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曉霞
論文名稱: 陸象山學行與成人教育
The Academic and Moral Performance of Master Lu Shiang-shan
指導教授: 詹棟樑
Jan, Dun-Liang
周愚文
Chou, Yu-We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6
中文關鍵詞: 陸象山成人教育道德教育
英文關鍵詞: Lu Shiang-shan, adult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探究南宋理學家陸象山教育成人的方式,並與今日成人教育作比較,以尋求有關的啟示。
    本研究分為七個章節,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本章說明研究背景,並評述相關研究成果。
    第二章,時代背景,本章敘述南宋初年的政局與社會、學術文化、教育概況與陸象山的生平事略。
    第三章,敘述象山哲學的基本理念,包括心性論、本體論、實踐論,以及象山哲學的主張對成人教育的啟示。
    第四章,論學習,本章主要在分析象山對於學習的見解,包含為學目的、為學原則、讀書之道、學者之病與改進、師友關係,以及象山學習的主張對成人教育的啟示。
    第五章,論教學,本章探究象山對於教學方面的實踐與主張,包含教學的目的方法與態度、講學的主張與內容、象山教學的具體表現,以及象山教學實踐與主張對成人教育的啟示
    第六章,象山教學與今日成人教育理論的比較,本文將探討象山教學與對話式教學、轉化學習、自我導向學習等三種成人教育理論之間的異同。
    第七章,結論與建議,本章將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象山之教對於今日成人教育的建議。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quire teaching method for adults developed by Master Lu Shiang-shan, the philosopher in South Sung China. By comparing his teaching method with contemporary adult education, it hopes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about adult education history.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as following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In this chapter, it will expla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and review literature.
    Chapter Two: The Background of the Era. It describes the political, social, academic, cultural,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the life of Lu Shiang-shan.
    Chapter Three: Basic philosophic ideas. It describ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Shiang-shan’s philosophy, including the nature of the human mind, ontology, the method about moral practice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adult education.
    Chapter Four: On Learning. It discusses Shiang-shan’s ideas about learning, including the purpose and principle of learning, the way of study, the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of being a schol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adult education.
    Chapter Five: On Teaching Method. It inquires Shiang-shan’s practice and opinions about instruction, including the method and attitude toward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claim and content of his lectures, the specific representation of Shiang-shan’s teaching,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adult education.
    Chapter Six: The Comparison between Shiang-shan’s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Adult Education. It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hiang-shan’s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other three theories of adult education--- dialogue education,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it makes the suggestions to contemporary adult education.

    陸象山學行與成人教育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成果述評 ------------------------------------------------------------16  第二章 時代背景 ---------------------------------------------------------------------------23 第一節 南宋初年的政局與社會 ------------------------------------------------------23 第二節 南宋的學術文化 ---------------------------------------------------------------24 第三節 南宋的教育概況 ---------------------------------------------------------------28 第四節 陸象山的生平簡述 ----------------------------------------------------------- 30 第三章 哲學的基本理念 ------------------------------------------------------------------41 第一節 心性論 ---------------------------------------------------------------------------41 第二節 本體論 ---------------------------------------------------------------------------47 第三節 實踐論 ---------------------------------------------------------------------------54 第四節 對成人教育的啟示 ------------------------------------------------------------72 第四章 論學習 ------------------------------------------------------------------------------75 第一節 為學目的 ------------------------------------------------------------------------75 第二節 為學原則 ----------------------------------------------------------------------- 77 第三節 讀書之道 ----------------------------------------------------------------------- 84 第四節 學者之病與改進 -------------------------------------------------------------- 92 第五節 師友關係 ---------------------------------------------------------------------- 101 第六節 對成人教育的啟示 ---------------------------------------------------------- 107 第五章 論教學 ---------------------------------------------------------------------------- 109 第一節 教學的目的、方法與態度 ------------------------------------------------- 109 第二節 講學的主張與內容 ---------------------------------------------------------- 119 第三節 教學的具體表現 ------------------------------------------------------------- 124 第四節 對成人教育的啟示 ---------------------------------------------------------- 135 第六章 象山教學與今日重要成人教育理論的比較 ------------------------------- 139 第一節 對話式教學 ----------------------------------------------------------------------- 139 第二節 轉化學習 ---------------------------------------------------------------------- 153 第三節 自我導向學習 ---------------------------------------------------------------- 160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 169 第一節 象山教育成人的理念 ------------------------------------------------------- 169 第二節 象山教育成人理念的評價 ------------------------------------------------- 171 第三節 象山之教對於今日成人教育之啟示 ------------------------------------- 173 參考文獻---------------------------------------------------------------------------------------175 附錄 -------------------------------------------------------------------------------------------187 附錄一:四庫全書本《象山集》、《象山外集》與中華書局本《陸象山先生全集》四部叢刊本《象山先生全集》的比對,卷二〈書‧與吳顯仲〉,四庫全書本《象山集》與中華書局本《陸象山先生全集》、四部叢刊本《象山先生全集》內容有出入 --------------------------------------------------------------187 附錄二:四庫全書本《象山外集》〈象山語錄〉卷一,頁十一第八行以下至頁十二第十一行從闕 ----------------------------------------------------------------190 附錄三:四庫全書本《象山外集》〈象山語錄〉卷三與中華書局本《陸象山先生全集》、四部叢刊本《象山先生全集》內容有所不同 ------------------193 表 目 次 表1-1 坊間出版有關陸象山文集版本比較表 ----------------------------------------11 表1-2 臺灣地區發表的有關研究陸象山期刊論文分類表 -------------------------17表1-3 臺灣地區有關研究陸象山的學位論文分類表 -------------------------------17 表1-4 1994-2006年間臺灣與大陸地區發表有關研究陸象山期刊論文篇數比較 -------------------------------------------------------------------------------------------------- 20 表1-5 1999-2006年間臺灣與大陸地區有關研究陸象山的學位論文篇數比較-------------------------------------------------------------------------------------------------- 20

    參考文獻
    一、古籍
    上海書店編:《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不著人撰(宋):《都城紀勝》, 收於永瑢、紀昀(清)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初版。
    不著撰人:《皇宋中興兩朝聖政》,收於《宋史資料萃編》,第一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王先慎(清)集解:《韓非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三版。
    王存(宋):《元豐九域志》,京都:中文出版社,1976。
    王有年(清):《金谿縣志》,(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收於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選編,《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北京:中國書店,1992。
    王宗沐(明)編,陸九淵(宋)撰:《象山先生全集》,(據明嘉靖江西刊本校印),臺北:世界書局,1959。
    王弼(晉)注:《老子註》,(古逸叢書之六,集唐字老子道德經注,遵義黎氏校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三版。
    王象之(宋):《輿地紀勝》,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再版。
    王贈芳(清)等修、成灌(清)等纂:《濟南府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影印初版。
    朱長文(宋):《吳郡圖經緒記》,宋,元豐七年(1084)修,(民國十三年烏程蔣氏景宋刻本),收於《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朱熹(宋):《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縮印明刊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朱熹(宋)撰,陸費逵總勘:《朱子大全》,(中華書局據明胡氏刻本校刊),收於《四部備要》,子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朱熹(宋):《晦庵集》 , 收於永瑢、紀昀(清)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初版。
    吳自牧(宋):《夢粱錄》, 收於永瑢、紀昀(清)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初版。
    吳秀之修、曹允源纂:《江蘇省吳縣志》,(據民國二十二年(1933)排印本影印),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呂祖謙(宋):《東萊別集》,收於永瑢、紀昀(清)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初版。
    李心傳(宋)編:《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臺北 : 文海出版社,1968。
    李吉甫(唐):《元和郡縣圖志》,(據畿輔叢書等刊本影印),京都:中文出版社, 1977,再版。
    李滌生:《荀子集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初版。
    阮毓崧輯:《莊子集註》,臺北:廣文,1980,再版。
    周密(宋):《武林舊事》, 收於孟元老(宋)等著:《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 : 大立出版社,1980。
    孟元老(宋):《東京夢華錄》, 收於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初版。
    洪楩(明)編,李田意攝校:《清平山堂話本》,臺北:世界書局,1982,再版。
    范仲淹(宋):《范文正公集》,(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江南圖書館藏明翻元刊本重印),收於《四部叢刊》,初編,集部,臺北:臺灣商務,1965。
    范成大(宋)纂修、汪泰亨增訂:《吳郡志》,(民國十五年吳興張氏《擇是居叢書》景宋刻本),收於《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一版。
    孫葆田(清):《山東通志》,據民國四年排印本影印。收於《中國省志彙編》,臺北:華文書局,1967。
    徐世昌:《清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66,再版。
    徐松(清)纂輯:《宋會要輯稿》,臺北 : 新文豐公司,1976。
    徐夢莘 (宋)撰:《三朝北盟會編》,臺北 : 文海出版社,1962。
    祝穆(宋):《方輿勝覽》,(孔氏嶽雪樓影鈔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
    張載(宋)撰,朱熹(宋)注,陸費逵總勘:《張子全書》,(中華書局據高安朱氏藏書本校刊),收於《四部備要》,子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陳金生、梁運華點校,黃宗羲(清)原著、全祖望(清)補修:《宋元學案》,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
    陳亮(宋)撰,陸費逵總勘:《龍川文集》,(中華書局據永康胡氏退補齋刻本校刊)。收於《四部備要》,集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陸九淵(宋):《象山先生全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陸九淵(宋):《象山先生全集》,(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影印),收於《四部叢刊》〈初編‧集部,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
    陸九淵(宋)撰,陸費逵總勘,臺灣中華書局重校訂:《陸象山先生全集》,(中華書局據明李氏刻本校刊),收於《四部備要》,子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陸佃(宋):《陶山集》,收於永瑢、紀昀(清)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初版。
    陶穀(宋):《清異錄》,鄭州 : 大象,2003,一版。
    傅伯成:〈程卓行狀〉,收於程敏政(明)編:《新安文獻志》,卷七十四, 收於永瑢、紀昀(清)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初版。
    揆敘(清):《皇輿表》,(據康熙四十三年(1704)內府刊本影印),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
    曾國藩(清)等修,顧長齡(清)彙編:《江西省江西全省輿圖》,(據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刊本影印),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程頤、程灝(宋)撰,陸費逵總勘:《二程全書》,(中華書局據江寧刻本校刊),收於《四部備要》,子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黃百家(清)纂輯、全組望修訂、何紹基等校刊:《足本宋元學案》,臺北 : 廣文,1979,再版。
    黃宗羲(明),全祖望(清)補修、王梓材(清)等校:《宋元學案》,臺北 : 世界書局,1961。
    無名氏著,程毅中、程有慶校點:《京本通俗小說》,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一版。
    楊倞(唐)注、王先謙(清)集解:《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四版。
    葉紹翁(宋):《四朝聞見錄》,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一版。
    葉適(宋):《水心集》,臺北 : 臺灣中華書局,1965,一版。
    熊克(宋):《中興小紀》,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初版。
    趙秉忠(明):《江西輿地圖說》,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初版。
    歐陽忞(宋):《輿地廣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再版。
    蔣繼珠(清)修,李樹蕃(清)纂:《廣信府志》,(據清同治十二年刊本影印)。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諸可寶(清)輯:《江蘇全省輿圖》,(據清光緒二十一年刊本影印),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黎靖德(宋)編:《朱子語類》,收於永瑢、紀昀(清)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初版。
    衛湜(宋) :《禮記集說》,收於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禮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十三經注疏》,(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開雕,重栞宋本,用文選樓藏本校定,阮元刻本影印)。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二、今人論著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終生教育》,臺北:臺灣書店,1988。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成人教育辭典》,臺北 :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1995,初版。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編:《全球化與成人教育》,臺北,師大書苑,2002,初版。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1999,增訂再版。
    王世哲等譯,(Mattias Finger & Jose Manuel Asun)著:《面臨十字路口的成人教育學---學尋出路》,臺北:巨流,2002,初版。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三版。
    王明心譯,(Jane K. Vella)著:《怎麼聽 ? 如何說 ? 成人教育中對話的力量》,臺北 : 洪建全基金會出版。1996,一版。
    王明心譯,(Jane K. Vella)著:《從對話中學習 : 提升成人學習的有效互動與改變》。臺北:洪建全基金會出版。1998,一版。
    王建軍、陳漢才、周德昌:《中國教育史綱》,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二版。
    王秋絨:〈包魯‧弗雷勒教學模式在語文教育的運用評析評析〉,收於王秋絨,《現代、後現代的論辯》,臺北:心理出版社,1997,初版,頁284-294。
    王隆盛:〈歷史研究法的探討〉,收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臺北:臺灣書店,1994,初版,頁15-20。
    古偉瀛、王晴佳:《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臺北:巨流,2000,初版。
    伍振鷟:《兩宋理學教育思潮》,臺北,偉文,1978,初版。
    伍振鷟:《中國教育思想史》,臺北,師大書苑,1987。
    伍振鷟:《中國教育史論叢》,臺北,師大書苑,1996。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臺北:桂冠,1991,初版。
    江增慶:《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2002,二版,頁275-281。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1987。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3,初版。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一版。
    余書麟:《中國教育史》,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組,1970,三版。
    吳明烈:《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臺北:五南,2004。
    吳松弟:《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1992,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初版。
    呂思勉:《歷史研究法》,臺北:五南,1995,初版。
    宋晞:〈宋代太學的取才與養士〉,收於:宋晞主編,《宋史研究論叢》,臺北:國防部研究院,1962,頁135-155。
    李弘祺:《宋代教育散論》,臺北:東昇,1980。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1994,初版。
    李建興:《中國社會教育發展史》,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1986,初版。
    李素卿譯,(Patricia Cranton)著:《了解與促進轉化學習---成人教育者指南》,臺北,五南,1996,初版。
    李甦平:《韓非》,臺北:東大圖書,1998,初版。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1999,十三版。
    沈清松:《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對文化之衝擊與展望》,臺北:時報文化,1984。
    周文英、劉珈珈、羅淦先、謝蒼霖:《江西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一版。
    周愚文:《宋代兒童的生活與教育》,臺北:師大書苑,1996,初版。
    周愚文:《宋代的州縣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初版。
    周愚文、徐宗林:《教育史》,臺北:五南,1997。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臺北:正中,2001,初版。
    周愚文、洪仁進主編:《中國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臺北:師大書苑,2005,初版。
    林月琴、張鐸嚴、黃恆、鍾紅柱編著:《成人教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
    林生傳:〈歷史研究〉,《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心理,2003,頁387-405。
    林安梧:〈象山心學義理規模下的「本體詮釋學」〉,《東方宗教討論會論集第一期》,臺北:文殊,1987,頁169-188。
    林庚:《中國文學簡史》,臺北:五南,2002,初版。
    林繼平:《陸象山研究》,臺北,臺灣商務, 2001,初版。
    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臺北:文津,1996,初版。
    施連忠(譯)、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著):《歷史的反思》,臺北:桂冠,1998,初版。
    祈潤興:《陸九淵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胡美琦:《中國教育史》,臺北:三民書局,1986,
    胡夢鯨:《成人教育學理論與模型---國中補校文科教學的一項質性研究》,臺北:師大書苑,1998,初版。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大林出版社,1983,再版。
    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臺北:黎明文化,1979,再版。
    張荷:《吳越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張維主編:《世界成人教育概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一版。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6,一版。
    許雅惠譯,(Peter Jarvis)著:《成人及繼續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2002,初版。
    郭朋:《中國佛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初版。
    郭齊家、顧春:《陸九淵教育思想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一版。
    陳仁華譯,宋黎靖徳編:《朱子讀書法—宋儒朱熹讀書心法徹底研究》,臺北:遠流,1994,初版。
    陳青之:《中國教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一版。
    陳德仁:《象山心學之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初版。
    陳曉林:《學術巨人與理性困境》,臺北:時報文化,1987,初版。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1,初版。
    曾春海:《陸象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初版。
    游國恩:《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1990,初版。
    程光裕、徐聖謨:《中國歷史地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0。
    華世出版社編訂:《中國歷史紀年表》,臺北:華世,1978,初版。
    黃光國:《社會科學的理路》,臺北:心理出版社,2003。
    楊國德:《終生學習社會--二十一世紀教育新願景》,臺北:師大書苑,1997,初版。
    楊國賜:〈成人教育學的發展及其理論基礎〉,《社會教育的理論》,臺北:師大書苑,1993,二版,頁97-120。
    楊惠君譯,(Sharan B. Merriam & Rosemary S. Caffarella) 著:《終身學習全書:成人教育總論》,臺北:商周出版,2004,初版。
    葉坦、蔣松岩:《宋遼夏金元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一版。
    葉重新:《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2001,初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出版。
    董楚平、金永平:《吳越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一版。
    詹棟樑:〈進修教育與國家發展〉,收於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主編,《成人教育與國家發展》,臺北:師大書苑,1992,初版,頁171-221。
    詹棟樑:《後現代的成人教育》,臺北:師大書苑,2003,初版。
    詹棟樑:《成人教育學》,臺北:冠學文化,2005,初版。
    賈士蘅(譯),克斯汀‧海斯翠普(Kirsten Hastrup)(著):《他者的歷史》,臺北:麥田,1998,初版。
    臺灣中華書局編輯部:《中國佛教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十一版。
    趙中建主編:《全球教育發展的研究熱點:90年代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二版。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1987,出版。
    蔡仁厚:《宋明理學 南宋篇 心體與性體義旨述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初版。
    蔡培村:《成人教育與生涯發展》,高雄:麗文,1995。
    鄧玉祥:《陸象山教育思想》,臺北 : 廣文,1966。
    鄧運林:《成人教育與自我導向學習》,臺北:五南,1995,初版。
    鄧運林:《成人教育專題研究》,高雄:高雄復文,1996,二版。
    鄧運林:《成人教育哲學導論》,高雄:高雄復文,2001,一版。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初版。
    戴曉霞:《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臺北:揚智文化,2000,初版。
    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 : 臺、港、中趨勢之比較》,
    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初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教育---財富蘊含其中:國際二十一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第一版,第五次印刷。
    瞿冕良:《中國古籍版刻辭典》,濟南 : 齊魯書社,1999,第一版。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1975,初版。
    魏道儒:《佛教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初版。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5。
    顧立誠:《走向南方----唐宋之際自北向南的移民與其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4,初版。
    顧俊發行:《古代白話短篇小說選集》,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初版。
    顧春:《來源、爭論、特性---陸九淵教育思想三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一版。

    三、期刊論文
    王秋絨:〈包魯‧弗雷勒的對話教育思想評析〉,《社會教育學刊》,17,1988,頁147-172。
    王盛開、程宏燕:〈陸九淵的自由精神論〉,《求索》,2005:11,頁118-121。
    王煜:〈論陸九淵學派〉,《中國文化月刊》,68,1985,頁79-87。
    伍振鷟:〈朱陸教育思想之比較研究〉,《師大學報》,7,1962,頁183-233。
    朱永齡:〈一代巨擘 教育有成---南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陸九淵〉,《江西教育》,第九期,1995,頁數原缺。
    池小芳:〈宋代小學教育發展簡析〉,《中國文化月刊》,219,1998,頁6-20。
    何兆男:〈象山學說闡微〉,《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學報》,3,1973,頁1-34。
    李思聽:〈陸象山教育思想淺論〉,《中國文化月刊》,249,2000,頁28-44。
    李華青:〈陸象山研究三題〉,《撫州師專學報》,2(61),1999,頁1-5,46。
    李錫全:〈宋代士人的教育理念---以家訓(範)為中心的探討〉,《歷史教育》,8,
    2001,頁199-209。
    周世泉:〈試論象山「心學」的當代價值〉,《閩江學院學報》,25:3,2004,頁16-20。
    范瑞珠:〈陸象山之治學態度與讀書方法〉,《孔孟月刊》,20:12,1982,頁46-49、53。
    孫振青:〈陸象山的心學〉,《國立編譯館館刊》,13:2,1984,頁92-115。
    高桂喜:〈對陸九淵“頓悟”教育理論的重新認識〉,《東南文化》,1= 189,2006頁62-66。
    崔可思:〈清雅風尚---宋代士人的生活文化〉,《典藏古美術》,91,2004,頁118-119。
    張二平、徐麗華:〈淺析陸九淵「學為人」的教育思想〉,《陰山學刊》,18:2,2005,頁57-60。
    張發祥:〈試論陸九淵教人「做人」思想〉,《撫州師專學報》,1(56),1998‧1,頁69-72。
    梁庚堯:〈宋代的義學〉,《臺大歷史學報》,24,1999,頁177-224。
    莊慶信:〈陸象山知識學研究〉,《哲學論集》,25, 1991,頁133-164。
    許懷林:〈宇宙、六經與我---陸九淵思想略說之二〉,《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4:1,2005,頁18-22。
    郭紀青:〈淺談宋代的大學教育〉,《社會科教育研究》4,1999,頁60-61。
    陳正一:〈陸象山研究〉,《實踐學報》,13,1982,頁257-397。
    陳明華:〈陸九淵德育思想的現實轉換〉,《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4:1,2005,頁40-44。
    陳明華、鄒小平:〈陸九淵“簡易工夫、剝落、優游讀書”思想的現代啟示〉,《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5:3,2006,頁201-205。
    陳炎成:〈陸九淵的治學主張〉,《撫州師專學報》,1(56),1998,頁141-143。
    陳美玉:〈理性溝通的教育與社會民主化〉,《通識教育季刊》,4:1,1997,頁51-64。
    陳美玉:〈邁向開放的社會—對話教學法的實踐〉,《通識教育季刊》,4:4,1997,頁117。
    陳榮捷:〈心與理的統一:陸象山〉,《中國文化復興月刊》,20:9,1987,頁21-27;20:10 = 235,1987,頁47-57。
    曾春海:〈象山哲學的面面觀〉,《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14,1985,頁219-256。
    黃春木:〈象山「心即理」的思想及成德之教〉,《建中學報》,4,1998,頁127-143。
    黃根妹:〈淺談陸象山易簡教育思想〉,《江西圖書館學刊》,33:4,2003,頁10-11。
    黃綉媛:〈宋代中國的海外貿易與中外文化交流〉,《菁莪》,12:2(豐原市:2000),頁15-25。
    楊祖漢:〈陸象山的直指本心〉,《鵝湖月刊》,創刊號,1975,頁38-42。
    楊雲生:〈陸象山社會成人教育思想----兼談朱陸《太極圖說》論辯的實質〉,《撫州師專學報》,1(56),1998,頁132-135。
    葉龍:〈陸象山思想述評〉,《能仁學報》,5,1997,頁77-103。
    葉鴻灑:〈宋代書院教育之特色及其組織〉,《淡江學報》,15,1977,頁57-79。
    劉貴傑:〈陸象山的人格教育思想〉,《社會科教育學報》,6,2003,頁111-132。
    關亮清:〈義利之辨—以象山學作為例釋〉,《鵝湖月刊》,13:1,1987,頁36-42。
    顧春:〈陸象山教育哲學的本體論思想研究〉,《教育研究雙月刊》,21,1991,頁35-42。

    四、學位論文
    方蕙玲:《鵝湖爭議真諦之研究--由朱陸對認知的主張看鵝湖爭議之真諦》,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1987,未出版。
    王大德:《朱陸異同 ─以「心與理」、「心與物」兩個向度為主軸所作之探索》,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2002,未出版。
    王秋絨:《弗雷勒批判的成人教學模式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1990,未出版。
    白百伶:《宋元之際朱陸異同論》,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05,未出版。
    吳木樹:《陸九淵的修身教育思想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1998,未出版。
    吳爽熹:《陸王心學辨微》,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1975,未出版。
    吳盛林:《陸象山心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1982,未出版。
    巫穗雲:《探陸王心學之內涵與異同》,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00,未出版。
    邢舒緒:《陸九淵研究》,浙江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杭州:2003,未出版。
    周愚文:《北宋的三次教育改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1985,未出版。
    林于盛:《陸象山心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1998,未出版。
    林浩德:《陸象山心學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1986,未出版。
    金東天:《象山的形上倫理說之探源》,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1985,未出版。
    施宜煌:《弗雷勒意識覺醒理論及其德育蘊義》,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2005(口試版),未出版。
    張念誠:《象山人格教育思想之研究---以「生活化儒學」為中心的展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壢:1992,未出版。
    陳莉婷:《宋代家訓之女子教育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2002,未出版。
    傅玲玲:《陸象山道德哲學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1994,未出版。
    黃甲淵:《陸象山道德哲學之研究以「心即理」為中心》,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1991,未出版。
    趙明淑:《象山與宗密「存有根源」思想之比較研究─以「心即理」與「一心法界」為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1997,未出版。
    賴美君:《陸象山的為學思想與教法──象山思想教育面向之觀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01,未出版。
    羅翌倫:《由實踐的存有學進路探討象山吾心即宇宙之蘊含》,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02,未出版。

    五、網路資訊
    http://www.education.unesco.org/confintea
    http://www.icae.org.uy/eng/ordeceng.htmlhttp:///www.infed.org/thinkers/et-freir.htm
    終身教育發展網:http:///www. nation-edu.com.
    臺北市社區大學聯網,http://www.ccwt.tp.edu.tw,2007.04.15.
    http://www.learn-line.nrw.de/angebote/umweltgesundheit/medio/hinter/u_e/globlern/gl_l3.htm 2007.4.29
    http://www.icae.org.uy/eng/ordeceng.html 2007.4.29

    六、英文論著
    P. Cranton.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A guide for educators of adults. 1st ed, San Francisco, CA : Jossey-Bass, 1994.
    L. A. Daloz. Mentor : Guiding the journey of adult learner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1999, 2nd ed.
    J. Field and M. Leicester (Eds.). Lifelong learning: Education across the lifespan. London: Routledge, 2002.
    P. Freire.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Herder and Herder, 1970.
    P. Freire. 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 New York: Continuum, 1990.
    T. Hart. From information to transformation : Education for the evolution of consciousness. New York : Peter Lang, 2001.
    S. Harvey. Educating reason: Rationality, critical thinking and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88.
    P. Hirst and G. Thompson.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ossibilitoes of governance. 2nd ed,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9.
    P. Jarvis. Universities and corporate universities: The higher learning industry in global society. London : Kogan Page, 2001.
    P. Jarvis, J. Holford & C. Griff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2nd . London :
    Kogan Page, 2003.
    J. R. Kenneth. Sociology of adult education. England: Gower, 1984.
    M. S. Knowles.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Andragogy versus pedagogy. Chicago:Follete, 1970.
    M. S. Knowles. Self-directed learning : 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 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 1975.
    M. S. Knowles.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From pedagogy to andragogy. Chicago:Follett, 1980.
    M. S. Knowles. The making of an adult educator: An autobiographical journey.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1989,
    M. S. Knowles, The adult learner: A neglected species. 4th ed , Houston: Gulf, 1990.
    M. S. Knowles, E. F. Holton III, & R. A. Swanson. The adult learner : The definitive classic in adult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msterdam: Elsevier, 2005. 6th ed.
    J. Mezriow. Transformative dimensions of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1991.
    J. Mezriow. Learning as transform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 theory in progres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2000.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mt.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adults. Vol. 1, General Report, Paris:OECD, 1977.
    S. Ranson. Towards the learning society. New York : Cassell, 1994.
    J. Stephenson (ed.). Teaching & learning online : Pedagogies for new technologies. London: Kogan Page, 2002.
    J. K. Vella. Training through dialogue : Promoting effective learning and change with adults. 1st ed. San Francisco, CA : Jossey-Bass, 1995.
    J. K. Vella. Learning to listen, learning to teach : The power of dialogue in educating adults. Rev. ed . San Francisco, CA : Jossey-Bass, 2002.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32/12/3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