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玉梅
LIN,Yu-Mei
論文名稱: 東台灣治療成功之結核病患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among Successfully Treated Tuberculosis Cases in Eastern Taiwan
指導教授: 呂昌明
Lu, Chang-Ming
張鳳琴
Chang, Fong-C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1
中文關鍵詞: 治療成功之結核病患自我效能健康控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英文關鍵詞: clinical nurses, self-efficacy, health concept.,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36下載:7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治療成功之結核病患的個人背景因素及社會心理因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以橫斷式調查法,探討花蓮縣、台東縣295位治療成功之結核病患。
    研究對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營養的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自我實現、人際支持、壓力處理、健康責任、運動。研究對象之社會支持愈多,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愈強,愈偏向內控及權威外控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愈好。自我效能、是否為原住民、教育程度,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具有預測力,共可解釋59%的變異量,其中以自我效能最具影響力。
    本研究結果將可作為衛生機關發展結核病患健康促進策略之重要參考,應用預測因子以促進治療成功結核病患之健康生活型態。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of successfully treated tuberculosis cases with reference to their personal backgrounds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We conducted a cross-sectional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295 cases at Hualien and Taitung prefectures in eastern Taiwan .The cases gave themself the highest sores on nutrition followed by self-actualization, interpersonal support, stress management, health responsibility and exercise. The cases who received more social support, had strong self-efficacy and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and authority outside control tended to follow a mor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self-efficacy, ethnic and education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explain 59% of total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variance.
    Finding may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health administrator plan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stratigies targeted to improve the cases’ health.

    誌 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4 第三節研究問題 4 第四節研究假設 5 第五節名詞界定 5 第六節研究限制 7 第二章文獻探討 8 第一節結核病治療成功之概述 8 第二節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12 第三節社會人口學因素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18 第四節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20 第五節健康控握能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22 第六節社會支持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24 第三章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9 第三節研究工具 29 第四節研究步驟 34 第五節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36 第四章結果與討論 37 第一節基本資料分析 37 第二節各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54 第三節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重要預測變項 67 第四節討論 71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76 第一節結論 76 第二節建議 77 參考文獻 79 中文部分 79 英文部分 87 附錄一東台灣結核病患治療成功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預試問卷 92 附錄二東台灣結核病患治療成功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正式問卷 96 附錄三 100 附錄四 101

    中文部分
    丁志音(1988)。生活方式與健康-概念、倫理及政策的探討(上)。公共衛生,15(1),16-26。
    尹祚芊(2000)。學校衛生護理。台灣醫學,4(2),215-222。
    王秀紅、邱啟潤、王瑞霞、李建廷(1992)。婦女健康促進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的探討-以高雄市三民區及屏東縣高樹鄉居民為例。公共衛生,19(3),251-266。
    王秀紅(2000)。老人的健康促進-護理的涵義。護理雜誌,47(1),19-23。
    王振源(2007)。再感染對台灣地區結核病發展的重要性。國立台灣大學博士論文。
    王培東(2005)。台北市結核病流行趨勢與防治成效之研究。慈濟醫學,16,26-32。
    台灣結核病防治年報(2009)。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9年8月。
    台灣結核病防治年報(2010)。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10年11月。
    台灣結核病防治年報(2011)。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11年11月。
    台灣結核病防治年報(2012)。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12年10月。
    行政院衛生署(2006)。結核病十年減半全民動員計畫,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2012)。結核病防治工作手冊-第二版,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朱佩怡(2009)。女性精神科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於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間的關係。天主教輔仁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
    江東亮、余玉眉(1994)。健康促進:國民健康的新方向。中華公共衛生生雜誌,13(5),381-387。
    刘楚浓、李柏桂、李会浓、黎飞、王章云、黄启玲 (2009)。慈利县肺结核病治愈后复发情况的流行病学分析。实用預防醫學,16(3),722-724。
    李尹暘,林麗娟(2008)。醫病關係、結果預期及自我效能於糖尿病患自我照顧應用。北市醫學雜誌,5(3),304-319。
    李仁智、江振源、周如文、施仁興、繆偉傑(2011)。山地鄉結核病傳染模式之調查研究(疾病管制局科技研究發展計畫成果報告編號:DOH93-DC-1106)。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李永盛、黃貝琴、柯靜芬、林玉梅、王淑芬、李祈甫、施仁興、楊治國、李仁智(2007)。高發病地區家族性結核病傳染模式探討(疾病管制局科技研究發展計畫成果報告編號:DOH96-DC-2034)。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李思蓉、陳璟賢、楊妹鳳、張基晟(2012)。探討營養介入對癌症患者營養狀況與持續接受抗癌治療影響之相關性。
    李龍騰、陳建仁、索任、陸坤泰、林瑞雄(1997)。肺結核與肺癌:病例對照研究。臺灣醫學,1卷2期, 176-184。
    李蘭(1999)。健康促進取向之研究架構。國家衛生研究院簡訊,4(4),21-26。
    何雅芳(2010)。血液透析病患血磷控制遵從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素貞、黃瑞美、林麗英(2001)。臨床護理人員與實習護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探討。榮總護理,18(2),147-158。
    周玉慧、莊義利(2000)。晚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老人身心健康之變遷:長期資料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2(2),281-317。
    周多奇;龚莉(2006)。糖尿病运动疗法及其机理。 安慶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2卷3期,107-109。
    周崧菁(1997)。結核病之流行病學研究:以台灣省慢性病防治局為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碩士論文。
    吳淑芳,Courtney,M.,Edwards, H.,McDowell,J.Shortridge-Baggett, L.M.,張嘉容、洪心慈(2006)。糖尿病個案自我效能增進訓練及應用。台灣醫學,10(1),115-122。
    林女理(2002)。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其及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杜凌(2008)。台灣地區結核病個案之接觸者檢查及發病分析。中山醫學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昌生、謝孟哲、蔡熒煌(2008)。肝硬化併發乳糜胸的非侵入性治療。胸腔醫學,23卷2期,125-131。
    林思嫻、陳政友(2005)。宜蘭縣高中(職)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美聲(2004)。宜蘭縣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以宜蘭縣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美聲、黃松元(2006)。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以宜蘭縣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為例。學校衛生,48,1-17。
    林雅雯、游琇茜、翁政玉、黃于晏、楊琇惠、劉智綱(2003)。醫院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決定因素之探討-以新竹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醫務管理期刊,4(4),77-90。
    林語梵(2008)。宜蘭縣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胡曉雲、蔡文正、龔佩珍(2005)。肺結核病患未完成治療原因探討。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4(24),348-58。
    胡藍文(2011)。臨床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中部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胡藍文、何雅芳、林碧珠(2012)。臨床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8(4),257-268。
    洪麗玲、高淑芬(1997)。護專學生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探討。長庚護理,8(3),52-65。
    洪文綺、黃淑貞(2006)。高年級國小學童壓力適應行為的相關因素與社會支持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6,31-52。
    高淑芬、蔡秀敏、洪麗玲(1999)。員工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元培學報,6,43-68。
    高瑋蘋(2010)。台灣原住民結核病問題的形成:一個歷史的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作鏗、賴俊雄、吳政元、邱晏麟(2003)。住院治療肺結核病患之成本效益評估研究(疾病管制局科技研究發展計畫成果報告編號:DOH92-DC-1037)。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郭芳娟、林正常、曾士婷(2008)。運動測試對第2型糖尿病患之血糖、血漿中的硝酸鹽/亞硝酸鹽與血管傳導性的影響。 物理治療,33卷2期,102-108。
    郭青萍(1992)。影響鄉村婦女預防性健康行為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以彰化縣線西鄉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郭煌宗、樂俊仁(2002)。由結核病看花蓮縣秀林鄉原住民健康及社會概況。慈濟醫學雜誌,4(4),1-19。
    張敏琪、薛夙君、周雨青、陳永煌、楊燦(2010)。吸菸對體內總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C)及氧化壓力指標-8-hydroxydeoxyguanosine(8-OHdG)之影響。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7(3),181-192。
    黃士懿(2004)。http://nutri1.tmu.edu.tw/doc/huang/5.pdf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研究所。
    黃貝琴(2009)。利用病例對照研究探討花蓮縣結核病家庭群聚現象。慈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娟、林麗娟、洪志秀(2008)。第二型糖尿病患自我照顧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長期照護雜誌,12(2),191-201。
    黃淑貞、伍連女、張桂楨(1998)。健康促進辭彙。學校衛生,33,77-99。
    黃彬璽、陳政友(2008)。中央警察大學學生危害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盈蓁(2004)。探討影響肺結核病患滿意度因素之分析。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錫美(2006)。潘得氏健康促進模式之介紹。北市醫學雜誌,3(9),17-22。
    黃毓華、邱啟潤(1997)。高雄地區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6(1),24-36。
    黃進吉(2008)。健康促進醫院組織效能與員工特質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影響之研究。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森芳、陳東韋(2009)。運動對幹細胞之影響。大專體育,100期,186-193。
    黃政為、陳玉英、徐孟達(2012)。單次與長期規律運動對T淋巴細胞亞群之影響。中原體育學報,1期,9-17。
    陳昭伶(2004)。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美燕(1994)。預防慢性病從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開始。長庚護理,5,57-61。
    陳美燕、廖張京隸(1995)。桃園地區護理學生與護理人員執行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支出不探討。護理研究,3(1),6-16。
    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廖張京隸(1997)。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之修訂。長庚護理,8(1),14-23。
    陳純珣(2006)。影響醫院員工採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瀅如(2008)。健檢族群代謝症候群不同危險因子患者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探討-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馮琦芳、詹俊庭、黃貝琴、柯靜芬、洪健榮、吳怡君、李仁智、施仁興、李永盛(2005)。花蓮縣高中費結合個案之流行病學關聯性探討。疫情報導,21(11),883-849。
    湯慧娟(2002)。高雄市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休閒知覺自由與心理幸福滿足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國民健康局(2005)。94年度衛生教育宣導彙集-3健康體位。上網日期:2010年12月05日。網址: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file/ThemeULFile/2007082000000011/3%E5%81%A5%E5%BA%B7%E9%AB%94%E4%BD%8D.pdf.
    葉季森(2007)。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異常婦女複診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結核病診治指引-第三版(2008)。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8年6月。
    廖威彰、謝錦城(2010)。運動介入對糖尿病前期狀態之改善。大專體育,111期,97-103。
    劉美蘭、陳俊瑜、康雅菁、張斯蘭(2011)。某高科技產業代謝症候群盛行率與員工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健康管理學刊,9(1),57-73。
    劉俐蓉、江逸群(2005)。台北市立國中教職員工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2(1),21-32。
    駱敏淑、孫嘉玲、謝湘俐、劉月敏、馬麗卿(2011)。影響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相關因素。臺灣腎臟護理學會雜誌,10(1),42-58。
    鄭小玉(2005)。花東地區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心宜、張淑娟、李仁智、賴佩秀、李永盛、江振源、林智斌(2010)。東台灣肺結核病個案管理改善病人之治療結果。醫療品質雜誌,4(3),48-56。

    谢金霞、马贵燕(2010)。营养干预与肺结核疗程相关分析。慢性病學雜志。12卷9期。
    韓建平、孫淑麗、李仁忠、張福生、王仕昌、程峻、鄧云峰、王燕、于春寶(2003)。起始耐药与非耐药肺结核患者近、远期疗效观察。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6(2),70-73。
    蘇益仁、周如文、李仁智、許永祥、孫孝芳(2005)。NRAMP1基因在台灣原住民結核病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分子機制 (疾病管制局科技研究發展計畫成果報告編號:DOH94-DC-1009 )。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蕭順蘭(2002)。台北縣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米秀、呂昌明(2005)。「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文簡式量表之發展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4,25-46。
    羅雅玲(2004)。苗栗縣國中生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龔佩珍、蔡文正、李蘭珠、江宜如、廖凱平(2003)。影響結核病個案完治關鍵因素之研究(疾病管制局科技研究發展計畫成果報告編號:DOH92-DC-1109)。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龔佩珍、蔡文正、張純堆、施純明、宋育民、沈光漢、胡曉雲、吳怡君、李蘭珠、張緯杰(2004)。糖尿病對結核病之相對危險性及合併糖尿病結核病患之需求調查-以中部地區為例(疾病管制局科技研究發展計畫成果報告編號:DOH93-DC-1013)。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龔娟玉(2008)。屏東地區肺結核完治個案的疾病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大仁科技大學休閒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ndrew OT,Schoenfeld PY,Hopewell PC(1980).Tuberculosis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renal disease.Am J Med,68,59-65.
    Badura,A.(1977).Social learning theory.USA:Prentice-Hall.
    Badura,A.(1986).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Becker,H.,Stuifbergen,A.,Oh,H.S.,&Hall,s.(1993).The self-reted abilities for health practices scale:A health self-efficacy measure.Health Value,17(5),42-50.
    Classen CN,Warren R,Richardson M,Hauman JH,Gie RP,Ellis JH,van Helden PD,and Beyers N.1999.Impact of social interactions in the community on the transmission of tuberculosis in a high incidence area.Thorax 54(2):136-140.
    Duffy,M.E.,Rossow,R.,& Hernandez,M.(1996).Correlates of health-prootion activities in employed Mexican American women.Nursing Research,45(1),18-24.
    Dever,G.E.A(1976).An epidemiological model for heath policy analysis.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453-466.
    Hulme,P.A.,Walker,S.N.,Effle,K.J.,Jorgensen,L.,McGowan,M.G., Nelson,J.D.,& Pratt,E.N.(2003).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behaviors of Spanish-speaking Hispanic adult.Journal of Transcultural Nursing,14(3),244-254.
    Harris,D.M.,& Guten,S.(1979).Health-protective Behavior:An exploratory Study.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20,17-29.
    Hansel NN et.al.(2004). Quality of life in tuberculosis: patient and provider perspectives.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journal, 13(3): 639-52.
    Johnson,D.I.,Ratner,P.A.,& Bottrff,J.L.(1993).An exploration of penders health promotion model using LISREL.Nursing Research,42(3),132-140.
    Kherad O, Herrmann FR, Zellweger JP, Rochat T, Janssens JP.(2009). Clinical presen,demographics and outcome of Tuberculosis(TB) in a low incidence area:a 4-year study in Geneva,Switzerland.BMC infection Diseases,9,147-217.
    Kolappan C,Gopi P G(2002).Tobacco smoking and pulmonary tuberculosis.BMJ ,57,964-966.
    Lalonde,M.(1974).A new persepective on health of Canadians-A working document.Ottwa:Government of Canaada.
    Laffrey,S.C.(1986).Development of a health conception scale.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9,107-113.
    LI X,Grossman CJ,Mendenhall CL,Hurtubise P,Rouster SD,Roselle GA,and Gartside P.1998.Host response to mycobacterial infection in the alcoholic rat:male and female dimorphism Alcohol 16(3):207-212.
    Lin CB, Tang M, Hsu AH, Miu WC, Lee YS, Lee JJ.(2011).. Pilot study of twice-weekly therapy for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Taiwan. J Formos Med Assoc. 2011 Jul;110(7):438-45.
    Long R,Akwar H,Baikie M,Case C,Ellis E,Elwood K,Gaskell D,Graham B,Hemsley C,Hoeppner V and others.(2007).Housing conditions that serve as risk factors for tuberculosis infection and disease.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VOLUME 33.ACS-9:1-13.
    Maurya V, Vijayan V K, Shah A. Smoking and tuberculosis: an association overlooked. IUATLD; 2002. 942-951(10).
    Michael N,Asheena Khalakdina,Madhukar Pai, MD,Lisa Chang, Fernanda Lessa, Kirk R. Smith, (2007).Risk of Tuberculosis From Exposure to Tobacco Smoke. Arch Intern Med.167:335-342.
    Narayanan S.(2004).Moleculor epidemiology of tuberculosis.Indian J Med Res 120(4):233-247.
    O’Brien S,kantarjian H,Beran M,et al.(1993).Results of fludarabine and prednisolone therapy in 264 patients 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rnia with multivariate analysis-derived prognostic model for response to treatment[see comments].Blood,82.1695.
    Pender,N.J.(1987).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2nd). Stamford,Connecticut:Appleton &Lange.
    Pender,N,J.(1996).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3rd) . Stamford,Connecticut:Appleton & Lange.
    Pirincci,E.,Rahman,S.,Durmus,A.B.,& Erdem,R.(2008).Factors affecting health-promoting behaviours in academic staff.Public Health,122(11),1261-1263.
    Palank,N.J.(1987).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2nd).Stamford,Connecticut:Appleton & Lange. Becker,H.,Stuifbergen,A.,Oh,H.S.,& Hall,s.(1993).The self-reted abilities for health practices scale:A health self-efficacy measure.Health Value,17(5),42-50.

    Palank,C.L.(1991).Determinants of Health-Promotive Behavior:A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Nursing of North America,26(4),815-832.
    Pradhan RP,Katz LA,Nidus BD,Matalonn R,Eisinger RP(1974).Tuberculosis in dialysis.JAMA,229,798-802.
    Singer,J.E.(1982).The need to measure lifestyl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Psychology,31,303-315.
    Stuifbergen,A.K.,Becker.H.A.,(1994).Predictors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in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17,3-13.
    Troiano RP, Macera CA and Ballard-Barbash R. (2001). Be physically active each day. How can we know? Journal of Nutrition,131,451S-460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86).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
    Wallston,k.A.,Wallstone,B.S.,& DeVellis,R.(1978).Development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Health Locus of Control(MHLC) scales.Health Education Monograohs,6(2),160-170.
    Wallston,k.A.,Malcarne,V.L.,Flores,L.,Hansdottir,I.,Smith,C.A.,Stein,M.J.,Weisman,M.H.,&Clements,P.J.(1999).Does God Determine Your Health ? the God Locus of Health Control Scale.Cognin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23(2),131-142.
    Wallston,B.S.,Maides, s.,& Wallston,K.A.(1976). Health-related information seeking as a function of health-related locus of control and health value .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10,215-222. 
    Walker,S.N.,Sechrist,K.R.,& Pender,N.J.(1987).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rch,36(2),76-81.
    Wiley,J.A.,Camacho,T.C.(1980)Life-style and future health: evidence from the Alameda County study. Prev Med,9(1),1-2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86).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