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宜君
Lin, Yi-Chun
論文名稱: 北宋前期樂府詩研究
指導教授: 徐國能
Hsu, Kuo-N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4
中文關鍵詞: 樂府詩北宋體式風格套語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16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8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補充宋人樂府詩研究上的微觀發展,深入分析北宋前期新舊體樂府詩的面貌,楬櫫此期樂府詩的體式與風格,歸納樂府詩之於此期詩人的文學意義。
    北宋前期詩歌的發展猶是融合與分歧的混沌階段,此時由南方文人所攜入五代文風的輕艷精工,結合了北方文人強調復古精神,形成了西崑體詩人也能製作具有復古精神的詩歌,而白體詩人也有講究遣詞用字與篇制的應制歌詩,這種兼容迥異風格的詩歌體式在樂府詩中尤其能發明一二。
    但是,樂府詩體制包容眾法,就體式而言,僅以傳統詩學的審美角度衡量樂府詩並不能完整說明其特色,還需援以音樂文學的研究方式,才能深入辨識此期詩人在近體詩流行之餘依然使用樂府詩創作的意圖可能為何;就風格而論,文學史慣以「三體」涵蓋此期樂府詩詩創作,卻少有體貼理解詩人的思考模式遠比「三體」更為複雜,是以欲辯證思考此思維是否能完整解釋此期的樂府詩發展,也是筆者著手研究的重點。
    本文分為以下五個部分:首先反思北宋前期樂府詩的研究價值,回顧歷年相關題目的研究成果,進而釐清本文的研究方向與問題意識,並根據此期樂府詩的特性,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二是先行分析北宋前期舊題樂府詩篇目的內容,查明此期作品與先前的創作手法、內涵有何異同,作為第四章歸納體式與風格的分析材料。三是整理、分類與分析北宋前期新題樂府詩的篇目內容,為了呼應此期新題樂府詩的詩歌選材特色,因此在分類上不再依循古人以樂舞條件為優先分類標準考量,也不一味根據今人的宋代樂府詩研究分類,而是另外分為寓言、詠物、詠史、邊塞、贈酬唱和、記事、皇室應酬等七類分析。四是在北宋前期樂府詩再經過第二與第三步驟後,其全體面貌已能為讀者領略,並且從中發現此期樂府詩的發展趨勢及特徵,因而特闢體式與風格一章,分別從音樂文本的研究方法與此期樂府詩的創作環境、詩人文學觀念對於樂府詩創作造成的影響等觀點,歸納此期樂府詩的形成要素。最後是總結本文研究心得,整理本文研究未臻至善與本論文題目俟未來研究的可能方向。

    摘要 i 目錄 i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宋代樂府詩研究的未完成 1 第二節、近十年宋代樂府詩及其相關研究文獻回顧 2 一、宋代樂府詩研究的過去與現在 3 二、音樂文本研究方法的相關論著 4 三、北宋前期的文人與政治、藝文互動之相關研究 7 第三節、北宋前期樂府詩研究可能性的思辨 10 一、問題意識的澄清 10 二、研究方法設計與章節安排 15 第二章 北宋前期舊題樂府詩的繼承與轉變 19 第一節、舊題樂府詩舉隅分析 19 第二節、北宋前期舊題樂府詩的發展特徵 33 一、題旨的變動 34 二、詩人目光的轉移 37 小結 40 第三章 北宋前期新題樂府詩的發展 42 第一節、詠物樂府詩 43 一、詩例分析 44 二、「詠物」背後的議論意味 54 第三節、贈酬唱和樂府詩 57 一、詩例分析 57 二、善寫人物情態的酬贈之作 61 第四節、記事樂府詩(附錄邊塞樂府詩一首) 62 第五節、宮廷應酬樂府詩 70 第六節、詠史樂府詩 79 小結 83 第四章 北宋前期樂府詩的體式與風格 85 第一節、北宋前期樂府詩體式分析 86 一、語體:敘事者的語言和場景的鋪陳 87 二、結構:聲辭與套語的運用 90 三、句度:唐代歌行體的流行與應用 96 四、聲律:北宋前期樂府詩可歌性的問題 100 五、北宋前期樂府詩的體式發展趨勢 102 第二節、北宋前期樂府詩風格的形塑 102 一、北宋前期的政治氛圍 103 二、儒敎色彩濃厚的文人情懷 104 小結 111 第五章 結論 113 第一節、北宋前期樂府詩之短長 113 一、樂府詩巔峰後的平淡與延續 114 二、音樂文本的開展與表演藝術的轉型 114 三、詩人之志在精神復古而非藝術革新 115 第二節、北宋前期樂府詩研究之未盡 116 一、微觀研究的侷限 116 二、傳統音樂文本研究方法的限制 116 三、北宋前期樂府詩研究之展望 117 徵引文獻 118 傳統文獻 118 近人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列) 119 單篇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121 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122 附表、北宋前期樂府詩作者題名表(依姓氏筆畫排列) 123

    徵引文獻

    傳統文獻

    〔楚〕莊子原著,〔晉〕郭象註:《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漢〕蔡邕:《琴操》,臺北:臺灣商務,1966年。
    〔漢〕賈誼原著,吳雲、李春台校注:《賈誼集校注》,天津:天津古籍,2010年。
    〔漢〕許慎原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2007年。
    〔梁〕劉勰原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注》,香港:香港商務,1960年。
    〔唐〕吳競撰:《樂府古題要解》,嚴一萍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1969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唐〕白居易:《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2012年,宋淳熙本重雕。
    [唐]元稹:《元氏長慶集》,京都市:中文書局,1972年。
    〔唐〕趙綮:《開天傳信記》,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後蜀﹞何光遠:《鑒戒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1982年。
    〔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王灼:《碧雞漫志》,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宋〕田錫:《咸平集》,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宋〕張詠著,張其凡整理:《張乖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宋〕吳聿:《觀林詩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宋〕江少虞:《皇朝類苑》,京都:中文書局,1977年,元和勅刊本。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東昇,1980年。
    〔宋〕釋智圓:《閑居編》,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編:《卍續藏經》,臺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7年。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世界,1961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台北:木鐸,1982年。
    〔宋〕王禹偁:《小畜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1982年。
    〔宋〕錢易:《南部新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宋〕魏泰:《東軒筆錄》,臺北:台灣商務,1966年。
    〔宋〕李心傳:《舊聞證誤》,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鼎文,1991年。
    〔元〕傅與礪等撰:《詩法源流.名家詩法.作詩體要》,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元〕方回:《桐江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木鐸,1982年。
    〔明〕徐師曾著,于北山、羅根澤校點:《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明〕陶宗儀纂,張宗祥原校:《說郛》,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
    〔明〕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1979年。
    〔明〕李時珍原著,史世勤、賀昌木主編:《李時珍全集》,武漢:湖北教育,2004年。
    〔魏〕曹植撰,〔清〕丁晏編、黃節注:《曹子建集評註》,臺北:世界書局,1998年。
    〔清〕王士禎原編,〔清〕鄭方坤補編,戴源森校點:《五代詩話》,北京:人民文學,1989年。
    〔清〕劉濬撰:《杜詩集評》,臺灣:大通書局,1974年。
    〔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第三冊,臺南:平平,1974年。
    〔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商務印書館,1974年。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1988年。
    〔清〕丁保煥編:《清詩話》,臺北:西南書局,1979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張玉書:《康熙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俞琰:《詠物詩選》,成都:古籍書店,1987年。
    〔清〕李調元編,何光清點校:《全五代詩》,四川:巴蜀書社,1992年。

    近人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列)

    于志鵬:《宋前詠物詩發展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
    王靖獻著,謝謙翻譯:《鐘與鼓—詩經《套語》及其創作方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王曉波:《寇準年譜》(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高雄:復文,2000年)
    王淑梅:《魏晉樂府詩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3年)
    王志清:《齊梁樂府詩研究》(吳相洲主編:《樂府詩斷代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3年)
    〔日〕內山精也:《廟堂與江湖—宋代詩學的空間》(上海:復旦大學,2017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
    〔日〕吉川幸次郎:《宋詩概說》(臺北:聯經,1977年)
    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 : 聯經,1992年。
    何冠環:《宋初朋黨與太平興國三年進士》,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李懿、常先甫、林陽華合注:《宋代民俗詩評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
    李同樂:《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實踐—以北宋前中期為中心的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
    祁琛雲:《北宋科甲同年關係與士大夫朋黨政治》,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年。
    〔日〕松浦友久:《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葉,1993年。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吳相洲:《唐代歌詩與詩歌—論歌詩傳唱在唐詩創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北京大學,2000年。
    吳忠偉:《智圓佛學思想研究》(《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美〕阿爾伯特.貝茨.洛德著,尹虎彬譯:《故事的歌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日〕青木正兒著,王俊瑜譯:《中國古代文藝思潮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周仕慧:《樂府詩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美〕約翰.邁爾斯.弗里著,朝戈金譯:《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0年。
    祝尚書:《宋代巴蜀文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孫康宜原著,李奭學翻譯:《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馬基高、黃鈞合著:《中國文學史》,臺北:萬卷樓,2004年。
    孫望、常國武主編:《宋代文學史》,北京:人民,2006年。
    郭紹虞編撰,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臺北:藝文,1985年。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社,1992年。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
    許總:《宋詩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史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1997年。
    陳鍾琇:《唐代和詩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張興國:《宋初百年文學復興的歷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張興武:《宋初百年文學復興的歷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章培恆、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新著》,上海:復旦大學,2011年。
    陶敏:《全唐五代筆記》,西安:三秦,2012年。
    陳利輝:《兩漢樂府詩研究》,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黃啟方:《王禹偁研究》,臺北:學海,1979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1981年。
    程千帆、吳新雷合著:《兩宋文學史》,高雄:麗文文化,1993年。
    傅紹良:《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臺北:文津,1999年。
    黃節:《漢魏樂府風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曾棗莊、吳洪澤:《宋代文學編年史》,江蘇:鳳凰出版,2010年。
    程建虎:《中古應制詩的雙重觀照》,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1990年。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8年。
    葛曉音:《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12年。
    劉明珠:《唐人音樂詩研究—以箜篌、琵琶、笛笳為主》,臺北:秀威科技,2007年。
    凝溪:《中國寓言文學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錢賓四先生全集編委會整理:《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1998年。
    薛天緯:《唐代歌行論》,北京:人民文學,2006年。
    羅聯添:《唐代文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1998年。
    〔美〕蘇珊.桑塔格著,黃茗芬譯:《反詮釋:桑塔格論文集》,臺北:麥田,2016年。

    單篇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輝斌:〈論宋代歌行類樂府〉,《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10年,頁88~頁93。
    宋皓琨:〈宋初復古士人詩學思想管窺〉,《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6期,2010年,頁62〜頁68。
    李秀娥:〈淺談北宋時代的唱和詩風〉,《大眾文藝》,第19期,2012年,頁135。
    侯迺慧:〈試論李白獨酌詩的時空場景〉,《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7期(上),1993年,頁1~頁17。
    郝美娟:〈論北宋文人唱和詩的心理功能〉,《西北大學學報》,第43卷第6期,2013年,頁104~頁109。
    陳友冰:〈20世紀大陸的宋詩總論研究回顧〉,《漢學研究通訊》,第24卷第2期,2005年,頁1~頁16。
    許云和:〈梁武帝〈江南弄〉七曲研究〉,《武漢大學學報》,第63卷第4期,2010年,頁438~頁446。
    陳瑞娟:〈論北宋前中期唱和樂府詩的特點〉,《蘭臺世界》,27期,2015年,頁7~頁8。
    傅漢斯:The Formulaic Language of the Chinese Ballad “Southeast Fly the Peacocks”,《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下卷第39期,1969年,頁 219~頁241,頁243~頁244。
    程杰:〈柳、田、張、王與北宋詩文革新意識的發生〉,《南京師大學報》,第4期,1994年,頁13~頁17。
    曾雄生:〈唐宋時期的畬田與畬田民族的歷史走向〉,《古今農業》,第4期,2005年,頁30~頁41。
    廖堯震:〈天下一人,御製并書—徽宗皇帝與宣和畫院的花鳥畫新紀元〉,《典藏.古美術》,第281期,2016年,頁52~頁59。
    趙敏俐:〈論班固的詠史詩與文人五言詩的發展成熟問題—兼評當代五言詩研究中流行的一種錯誤觀點〉,《北方論叢》, 第1期,1994年,頁60~頁67。
    趙敏俐:〈漢樂府歌詩演唱與語言形式之關係〉,《文學評論》,第5期,2005年,頁147~頁155。
    駱耀軍:〈二十一世紀前十五年寇準研究綜述〉,《書目季刊》,第50卷第3期,2016年,頁95~頁114。

    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楠:《北宋應制詩研究》,溫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王毓如:《中原與四夷之婚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吳彤英:《宋代樂府題邊塞詩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賈先奎:《宋初應制詩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