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惠婷
論文名稱: 中小學生等速率運動概念發展的研究
指導教授: 黃湘武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物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s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等速率運動概念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3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學生有關運動概念的發展特性。探討的概念內容有四方面:(1)等速率運動的守恆概念。(2)兩種不同運動的等時性概念。(3)運動的相對性與客觀性概念。(4)運動速率的測量概念。本研究是以個別面談的方式進行。面談的對象包括國小二年級到國中三年級的學生共213人。受測的學生分布於台北縣、台北市、桃園縣。根據研究結果主要的發現有:
    (一)原本是以等速率運動的物體當運動路徑分成兩部分後,對於判斷剛剛物體在兩部分的運動快慢,階層A的學生只根據距離或時間。階層B的學生剛開始會認同速率一樣快,但是卻無法解決為何時間、距離皆不同但是速率還是一樣,因此會退回以距離或時間來決定快慢。階層C的學生具有運動守恆概念,其運動快慢會同時考慮距離與時間而認同物體的速率在兩部分都是一樣快。
    (二)在兩個不同運動的等時性問題中,根據學生的特徵可分為三個階層。階層A:即使兩物體同時開始、同時停止,但是學生還是只根據距離或運動快慢決定時間長短。階層B:同時開始、同時停止學生就會認為時間一樣多,但是當運動距離或運動快慢不同時學生就會認為時間不一樣多。階層C:具有兩個不同運動的等時性概念,運動時間的長短不會受到距離及運動快慢的不同所影響。
    (三)學生對於兩物體運動的相對性與客觀性的概念發展特性有三個階層。階層A:以超越的現象而判斷其中一物體的速率會越變越快,另一物體的速率會越變越慢。階層B:其中一物體的速率會越變越快,但是另一物體的速率不會改變;或是一物體的速率會越變越慢,但是另一物體的速率不會改變。階層C:具有運動的客觀性,能夠清楚的知道兩物體的運動是獨立的而不會互相影響。
    (四)學生在運動速率的測量問題中,其發展特性可分為三個階層。階層A:只測量距離或時間以代表運動的快慢。階層B:學生不一定將距離與時間都量測出來,但是在決定運動的快慢時則會同時考慮距離與時間。階層C:正確測量且由速率大小比出快慢。
    本文的分析結果進一步驗證當學生具有速率守恆、運動的等時性、運動的客觀性概念之後,在進行運動速率測量操作上仍然有某方面的困難性。本文的分析結果對於相關教材教法的改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待答問題……………………………………………………2 第三節 研究目的……………………………………………………2 第四節 名詞釋義……………………………………………………3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探討 第一節 各學派認知發展論…………………………………………4 第二節 皮亞傑的運動與速率概念…………………………………7 第三節 其他學者運動概念的相關文獻探討………………………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對象……………………………………………………23 第二節 研究工具……………………………………………………25 第三節 研究程序……………………………………………………26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等速率運動概念的特性……………………………………31 第二節 直線運動速率的測量概念之階層特徵及案例分析………44 第三節 運動概念的特性分析………………………………………52 第四節 運動概念與速率測量的發展相關分析與比較……………5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64 第二節 建議…………………………………………………………66 參考文獻………………………………………………………………67 附錄一 運動概念面談卷………………………………………………69 附錄二 學生面談原始資料……………………………………………71 表目錄 表2-1定性速率概念各階層的答題表現……………………………….10 表2-2定量速率概念各階層的答題表現……………………………….13 表2-3速率守恆概念各階層的答題表現……………………………….16 表2-4 Matsuuda 研究中測驗的13種情況與數值大小……………….21 表3-1研究後期面談的國小學校及學生人數………………………….24 表3-2研究後期面談的國中學校及學生人數………………………….25 表4-1運動守恆概念的階層發展……………………………………….34 表4-2運動等時性概念的階層發展…………………………………….39 表4-3運動客觀性概念的階層發展…………………………………….44 表4-4各年級速率測量分類的百分比人數表………………………….50 表4-5運動各概念通過及未通過的階層分類表……………………….52 表4-6運動各概念通過百分率………………………………………….52 表4-7運動各概念通過與未通過人數分布表……………………….…53 表4-8運動守恆與運動等時性之相關分析………………………….…54 表4-9運動守恆與運動客觀性之相關分析………………………….…54 表4-10運動等時性與運動客觀性之相關分析………………………...55 表4-11運動概念的分類表………………………………………………56 表4-12運動守恆與速率測量的相關表…………………………………57 表4-13運動的等時性與速率測量的相關表……………………………58 表4-14運動的客觀性與速率測量的相關表………………………….…59 表4-15運動概念與速率測量的相關表……………………………….…60 圖目錄 圖3-1研究裝置圖………………………………………………………25 圖4-1速率測量三大類的發展圖………………………………………51

    1.Piaget, J.(1980):心理學與認識論。黃道譯。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3.蔡春美(民77)。兒童智慧心理學―皮亞傑智慧發展學說。台北:文景書局。
    4.張州甫(民88)。學童等時性概念和液體量守恆概念發展的研究。台灣師大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黃湘武(民82)。皮亞傑理論在科學教育上的應用研究。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的移植與應用,杜祖貽編。遠流出版社。53-62頁。
    6.梁添水(民87)。國小學童長度測量概念之研究:成長與學習,台灣師大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Piaget, J.(1970)。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Movement and Speed. trans. by Holloway, G. E. T. and Mackenzie, M. J.,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8.Piaget, J.(1969)。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ime. trans. by Pomerans, A. J.,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9.Matsuda, F.(1994) Concepts about interrelations among duration, distance, and speed in young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Vol. 17, No. 3, 553-576.
    10.Matsuda, F.(1996) Duration, distance, and speed judgments of two moving objects by 4- to 11-year old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Vol. 63, No. 2, 286-311.
    11.Siegler, R. S., & Richards, D. D.(1979) Development of time, speed, and distance concep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 15, No. 3, 288-298.
    12.Wilkening, F.(1981) Integrating velocity, time, and distance information: a developmental study. Cognitive Psychology, Vol. 13, 231-247.
    13.Levin, I.(1979)Interference of time-related and unrelated cues with duration comparisons of young children: relation of time and speed. Child Development, Vol. 50, 469-477.
    14.Acredolo, C. & Adams, A. & Schmid, J.(1984)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eed, duration, and distance. Child Development, Vol. 55, 2151-2159.
    15.Acredolo, C & Schmid, J.(1981) The understanding of relative speeds, distances, and durations of move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 17, No. 4, 490-49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