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乃華
Chen, Nai-Hua
論文名稱: 虛擬空間的凝視-彩墨創作研究
Gaze of Virtual Space-The Research in Color Ink Painting
指導教授: 程代勒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6
中文關鍵詞: 虛擬空間凝視藍光維度
英文關鍵詞: Virtual Space, Gaze, Blue Light, Dimensio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12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6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全球化、數位化潮流已風起雲湧,世界正面臨一個全新的局勢。日新月異的科技媒體不斷得更新、蓬勃發展,甚至影響和改變人類的行為模式。人類都是盲目跟從、追求流行、漸漸的失去自我,在環境中迷惘甚至質疑生活的格調。創造之路必定是以自然、現實與人生為憑藉來展開的。創造藝術作品,最重要的事是對一切存在的人、事、物要細心且深入去觀察。視覺藝術首先要捕捉的是視覺形象。包括形狀、特徵、色彩、質地、體積、關係等,觀察之後有所體會、感應、氣勢、動態、氣氛、品味、格調、境界的發現與領悟。在選擇繪畫的題材,筆者以虛擬空間的螢幕所聯想創作出一系列作品。
    數位時代中的藝術語言,新的維度不斷地在增加,它正面臨令人振奮的挑戰,而藝術創作者將要如何去面對、如何去選擇,的確是值得深思探討的問題。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徹底的改變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也創造出許多的虛擬實境。本文研究內容,以虛擬空間的凝視為主題,並探討虛擬網路的充斥,新媒體的藝術走向、社會行為偏差現象、時間與空間交錯、生活中圖像與符號的存有。對生活中行為舉止剖析與藝術繪畫的關聯性加以探索、分析。試圖以淺顯易懂的彩墨方式呈現,讓觀者的視覺與心靈有所改變。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new century, the globalization, the trend of digital has been rising, the world is facing new situations. The ever-changing technology media has been updated, flourishing, and even influencing and changing human behavioral patterns. Human beings become blind to follow: the pursuit of style gradually lost the selfness in the environment with confusion and even with the style of life. The path of creativity must be carried out based on nature, reality and life journe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creative works of art is to be careful and observe deeply in the existence of all things. Visual art is the ability to first capture visual images. These visual images include shapes, characteristics, colors, textures, volumes, relationships. After deep observations, experience, induction, momentum, dynamic, atmosphere, taste, style, realm, are discovered and understood. In this selection of the theme of paintings, the author uses virtual space on the screen to create series of works.
    In the art world of the digital age, new dimensions are constantly increasing. They are facing exciting challenges on the problems of how artists will face and how to choose, are indeed worth noting and thinking. The popularities of mobile phones, tablet, and computers completely change the modern way of life and living, numerous virtual realities are created as well. In this paper, the theme of the virtual space gaze is to explore full virtual networks, new media art directions, social behavior bias, staggering of time and spaces, as well as existence of life images and symbols. The author wishe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style behavioral analysis and artistic paintings in attempt to easily explain and understand ways color inks are revealed to allow viewers’ vision and mind transform.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4 第三節 研究與創作的關係6 第四節 名詞解釋8 第二章 虛擬網路的充斥10 第一節 新媒體的影像世界10 第二節 視覺藝術的探索 14 第三節 時間與空間交錯19 第四節 數位時代價值觀偏差現象22 第三章 虛擬藝術的符碼28 第一節 生活中圖像與符號的存有28 第二節 網路二元符碼34 第三節 擬像理論37 第四章 創作作品分析41 第一節 眼睛系列41 第二節 凝視系列53 第三節 雜訊系列65 第五章 結論73 參考文獻75

    一、書籍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臺北市:生智文化,1997。
    王棋敏,《視覺創意:思考與方法》,臺北市:正中書局,1997。
    卡爾,王年凱譯,《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臺北市:貓頭鷹出版,2012。
    尼可拉斯‧卡爾,楊柳譯,《被科技綁架的世界》,臺北市:行人文化,2016。
    弗洛姆,何不正譯,《希望的革命》,臺北市:環宇出版,1971。
    弗洛姆,陳琍華譯,《理性的掙扎》,臺北市:志文出版,1976。
    吳鳳著,《藝術符號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狄倫.伊凡斯,劉紀蕙等譯,《拉岡精神分析詞彙》,臺北市:巨流圖書,2009。
    李震,《宇宙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1994。
    呂炳強,《凝視、行動與社會世界》,臺北市:漫遊者文化,2007。
    村上隆,《創造力的極論:村上隆在藝術現場談「覺悟」與「繼續」》,台北市:商周出版,2014。
    谷本有香,黃瑋瑋譯,《你怎麼看待時間,決定你成為哪種人:1000位世界頂尖領導人的時間觀》,臺北市:如果出版,2017。
    邢益玲,《藝術與人生—了解視覺藝術之發展》,臺北縣中和市:新文京開發,2008。
    尚 ‧布希亞,《擬仿物與擬像》,臺北市:時報文化,1998。
    孫志文,《現代人的焦慮和希望,當代德國思潮譯叢》,臺北市:聯經出版,1983。
    孫志文,《現代世界的結束,當代德國思潮譯叢》,臺北市:聯經出版,1985。
    孫志文,《當代的精神處境,當代德國思潮譯叢》,臺北市:聯經出版,1985。
    袁金塔,《書蟲趴趴走畫冊專輯》,臺北市:采泥藝術,2006。
    張福德,《電子商務詞典》,臺北市:五南圖書,2003。
    莫尼克‧西卡爾,陳姿穎譯,《視覺工廠—圖象誕生的關鍵故事》,臺北市:邊城出版,2005。
    陳明珠,《媒體符號研究-分析與再思考》,臺北市:世新大學,2010。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市:如果出版,2008。
    麥克魯漢&昆汀.菲奧里著,楊惠君譯,《媒體即訊息》,臺北市:積木文化,2009。
    彭懷真,《社會學》,臺北市:洪葉文化,2009。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現代藝術的迷思》,臺北市:三藝文化,2002。
    黃晨淳,《老子名言的智慧》,台中市:好讀出版,2002。
    葉謹睿,《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臺北市:藝術家,2008。
    葉謹睿,《藝術語言@數位時代=Art in the digital age》,臺北市:典藏藝術,2003。
    劉思量,《藝術與創造》,臺北市:藝術圖書,1989。
    蔡明哲,《邁向現代化》,臺北市:桂冠圖書,1988。
    蔡錚雲,《另類哲學:現代社會的後現代文化》,臺北市:台灣書店,2000。
    謝碧娥,《杜象-從反藝術到無藝術》,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8。
    Arthur Asa Berger,黃新生譯,《媒介分析方法》,臺北市:遠流出版,1992。
    PETER COVENEY & ROGER HIGHFIELD,江濤、向守平 合譯,《時間之箭-揭開時間最大奧秘之科學旅程》,台北縣:藝文印書,1993。
    Robert H. Mckim,蔡子瑋譯,《視覺思考的經驗》,臺北市:六合出版,2002。
    Victoria D. Alexander,張正霖、陳巨擘譯,《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臺北市:巨流圖書,2006。

    二、期刊
    Duncum, ,Paul. (2000) “Art Education and Visual Culture”,《藝術教育與視覺文化決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黃冠華,《觀看不見:凝視的概念》,新聞學研究 第八十七期 ,2006。

    三、網路資源
    蘋果即時 ,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409/1094083/,2017/4/18瀏覽。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60922e.pdf, 2017/5/2瀏覽。
    資策會,https://www.find.org.tw/market_info.aspx?n_ID=9053,2017/5/2瀏覽。
    當我們互相凝視、當我們無處可藏,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638,2017/5/25瀏覽。
    A+醫學百科pttp://cht.a-hospital.com/w/%E8%A7%86%E9%94%A5%E7%BB%86%E8%83%9E,2017/5/25瀏覽。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