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奕勳
He, Yi-Xun
論文名稱: 學生自治組織參與校內公共事務之研究
A Study of Student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Public Affairs
指導教授: 林安邦
Lin, An-Pan
口試委員: 林安邦
Lin, An-Pan
李彥慧
Lee, Yen-Hui
簡玉惠
Chien, Yu-Hui
口試日期: 2022/12/0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生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Student Affairs in Higher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學生自治組織校內公共事務校務會議民主價值重要性理論
英文關鍵詞: student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 school public affairs, school meeting, democratic value, Wesentlichkeitstheorie
研究方法: 文件分析法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01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1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學生自治角度的觀點,研究學生自治組織參與校內公共事務與校務會議之實際情況,使學生實質參與民主法治社會,讓學生學習監督及參與之目的,保障學生在校內決策的參與權。
    從參與校務會議的自主性得知,各校學生會目前在校務會議的提案次數偏低,是值得關注的重點,然而學生自治組織在提案的過程,大多會經內部討論,也會與學校輔導老師討論後才進行提案,惟其他學生的態度將會是學生自治組織在校務會議參與的一大隱憂,因此如何喚起校內學生對於校內公共事務的意願進行討論,是型塑學生公民素養及積極參與校內公共事務的重要課題。
    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討大學學生自治組織參與校內公共事務之實際現況與挑戰,採線上/實務訪談方式,了解曾任學生會會長參與學生自治組織的經驗與困境、實際參與校園公共事務情況與困境與參與校務會議之現況進行探討。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深入訪談法進行研究,訪談六名擔任學生會會長1年以上資歷的學生,並根據訪談結果,提出綜合建議,以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各大專校院學生事務處及學生自治組織參考。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學生自治組織(學生會)是全校性最高自治組織,能擔任「學校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樑」,幫助全校學生及為社團「發聲」的組織、「致力於維護學生,也保護社團於校內的各項權益」。學生自治組織也有「建議」的權利,共同參與學校決策,落實「參政權」、以建立「友善校園」為目的,改善校園生活環境,讓全校師生喜愛。
    二、學生自治組織有依法出席校務會議及與學生生活、學業及獎懲有關之校級委員會,達到參與校內公共事務為目的之必要,也能體現「民主社會價值」與「重要性」,更符合「德國重要性理論」及落實學生於校園內之公共事務「參政權」,但發現學生代表出席人數不足,影響各項提案表決之公平性。公立大學於校務會議提案情況較自由,學生代表可以自由提案,並將提案順利進入校務會議;私立學校相對會於事前尋求相關單位協助,若單位的答覆是學生代表無法接受,則會於校務會議並在臨時動議提出。另外研究也發現行政會議及學術相關會議是部分學校學生代表無法參與的會議。
    三、學生自治在民主化運作之下,是自由民主的體現,也是現代大學治理民主核心價值之一,學生為教育主體所在,一切教育目的為實現學生在學學習權,學生權利也在教育目的之下展現其權利,因此學生自治能展現在大學校園中對民主價值實踐的重要性,而學生權利也是展現在教育環境之下所享有的基本權利。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研究者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輔導單位以及學生自治組織提出建議,以供未來推動學生自治組織參與校內公共事務之參考。研究建議如下:
    一、提高學生於校務會議及校級委員會代表人數,讓校方聽到更多學生代表的建議與聲音,讓校務發展更加順利並且是以學生為整體考量的教育事業,也落實校園民主,以實現民主法治為目標。
    二、建議學生代表得出(列)席行政會議,並給予適當席次,使學生代表可以共同參加校務治理,展現其民主社會價值,落實大學自治之基本態度與學生自治之民主精神。
    三、建議學校在輔導單位行政職稱可以由「指導」改變為「輔導」或「協助」等語意相近為名稱,避免學生自治組織有更多遐想空間,以為學校是在指導學生,而無溝通之餘地。
    四、建議校務會議學生代表透過單獨民選產生之,使對學校公共事務有熱忱的同學共同競選校務會議學生代表,提高學生對於校園公共事務的熱度。
    五、鼓勵全校學生踴躍參選學生代表與投入選舉活動,展現出學生對於公共事務的關心,期望學生能夠掌握自己手中的一票,為校園內公共事務盡一份心力。
    六、學生自治組織應朝向永續發展為目標,為全校學生爭取更多的權益,也取得學生的信任感,讓更多學生願意投入學生自治。
    七、多運用科技媒體辦理校園公共事務議題,提升學生敏感度,促進青年對於校園公共事務的熱情與熱誠。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s in school public affairs and school meet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 self-governance, to ensure students'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school decision-making. I hope that students can learn the true meaning of supervision, so they are ab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public affairs of a democratic society under the rule of law.

    The low number of proposals made by student unions in school meetings is a major concern, which reflects the reality of student autonomy. Most of the student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s will discuss their proposals internally and with their school counselors beforehand. However, the attitudes of other students towards student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meetings cannot be underestimated.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raise students’ awareness of school affairs to shape civic literacy. This thesis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reality and challenges of student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public affairs, and conducts an online/practical interview to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ies the directors of student union once experienced in participating in school public affairs and school meetings. To this end, I interviewed six students who have served as directors of student union for more than one year, an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interviews, I made comprehensiv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reference of administrative faculties in education, student affairs offices in colleges, and student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s.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Student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s or student unions are the highest autonomous groups in school that serve as a "bridge between the school and the students", provides a "voice", and is "dedicated to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students and clubs on campus". The student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s also have the right to "make suggestions" for school decision-making, to implement the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to build a "campus-friendly" campus, and to improve the campus environment for the benefit of all students and teachers.
    2.Student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s are required to attend school meetings and school committees related to campus life, academics,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o realize "democratic social values" and "importance", which corresponds to " Wesentlichkeitstheorie"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udents'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However, it is found that the insufficient number of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and low attendance rate would affect the fairness of the voting on the proposals. Comparatively,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are at liberty to make proposals in school meetings at public universities. At private universities,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have to seek the assistance of the other faculties. If the response is unacceptable to them, the proposal will be made at the extempore motion session. It is also found that administration and academic meetings are not available to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in some schools.
    3.Student autonomy exemplifies freedom and democracy, and is key to the governance of modern university. As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 students have the right to learn, and their rights should be valued. Student autonomy is the realization of democratic values in schools, so students should deserve equal rights.

    Based on the findings above, I would like to propose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to education authorities, school counseling units, and student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s for further consideration in promo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s in school public affairs:

    1.We shoul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in school meetings and school committees to make their voice heard, so their suggestions can be considered and adopted. It is a way to realize campus democracy under the rule of law.
    2.Student representatives should attend the administration meetings and the number should increase. So, they can participate in the governance of university, which demonstrates democratic values and realizes university autonomy.
    3.The role of the school counseling unit should be changed from "guidance" to "counseling" or "assistance" to make more room for communication.
    4.Student representatives in school meetings should be elected individually. Students who are enthusiastic about school public affairs can run for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5.We should encourage all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election to show their concern for public affairs, in the hope that they care more about their votes and can contribute to school public affairs.
    6.Student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s should ai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ght for more rights of all students, and gain their trust so that more students are willing to join them.
    7.Students should make more use of technology and media to deal with school public affairs, to enhance students' sensitivity, and to promote youth passion for school public affair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8 第三節 名詞釋義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大學學生自治的法理基礎與內涵13 第二節 學生權利與學生自治21 第三節 高等教育學生權利學理基礎26 第四節 我國大專校院學生自治發展與困境30 第五節 大學學生自治相關研究49 第參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57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61 第三節 研究工具62 第四節 研究程序64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67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倫理70 第肆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3 第一節 加入學生自治組織之經驗、體驗與困境73 第二節 學生自治組織參與校內公共事務之實際情況與困境82 第三節 學校應尊重學生權利,享有校園基本人權92 第四節 研究參與者對學校或學生自治組織之建議9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103 第一節 結論103 第二節 研究建議109 參考文獻 115 附錄 123

    王名賜(2013)。大學學生自治組織選舉與學生參與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興中(2012)。書寫臺灣人權運動史:普世人權的本土歷程。臺灣人權學刊,1(3),205-219。
    王富瑾(2011)。高中職學生參與校務會議權利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宣雄(2014)。大學自治下學生之學習自由及其他基本權利之保障。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江宜樺(2005)。公民理念與公民的教育。通識教育季刊,12(1),4-5。
    吳英明(1994)。公私部門協力推動都市發展──高雄21美國考察報告,空間,56,61-67。
    吳清基(1995)。學生權利的主要內涵分析。研習資訊,36,3-8。
    吳律德(2015)。我國大學學生自治與政治社會化之研究-以四所大學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吳律德、蘇秉玄、劉麗娟(2017)。大學學生自治組織發展與學生參與度之分析。中國行政評論,23(1),90-116。
    李美華等譯(1998)。Babbie, Earl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時英。
    李立旻(2018)。大學生公共參與經驗與學生權利意識關係之研究-以北區大學校院為例。國立臺灣師法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立旻(2017)。高等教育學生權利意識發展層次影響因素之初探。學生事務與輔導。56(1)11-30。
    李珮瑜(2014)。由Jürgen Habermas「審議式民主」論校務會議運作。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2),8-12。
    李佩玲、張婷、簡信男(2019)。從民主基礎系列責任的觀點探討某大學學生會幹部的責任認知。社團經營與輔導。4,61-73。
    李彥慧(2006)。從現代法治教育理念探討學生法庭之意義及其功能。國立臺灣師法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彥慧(2011)。學生民主參與和法治理念向下扎根之研究-從國小教師班級經營的角度出發。國立臺灣師法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炳寬、楊智傑(2005)。全球化脈絡下的人權保障。「整合全球化與在地化:21世紀政治學研究的新趨勢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中東海大學。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2)。中華民國憲法。資料來源:2022年2月28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00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2)。大學法。資料來源:2022年2月24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30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2)。高級中等教育法。資料來源:202年2月24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60043
    林國明(2020)。「威權統治時期校園與社會監控之研究」成果報告。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委託研究,未出版。
    林佳範(2007)。大學法與學生自治。96年全國學生自治發展會議,逢甲大學,8-13。
    林佳範、李立旻(2020)。大專校院學生對學生權利之認知調查研究,學生事務與輔導,58(4),33-49。
    林少軒(2010)。踏入學生自治的世界:學生會理念與實務筆記。臺中市:白象文化。
    林旻俐 (2007)。《我國大學公共關係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毓生(1994)。當前文化發展的困境及其解決之道。載魚邵玉銘(編),理念與實踐-國內當前文化發展之檢討與展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
    林天佑(2001)。公民教育。教育研究月刊,90,111-112。
    林世宗(2019年2月26日)。青年學生之憲法人權。取自:https://hre.pro.edu.tw/article/3700
    林瑞霞(2019年2月27日)。人權教育在中小學的落實─校園民主法治人權教育案例研究。取自:https://hre.pro.edu.tw/article/3766
    林曉雲(2022年5月20日)。大學法修法校務會議大增學生代表 大學校長串連反對。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932810
    周新富(2001)。訓育的基本理念與方法。訓育研究理論與實務,40(2),73-76。
    柯志堂(2006)。高等教育學生權利之研究。國立臺灣師法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建國(2004)。批判思考與公民教育。課程與教學,7(2),25-40。
    袁鶴齡(2007)。全球化趨勢中的公民參與。研考雙月刊,31(5),74-85。
    許育典(2002)。學術自由保障下的學生自治,學生事務理論與實務,41(3),9-17。
    許育典(2003)。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36、114-115。
    許育典、朱朝煌(2003)。學術自由、大學法自治。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178-200。臺北市:東吳大學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指導組。
    許育典(2011年3月)。大學自治與專業判斷。饒邦安(主持人),大學自治與學生權利保障研討會,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許育典(2013)。人權與法治教育作為友善校園的建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4(3),41-47。
    許育典、林姁璇(2019)。大學自治下校規法律性質的探討:從在學關係談起。學生事務與輔導。58(2),27-42。
    許國興(2008)。臺灣中部三縣市高中職進修學校學生公民參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臺北市。
    許懷台(2014)。我國大學校園人權之研究-以大學學生自治權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臺北市。
    許維寧(2022年5月19日)。大學法修法學權躍進 校務會議學生代表增至五分之一。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6885/6326022
    郭展瑋、張倢妤(2007)。新世紀台灣大專學生自治組織公共性初探。中華人文社會學報。6,66-100。
    馬群傑(2013)。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公民參與:公共價值創造的觀點。高雄:巨流。
    張陳弘(2004)。大學自治之重新建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漾惠(2013)。國小高年級學生班級自治活動與民主素養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彰化縣。
    張同廟、陳放子(2013)。大學學生會服務品質重視度與滿意度之研究-以某科技大學為例。教育行政論壇。5(2),97-98。
    教育部(2011)。大學自治與學生權利保障研討會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14)。103年大專校院全校性學生自治組織概況調查。35-39。
    教育部(2014)。中華民國技術及職業較簡介,17。
    教育部(2017)。106年公私立大專校院校園學生權利調查書面報告。2-51。
    教育部(2020)。109年公私立大專校院校園學生權利調查書面報告。20。
    教育部(2021)。110年度全國大專校院學生會概況調查。11-220。
    教育部(2011)。大專校院輔導學生自治組織參考手冊。資料來源:2022年3月2日,取自:chrome-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viewer.html?pdfurl=https%3A%2F%2Fsa.nuk.edu.tw%2Fvar%2Ffile%2F9%2F1009%2Fimg%2F444%2F994962131.pdf&clen=4437493&chunk=true
    逢煥文(2004)。學生自治組織成員能力發展歷程的探討:對話與反思策略之應用。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陳月端(2015)。學生自治在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54(2),2-6。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明國(2018)。107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會環境調查。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委託研究,81。
    陳明國(2019)。108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會環境調查。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委託研究,36-42。
    陳啟榮(2008)。論述特別權力關係兼論學校與學生間的法律關係。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0,73-86。
    陳美玲、邱兆宏(2007)。校園人權意識之研究──以遠東科技大學為例。遠東通識學報。1期,140-141。
    陳冠宇(2009年3月30日)。台大學生自治的困境。取自https://www.peopo.org/news/30533
    陳朝建(2003年8月1日)。大學自治之意義-憲法專業名詞解析。取自https://www.lawtw.com/archives/322606
    植根法律網(2022)。會議規範。資料來源:2022年6月27日,取自:https://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40031000100-0540720&LawNO=1000&LawNO1=1000&LawNoOrder=2&ShowType=SectionArticle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黃明珠(2001)。國民小學教師人權教育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榮堅、許宗力、詹森林、王文宇(2020)。月旦簡明六法。臺北市:元照。
    曾建元(2013年6月8日)。有關大學學生會經營成效的基礎問題。取自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845
    鈕文英(2015)。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葛台大(2020)。我國特別權力關係究竟是從此雲淡風輕抑餘溫仍存。法關人月刊,247,19。
    楊仕裕(2002)。大學師生對全校性學生自治選舉態度初探-以輔大為例。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2,311-312、315。
    楊仕裕(2007)。大學生認知及靈性發展與民主法治社會之公民素質及公民發展。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6,137-151。
    楊芬茹(2011)。大學生參與學生自治組織經驗及其對心理社會發展影響之探究-以某國立大學學生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
    廖為綸(2019)。學生公民與社會科學習成效與學校公共事務參與態度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趙俊祥、李郁強(2012)。大學法第9條、第15條及第33條條文修正草案評估報告,臺北:立法院法制局。
    蔡志賢(2002)。從輔導實務初探大學學生自治之若干問題。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2,336。
    潘淑滿(2003)。質性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55-143。
    鄧毓浩(2013)。公民教育與學生事務工作。中學學生事務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劉則侖、李育齊(2018)。全校性學生自治組織滿意度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研究:以臺北市大學學生會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7(2),29。
    劉若蘭(2019年2月27日)。公民參與及學生自治。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取自:https://hre.pro.edu.tw/campus/4878
    簡信男(2015)。學生與社會參與。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75。
    簡澄溪(2005)。學生自治與參與權之研究-以技術學院學生代表制為範疇。國立臺灣師法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詩欽、李隆盛(2000)。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8),96-97。
    蘇鈺泙(2016)。自學術自由之觀點論人事自治-以我國大專院校升等制度爭議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Bok, D. (2006). 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 A candid look at how much students learn and why they should be learning mor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ranston, M. (1973). what are Human Right. N. Y:Taplinger Publishing.
    Corson, J. J. (1975). The governa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 York, NY:McGraw-Hill.
    Feldman, L., Pasek, J., Romer, D., & Jamieson, K. H. (2007). Identifying best practices in civic education: Lessons from the student voices program.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14(1), 75-100.
    Hamrick, F. A., Evans, N. J., & Schuh, J. H. (2002). Foundations of student affairs practice: How philosophy, theory, and research strengthen educational outcomes.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omives, S. R., Wagner, W., & Associates. (2009). Leadership for a better worl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uh, G. D., & Lund, J. (1994). What students gain from participating in student government. In M. Terrell and M. Cuyjet (Eds.), Developing student government leadership, 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s, No. 66.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Lynch,J. (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Global Society,(pp67-103). London. New York. Philadelphia: The Falmer Press.
    McLeod, J. (2011). Student voice and the politics of liste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ritical studies in education, 52(2), 179-188.
    Miller, G. E. (1988). The meaning of general education:The emergence of a curricu-lum paradigm. New You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Meyer, J. R. (1990). Democratic Valu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Social Education, 81(5),197-201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ors, &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2004). Learning reconsidered: A campus-wide focus on the student experience.
    Peterson, A. (2011). Republican cosmopolitanism:democratising the global dimension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37(3), 421-433.
    Shiman, D. (1991) . Teaching Human Rights: Classroom Activities for a Global Age,in Hugh Starky(ed.) The Challenge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London:Cassell.
    Singh, B.R. (1986). Human rights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10(3),76-85.
    Smyth, J. (2006). Educational leadership that fosters ‘student vo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dership in Education, 9(4), 279-284.
    UNESCO (1994). Preparation of a Plan of action for a United Nations decade for human righte ducation. General Assembly Economicand Social Council.
    Vincent P. De. Santis (1982). Jimmy Carter and Human Rights,Human Rights: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Chinese Association for Human Rights Taipei,Pp16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