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一珊 |
---|---|
論文名稱: |
從《民俗臺灣》看1941~1945年間立石鐵臣的版畫創作 |
指導教授: | 曾曬淑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畢業學年度: | 8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8 |
中文關鍵詞: | 民俗臺灣 、立石鐵臣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5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民俗台灣》於1941年7月(昭和16)創刊,正值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就是日本人所稱的大東亞戰爭前夕,當時日本早已和中國開始作戰將近四年(1937.7.7-1941.7.1),早在中國大陸戰事開始之際,日本即在台灣進行寺廟整理、改姓名運動、成立皇民奉公會以推行皇民化運動(1937-1945),使台灣成為南進基地,並實行徵兵制,加強對原住民的種種控制。而這個時候卻產生了《民俗台灣》這樣一份研究台灣舊有民俗習慣的雜誌,實在可以說是非常奇怪的事。這份刊物從發行到結束,自1941年7月至1945年元月(昭和16至昭和20),合計43號,在當是台灣總督府保安課不斷阻撓及物資缺乏的情況下,沒有中斷,實在不容易。
當時除了《民俗台灣》,還有《愛書》(1933,1943.8.1-1942,昭和8年至昭和17年)共17號,《媽祖》(1934.10.10-1938.3.3,昭和9年至昭和13年)16號,《文藝台灣》(1939.12.22-1944.1.1,昭和14年至昭和19年)38號,《台灣文學》(1942.5.-1943.6.?,昭和17年至昭和19年),《台灣文藝》(1944.5.1-1945.1.5,昭和19年至昭和20年)等。
在台灣從事版畫相關研究的人不多,參與版畫製作的人也不多,從版畫協會、中華民版畫學會、十青版畫會,到國際素描版畫雙年展,這些有計劃的大規模組織和其成員所舉辦的活動外,一般對版畫製作過程之繁複、印製技法要求之嚴格及各種版種的特色認知不足,在認知不足的情況下要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幾乎不可能。筆者從大三開始對版畫產生興趣,在研習選修課程之餘,也花費許多心思在版畫制作上,有感於版畫的魅力足以令創作者投身其中,因此在訂定論文研究方向時,很自然地以版畫為研究的領域。
決定以日治時期的台灣為研究地區的主要因素為,在台灣可以收集第一手資料。另一原因是從事美術研究的學術單位和個人很多,研究和寫作的方向可大略分成國畫和西畫,而從事國畫研究的人大多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國畫家寫傳並評價其畫作,西畫方面不是以歐美的畫家為對象,即是讚美某位在台知名畫家的代期作品,並宣告展覽時間。但日治時期的研究相當少,版畫發展更處於一種無人聞問的情況中。雖然這樣的說法對文建會和負責推運傳統版畫、年畫等活動及撰寫論述的單位、學者似乎極為不公平,從他們可以查得到的著作和文章來看,論述的數量極為可觀,但探討的範圍多所重覆,皆非以論文的方式探究日治時期的版畫發展。因此在收集第一手資料和深入了解台灣近代版畫發展的意念驅使下,開始台灣版畫的研究,而這樣的決定使筆者投入許多時間整理資料。
初步資料收集後發現,版畫專論的撰稿者少,大部份的論述由少數人寫成,而且許多標題不同的文章,內容卻幾乎完全一樣;版畫相關資料集中於國際版畫雙年展之後,但針對作品所做的分析和風格研究很少;這段時期的創作者作品風格仍在改變,無法完全論定;影響這些創作者的因素眾多等,因此在設定研究對象的年代上煞費心思。資料中另一個較多的部份是1945年至1949年台灣脫離日本統治,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大陸木刻版畫家有多人為了到台灣旅遊或因工作的關係來台,這時期的作品有刊載於報紙的、有的在這些版畫家離台時帶走了;他們本人大多已辭世,少數人年事已高,聯絡不易。整理出台灣版畫發展大事及骨幹後,《民俗台灣》中的版畫是最吸引人的作品,因此將時間定在《民俗台灣》發行的年代,而以封面、版畫插圖等的主要創作者、編輯者之一的立石鐵臣為主要人物。
本文選定立石鐵臣做為研究對象,並探討1941年至1945年台灣版畫的發展,尚有幾項原因:
1.《民俗台灣》月刊,創刊於1941年7月(昭和16),直至1945年1月(昭和20)發行終刊號,毫無間斷。
2.立石鐵臣先生從《民俗台灣》創刊就參與美術編輯,除了版畫和插畫作品,還有以版畫作品呈現的〈台灣民俗圖繪〉專欄;自1942年開始至1944年8月完全由立石負責美術編輯,《民俗台灣》可說是立石個人的表演天地,可以做為風格探討的根據。
3.1935年在台日本人組成版畫協會,立石鐵臣是創始會員之一。
此外,1945年日本戰敗後仍有許多日本人留台於學術機構工作,直到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大部份日本人分批撤離,立石鐵臣於1948年底離台;這期間有許多大陸木刻版畫家到台灣遊歷,與滯台之日本人、台灣畫家相互交流。日治時的台灣和大陸沿海地區仍有往來,經日本民俗學者到大陸研究、台灣和大陸民間商業貿易,使大陸民俗版畫、年畫等傳到台灣。大陸傳統版畫、西方繪畫及日本版畫在台灣因種種因素而產生相互影響。
筆者認為台灣版畫發展受到《民俗台灣》的版畫創作影響而發生變化,但變化應早從1935年創作版畫會成立前後開始。在日本版畫與插圖被視為同類作品;日本人以外的部份台灣畫家也在報紙和雜誌上繪製插畫,例如陳清汾、藍蔭鼎;台灣當時民間流通的版畫是木版印製的金銀紙、年畫等,雖然台灣人沒有參加版畫創作會,便台灣人是否完全沒有創作版畫的作品,資料尚待蒐尋。因此台灣是否受到版畫創作概念製作版畫仍無法完全肯定。
本文以「從《民俗台灣》看1941至1945年間立石鐵臣之版畫創作」為題,直接觀察《民俗台灣》中所有標題字設計、花邊、小插圖、民俗圖繪、封面設計,就畫面的表現技法、用色、內容、與相對應文章的關聯性加以分類整理。所有中、日文名稱以當代所用之字體表示為優先考量,例如:《民俗台灣》,當時印刷使用「臺」字而非「台」。
雖然《民俗台灣》目錄標示封面及小插圖的製作者,一般認定《民俗台灣》插圖是立石鐵臣創作的,但從附錄之插圖明細表上看出,撰稿者也繪製部份的小插圖以作為文章的輔助說明。立石以何種材料、題材創作插圖,也可從明細表中找到,期盼無法斷定是創作媒材的部份以後能再進一步探討。比對各號相同標題的文章所使用的小插圖,可以看出編輯者及立石對雜誌內容編排統整性的用心,因此花費許多時間反覆比對《民俗台灣》之明細表。北縣文化中心的《立石鐵臣—台灣畫冊》也為立石編列年表,本文年表除了將各項大事記錄外,將參考資料標示出來,將各事項發生的月份詳細列出,並列日本紀年及西元年代,備注欄則將與立石相關的人物、事件列出,做為輔助,祈使立石在台期間的活動狀況更明確。有關立石家人的詳細情況則參考《立石鐵臣——台灣畫冊》。年表中最重要的文獻是台大人事室的舊人事檔案,列於附錄,這是以前未正式發表過的。
針對台灣版畫為題的書籍有文建會策劃,潘元石、呂理政著之《台灣傳統版畫源流特展》:高雄市立美術館籌辦,潘元石、陳樹升、林漢章、楊永智、黃文興、李豐□撰文的《台灣傳統版畫源流特展》專論,其餘論述多為短文,或以其他地區為主題。台灣早期雕版幾乎散佚殆盡,殘存印本又散落各公私機構及私人收藏家手中,部份流失海外,整理全盤面貌極為困難。
資料蒐集是本論文最大的障礙。為使資料充實,以台灣地區為主要的資料收集地,日本為輔。日治時期的報紙、雜誌收藏最多的地點是中央國畫館台灣分館,它的前身是總督府圖書室,但資料並不完整。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資料散佈各分館,雖然資料幾乎全部建檔,但年代久遠,部份書籍有書目而找不到書。吳三連基金會的台灣史料中心也有不少圖書,但是中心成立時間約僅五年,大部份圖書是覆刻版的舊雜誌,插畫、圖片很多都被刪除,只能約略參考;最有價值的是收藏家捐贈的個人藏書,只是數量不多。師大圖書館的館藏分散,但所有的書目尚未全部建檔,各館資料庫不連線,書籍只知所歸屬的圖書館,在各系圖找不到書是很平常的事,開放時間不開放也不必意外。除了以上資料來源,美術館、畫廊。收藏家也提供許多援助。
《民俗台灣》這份由日本人及台灣人共同收集資料、整理的刊物在今日是研究台灣民俗的重要資料,其中的版畫可說是日治末版畫創作者立石鐵臣的心血結晶。立石鐵臣在台期間繪製作品數量大,呈現的方式也很多樣,有油畫、版畫、插畫、素描、水彩、粉彩等,作品的年代有部份難以斷定,當時刊載的刊物現今是否已經都找到,每份刊物的所有版本是否都找齊,筆者深感困難重重。就今日在台灣已尋獲的文獻,比較同一刊物同一期的不同收藏版本,時常發現現存版本有缺頁或封面受損的情形,受到蟲蝕的書本也不在少數,因此期望能將現有資料匯整,以供更多有意投入研究之學者或收藏家共同找尋,並補足其中缺漏之處。而立石的版畫風格是否影響台灣戰後刊物的版畫插圖,筆者尚且無法斷定,但版畫在發誌印刷上的良好效果,必然促使編輯者採用。日治時期的其他版畫創作者,戰後大陸來台版畫家,戰後留台的日本版畫家和大陸來台版畫家彼此之間的互動等等,都是值得再探討的部份。
本文對資料的整理花費許多心思,資料的解讀則因筆者個人能力有限,無法做極完整圓融的判斷,恐有疏漏,誠惶恐。但筆者在這個過程中深感版畫領哉的研究者少,而值得研究的部份太多,這許多的資料正等待有心人來發掘。隨著時間的流逝,資料也慢慢流失,可喜的是台灣史的各領域已進入研究者眾的階段,企盼研究美術史者共同來關注繪畫以外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