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瑋成
Chang, Wei-Cheng
論文名稱: 國民革命軍第29軍與平津抗戰
The 29th Army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fought the Sino-Japanese War in Beiping and Tianjin
指導教授: 黃自進
Huang, Tzu-Chin
口試委員: 黃自進
Huang, Tzu-chin
李君山
Li, Chun-Shan
蘇聖雄
Su, Sheng-hsiung
口試日期: 2022/05/2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2
中文關鍵詞: 華北特殊化宋哲元第29軍蔣介石盧溝橋事變平津作戰
英文關鍵詞: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North China, Sung Zhe-yuan, the 29th Army, Chiang Kai-shek, the 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 the Sino-Japanese War in Beiping and Tianjin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13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3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探討宋哲元的29軍在盧溝橋事變至平津抗戰中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要探究這個問題,中、日兩國在華北的角逐就至關重要,同時也必須探討以宋哲元為首的29軍是如何在中日競逐下脫穎而出,成為華北地區的重要力量。
    本文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在闡明29軍崛起的因素、過程,以及如何取得中、日兩國政府的信任,從受改編的地方軍,一躍而成取代東北軍,進入華北政治中樞的武裝力量。另外,還有華北政局的複雜性,在華北五省皆非中央嫡系將領掌控的情形下,解釋華北當局分別與國府、日本、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第二部分在探討盧溝橋事變是如何從一個小型的地方衝突,升級成一個國與國之間的大戰,國民政府、日本政府、29軍各自的考量、行動、部署、優勢與局限性,都是其中的關鍵;第三部分在試著分析29軍從盧溝橋事變至平津作戰之間決策、指揮得失,重新檢討29軍的責任,最主要是針對29軍的主要指揮官,因29軍高層自身各有打算,上下階層對於抗日又有不同的想法,不齊心的結果導致在指揮上有一定的檢討空間,影響戰事的發展。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key role played by Song Zheyuan's 29th Army in the 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 to the Sino-Japanese War in Beiping and Tianjin the, to explore this issu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North China is crucial, and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explore how the 29th Army led by Song Zheyuan stood out under the Sino-Japanese competition and beca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North China.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which explains the factors and the rise of the 29th Army, and how to gain the trust of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governments, from the reorganized local army to the armed force that replaced the Northeast Army and entered the political center of North China. In addition, there is the complexity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North China, explai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authorities and the Japan government, and each other in the case that the five provinces of North China are not controll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 second part explores how the 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 escalated from a small local conflict to a major war between countries, and the respective considerations, actions, deployment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nd the 29th Army were the key to it; The third part is try to analyze the decision-making and command of the 29th Army between the 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 and the Sino-Japanese War in Beiping and Tianjin, and re-examin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29th Army, most of all aiming at the main commanders of the 29th Army, because the commanders of the 29th Army has its own plans, the senior officers and low-ranking officers, soldiers have different ideas about fight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result of disunity led to certain mistakes in command, which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r.

    目次 iv 表次 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史料 4 第四節 章節架構 5 第二章 第29軍的崛起與華北政局 8 第一節 第29軍的崛起 8 第二節 華北的特殊化問題 17 第三章 盧溝橋事變的爆發與第29軍的應對 28 第一節 事變導火線(1937/7/7-7/9) 28 第二節 事變擴大關鍵(1937.7.10-7.27) 39 第四章 平津淪陷與第29軍的不作為 52 第一節 平津淪陷至第29軍的改編 52 第二節 第29軍的不作為 61 第五章 結論 68 徵引書目 77

    (一) 史料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編輯部編,《近代中日關係史料彙編:日軍侵犯上海與進攻華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19年12月。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編輯部編,《近代中日關係史料彙編:蘆溝橋事變前後的中日外交關係》,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20年2月。

    李雲漢編,《抗戰前華北政局史料》,正中書局,民國71年2月。

    徐永昌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徐永昌日記 第三冊(民國22年1月-25年12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徐永昌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徐永昌日記 第四冊(民國26年1月-27年12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秦孝儀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 第二編 作戰經過(二)》,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民國70年。

    秦孝儀編,《革命文獻 第106輯 盧溝橋事變史料(上冊)》,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75年9月。

    秦孝儀編,《革命文獻 第107輯 盧溝橋事變史料(下冊)》,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75年12月。

    黃自進、陳佑慎、蘇聖雄編,《近代中日關係史料彙編:一九三○年代的華北特殊化(一)》,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2019年。

    黃自進、陳佑慎、蘇聖雄編,《近代中日關係史料彙編:一九三○年代的華北特殊化(二)》,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2019年。

    黃自進、陳佑慎、蘇聖雄編,《近代中日關係史料彙編:一九三○年代的華北特殊化(三)》,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2019年。

    蘇聖雄編,《諜報戰:軍統局特務工作總報告(1937)》,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21年。

    (二) 回憶錄
    今井武夫著,《今井武夫回憶錄》,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

    王冷齋著,〈七七回憶錄〉,《盧溝橋事變回憶錄》,七七書店編印,1938年。

    何智霖編,《陳誠先生回憶錄-抗日戰爭 上冊》,國史館,2004年。

    耿承光編譯,《岡村寧次大將回憶錄》,國防部史政局,1972年。

    秦德純著,《秦德純回憶錄》,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年。

    劉汝明著,《劉汝明回憶錄》,傳記文學出版社,1966年。

    (三) 專書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8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 上冊》,鳳凰出版社,2005年8月。

    李君山著,《全面抗戰前的中日關係(1931-1936)》,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

    沈克尼著,《侵華日軍兵要地志揭密》,北京三聯書店,2021年3月。

    李雲漢著,《宋哲元與七七抗戰》,傳記文學出版社,1973年。

    李雲漢著,《盧溝橋事變》,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 戦史部著,《北支の治安戦<1>》,東京:朝雲新聞社,1968年。

    何虎生著,《八年抗戰中的蔣介石1937~1945》,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月。

    何應欽著,《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74年9月。

    易勞逸著 陳謙平、陳紅民等譯,《1927-1937年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流產的革命》,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2月。

    姜克實著,《長城抗戰日中檔案比較研究》,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21年。

    馬亮寬、岳廣騰、劉春強著,《張自忠傳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

    秦郁彥著,《日中戦爭史》,東京:河出出版社,1977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抗日戰史-七七事變與平津作戰》,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2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抗日戰史-平綏鐵路沿線之作戰》,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2年。

    張洪濤著,《國殤: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紀實》,團結出版社,2005年。

    張憲文、龐紹堂、李繼鋒等著,《中國抗日戰爭史(1931~1945)上冊》,蒼壁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3月。

    湖北省遠安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何基灃將軍在遠安》,湖北省遠安縣印刷廠,1989年。

    黃自進著,《蔣介石與日本 : 一部近代中日關係史的縮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

    黃自進編,《邁向和解之路:中日戰爭的再檢討(上冊)》,稻鄉出版社,2019年。

    楊濬彥編,《陸軍作戰重大戰役實錄》,葳豐企業有限公司,民國94年7月7日。

    蔣永敬著,《抗戰史論》,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10月。

    蕭李居著,《合作或衝突-防共問題糾結下的中日關係(1931-1945)》,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21年。

    劉維開著,《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到七七》,國史館,1995年。

    劉鳳翰著,《國民黨軍事制度史 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

    戴守義、秦德純等著,《正面戰場 七七事變》,中國文史出版社,2010年9月。

    Hans Van De Ven著 何啟仁譯,《戰火中國 1937-1952》,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Rana Mitter著 林添貴譯,《被遺忘的盟友》,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四) 期刊論文
    土田哲夫,〈中日戰爭與宣戰問題〉,《中日戰爭國際共同研究之四 戰時國際關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5月,頁125-155。

    何智霖,〈中原大戰後期宋哲元動向之探討-兼論入晉西北軍之整編〉,國史館館刊(28)2011,頁1-30。

    李君山,〈一九三五年”華北自治運動”與中國派系之爭-由《蔣中正總統檔案》探討戰前中日關係之複雜性〉,台大歷史學報34,2004年,頁195-246。

    李君山,〈七七事變之前的冀察政務委員會〉,台大歷史學報63,2019年6月,頁137-194。

    李君山,〈抗戰前中日”廣田三原則”談判(1935~1936)-著重其背景、緣起與議題之探討〉,台大歷史學報37,2006年,頁217-265。

    李君山,〈對日備戰與中蘇談判(1931-1937)〉,台大歷史學報43,2009年,頁87-149。

    李雲漢,〈抗戰前支持華北危局的宋哲元〉,《中國現代史論輯 第九輯 八年抗戰》,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4年11月,頁177-205。

    金衛星,〈二二六事件、西安事變和七七事變〉,安徽史學第5期,2006年,頁81-86。

    侯繼明,〈1937年至1945年中國的經濟發展與政府財政〉,《中國現代史論輯 第九輯 八年抗戰》,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4年11月,頁311-349。

    桑兵,〈抗戰時期國民黨對北平文教界的組織活動〉,《中日戰爭國際共同研究之三 戰時中國的社會與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2月,頁137-170。

    陳在俊,〈中日兩國全面戰爭的導火線:盧溝橋、廊坊、廣安門事件之探討〉,第三屆近百年中日關係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在俊,〈盧溝橋事件的真相〉,中央月刊,1984年7月,頁43-47。

    陳威豪,〈宋哲元治軍從政之研究(1906-1937)〉,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100年7月。

    莊翔聿,〈西北軍之軍事訓練與成效(1911-1938)-以手槍隊(大刀隊)作戰為例〉,史原復刊第12期,頁51-111。

    張秀明,〈盧溝橋事變中蔣介石與宋哲元戰和態度比較及原因分析〉,《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04年。

    張慶宜,〈張自忠上將生平紀實〉,國史館館訊6,2011年,頁169-187。

    黃自進,〈前哨戰的政治外交:中日兩國在華北的角逐(1933-193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葉銘,〈徐永昌與抗戰初期華北戰局(1937年7月-9月)〉,《政大史粹31》,2017年,頁51-78。

    臧運祜,〈抗戰前夕的中日國交述論〉,《中日戰爭國際共同研究之四 戰時國際關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5月,頁95-124。

    蔣永敬,〈對日八年抗戰之經過〉,《中國現代史論輯 第九輯 八年抗戰》,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4年11月,頁35-65。

    蕭李居,〈中日華北「防共協定」與1936年日本對華政策〉,國史館館刊第三十九期,2014年3月,頁49-82。

    蘇聖雄,〈空間換取時間?-蔣中正於華北的對日軍事布局(1935-1937)〉,臺大歷史學報第66期,2020年12月,頁97-151。

    (五) 未出版史料
    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 (https://ahonline.drnh.gov.tw/index.php?act=Archive)
    (1) 蔣中正總統文物
    (2) 閻錫山史料

    日本NIDS防衛研究所(http://www.nids.mod.go.jp/military_archives/senshi_sousyo.html)

    中研院近史所圖書館電子資資料庫-大公報

    中研院近史所圖書館電子資資料庫-中央日報

    中研院近史所圖書館電子資資料庫-申報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