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詩婷
論文名稱: 社會資本與原漢國中生關聯之探究-以南部三縣市為例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ocial Capital within Aboriginal and Ha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Exemplified by Three Counties at Southern Taiwan
指導教授: 譚光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6
中文關鍵詞: 社會資本原住民學生漢人學生
英文關鍵詞: social capital, aboriginal students, Han Chinese student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0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旨在探討南部三縣市原漢國中生社會資本的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居住地區、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職業)原漢國中生在社會資本的差異情形。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南部三縣市,高雄、屏東及台東縣市之學生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抽樣方式,對這三地區之原漢國中學生一至三年級實施問卷調查,問卷共寄發900份,回收890份,有效問卷共74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83%。調查所得資料繼以平均數、標準差、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式來進行資料分析。根據分析結果,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發現為:
一、 原漢學生擁有社會資本的程度屬於中等以上。
二、 不同父母教育程度、母親職業之原住民學生的社會資本達顯著差異。原住民學生的父母教育程度愈高,子女擁有的社會資本愈多;母親職業屬於農林漁牧者,子女獲得的社會資本就愈少。
三、 不同父母教育程度、父親職業之漢人學生的社會資本達顯著差異。漢人學生的父母教育程度愈高,子女擁有的社會資本愈多;父親職業階級愈低,其獲得的社會資本則愈少。
四、 原漢學生的社會資本是具有顯著差異,尤其是在家庭層面。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Han and Aboriginal students’ social capital condition in three southern counties of Taiwan, and to analyze how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gender, grade, area of residence, parental education, parental occupation) have impacts on the Aboriginal and Han students’ social capital differences.
Targeting o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in the three southern counties (Kaohsiung, Pingtung and Taitung), this study intends to have a random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se students from the first grade to the third grade to examine the assumption. The total questionnaires are 900 copies, 890 of which are collected, 747 within are validated and the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is 83%. The data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average, standard deviation, t 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ANOVA.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degree of social capital for the Aboriginal and Han students is above average.
2. Parents’ level of education and mothers’ occupation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aboriginal students’ social capital. When the aboriginal students’ parents get higher education level, their children will have more social capital; on the other hand, students have less social capital when their mothers’ occupations are agriculture, forestry, fishery and livestock.
3. Parents’ education levels and fathers’ occupation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aboriginal students’ social capital. The higher education the Han students’ parents gets, the more social capital their children have; on the other hand, students have less access to social capital when their fathers have lower occupational class.
4. The aboriginal and Han students' social capital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specially in the family aspect.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辭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社會資本內涵及相關理論…………………………………………………………… 9 第二節 國內外關於社會資本之相關研究……………………………………………………24 第三節 社會資本與原住民學生之相關研究…………………………………………………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4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原漢國中生的社會資本之現況分析……………………………………………… 57 第二節 不同背景之原漢國中生的社會資本之關聯……………………………………… 61 第三節 探討原漢國中生社會資本的差異性……………………………………………… 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3 第一節 結論…………………………………………………………………………………133 第二節 建議…………………………………………………………………………………136 參考文獻……………………………………………………………………………139 中文部份………………………………………………………………………………………139 西文部份………………………………………………………………………………………146 附錄 附錄一 社會資本與原漢國中生學業成就關聯之探究—以東南部三縣市為 例問卷建立專家效度用……………………………………………………………149 附錄二 社會資本與原漢國中生關聯之探究預試問卷……………………………………156 附錄三 社會資本與原漢國中生關聯之探究正式問卷……………………………………161

一、 中文部份
王中天(2003)。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概念、源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42(5),139-163。
王天佑(2002)。比較原漢國中學生家庭背景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模式。中大社會文化學報,14,101-130。
王以仁(1982)。臺灣省國民小學所在地區、規模大小與教育素質有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志成(2007)。外籍配偶家庭資本與其子女學習經驗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王俊喬(2004)。職校學生數學課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灣南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美華(2008)。新臺灣之子的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石培欣(1999)。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朱建宗(2005)。臺中縣市國中學生文化資本、學校社會資本與英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何瑞珠(1990)。家長參與子女教育: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闡釋。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報,27(1),233-261。
何瑞珠(1999)。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闡釋。香港教育學報,26(2),233-261。
何緯山(2007)。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吳孟娟(2006)。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中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臺北。
吳明隆、林慶信(2004)。漢學童之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族群、性格因素的比較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7,37-55。
吳武典、林繼威(1982)。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5,127-138。
巫有鎰(1997)。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作比較。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巫有鎰、黃毅志(2009)。山地原住民的成績比平地原住民差嗎?可能影響臺東縣原住民各族與漢人國小學生學業成績差異的因素機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9(1), 41-89。
李文益(2003)。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業成績、成就抱負:臺東師院學生的貫時性因果分析。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李育哲(2010)。新移民子女社會資本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以中壢市國民小學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佳玲(2003)。影響台東師院男女生學業成績差異之因果機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李威伸(2003)。文化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國中學生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英明(2005)。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臺北:揚智。
李惠斌(2000)。什麼是社會資本,頁3-19,收錄於李惠斌及楊雪冬編,《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國民(2007)。家長社會資本與學童學業成就、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以臺南縣國小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周新富(1993)。家庭社會資本組成構面及其學習結果之關係。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3(2),85-112。
周新富(2006)。Coleman 社會資本理論在臺灣地區的驗證-家庭、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當代教育研究,14(4),1-28。
周新富(2006b)。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臺北:五南。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1-43。
周新富、王財印(2006)。社會資本在家庭代際人力資本傳遞作用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281-306。
林佑星(2008)。影響國民小學新住民學生與原住民學生學業成就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枝旺(2006)。以Coleman社會資本探討高職學生家庭背景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亮雯(2004)。James S. Coleman 社會資本論及其教育應用-TEPS 之檢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俊瑩、黃毅志(2008)。影響臺灣地區學生學業成就的可能機制:結構方程式的探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45-88。
林南(2004)。教育制度與社會資本。教育研究集刊,50(4),1-16。
林祐聖、葉欣怡譯(2005)。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臺北:弘智。
林清標(1998)。原漢族別、家庭結構與學業成就之關連性。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林森富(2001)。社經背景文化資本與教育成就。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義男(1993)。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6,157-212。
林慶信(2003)。原漢學童之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族群、性格因素的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姚佛(2006)。再論社會資本。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版,25(4),85-88。
洪希勇(2004)。族群、地區與家庭背景對臺東國小學童成績之影響機制。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95-139。
孫智綺譯(2002)。Patrice Bonnewitz 著。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麥田。
徐彥連(2002)。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社會資本現況之研究—以臺北市國中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康瀚文(2005)。社會資本對學生教育成就影響成因之探究。2005 華人教育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760-775。
張美珍(2007)。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態度、人際關係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培新(2005)。臺灣宗教性非營利組織運作的社會資本考察—以慈濟功德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淳熙(2008)。從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探究東南亞裔新移民子女學業成就與自我效能之共變結構模式。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善楠、黃毅志(1997)。「1997臺灣教育長期研究」之先期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就彙刊:人文與社會科學,7(4),577-596。
張善楠、黃毅志(1999)。臺灣原漢族別、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收錄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臺灣原住民教育(149-178)。臺北:師大書院。
張瑞麟(2004)。考生對大學甄選入學制度之認知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莊啟文(2001)。都市原住民家長教育價值觀與其對子女教育期望之研究:以四個都市排灣族家庭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許家祥(2004)。規範行為與基本能力:家庭結構與父母關注之探討。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許崇憲(2002)。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臺灣樣本的後設分析。中正教育研究,1(2),25-62。
陳仕宗(1995)。偏遠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妍樺(2008)。臺北市新移民子女的社會資本與生活適應關係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怡靖(1999)。臺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財務資本論在臺灣的適用性。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陳怡靖、鄭燿男(2000)。臺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物資本論在臺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 416-434。
陳怡靖、鄭燿男(2000)。臺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物資本論在臺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
陳建志(1998)。族群與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影響模式:以臺東縣原漢學童作比較。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21,85-106。
陳柳欽(2007)。社會資本及其主要理論研究觀點宗數。東方論壇。2007(3),84-121。
陳振新(2007)。影響臺東縣國小學童學業成就因素之研究-以外籍配偶子女及原漢學童差異為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陳順利(2001)。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以臺東關山地區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4(上),67-98。
陳龍永(2009)。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教養方式、親師溝通方式對學童學習適應、學業表現之影響-原住民與非原住民之比較。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9,121-152。
傅仰止(1994)。臺灣原住民困境的歸因解釋:比較漢人觀點與原住民觀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127-150。
游靖喻(2010)。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資本、文化認同對自然領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原住民與非原住民之比較。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湯仁燕(1998)。原住民教育發展的困境與突破。中等教育,49(3),85-94。
黃克先、黃惠茹譯(2008)。社會資本。臺北:巨流。
黃秀琳(2010)。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對新移民子女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苗栗縣竹南鎮國民小學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班。
黃信誠(2003)。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居住嘉義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中生之比較。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森泉(1999a)。原住民教育內涵之理論基礎。原住民教育季刊,13,45-60。
黃綺君(2006)。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毅志(1996)。臺灣地區民眾地位取得之因果機制。東吳社會學報,5,213-248。
楊雪冬(2000)。社會資本:對一種新解釋範式的探索。頁20-42,收錄於李惠斌及楊雪冬編,《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楊肅棟(1997)。原漢族別與學業成績關聯性之追蹤調查研究—以臺東地區國小學童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楊肅棟(2001)。學校、教師、家長與學生特質對原漢學業成就的影響-以臺東縣國小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209-247。
廖慧宜(2006)。學校賦予學生文化資本、社會資本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熊智銳(1990)。中小學學校教育情境研究。臺北:五南。
劉春榮、吳清山、陳明終(1995)。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關聯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47-180。
劉慧君(2006)。家庭內社會資本、自我概念、族群認同對臺東縣原漢學童學習適應之影響。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蔡金鈴(2005)。彰化縣國中學生學校氣氛知覺、人際關係、學校投入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蔡毓智(2002)。學習資產對學業成績之影響─以臺北市國三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毓智(2008)。臺灣地區國中生家庭教育資源結構之探究及其與學業表現之關連。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鄧方譯(1998)。社會理論的基礎。(譯自J.S.Coleman原著,”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臺北:五南。
賴玉粉(1995)。花蓮縣原住民、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我概念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謝亞恆(2004)。影響國中階段學生學業成就成長量的個人、家庭及學校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鍾瑞彬(2005)。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在自我觀念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譚光鼎(2002)。新竹縣出外升學之原住民國中學生適應問題的探討。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2,1-24。
顧忠華 (1999)。社會信任、社會資本與非營利組織。發表於「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信任」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籌備處、政治大學社會學系主辦。

二、 西文部份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R. Nice, Trans.). In L. C.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Bourdieu, P. (1997).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A. H. Hasley, H. Lauder, P. Brown, & A. S. Wells (Eds.), Education, culture, economy and society (pp. 46- 58).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rbonaro, W. J. (1998).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parents: Intergenerational closure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1, 295-313.
Coleman,J.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Supplement to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ijkstra, A., & Peschar, J. L. (2003). Social capital in Education: Theoretical issues and empirical knowledge in attainment research. In C.A. Torres & A. Antikainen (Eds.),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Fejgin, N. (1995).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academic excellence of American Jewish and Asian student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8, 18-30.
Field, J. (2003). Social capital. New York: Routledge.
Granovetter, M. (1992). The Sociological and economic approaches to labor market analysis: A social structural view. In M. Granovetter, & R. Swedberg (Eds.), The Public of Economic Life. (pp.34-42).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Halpern, D. (2005). Social capital. Boston, MA: Polity Press.
Hao, L. & Burns, M. B. (1998). Parent-child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immigrant and native student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1, 175-198.
Ho Sui-Chu, E. & Williams, J. D. (1996). Effect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eighth-grade achievemen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9, 126-141.
Horvat, E. M., Weininger, E. B., & Lareau, A. (2003). From social ties to social capital: Class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schools and parent network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0(2), 319-350.
Khattab, N. (2002). Social capital,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mong Palestinian students in Israel. Research in Education, 68, 77-88.
Lin, N. (2001).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action.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rgan, S. L., & Sorensen, A. B. (1999). Parental networks, social closure,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A test of Coleman's social capital explanation of school effec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4, (5), 661-681.
Parcel, T. L., & Dufur, M. J. (2001). Capital at home and at school: Effect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Social Forces, 79(3), 881-912.
Paxton, P. (1999). Is social capital declining in the United State? A multiple indicator assess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5, 88-127.
Portes, A. (1998). 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1, 24-43.
Putnam, R. D. (1993).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The American Prospect, 13, 35-42.
Putnam, R. D. (1995). Bowling alone: American'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Democracy, 6(1), 65-78.
Teachman, J. A., Paasch, K., & Carver, K. (1996). Social capital and dropping out of school earl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58(3), 773-783.
Yan, W. (1999). Successful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The role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The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 68(1), 5-22.
Yvette, M. A. A. (2002). Social capital, civic engagement 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In McLean, Schultz & Steger (Eds.), Social capital: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community and “Bowling Alone”. pp.111-120.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