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美伶
Chen, Mei-Ling
論文名稱: 蘇格拉底對話法應用於臺北市國中教師對國際教育目標認知與意願之研究:以一所學校為例
Socrates Dialogue as a method in recogni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 study on teachers from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指導教授: 洪仁進
Hung, Ren-J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蘇格拉底對話國際教育國際教育目標認知與意願教師專業成長
英文關鍵詞: Socrates Dialogu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im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mprehension and desire, advancing teaching proficiency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13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5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中國際教育社群教師,如何實施蘇格拉底對話以提升教師對國際教育目標的認知與意願。期盼蘇格拉底對話法能成為學校推行國際教育,辦理教師專業成長的方式,以提高教師專業成長之效能。也提供教師未來實施蘇格拉底對話於社群發展或各科教學之參考。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進行研究,以臺北市全球國中(匿名)之6名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4周、5次共10小時的蘇格拉底對話的社群活動,完成對「何謂國際教育?」「何謂全球責任感?」「何謂全球競合力?」「何謂國際素養?」以及「何謂國家認同?」之探討,研究發現如下:
    壹、蘇格拉底對話法的一般性應用
    一、實施蘇格拉底對話的歷程,能讓參與者歷經發散-收斂-再發散的思考訓練
    二、蘇格拉底對話法具有凝聚教師情感的延伸效益
    貮、實施蘇格拉底對話法的重要原則
    一、參與者必須平等看待所有參與對話者的身分並建立自信融入對話,體察問題的解答或概念的澄清
    二、促進者的主持掌控能力及輔助設備會影響蘇格拉底對話流程的執行流暢度
    參、蘇格拉底對話法確能提高教師對於國際教育目標的認知
    一、以蘇格拉底對話法探討國際教育及其目標比參與講授式研習更為有效
    二、蘇格拉底對話法能使教師對國際教育及其目標有較深入的認知
    肆、以蘇格拉底對話法探討國際教育及其目標,能提高教師實施國際教育的意願

    The study will explore measures to apply the “Socrates Dialogue” in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on and incentive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mong participating teachers. Introducing of the technique is as a mean of administering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or advancing teaching proficiency and a potential solution on further teaching technique of othe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The “Case Study” methodology is adopted on research conducted to 6 teachers from Taipei Globe High School (hypothetical) . In the community activities involved in the “Socrates Dialogue” approach , lasting 4weeks with the said approach been practiced 5times totaling 10hours, following five topics were expressed: defining “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global commitment “, Global Competence”,” International accomplishment”,” National identity”. Resulted findings are as :
    1.The General Application of Socrates Dialogue.
    (1)In the course, participants exercised contemplation through repetitive divergence – convergence v.v. drill.
    (2) The approach produced a fringe benefit as congregating teacher goups.
    2.Implementation of the important principles of the Socrates dialogue.
    (1) Participants were equally identified to blend in the dialogue with self-confidence and realize the solution of a problem or interpretation to a concept.
    (2) The moderator and auxiliary tool are essential ensuring a smooth course process.
    3.The Socrates Dialogue does improve teachers' awarenes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goals.
    (1) “Socrates Dialogue” providing deeper comprehension to the ess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s compared to a tutorial seminar.
    (2) The Socrates Dialogue enables teachers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ir goals.
    4.The approach is successively enhancing perception to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aim also elevating the desire of teachers to implement such.

    目次 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 第二節 研究動機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10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國際教育理論與實施現況 15 第二節 蘇格拉底對話法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4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4 第二節 研究流程 55 第三節 研究者的背景、角色與研究倫理 59 第四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61 第五節 對話模式研擬 63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整理 66 第七節 研究的信實度 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69 第一節 蘇格拉底對話的實施歷程 69 第二節 國際教育的目標認知與意願 97 第三節 蘇格拉底對話的延伸效益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6 參考文獻 121 表1-1 中小學國際教育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初階研習課程架構表 4 表2-1 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行動方案一覽表 21 表2-2 達成國際教育目標的作法 25 表2-3 98學年度全國國際教育普查情形一覽表 26 表2-4 中小學國際教育能力指標 29 表2-5 100年~104年度中小學國際教育四軌執行成果一覽表 32 表2-6 國內國際教育實施現況相關論文研究結果整理 37 表2-7 國內蘇格拉底對話法相關論文研究結果整理 49 表3-1 參與對話者一覽表 63 表3-2 本研究編號方式及編號意義彙整表 66 表4-1 「何謂國際教育?」之案例列舉一覽 76 表4-2 「何謂全球責任感?」之案例列舉一覽表 77 表4-3 「何謂全球競合力?」之案例列舉一覽表 78 表4-4 「何謂國際素養?」之案例列舉一覽表 80 表4-5 「何謂國家認同?」之案例列舉一覽表 81 表4-6 中小學國際教育目標部版與全球國中版對照表 99 表4-7 中小學國際教育能力指標部版與全球國中版分析對照表 101 圖2-1 國際教育理念架構圖 17 圖2-2 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架構圖 23 圖2-3 尼爾森氏蘇格拉底對話法流程圖 45 圖3-1 研究架構與流程圖 58 圖3-2 對話流程圖 65

    壹、中文部分
    王澤瑜 (2014)。臺北市中學推動國際教育融入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古基煌(2012)。國際教育在國中實踐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花蓮縣。
    石靜瑜(2012)。蘇格拉底對話在國小高年級數學課上的運用。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新北市。
    何蕙如(2011)。蘇格拉底對話法在國小高年級論說文寫作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吳卉宜(2013)。臺北市高級中學推動國際教育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吳宗憲 (2014)。新北市國民中小學教師國際教育認知與議題融入教學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建萍 (2015)。國民中小學國際教育運作情形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暨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縣。
    吳美玲 (2013)。國民小學國際教育計畫實施現況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花蓮縣。
    吳斯茜、計惠卿(2008)。開拓世界公民教育的新生地-以國小語文教學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3,227-240。
    李小琪(2011)。國小四年級實施國際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思範(2009)。國小階段國際教育之個案研究─以果園國小與風城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玉体(2002)。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市:三民書局。
    林玉体(2005)。西洋教育史。臺北市:三民書局。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頁 239-262)。高雄市:麗文書局。
    林明地(2012)。從中小學國際教育政策談學生的國際學習。教師天地,180,4-9。
    林明地(2013)。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政策主軸與學校實踐分析。教師研究月刊,230,14-26。
    林美玲 (2015)。臺中市國民小學推動國際教育計畫之現況與成效。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公共政策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逢祺、洪仁進(2014)。啟蒙對話與轉化-教師成長之路。臺北市:學富出版社。
    林義斌(2013)。國際教育的全球視野-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2011-2016)簡介。國民教育,53(3),80-88。
    林蓓莉(2010)。國民小學國際交流之個案研究-以君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大學,新竹市。
    邱玉蟾(2011)。學校推動國際教育應有的認識。臺北市中等學校校長協會電子報,2,取自web.fg.tp.edu.tw/~tispa/blog/epaper/02/word/d2-3.pdf
    邱玉蟾(2011a)。國際教育理念分析。教育部100年中小學國際教育專業知能研習,取自http://www.qtm.ks.edu.tw:82/dyna2/data/user/internation/files/201105051056312.pdf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洪雯柔、郭喬雯(2012)。建構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教師專業成長團體規劃模式:三所偏鄉學校策略聯盟的經驗。課程研究,7(2),55-83。
    洪靜慈 (2016)。國民小學國際教育政策執行成效之研究─以北部三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
    郎儀錦(2015)。新北市國民中學國際教育政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徐孟君 (2016)。蘇格拉底對話法在臺北市高職特教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高廣孚 (1998) 。 蘇格拉底。載於劉真(編),師道(頁449-462)。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玉成(2002)。國小社會科實施批判思考教學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張欽盛(2006)。臺灣教育國際化的政策與措施。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1,1-16。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
    教育部 (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札根培育21世紀國際化人才。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a)。中小學國際教育能力指標。取自http://ietw.cityweb.com.tw/
    教育部 (2012)。中小學國際教育專業知能人力建置暨優先行動地區推廣計畫入口網站。取自http://www.intl-ccu.com.tw/news.php。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
    教育部(2016)。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推動國際教育要點修正規定, 行政院公報,022(202),教育科技文化篇。
    莊立華(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國際教育政策、相關影響因素與國際英語村執行現況之研究。未出版項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郭喬雯(2012)。從臺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國際教育融入課程之過程探究教師專業成長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弘哲(2010)。英國中小學階段國際教育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信宏(2008)。蘇格拉底對話在六年級學生輔導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陳美華(2011)。蘇格拉底對話在國小品格教育上的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新北市。
    游鯉毓(2007)。台北縣立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推動與教師參與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臺北市。
    黃乃熒(2009)。臺灣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行動的建構。教育資料集刊, 42,1-23。
    黃哲彬(2013)淺析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現況、問題及推動策略。教育趨勢導報,49,115-123。
    黃碧智(2011)。台灣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之推動與反思─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融入課程規劃之個案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溫明麗(2001)。批判性思考教學理論與師資培育模式之探討因應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的配套措施(一)。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3-H-003-054)。臺北市: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董進彬(2011)。桃園縣國民小學國際教育交流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詹盛如(2012)。國際教育政策:中央與地方政府之比較分析。國民教育,53 (4),93-97。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2)。臺北市教育國際交流白皮書。臺北市: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2011)。2011~2016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臺北市:臺北市政府。
    趙瓊珉(2010)。兩個自我的交會與對話-以蘇格拉底對話增進兒童友誼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劉藍芳(2006)。蘇格拉底對話之教育意涵。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藍芳(2015)。尼爾森式蘇格拉底對話法在大學教學之應用。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 (1),115-143。
    蔡宜紋 (2015)。國際交流實務經驗對臺灣小學教師國際教育素養的影響-以四位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南投縣。
    顏佩如 (2007)。全球教育課程發展。臺北市:冠學文化出版社。
    蘇明勇(2004)。蘇格拉底詰問模式對六年級學生批判思考能力與傾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貳、西文部分
    Brickhouse, T.C. & Smith, N.D. (2009).Socratic teaching and socratic method. In H.Siegel(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pp.177-194).New York,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rney,S.(2008). Learner-centered pedagogy in Tibert: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 a local context. Comparative Education,44(1),39-55.
    Creswell,J. W.(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Thousand Oaks,CA: Sage.
    Denzin,N. K.,& Lincoln,Y. S.(Eds.).(2000).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2nd ed.). London, UK: Sage.
    Deveney,B.(2007). How well-prepared do international school teachers believe themselves to be for teaching in culturally diverse classroom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6(3),309-332.
    Dooly, M.,and Villanueva,M.(2007). Internationalization as a key dimension to teacher educ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9(2),223-240.
    Dove, M. K.(2004). Teacher attrition: A critical American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ssue. Delta Kappa Gamma Bulletin, 71(1), 8-15.
    Elder & Paul(1996).Critical Thinking :A Stage Theory of Critical Thinking.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20(1)﹐34-35.
    Heckmann, G. (2004). Six pedagogical measures and socratic facilitation. In R. Saran &; B. Neisser (Eds.), Enquiring minds: Socratic Dialogue in education (pp. 107-120). Store on Trent, England: Trentham.
    Husén, T., & Postlethwaite, T. N. (Eds.) (1994).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 ed.). Oxford, United Kingdom: Pergamon Press.
    Marinoff, L. (2002). Philosophical practice.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Nelson,L.(1949). Socratic method and critical philosophy selected essays(T. K. Brown III,Trans.).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Saran,R.,& Neisser,B.(Eds.).(2004). Enquiring minds: Socratic dialogue ineducation. Wiltshire, UK: Cromwell.
    Yin, R. K.(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