.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Cognitive Grammar, Prototype Theory,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and focuses on studying the categorization of Taiwanese classifiers,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the grammaticalization routes, the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 and semantic contents. Furthermore, we wil compare the nominal classifier mechanism of Taiwanese, Chinese, Hakka and Cantonese, to reveal their discrepencies.
    We hope through comparing Taiwanese and other languages, we will be able to discover more significant and essential viewpoints and issues that never find out in pevious or single language research. We believe that under such systemic discussion, this thesis wil be greatly valuabl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Taiwanese nominal classifier.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2 1.2討論範圍 5 1.2.1研究語言 5 1.2.2研究主題 7 1.2.3研究方向 8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0 2.1理論種類 10 2.1.1原型理論 10 2.1.2隱喻與轉喻 13 2.1.3意象圖示 16 2.2資料蒐集管道 17 2.2.1相關書籍 17 2.2.2期刊論文 18 2.2.3資料庫 19 第三章 文獻回顧 21 3.1名量詞的定義 21 3.2名量詞的分類 23 3.3名量詞的句法表現 25 3.3.1連用限制 25 3.3.2重疊 27 3.4名量詞的語義內涵 28 3.5名量詞的歷史與虛化 28 第四章 台語名量詞的分類與歷史 31 4.1名量詞的定義 31 4.2名量詞的分類 33 4.2.1華語名量詞的分類 34 4.2.1.1二大類 34 4.2.1.2三大類 35 4.2.1.3四大類 37 4.2.1.4五大類 39 4.2.1.5六大類 40 4.2.1.6七大類 42 4.2.1.7八大類 44 4.2.2台語名量詞的分類 45 4.2.3本文的分類 47 4.2.3.1個體量詞 47 4.2.3.2群體量詞 48 4.2.3.3度量衡量詞 49 4.2.3.4借用量詞 50 4.3台語名量詞的歷史與虛化 53 4.3.1名量詞的歷史發展 53 4.3.2名詞的虛化 56 4.3.2.1依「語法化程度」分析 57 4.3.2.2依「句法結構」分析 58 第五章 台語名量詞的句法表現 63 5.1語序的歷史發展 63 5.2出現位置與語序排列 64 5.2.1華語 64 5.2.2粵語 69 5.2.3客語 70 5.2.3台語 72 5.3連用限制與語法功能 75 5.3.1華語 75 5.3.2粵語 79 5.3.3客語 79 5.3.4台語 80 第六章 台語名量詞的語義內涵 83 6.1語義內涵 83 6.1.1歷時的觀點 83 6.1.2共時的觀點 84 6.2台語名量詞的語義特徵 94 6.2.1個體量詞 95 6.2.2群體量詞 97 6.2.3度量衡量詞 100 6.2.4借用量詞 101 6.3搭配限制 103 6.3.1個體量詞 116 6.3.2群體量詞 117 6.3.3度量衡量詞 118 6.3.4借用量詞 119 第七章 結語 122 參考文獻 126 附錄 139

    中文文獻
    Li & Thompson,黃宣範譯,1983,《漢語語法》(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台北:文鶴出版。
    丁聲樹,1961,《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中國語文學社。
    于昌立,2007,〈動量詞與名量詞辨析〉,《現代語文》,2007年8月,頁54-55。
    王力,1947,《中國語法理論(下冊)》,上海:商務印書館。
    1947,《中國現代語法》,上海:商務印書館。
    1955,《有關人物和行為的虛詞》,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1958,《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1989,《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寅,2005,《認知語言學探索》,重慶:重慶出版社年。
    王向毅,2007,〈名量詞在唐代的新發展〉,西北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論文。
    王德春,2009,〈論範疇化-指導語言學博士生紀實〉,《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32卷第5期,頁1-4 。
    王文斌、毛智慧,2009,〈漢英表量結構中異常搭配的隱喻構建機制〉,《外國語文》,第3期,頁48-53。
    王欣,2010,〈現代漢語量詞的語義模糊性〉,《宜賓學院學報》,10卷第9期,頁77-79。
    牛巧紅,2007,〈量詞“隻"、“頭"的認知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鞍山師範學院學報》,9卷第3期,頁81-84。
    文乾錫,1992,〈兩周金文量詞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
    石毓智,2000,《語法認知的語義基礎》,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4,《漢語研究的類型學視野》,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石毓智,2002,〈量詞、指示代詞和結構助詞的關係〉,《方言》,第2期,頁117-126。
    左松超,2008,《漢語語法(文言篇)》,台北:五南書局。
    左如平,2008,〈由分類看認知-以英文量詞為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左廣明,2009,〈範疇化過程中認知差異的原因探微〉,《中國西部科技》,8卷第33期,頁1-4 。
    朱建新,2008,〈從理據性闡釋看“詞義聚合”研究範式的轉向〉,《外語學刊》,2010年6期,頁41-44。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美齡,1998,〈閩南語量詞系統研究〉,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先銀,2001,〈漢語個體量詞的產生及其原因探討〉,《保定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頁64。
    李建平,2005,〈百年來古漢語量詞評述〉,《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頁73。
    李瑛、文旭,2006,〈從“頭”認知—轉喻、隱喻與一詞多義現象研究〉,《外語教學》,第27卷第3期,頁1-5。
    李源,2009,〈原型理論在英語學習和教學中的應用〉,《科學之友》,2009年7月21期,頁89-91。
    李瑩,2007,〈漢語名量詞的範疇化〉,《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3卷第6期,頁82-84。
    2008,〈漢語個體量詞產生的機制與動因〉,《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期,頁101。
    李靜雯,2007,〈反語的認知參照點闡釋〉,《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8卷第1期,頁118-119。
    李慧,2009,〈認知模式的語言學視角〉,《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9卷第1期,頁101-103。
    李獻璋,1950,《福建語法序說》,東京:南風書局。
    沈家煊,1999,〈轉指和轉喻〉,《當代語言學》,1卷第1期,頁3-15。
    吳守禮,1960,《荔鏡記戲文研究校勘篇》,台北:士林東方文化供應社。
    吳莉雯,2001,〈台灣四縣客語量詞系統研究〉,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香,2006,〈形式量詞及量詞式短語的語法和語義分析〉,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
    吳昭亮,2010,〈台灣客家話量詞研究〉,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叔湘,1965,《中國文法要略》(7版),上海:商務印書館。
    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朱德熙,1952,《語法修辭講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何杰,2008,《現代漢語量詞研究》(增編版),北京:民族出版社。
    貝羅貝,1998,〈上古中古漢語量詞的歷史發展〉,《語言學論叢》,第21期,頁99−122。
    沈林,2002,〈試論量詞與名詞的搭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第3期,頁23-26。
    杜桂枝,2003,〈認知語言學中的若干相關概念〉,《外語學刊》,2003年第期3,頁40-47 。
    宋建勇,2006,〈現代漢語物量詞和名詞搭配的認知解釋〉,《現代語文》,2006年12月,頁20-21、26。
    安豐存、程工,2011,〈漢語量詞型態句法屬性研究〉,《漢語學習》,2011年4月第2期,頁37-44。
    肖靈,2009,〈通感隱喻的認知分析〉,《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頁68-70。
    肖仙樂、王文斌,2010,〈現代漢語“一名多量”現象的認知分析〉,《現代語文》,頁10-13。
    周長楫,1991,《閩南話與普通話》,北京:語文出版社。
    周長楫、歐陽憶耘,1998,《廈門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周福娟、湯定軍,2008,〈英語委婉語概念的轉喻認知理據〉,《外語學刊》,第5期,頁34-36。
    邵敬敏,1993,〈量詞的語義分析及其與名詞的雙向選擇〉,《中國語文》,第234期,頁181-188。
    林慶勳,2001,《台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金福芬、陳國華,2002,〈漢語量詞的語法化〉,《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增1期第11卷,頁8-14。
    邱湘雲,2007,〈閩南話和客家話的“量詞”-與國語比較〉,《玄奘人文學報》,2007年第6期,頁1-26。
    胡裕樹,1992,《現代漢語》(增訂本),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施炳華編註,1997,《吳守禮校勘本‧南戲戲文—陳三五娘》,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韋煙灶,2002,《鄉土教學及教學資源調查》,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馬建忠,1959《馬氏文通》,台北:新興書局,初版。
    高名凱,1948,《漢語語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高兵、緱新華,2007,〈現代漢語 ABB 式重疊構詞的認知隱喻基礎〉,《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卷第6期,頁134-136 。
    袁毓林,1995,〈詞類範疇的家族相似性〉,《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1期,頁154-170 。
    范利、聶春梅,2001,〈從認知語言學看名詞臨時作量詞的語義演變規律〉,《湖南第一師範學報》,1卷第1期,頁27-31。
    洪惟仁,2010,〈台灣閩南語的源流與演變〉,《閩南語概論講義》,第1章,頁1-30。
    胡金梅,2010,〈量名非常規搭配的認知闡釋〉,《湖南學院學報》,31卷第4期,頁44-46。
    馬貝加、張麗敏,2001,〈從關聯理論的角度分析數量詞的模糊性〉,《文教資料》,第2期,頁33-37。
    孫宏開,1998,〈藏緬語量詞用法比較-兼論量詞發展的階段層次〉,《中國語言學報》,1998年12月第3期,頁339-355。
    孫娟娟、王會剛,2009,〈漢語量詞比喻用法初探〉,《語文研究》,第24期,頁48-51。
    陸儉明、馬真,1985,《現代漢語虛詞散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陸志韋,1951,《北京話單音詞詞彙》,北京:科學出版社。
    許美櫻,2010,〈華語形狀量詞之多項度量尺分析與認知研究〉,屏東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程論文。
    張振興,1983,《台灣閩南方言記略》,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張志公,1953,《漢語語法常識》,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1982,《現代漢語》,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語法與修詞(上冊)》(大陸合法授權初版),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張鍊強,1961,〈廣州話量詞的語法特點〉,《中國語文》,第1期,頁30-32。
    張洪年,1972,《香港粵語語法的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4,《現代漢語(下冊)》(試用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香港粵語語法的研究》(增訂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張萬起,1992,〈試論現代漢語複合量詞〉,《語法研究和探索(六)》,頁145-157。
    1995,〈名詞對量詞的選擇問題〉,《語法研究和探索(七)》,頁153-161。
    張榮興、黃惠華,2005,〈心理空間理論與「梁祝十八相送」之隱喻研究〉,《Languane and Linguistics》,第6卷4期,頁681-705。
    張佩慧,2005,〈周家臺三O號秦簡論考〉,政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張麗芬,2009,〈常用名量詞的語義特徵及語用功能研究〉,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
    張啟睿、舒華、劉友誼,2011,〈漢語個體量詞認知研究述評〉,《心理科學發展》,19卷第4期,頁510-520。
    陳輝龍,1934,《台灣語法》,北京:中華書局。
    陳望道,1973,《論現代漢語中的單位和單位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承澤,1983,《國文法草創》(再版),上海:商務印書館。
    陳佩珊,2000,〈詞序理論與漢語詞序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韻予,2003,〈臺灣閩南語及客語量詞系統比較研究〉,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忠,2006,《認知語言學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陳欣微,2008,〈漢語量詞的隱喻使用〉,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雯,2008,〈台灣閩南語類詞使用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紹虞,1979,《漢語語法修辭新探(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
    郭銳,2004,《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盛銀花,2005,〈安陸方言物量詞比較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5卷第1期,頁167-170。
    曹丹,2007,〈中英人體器官量詞認知比較〉,《宿州學院學報》,22卷第6期,頁79-82 。
    習哲覓,2010,〈漢語臨時量詞內部特徵探析〉,《語文學刊》,2010年第 1期,頁118-119。
    復旦大學語言研究室,1997,《陳望道語文論集》(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黃載君,1964,〈從甲文、金文量詞的應用考察漢語量詞的起源與發展〉,《中國語文》,頁432−441。
    黃伯榮,1996,《漢語方言語法類編》,青島 : 青島出版社。
    黃伯榮、廖序東,2002,《現代漢語(下冊)》(增訂三版),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黃鴻盛,2003,〈台灣華語形狀量詞的真實性〉,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程榮,1996,〈量詞及其再分類〉,《詞類問題考察》,頁330-346
    華瀅,2009,〈現代漢語量詞的語義語法分析〉,《文教資料》,第24期,頁47-48。
    楊秀芳,1991,《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楊洋,董方峰 ,2008,〈感官意象圖式-通感的一個新認知模式〉,《深圳資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卷第1期,頁9O-92 。
    楊菁惠,2010,〈台灣閩南語量詞及其教學策略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論文。
    聞亞蘭,2006,〈語義範疇原型理論視野下的“一詞多義”詞彙教學〉,《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2卷第2期,頁52-55
    葉桂郴、劉炎飛,2008,〈從“個”和“枚”等三對量詞的歷時演變看漢語量詞發展的機理〉,《外語學刊》(玉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9卷第1期,頁64-69。
    趙元任著,呂叔湘譯,1979,《漢語口語語法》(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2002,《中國話的文法》(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增訂版),香港:中文大學。
    趙豔芳,2001,《認知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廖元平,2007,〈華語和閩南語動量詞的研究〉,元智大學應用外語學系碩士論文。
    黎錦熙,1924,《新著國語文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黎錦熙、劉世儒,1959,《漢語語法教材》(第二編),上海,商務印書館。
    黎錦熙、劉世儒,1978,《論現代漢語中的量詞》,上海,商務印書館。
    黎潔瓊,2010,〈近三十年中古漢語量詞研究述評〉,《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5期,頁131-136
    熊錕,2007,〈語義演變的原型理論分析〉,《四川外語學院學報》,第4期,頁72-75。
    鄭良偉,1989,《國語常用虛詞及其台語對應詞釋》,台北,文鶴出版社。
    樊中元,2013,〈談量詞語義的類型學研究問題〉,《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第2期,頁217-220。
    盧廣誠,2003,《台灣閩南話概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劉世儒,1965,《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劉學敏、鄧崇謨,2000,《現代漢語名詞量詞搭配詞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文正,2009,〈名量詞判定新論〉,《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頁136-139。
    劉晨紅,2010,〈從名量詞的小類看其內部的連續性〉,《新聞愛好者》,2010年五月(下半月),頁144-145。
    劉順、劉雪芹,2010,〈漢語名詞和量詞組合的認知研究〉,《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0年6月第2期,頁182-188。
    鄧豔青,2006,〈量詞性隱喻〉,《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綜合)》,27卷第3期,頁113-115。
    駱琳,2007,〈漢語量詞搭配中隱喻意義的構建〉,《修辭學習》,第4期,頁13-14 。
    蔣穎,2006,〈漢藏語系名量詞研究〉,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院博
    士論文。
    蔣穎,2007,〈漢藏語名量詞起源的類型學分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卷第2期,頁94-100。
    歐陽偉豪,2003,〈廣州話名量詞、動量詞的不對稱句法表現〉,《中國語文通訊》,67期,頁23-29。
    歐陽偉豪,2005,〈An INTERFACE PROGRAM FOR PARAMETERIZATION OF CLASSIFIERS IN CHINESE〉,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博士論文。
    謝健雄,2008,〈當代台灣漢語慣用轉喻:認知語言學取徑〉,《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四卷一期,頁55-67。
    錢寶,2010,〈名量詞是事物存在狀態的表達〉,《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9卷第4期,頁109-112。
    蕭如卿,2006,〈台灣閩南語量詞習得〉,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肇錦,1984,《客語語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羅堃,2010,〈無標記 “名量”式名詞與數量短語搭配考察〉,《天中學刊》,25卷第1期,頁100-104。
    蘇欣敏,2008,〈現代漢語台灣口語量詞分類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景春,2000,〈從臨時量詞看詞類的轉變與詞性標注〉,《中國語文》,1卷,頁291-302。

    英文文獻
    Bartlett,F. ,1932,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and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CUP 1932.
    Rosch, E., & Mervis, C. B., 1975, Family resemblances: 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 Cognitive Psychology, 7, 573-605.
    Frederick Barlett, 1932, Remembering :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bbs, R. W. ,1994, The poetics of mind: Figurative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thought, 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 and Turner, M. ,1989,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 & Mark, J. , 1999, Ph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1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Basic Book.
    Rosch, Eleanor & Mervis, Caroline B. , 1975, Family resemblances: 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 Cognitive Psychology, 7, 573-605.
    Taylor, John R., 1989,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Ullmann, S. , 1962,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Oxford: Basil Blackwell
    Yuen Ren Chao, 1965,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漢語平衡語料庫:
    http://www.sinica.edu.tw/SinicaCorpus/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試用版)
    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http://dict.concised.moe.edu.tw/main/cover/jianbian.html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語編輯-常用量詞手冊
    http://www.docin.com/p-156348789.html
    張淑敏:閩南語量詞目錄分類資料庫(未發表)
    楊允言:台語文語料庫:
    http://iug.csie.dahan.edu.tw/TG/guliaukhou/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