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慧茹
論文名稱: 孟子"談辯語言"的哲學省察
指導教授: 林安梧
Lin, An-W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孟子、知言、養氣、盡心知性、談辯語言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6下載: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孟子面對戰國時代周文衰敝、王綱失墜,有一份深切的使命感,他闢楊墨、放淫辭,以道德的談辯語言,來對治天下的異端邪說。由「知言」而知其「言之病」,由格其言之非,進一步「格君心之非」,使君心正,「一正君而國定矣」。此中,「知言」「養氣」為一體的循環,「養氣」除有內聖修養的一面外,亦有事功及致用的一面,養心、養氣的目的是用以行義,孟子言種種工夫修養,目的都在發明本心,強調人心「善向」的推擴,由「持志」「養氣」,便能「知天」「事天」,並在事天中樹立自己,由事天立命而完成體道明道的理想。

    只不過,孟子雄辯滔滔,許多言辭的底蘊隱而不見,易使人忽略了義理內涵之正。孟子由「話語的判斷釐清」-知言,到「意義的把握與貞定」,到「價值的體會與融合」-明道,語言的昇進,同時亦是生命價值的昇進,孟子以談辯語言來立命行義,一方面是個人道德生命的朗現,同時也具有重建天下價值的作用。

    孟子的談辯語言,不只有工具義、作用義,還有價值義、理想義。談辯語言為一「道德」價值的言辭,目的在教育群眾,宣揚仁政王道的理想。本文便試圖就孟子的談辯語言指出,此一以「知言」為始點的談辯活動,以性善論為理論依據,有一工夫歷程,且最後是指向「盡心知性知天」的究極,孟子無疑以談辯語言做為實踐王道理想及內聖修養的兩端,且此兩端又為一個循環的可能。

    孟子「談辯語言」的哲學省察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4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5 第三節 研究範圍…………………………………………………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10 一、研究方法……………………………………………10 二、論文架構……………………………………………14 第二章 談辯語言的始點─知言……………………………………17 第一節 孟子闢楊墨之用意………………………………………………… 17 第二節 孟子「知言」之意涵………………………………………………23 第三節 論「不動心」與「知言」之關係……………………………………26 第四節 言的作用………………………………………………………………30 第五節 本章小結………………………………………………………………39 第三章 談辯語言的工夫論─善養浩然之氣……………41 第一節 氣與「正氣」………………………………………………… 42 第二節 「持志」與「養氣」………………………………………… 47 第三節 養氣的方法……………………………………………………… 51 一、以「直養」、「集義」養氣…………………………………52 二、存「夜氣」以養氣…………………………………………56 第四節 養氣的效果…………………………………………………… 58 一、養氣以「踐形」………………………………………… 58 二、養氣以用世……………………………………………… 62 第五節 本章小結……………………………………………………… 66 第四章 「知言」「養氣」的理論依據─四端之心……………………69 第一節 良心本具……………………………………………………… 69 第二節 心性為一……………………………………………………… 74 一、性由心顯,以見道德之性…………………………………74 二、性命對揚,以見自然之性…………………………………79 第三節 性情相詮,情才互涉……………………………………………82 第四節 本章小結……………………………………………………… 90 第五章 談辯語言的究極─立命與明道…………………95 第一節 心、性、天為一貫……………………………………………95 第二節 「事天」和「立命」的關係…………………………………101 一、命與立命…………………………………………………101 二、天與命……………………………………………………105 三、事天即是立命……………………………………………107 第三節 談辯以立命……………………………………………………109 一、與時君的建言……………………………………………110 二、與門人弟子的問答………………………………………112 第四節 談辯以明道……………………………………………………115 一、談辯語言的表現及作用…………………………………115 二、談辯語言的溝通與彰顯…………………………………119 第五節 本章小結………………………………………………………124 第六章 結論…………………………………………… 127 參考書目……………………………………………………………133 一、古籍……………………………………………………………………133 二、專書……………………………………………………………………135 三、論文期刊………………………………………………………………138

    參考書目
    一、古籍
    1、(魏)王弼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2、(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宋)朱熹:《周易二種》(含《周易王韓注》及《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3、(漢)鄭元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4、(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5、(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6、(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7、(周)莊周撰.(晉)郭象注,陸費逵總勘:《莊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重校訂台一版
    8、(周)荀況撰.(唐)楊倞注,陸費逵總勘:《荀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重校訂台一版
    9、(周)韓非撰,廣文編譯所編撰:《韓非子》二十卷,臺北:廣文編譯所,1965年初版
    10、(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三家注》,臺北:七略出版社,1985年9月初版
    11、(唐)韋昭撰,王雲五主編:《國語》二十一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1968年12月臺一版
    12、(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陸費逵總勘:《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重校訂台一版

    13、(唐)般剌密諦譯.(明)交光真鑑疏:《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2年
    14、(宋)朱熹:《四書或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一版一刷
    15、(宋)朱熹著.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1990年2月初版
    16、(宋)朱熹集註.洪誠晃校刊:《四書集註》,臺北:五洲出版社,1981年10月
    17、(宋)朱熹編:《河南程氏遺書》,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4月初版
    18、(宋)陸九淵:《象山全集》,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7年2月臺四版
    19、(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6月臺三版
    20、(清)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河洛出版社,1976年臺景印初版
    21、(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臺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臺景印初版
    22、(清)李兆洛撰.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養一齋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3、(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臺一版
    24、(清)焦循:《孟子正義》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第1版(2004年重印)
    25、(清)黃宗羲.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一冊《孟子師說》,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版
    26、(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0月增訂二版

    二、專書(按姓氏筆劃)
    1、王開府編:《國文作文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
    2、王邦雄,岑溢成等著:《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9月修訂一版
    3、王邦雄等著:《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2002年10月七版
    4、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初版九刷
    5、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2001年3月,臺初版第12次印行
    6、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4月初版二刷
    7、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再版四刷
    8、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9、朱自清:《朱自清散文全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一版
    10、杜敏:《趙岐朱熹「孟子」注釋傳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11、李明輝:《孟子重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6月初版
    12、李明輝主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5年5月初版
    13、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4年初版
    14、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15、李冬君:《孔子聖化與儒者革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版1刷
    16、余宗發:《先秦諸子在秦地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一刷
    17、林安梧:《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臺北:讀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初版
    18、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文海基金會出版,明文書局,2001年7月再版
    19、林安梧編著:《論語: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臺北:明文書局,1995年初版
    20、林安梧:《儒學革命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11月初版
    21、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2月增訂再版
    22、林安梧:《現代儒學論衡》,臺北:業強出版社,1987年5月初版
    23、林漢仕:《孟子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7月再版
    24、吳龍輝:《原始儒家考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2001年1月重印2刷)
    25、吳汝鈞:《儒家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2月初版第1次印刷
    26、周輔城編:《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9月1版
    27、范文瀾:《中國通史修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重版
    28、唐君毅:《哲學概論》收入《唐君毅全集.卷21》,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三版
    29、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10月全集校訂版三刷
    30、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10月全集校訂版二刷
    31、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7月第1版2刷
    32、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8月7版
    33、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初版
    34、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2月初版
    35、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7年初版
    (另名:《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9月1版一刷)
    36、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10月初版
    37、陳大齊:《孟子待解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9月初版3刷
    38、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初版
    39、梁啟超:《儒家哲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3年台三版
    40、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1月增訂六版
    41、傅偉勳:《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哲學與宗教五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初版
    42、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臺初版
    43、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初版
    44、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年7月
    45、楊澤波:《孟子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一版二刷
    46、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3月一版一刷
    47、楊伯峻:《孟子譯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11月初版一刷
    48、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初版
    49、葛兆光:《中國經典十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8月一版一刷
    50、錢穆:《四書釋義》,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5年6月一版二刷
    51、錢穆:《經學大要》,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12月

    52、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劄》,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2月再版
    53、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2月初版
    54、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1982年再版
    55、錢穆等著:《論孟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月初版
    56、錢穆:《朱子學提綱》第一冊,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初版
    57、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初版5刷
    58、蔡仁厚:《儒學的常與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10月初版
    59、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5月
    60、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增訂再版

    三、外文書籍(按姓氏筆劃)
    1、本杰明.史華慈(Ben jamin I Schwartz)著.程剛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1版
    2、江文思(James Behuniak Jr.),安樂哲(Roger T. Ames)著.梁溪譯:《孟子心性之學 Mencius’ Learning of Mental-Nature》,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3月1版1刷
    3、韋伯(Max Weber)著.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 The Religion of China》,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二版(H. Gerth:The Religion of China Press,1964)
    4、瞿鐵鵬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Terence Hawkes,Structuralism and Semiotics》,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7)

    四、論文期刊(按姓氏筆劃)
    1、王開府:〈思想研究法綜論〉,收入《師大國文學報》第27期,臺北:臺灣師大國文系,1998年
    2、王慧茹:〈孟子「知言養氣」章探析〉收入《鵝湖月刊》第369期,臺北:鵝湖雜誌社,2006年3月
    3、王慧茹:〈「語文表達能力」寫作教學-以孟子談辯語言為核心之應用〉收入王開府編,《國文作文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出版社,2006年1月

    4、牟宗三:〈研究中國哲學之文獻途徑〉,收入《鵝湖月刊》第121期,1985年7月
    5、何淑靜:〈論孟子「盡心知性以知天」如何可能〉,收入《鵝湖學誌》第七期,臺北:鵝湖雜誌社,1991年12月
    6、余培林:〈孟子知言養氣章釋義〉收入《師大國文學報》第13期,臺北:臺灣師大國文系,1984年6月
    7、李明輝:〈論孟子的踐形觀〉收入《清華學報》新20卷1期,新竹:清華大學,1980年
    8、岑溢成:〈孟子「知言」初探〉收入《鵝湖月刊》40期,1978年10月
    9、林安梧:〈「存有三態論」與「存有的治療」之構建-道家思維的一個新向度〉收入《鵝湖月刊》306期,2000年12月
    10、周羣振:〈孟子知言養氣章章句義釋〉收入《鵝湖月刊》第109期,台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7月
    11、侯秋東:《周易略例疏證》,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第282種,1976年4月
    12、徐舜彥:〈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社會侷限-社會道德規範〉收入《哲學與文化》32卷6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社,2005年6月
    13、郭鶴鳴:〈心性與天命-孟子盡心篇首章新詮〉收入《師大國文學報》第24期,台北:1995年6月
    14、莊耀郎:《原氣》,臺北,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5年
    15、楊儒賓:《中國古代天人鬼神交通之四種類型及其意義》,臺北,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7年
    16、鄭力為:〈孟子養氣論詮辨〉,收入《鵝湖學誌》第七期,臺北:鵝湖出版社,1991年12月
    16、鄭力為:〈孟子告子篇「仁義內在」的辨析〉收入《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十期,香港:新亞書院,1968年9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