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晨宇 |
---|---|
論文名稱: |
《張協狀元》與閩地戲曲關係研究 |
指導教授: | 蔡孟珍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9 |
中文關鍵詞: | 張協狀元 、南戲 、閩地 、梨園戲 、荔鏡記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85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張協狀元》之時地歸屬與學界研究概況」──屬於緒論部分,為學界針對《張協狀元》所累積下的研究成果進行總整理,以建立進入正文論述之前的先備知識並掌握學界研究脈絡之發展變化。
第二章「閩地戲曲的發展環境」──分就社會歷史、藝術發展、宗教精神三層面論述閩地戲曲的發展環境,藉此闡明閩地在孕育戲曲生成上所能給予的優越環境條件,並由此建構起閩地戲曲文化之獨特性。
第三章「泉腔南戲之形成發展」──論述閩地南戲一脈「泉腔南戲」之形成、發展、戲曲體製及藝術特徵。並於後續章節中與《張協狀元》相互對照,探究「宋元南戲」與「泉腔南戲」之間的承衍關係。
第四章「《張協狀元》之戲曲體製與閩地藝術成分探析」──透過戲曲體製上的相互比較,彰顯閩地戲曲文化直承宋元南戲發展的具體樣貌及重要價值。
第五章「《張協狀元》之詞彙及「科介」使用問題」──針對《張協狀元》中複雜的語言問題進行研究,希望扭轉戲曲學界長期透過溫州方言進行認知,而過度簡化其語言使用之現象。
(一) 古籍
唐.崔令欽 《教坊記》臺北:藝文出版社,1968年。
唐.段安節 《樂府雜錄》臺北:藝文出版社,1968年。
宋.吳自牧 《夢粱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宋.孟元老等 《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宋.吳 曾 《能改齋漫錄》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宋.岳 珂 《程史》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宋.王 灼 《碧雞漫志》臺北:藝文出版社,1966年。
宋.羅 燁 《醉翁談錄》東京:文求堂,1940年。
宋.周 密 《齊東野語》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武林舊事》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癸辛雜志別識前後續初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元.陶宗儀 《輟耕錄》明末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津逮秘書本:國家圖書館微縮資料,1989年。
元.周德清 《中原音韻》臺北:廣文書局,1960年。
元.陳元靚 《事林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明.姚廣孝監修 《永樂大典》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明.何喬遠 《閩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年。
明.祝允明 《猥談》,收錄於陶珽《續說郛》台北:新興書局,1972年。
明.夏 琳 《閩海紀要》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徐 渭 《南詞敘錄》民國十四年石印本:臺灣大學圖書館線裝書,1925年。
明.沈寵綏 《度曲須知》明崇禎己卯(十二年)刊清順治己丑(六年)補刊跋文本:國家圖書館微縮資料,1989年。
明.王驥德 《曲律》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年。
明.沈德符 《顧曲雜言》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年。
明.劉君錫等 《善本戲曲叢刊》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清.鈕少雅 徐于室 《九宮正始》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清.李 漁 《閒情偶寄》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年。
清.焦 循 《劇說》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清.姚 燮 《今樂考證》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年。
清.施鴻保 《閩雜記》臺北:閩粵書局,1968年。
清.紀昀等 《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中國戲曲研究院主編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
年。
王季思主編 《全元戲曲》(全十二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王學奇主編 《元曲選校注》(全八冊)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主編 《泉州傳統戲曲叢書》(全十五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
龍彼得輯 《明刊閩南戲曲絃管選本三種》臺北:南天書局,1992年。
佚名 《京本通俗小說》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
(二) 近人著作
南戲及《張協狀元》研究相關著作
錢南揚 《戲文概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宋元南戲百一錄》臺北:哈佛燕京學社,1969年。
劉念玆 《南戲新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劉浩然 《泉腔南戲簡論》泉州:泉南文化雜誌社,1999年。
孫崇濤 《南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戲曲十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胡雪岡 《溫州南戲考述》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
俞為民 《宋元南戲考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宋元南戲考論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金寧芬 《南戲研究變遷》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
郭作飛 《張協狀元詞彙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8年。
馮沅君、陸侃如 《南戲拾遺》臺北:古亭書屋,1969年。
于復華 《南戲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戲曲史類著作
王國維 《宋元戲曲考》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周貽白 《中國戲曲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2004年。
青木正兒 《中國近世戲曲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胡 忌 《宋金雜劇考》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唐文標 《中國古代戲劇史初稿》臺北:聯經書局,1985年。
張 庚、郭漢城 《中國戲曲通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
《中國戲曲通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葉長海 《中國戲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93年。
《中國戲劇學史稿》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87年。
盧 前 《明清戲曲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廖 奔、劉彥君 《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學藝出版社編輯部 《宋元伎藝雜考》臺北:學藝書局,1982年。
譚 帆、陸 煒 《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年。
閩地戲曲及文化研究專著
吳捷秋 《梨園戲藝術史論》(全兩冊)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4年。
《梨園與梨園戲析論》福州,福建省戲曲研究所,1985年。
林慶熙主編 《福建戲史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陳駿駒 《莆仙戲史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陳雷 《福建地方戲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黃少龍 《泉州傀儡藝術概述》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6年。
徐曉望 《福建民間信仰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王耀華主編 《福建文化概覽》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陳建才主編 《八閩掌故大全》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陳 耕 《閩台民間戲曲的傳承與變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張真好等編 《泉州南音譜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
莊長江 《泉州戲班》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黃敬安 《閩南話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葉明生 《莆仙戲劇文化生態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
楊 榕 《福建戲曲文獻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年。
劉福鑄 《莆仙方言熟語歌謠》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藍雪霏 《閩台閩南語民歌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其它參考書目
楊振良、蔡師孟珍 《曲選》臺北:五南,2000年。
蔡師孟珍 《沈寵綏曲學探微》臺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曲學探賾》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
《曲韻與舞台唱唸》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鄭傳寅 《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臺北:揚智書局,1995年。
《中國戲曲文化概論》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
康保成 《儺戲藝術源流》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葉德均 《戲曲小說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曾永義 《中國古典戲劇論集》臺北:聯經書局,1975年。
《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鄭振鐸 《中國俗文學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2年。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
丁傅靖 《宋人軼事彙編》(全兩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王季思 《王季思學術論文自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年。
王嵩山 《扮仙與作戲》臺北:稻鄉書局,1998年。
任半塘 《唐戲弄》(全兩冊)臺北:漢京出版社,1985年。
伍國棟 《中國古代音樂》臺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朱恒夫 《論戲曲的歷史與藝術》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
沈新林 《同源而異派---中國古代小說戲曲比較研究》南京:鳳凰書局,2007
年。
吳 梅 《中國戲曲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南北詞簡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
吳 晟 《瓦舍文化與宋元戲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吳文科 《中國曲藝通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周傳家 《中國古代戲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祁連休 《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全三冊)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年。
洛 地 《戲曲與浙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齊濤主編 《中國民俗通志》(演藝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劉蔭柏 《中國古代雜技》臺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劉 芹 《中國古代舞蹈》臺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鄭 騫 《北曲新譜》臺北:藝文出版社,1973年。
譚正璧 《話本與古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三) 期刊論文
1. 單篇論文
《張協狀元》主體研究部分
胡明偉:〈《張協狀元》的產生年代及其戲劇觀念〉,南都學壇(人文社會學報)
第25卷第5期﹝2005年9月﹞。
梁會錫:〈《張協狀元》寫定於元代中期以後〉,藝術百家﹝2000第一期年﹞。
胡雪岡:〈對〈《張協狀元》寫定於元代中期以後〉一文之商榷〉,藝術百家2003
年第2期﹝2003年﹞。
劉懷堂:〈《永樂大典》之《張協狀元》應是元初作品〉,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8
年第4期﹞。
俞為民:〈《張協狀元》與早期南戲的形式特徵〉,戲劇藝術第114期﹝2003年﹞。
張 京:〈《張協狀元》劇本結構初探〉,戲曲藝術第1期﹝1996年﹞。
曾永義:〈永樂大典戲文三種述評〉,臺灣戲專學刊第12期﹝2006年﹞。
洪恩姬:〈試論《張協狀元》對南戲的影響及其削弱----兼論早期南戲的發展過程〉,復旦學報﹝1998年第4期﹞。
宋克夫:〈從《張協狀元》與宋代曲體的關係看戲文的起源〉,湖北大學人文學院文獻期刊﹝2000年第1期﹞。
郭作飛:〈《張協狀元》在早期南戲語言研究上的重要文獻價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九期﹝2001年﹞。
〈南戲《張協狀元》文獻價值簡論〉,北京化工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楊 觀:〈南戲《張協狀元》語詞釋例〉,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4年12月﹞。
〈《張協狀元》同義辭例釋〉,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6期﹝2003年12月﹞。
〈《張協狀元》中的親屬稱謂詞〉,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6期﹝2005
年12月﹞。
顏 麗:〈《張協狀元》中「了」的語法化層級〉,語文學刊﹝2008年1月﹞。
廖建智、傅榮珂:〈從悲劇觀與道德觀探討南戲《張協狀元》〉,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3期﹝2005年﹞。
曲潤海:〈談談《張協狀元》〉,戲文﹝2002年第2期﹞。
徐宏圖:〈古劇改編的成功範例----評永崑《張協狀元》的改編〉,中國戲劇﹝2004年第4期﹞。
南戲相關研究部分
段紅霞:〈宋元雜劇與南戲之比較〉,戲劇文學﹝2007年第7期﹞。
廖 奔:〈南戲體製變化二例〉,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1期﹞。
李 鵬:〈北雜劇與南戲文之不同劇本體製成因新探〉,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1997年第1期﹞。
俞為民:〈南戲文本型態特徵及其演變〉,戲劇藝術﹝2007年第4期﹞。
〈南戲的產生及其市民性〉,戲劇藝術﹝2005年第3期﹞。
蒲生華:〈南戲中的民俗文化及其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徐順平:〈南戲首先產生於溫州不容否定〉,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葉明生:〈南戲與俗文學〉,福建藝術﹝2005年第4期﹞。
穆海亮:〈論南戲和北曲雜劇在形式體製上的差距及成因〉,殷都學刊﹝2005年第4期﹞。
徐朔方:〈二十世紀南戲與傳奇研究回顧〉,古典文學知識﹝2003年第5期﹞。
杜立新:〈試論南戲發展及與北雜劇之關係〉,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
期﹞。
龍建國:〈論諸宮調與南戲的關係〉,江西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第1期﹞。
朱恒夫:〈南戲研究的百年回顧〉,古典文學知識﹝1999年第1期﹞
許艷文:〈元明文人南戲論要〉,長沙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吳春彥:〈明代南戲的民間色彩〉,藝術百家﹝2007年第6期﹞。
楊振良:〈由音樂結構試論諸宮調對南戲的影響〉,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刊第2期 ﹝1996年﹞。
〈論南曲「合」唱〉,國際人文年刊第5期﹝1996年﹞。
陳 澄:〈古代戲曲音樂南戲及其特點〉,鹽城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康保成:〈從南戲到正字戲、白字戲----潮州戲劇形成軌跡初探〉,中山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劉曉明:〈「南戲」本義與發源地考〉,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曾永義:〈也談戲曲的淵源、形成與發展〉,臺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0年﹞。
廖藤葉:〈論「副末開場」與「開場詞」〉,高師大國文學報第6期﹝2007年﹞。
黃振林:〈論南戲「海鹽腔」的體製流變及演唱特色〉,寧夏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樊鳳龍:〈弋陽腔曲牌音樂與南戲諸腔的關係〉,農業考古﹝2008年第3期﹞。
田玉琪:〈宋代南戲中的經濟生活----以《張協狀元》為例〉,河北大學學報﹝2007年﹞。
龔方琴:〈《張協狀元》故事新解〉,語文學刊﹝2008年第13期﹞。
朱建明:〈王國維南戲論述之再認識──兼論宋戲文與元明南戲〉,藝術百家
﹝2001年第1期﹞
閩地戲曲相關研究部分
吳守禮:〈荔鏡記戲文研究序說〉,台灣風物第十卷﹝1960年﹞。
趙日和:〈福建南戲簡論〉,戲曲藝術﹝1984年第一期﹞。
鄭尙憲:〈宋元南戲的珍貴遺存----莆仙戲《王魁》、《劉錫》、《陳光蕊》〉,廈門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楊 榕:〈福建南戲研究述略〉,福建藝術﹝1998年第5期﹞。
張泉俤:〈福建戲曲歷史研究喜獲新成果〉,福建藝術﹝1996年第3期﹞。
張 烈:〈南戲的起源和傳播----兼論潮、泉戲劇對南戲的傳承〉,中國戲劇﹝2004年第3期﹞。
蔡維希:〈南戲活化石的「古」與「今」〉,政協天地﹝2003年第4期﹞。
鄧曉燕:〈古南戲遺響----梨園戲〉,戲劇之家﹝2008年第4期﹞。
孫星群:〈從南音「指」、「曲」再探南音的形成年代〉,天津音樂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
〈佛經與南管音樂中的「囉哩嗹」〉,中國音樂﹝2008年第4期﹞。
何昌林:〈唐風宋韻論南音〉,人民音樂﹝1985年第5期﹞。
白志藝:〈清代閩南弦管在海內外的傳播情況及其原因分析〉,藝苑﹝2008年第11期﹞。
林 茵:〈泉州南音與南戲的藝術交融及其文化價值〉,藝苑﹝2007年第2期﹞。
林 靜:〈泉州南音與梨園戲的親緣關係〉,藝苑﹝2007年第4期﹞。
林鴻平:〈泉州文化的特質載體----泉腔南音〉,福建藝術﹝2003年第6期﹞。
楊麗芳:〈泉州戲曲、民間舞蹈與傳統宗教之關係〉,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5年﹞。
蔡鐵民:〈一部民間傳說的歷史演變----談陳三五娘故事從史實到傳說、戲曲、小說的發展足跡〉,民間文學論壇﹝1997年第二期﹞。
吳秋紅:〈南管演唱行腔吐字規律管見〉,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3年﹞。
〈泉州南音源流分期研究〉,瀋陽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曹小雲:〈《荔鏡記》中所見明代閩南方言詞釋例〉,皖西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林鴻平:〈泉州文化的特質載體----泉腔南音〉,福建藝術﹝2003年第6期﹞。
汪照安:〈梨園戲音樂概述〉,音樂藝術第3期﹝2000年﹞。
陳志杰:〈泉州傀儡戲打擊樂器及演奏技法〉,福建藝術﹝2002年第6期﹞。
陳鯉群:〈福建戲曲海外傳播研究〉,閩江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07年﹞。
王建設:〈泉州方言與地方戲曲〉,華僑大學學報第3期﹝1995年﹞。
鄭國權:〈研究中國戲曲文化史的重要文獻----簡介《明刊閩南戲曲絃管選本. 三
種》的出版概況和重要意義〉,泉南文化第1、2期﹝1995年﹞。
蘇英蜜:〈談梨園戲的繼承與改革〉,福建藝術第2期﹝1999年﹞。
張 挺:〈莆仙戲傳統藝術的傳承〉,福建藝術﹝2004年第3期﹞。
徐 蔚:〈莆仙戲的地域文化特色〉,莆田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曾錦藩:〈莆仙戲的歷史與特色〉,藝術教育﹝2006年第2期﹞。
林世連:〈中國戲曲聲腔--梨園戲的音樂〉,彰化藝文第8期﹝2000年﹞。
楊亞其:〈興化戲溯源〉,臺灣源流第29期﹝2004年﹞。
王若君:〈道教與閩南戲曲〉,中國道教﹝2003年第2期﹞。
莊 群:〈從《陳三五娘》到《益春》〉,史海文苑﹝2003年第2期﹞。
吳國欽:〈潮泉腔、潮劇與《劉希必金釵記》〉,廣東藝術﹝1996年第3期﹞。
其它參考論文部分
余復生:〈宋雜劇斷送考辨〉,天津音樂學報第4期﹝2006年﹞。
盛愛萍:〈溫州方言地名詞的語源及歷史層次〉,語文研究﹝2004年第3期﹞。
殷 顒:〈吳語方言與吳歌的地方特色〉,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李文浩:〈吳語和閩語中的「動補+疊」結構及其相關問題考察〉,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蔡國妹:〈吳閩語進行體與持續體的語法化序列分析〉,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鄭張尚芳:〈吳語在文學上的影響及方言文學〉,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第5期﹞。
蔡孟珍:〈曲學上的拓荒補闕之作----談錢南揚的《戲文概論》〉,中國書目季刊第3期﹝1997年﹞。
〈由表演美學論古典戲曲的特殊綜合歷程〉,國文學報第27卷﹝1998年﹞。
王曉驥:〈論宋詞對戲曲的影響〉,淮海工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陳萬鼐:〈宋雜劇角色形象研究〉,美育第150期﹝2006年﹞。
王永平:〈漢唐傀儡戲〉,泉南文化第13期﹝2007年﹞。
金清海:〈失落的操偶技藝--水傀儡戲〉,傳統藝術第44期﹝2004年﹞。
吳 晟:〈宋代民間戲班說略〉,戲曲藝術﹝2003年第1期﹞。
2. 論文集
《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編印,1998年。
《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溫州,溫州市文化局編印,2001年。
《古腔新論--青陽腔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編印,1994年。
《南戲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明本潮州戲文論文集》香港,香港藝苑出版社,2001年。
(四) 學位論文
于復華 《宋元南戲《張協狀元》之淨丑腳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王佩萱 《明清家樂家班及其表演藝術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王啟真 《從宋金雜劇論南戲《張協狀元》的戲曲服裝》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林艷枝 《嘉靖本《荔鏡記》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
高碧蓮 《福建泉州及台灣高雄懸絲傀儡戲劇本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張鳳珠 《南戲《張協狀元》之研究──兼論其劇本改編》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慧珍 《明代文士化南戲之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康尹貞 《梨園戲與宋元戲文劇目之比較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郭作飛 《《張協狀元》近代口語副詞研究》貴州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湯碧珠 《張協狀元研究》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楊觀 《《張協狀元》語詞研究》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劉效鵬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與汲古閣五大南戲結構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年。
顏秀青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研究──以戲文淵源、成書年代、宮調曲牌、諸宮調為探討中心》世新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