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啟鐘
論文名稱: 清代閩北的客民與地方社會
指導教授: 林麗月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69
中文關鍵詞: 清代福建客民地方社會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5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個地方之所以能吸引外地人口移居當地生活,並從事某些經濟活動,勢必有其條件優越之處。因此,在探討清代閩北的客民與地方社會關係之前,先從閩北的地理位置、山林資源和清代閩北的動亂,及清廷的墾荒政策等方面,分析清代閩北能吸引客民進入的內、外因素。
    閩北本身有利於客民流入的內部吸力,加上清代動亂所造成當地土著人口的損失,及因此而來政府所採取具開放態度的墾荒和招撫政策,導致有清一代,大量的外來人口進入閩北地區從事農業、經濟作物、手工業、商業等經濟活動,並對當地造成極大的影響。他們所從事的經濟活動有同有異,也具有本身的特質。
    大量在閩北從事經濟活動的客民勢必會對當地帶來若干衝擊,特別是植茶事業產生的影響,和客民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因此引發的糧食供需改變。對此,當地人和政府採取了若干因應措施。
    清代閩北客民除了對當地經濟、環境帶來衝擊外,也使得社會秩序產生極大的變動,並衍生出許多相關問題,特別是在社會風氣、土客和客民間衝突、客民盜匪、秘密結社等方面。藉由對社會問題出現原因的分析,可以瞭解客民與清代閩北社會秩序變動兩者間的關係。
    在清代客民對閩北社會的重塑過程中,國家力量發揮了若干程度的作用,特別是在社會秩序方面。面對客民所引起的社會變遷和對社會秩序的威脅,清朝中央與地方政府基於社會安定及政權穩固,發佈了一連串的相關政策與措施,特別是在施行保甲聯甲、調整衙署兵力及稽查封禁山林等方面。
    清代閩北固然存在大量季節性或流動率高的客民,但也有不少長久移居者,後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後,漸漸在新住所站穩腳跟,並取得當地戶籍,進而融入當地社會,成為新土著。而在客民土著化與認同地方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社會地位的取得和宗族組織的重建。

    緒論 1 第一章 清代閩北客民形成的因素 31 第一節 閩北的地理環境 31 第二節 清代閩北的動亂 43 第三節 墾荒與招撫政策 72 第二章 客民對閩北經濟與環境的衝擊 83 第一節 客民的經濟活動 83 第二節 植茶事業的擴展 95 第三節 生態環境的破壞 107 第四節 糧食供需的改變 118 第三章 客民與閩北社會秩序的變動 130 第一節 社會風氣的變遷 130 第二節 客民競爭與衝突 141 第三節 盜賊擔匪的橫行 159 第四節 秘密結社的興起 171 第四章 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因應 195 第一節 保甲聯甲的施行 195 第二節 衙署兵力的調整 223 第三節 山林封禁與稽察 235 第五章 客民的土著化與地方認同 250 第一節 社會地位的取得 250 第二節 宗族組織的重建 270 結論 282 附錄 293 徵引書目 347

    一、方志
    [明]何喬遠,《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1995。
    [清]王宗猛編,《建安縣鄉土志》,光緒31年稿本。
    [清]王復禮撰,康熙《武夷九曲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第241冊,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據浙江圖書館藏康熙57年刻本影印。
    [清]王琛等修,[清]張景祁等纂,光緒《邵武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7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據光緒26年刊本影印。
    [清]甘國堳、梁夢劍修,[清]陳銑、吳秉芳纂,康熙《續纂建寧縣志》,收入《清代孤本方志選》,第2輯第29冊,北京:線裝書局,2001,據康熙45年刻本影印。
    [清]李麟瑞等修,[清]何秋淵纂,光緒《光澤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221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據光緒23年刊本影印。
    [清]汪麗日纂修,康熙《邵武府續志》,據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康熙9年刊本攝製。
    [清]沈延芳等纂,[清]定長等修,乾隆《福建續志》,乾隆33年刊本。
    [清]周憬、陳于逵修,[清]陳恂纂,康熙《建寧縣志》,收入《清代孤本方志選》,第2輯第29冊,北京:線裝書局,2001,據康熙11年刻本影印。
    [清]東平兩等小學堂編,《沙縣鄉土歷史教科書》,民國舊抄本。
    [清]東平兩等小學堂編,《政和縣鄉土歷史教科書》,光緒33年修、民國3年抄本。
    [清]林采修,康熙《沙縣志》,康熙40年刻本。
    [清]邱豫鼎編,《光澤縣鄉土志略》,光緒32年鉛印本。
    [清]金鳴鳳,[清]張彭修,[清]陳南賢纂,康熙《光澤縣志》,收入《清代孤本方志選》,第1輯第29冊,北京:線裝書局,2001,據康熙22年刻、乾隆15年蔣廷芳重修本影印。
    [清]金鋐、鄭開極修纂,康熙《福建通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地理類,第34-35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據康熙刻本縮印。
    [清]施文燽修,[清]許燦纂,乾隆《泰寧縣志》,收入《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4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據抄本影印。
    [清]柳正芳修,[清]王維文等纂,康熙《建陽縣志》,收入《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4-15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據抄本影印。
    [清]段夢日修,[清]魏洪纂,乾隆《光澤縣志》,收入《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21-23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據抄本影印。
    [清]洪濟修,[清]江應昌編,康熙《泰寧縣志》,收入《福建舊方志叢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
    [清]孫大焜、王庚修,[清]徐逢盛、陳名世纂,道光《沙縣志》,據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道光14年修、同治10年重刊本攝製。
    [清]徐觀海等纂,[清]李永錫、程廷栻修,乾隆《將樂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39冊,上海:上海書店,2000,據乾隆30年刻本影印。
    [清]翁天祜等修,[清]翁昭泰等纂,光緒《浦城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9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據光緒26年刊本影印。
    [清]郝玉麟等監修,[清]謝道承等纂修,乾隆《福建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7-530冊,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馬璵修,[清]龔駿聲纂,康熙《續纂光澤縣志》,收入《清代孤本方志選》,第1輯第29冊,北京:線裝書局,2001,據康熙50年刻、乾隆15年蔣廷芳重修本影印。
    [清]高澍然等纂,[清]盛朝輔等修,道光《重纂光澤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11冊,上海:上海書店,2000,據同治9年補版重印本影印。
    [清]崔銑等修,康熙《建安縣志》,康熙52年刻本。
    [清]張葆森纂,[清]李正芳修,咸豐《邵武縣志》,收入《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24-25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據咸豐5年刻本影印。
    [清]張鳳孫等修,乾隆《邵武府志》,乾隆35年刻本。
    [清]梁輿、李再灝修,[清]江遠青等纂,道光《建陽縣志》,收入《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6-18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據抄本影印。
    [清]陳庭樞修,順治《永安縣志》,順治9年刻本。
    [清]陳壽祺等撰,同治《福建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8,據同治10年重刊本影印。
    [清]陳樹蘭纂,道光《永安縣續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22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據道光14年刊本影印。
    [清]陳鍈修,[清]呂天芹等纂,乾隆《順昌縣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120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據乾隆30年刻本影印。
    [清]傅爾泰修,[清]陶元藻等纂,乾隆《延平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9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據同治12年重刊乾隆30年刊本影印。
    [清]焦長發修、王家奮纂,乾隆《尤溪縣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123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據乾隆41年刻本影印。
    [清]程應熊、姚文燮纂修,康熙《建寧府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續編》,第6-1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據康熙5年抄本影印。
    [清]程鵬里等修,[清]魏敬中總纂,道光《政和縣志》,收入《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9-2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據道光13年刻本影印。
    [清]黃恬主修,嘉慶《新修浦城縣志》,收入《福建舊方志叢書》,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清]董天工修纂,《武夷山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清]裘樹榮纂修,雍正《永安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224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據雍正10年修、道光13年重刊本影印。
    [清]賈懋功修,道光《順昌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220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據道光12年修、光緖7年重刊本影印。
    [清]鄒山、蔡登龍纂,[清]張琦修,康熙《建寧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5冊,上海:上海書店:2000,據康熙32年刻本影印。
    [清]管聲駿纂修,康熙《崇安縣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32冊,北京:中國書店,1992,據日本內閣文庫藏康熙9年刻本影印。
    [清]劉宗樞修、劉鴻略纂,康熙《尤溪縣志》,收入《清代孤本方志選》,第2輯第28冊,北京:線裝書局,2001,據康熙50年刻本影印。
    [清]劉埥修,[清]張彬纂,雍正《崇安縣志》,雍正11年刻本。
    [清]潘拱辰等纂修,康熙《松溪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23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據康熙39年修、民國17年重刊本影印。
    [清]鄧其文修,康熙《甌寧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94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據康熙32年刊本影印。
    [清]應丹詔纂,[清]楊桂森修,嘉慶《南平縣志》,據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嘉慶15年修、同治11年校刊本攝製。
    [清]韓琮修、方乃霞等纂,乾隆《建寧縣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123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魏大名修,嘉慶《崇安縣志》,嘉慶13年刻本。
    朱書田等纂,秦振夫修,民國《邵武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10冊,上海:上海書店,2000,據民國26年永生堂鉛印本影印。
    沙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沙縣志》,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志叢書》,福州: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松溪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松溪縣志》,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志》,福建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4。
    洪簡、詹繼良修纂,民國《重修崇安縣志》,收入《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26-27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據稿本謄清本影印。
    張書簡等纂,民國《建寧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104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據民國8年鉛印本影印。
    詹繼良纂,《五夫子里志稿》,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第26冊,上海:上海書店,1992,據福建省圖書館藏民國20年稿本影印。
    福建通志局編纂,民國《福建通紀》,台北:大通影印本,1968,據民國11年刊本影印。
    趙模修,王寶仁纂,民國《建陽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23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據民國18年鉛印本影印。
    劉超然等修,鄭豐稔纂,民國《崇安縣新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23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據民國30年鉛印本影印。
    劉敬等纂,高登艇、潘先龍修,民國《順昌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11冊,上海:上海書店,2000,據民國25年鉛印本影印。
    蔡建賢纂,吳栻修,民國《南平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21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據民國10年排印本影印。
    蔡振堅纂,詹宣猷修,民國《建甌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95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據民國18年鉛印本影印。
    鄭豐稔等纂,陳石、萬心權修,民國《泰寧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39冊,上海:上海書店,2000,據民國31年永安縣代印書局鉛印本影印。
    盧興邦修,洪淸芳纂,民國《尤溪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230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據民國16年刊本影印。
    錢鴻文等修,李熙等纂,民國《政和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9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據民國8年鉛印本影印。
    羅克涵纂,梁伯蔭修,民國《沙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23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據民國17年鉛印本影印。

    二、族譜
    [清]江先禮總修,建寧《江氏宗譜》,福建省圖書館據同治7年木活字本複印。
    [清]余振豪等修,建陽《書林余氏重修宗譜》,光緒22年新安堂刊本。
    [清]吳懋基主修,浦城《西吳宗譜》,光緒17年豫章集賢堂刊本。
    [清]周炳麟等修,浦城《周氏宗譜》,光緒26年活字本。
    [清]徐其昌等修,《纂修浦城徐氏宗譜》,光緒33年木活字本。
    [清]徐松林主修,[清]徐其昌纂修,浦城《東海徐氏宗譜》,光緒33年豫章集賢堂活字本。
    [清]徐松林主修,[清]徐其昌纂修,浦城《東海徐氏宗譜》,光緒33年豫章集賢堂活字本。
    [清]祖國鈞纂修,《蓮湖祖氏族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閩粵僑鄉卷》,第31-33冊,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0,據光緒25年刻本影印。
    [清]梁芳儒、梁元棟修,[清]梁以松、梁以柏纂,光緒浦城《梁氏合修族譜》,光緒32年豫章集賢堂木刻本。
    [清]章馨山等修,浦城《全城堂章氏會譜》,光緒15年活字印本。
    [清]葉贊元纂修,浦城《南陽濟美葉氏家譜》,光緒29年浦城葉氏濟美堂刊本。
    [清]詹氏琛、詹程勛纂輯,《浦城詹氏族譜》,光緒31年浦城詹氏刻本。
    [清]熊日新主修,建陽《潭陽熊氏宗譜》,光緒7年書林熊氏木活字本。
    [清]劉秉鈞修,建陽《建州劉氏三族忠賢傳》,福建省圖書館據光緒6年建陽麻沙劉氏木活字本複印。
    危日映主修,光澤《樵西晉昌危氏族譜》,福建省圖書館據1917年光澤危氏東璧堂木活字本複印。
    吳玉魁主編,南平《延陵南山吳氏大宗譜》,2000年南平電腦排印本。
    祖平正等修,順昌《入閩祖氏宗譜》,2000年順昌祖氏鉛印本。
    祖忠福等修,浦城《范陽堂閩北祖氏續譜》,2000年浦城祖氏鉛印本。
    梁讓德、梁清祥修,浦城《梁氏合修族譜》,民國26年浦城陳錦春印刷局石印本。
    楊成遇主修,楊思順纂修,浦城《閩浦金章楊氏宗譜》,民國19年重修本。
    葉邦烈等修,建陽《溪山葉氏宗譜》,福建省圖書館據民國8年建陽葉氏木活字本複印。
    葛贊新等修,建甌《璜溪葛氏宗譜》,民國16年石印本。
    應象晉、應珍聘纂修,南平《西峽應氏重修族譜》,福建省圖書館據民國13年鉛印本複印。

    三、官修正史、政書、檔案
    [清]允祿等撰,《大清會典(雍正朝)》,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3編,第761-790冊,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94-1995。
    [清]伊桑阿等撰,《大清會典(康熙朝)》,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3編,第711-730冊,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92-1993。
    [清]托津等奉敕撰,《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642-660冊,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91。
    [清]宋權等撰,《皇清奏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第47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民國影印本影印。
    [清]姚雨薌原纂、胡仰山增輯,《大清律例會通新纂》,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211-220冊,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87。
    [清]席裕福、沈師徐輯,《皇朝政典類纂》,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871-920冊,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82。
    [清]崑岡等奉敕撰,光緒《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25年石印本。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清高宗敕撰,《欽定皇朝文獻通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2-638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清高宗敕撰,《欽定皇朝通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2-643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清高宗敕撰,乾隆《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0-62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盛康輯,《皇朝經世文續編》,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31-850冊,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72。
    [清]賀長齡輯,《皇朝經世文編》,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31冊,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72。
    [清]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不著編人,《道咸同光四朝奏議》,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史料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鈔本影印。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輯,《明清史料》,丁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緖宣統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光緖宣統兩朝上諭檔影印編輯出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影印編輯出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全宗乾隆時期的上諭檔影印。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199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編,《雍正朝滿文朱批奏摺全譯》,合肥:黃山書社,1998。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史料旬刊》,北京:故宮博物院發售室,1930-193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咸豐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福建省例》,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19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據同治間刻本排印。
    趙爾巽等纂,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臺北縣:國史館,1986-1991。

    四、文集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謝肇淛,《五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59。
    [清]丁紹儀,《東瀛識略》,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臺北:臺灣銀行,1957。
    [清]于成龍,《于山奏牘》,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詔令奏議類,第67冊,台南縣: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據天津圖書館藏康熙22年刻本影印。
    [清]于成龍,《于清端政書》,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8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卞寶第,《卞制軍(頌臣)政書》,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95冊,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68。
    [清]卞寶第,《卞制軍奏議》,光緒20年序家刊本。
    [清]卞寶第,《閩嶠輶軒錄》,光緒間刊本。
    [清]王家勤編,《王靖毅公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149-15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據同治間刻本影印。
    [清]王恕,《樓山省身自訂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92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據宣統3年鉛印本影印。
    [清]王楚堂,《云翁自訂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13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據光緖13年刻本影印。
    [清]左孝同編,《左宗棠家書》,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05冊,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2。
    [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上海:上海書店,1986,據光緒18年刻本影印。
    [清]朱仕琇,《梅崖居士文集》,乾隆23年刊本。
    [清]朱克簡,《按閩奏議》,收入《臺灣文獻匯刊》,第2輯第13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清]朱秉銘,《焚餘草》,清刊本。
    [清]余思復,《中邨逸稿》,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7輯第2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宋士琛,《建郡松政被匪克復紀略》,收入《福建叢書》,第2輯第10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清]宋滋蓍,《夬庵文錄》,光緒年間中華書局鉛印本。
    [清]周亮工,《周亮工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清]周亮工,《閩小紀》,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第73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康熙周氏賴古堂刻本影印。
    [清]周亮工,《賴古堂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0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康熙14年周在浚刻本影印。
    [清]季芝昌,《丹魁堂自訂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144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清]林昌彝,《射鷹樓詩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第170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林昌彝,《海天琴思錄》,同治3年刊本。
    [清]施鴻,《徵景堂宦游小集》,收入《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集部,第13冊,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9。
    [清]施鴻保,《閩雜記》,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清]查繼佐,《東山國語》,收入《四部叢刊三編》,史部,第17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據上海涵芬樓影印海寧張氏鐵如意館傳錄本影印。
    [清]洪亮吉,《卷施閣集》,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443-447冊,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7。
    [清]范光陽,《雙雲堂文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256冊,台南縣: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據天津圖書館藏康熙46年鄭風刻本影印。
    [清]孫爾準,《孫文靖公奏牘》,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602冊,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90。
    [清]徐炘,《吟香書室奏疏》,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92冊,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68。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徐時作,《嘯月亭筆記》,乾隆35年崇本堂刊本。
    [清]徐棟、丁日昌輯,《保甲書輯要》,收入《中國方略叢書》,第1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據同治10年刊本影印。
    [清]徐經,《雅歌堂文集》,收入《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清人別集叢刊》,第19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清]徐繼畬,《松龕先生全集》,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411-412冊,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7。
    [清]翁白,《梅莊遺草》,收入《浦城遺書》,第32冊,嘉慶17年中浦城祝氏留香室刊本。
    [清]馬新貽,《馬端敏公奏議》,收入《清末民初史料叢書》,第43種,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據光緒20年校刊本影印。
    [清]高澍然,《抑快軒文集》,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83-884冊,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3。
    [清]張伯行,《正誼堂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254冊,台北縣: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
    [清]張師誠,《一西自記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126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
    [清]張際亮,《張亨甫全集》,同治6年孔慶衢校刊本。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收入《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1,據道光25年北東園刻本為底本點校。
    [清]郭柏蒼,《沁泉山館詩》,光緒中刻本。
    [清]郭柏蒼,《柳湄小榭詩》,光緒中刻本。
    [清]郭柏蒼,《鄂跗草堂詩》,光緒中刻本。
    [清]郭柏蒼,《葭柎草堂集》,光緒中刻本。
    [清]郭柏蒼,《閩產錄異》,長沙:岳麓書社,1986。
    [清]郭嵩燾,《郭侍郎奏疏》,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10輯第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陳弘謀,《培遠堂偶存稿》,光緖22年湖北藩署重排印本。
    [清]陳盛韶,《問俗錄》,收入《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清]陳慶鏞,《籀經堂類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522-152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光緖9年刻本影印。
    [清]陳輝祖,《可齋府君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97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清]陳璧,《望喦堂奏稿》,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93冊,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67。
    [清]陸廷燦,《南村隨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第116冊,台南縣: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據北京圖書館藏雍正13年陸氏壽椿堂刻本影印。
    [清]程岱葊,《野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118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天津圖書館藏道光12年刻、25年廛隱廬增修本影印。
    [清]黃之雋,《 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271冊,台南縣: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據陝西省圖書館藏乾隆刻本影印。
    [清]黃俊苑(清美),《止齋遺書》,光緒元年9月刻於福州,板存南平黃氏家塾。
    [清]黃貽楫編,《李石渠先生治閩政略》,光緒元年晉江黃謀烈梅石山房活字本。
    [清]楊士美,《山中問答》,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子部,第88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據昭代叢書影印。
    [清]楊捷,《平閩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雜史類,第56冊,台南縣: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康熙22年世澤堂刻道光10年印本影印。
    [清]葉世倬,《退思堂集》,道光14年葉德豫校刊本。
    [清]葉世倬,《葉健庵自訂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118-119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清]鼎臣抄輯,《成案匯編》,舊抄本。
    [清]廖騰煃,《慎修堂詩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242冊,台南縣: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據吉林大學圖書館藏康熙55年刻本影印。
    [清]趙慎畛,《榆巢雜識》,收入《清代史料筆記叢刊》,第38冊,北京:中華書局,2001。
    [清]劉世英,《芝城記略》,光緒間抄本。
    [清]劉埥撰,《片刻餘閒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113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乾隆19年刻本影印。
    [清]德福,《閩政領要》,收入《臺灣文獻匯刊》,第4輯第15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清]歐陽昱,《見聞瑣錄》,長沙:岳麓書社,1986。
    [清]蔡世遠,《二希堂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蔣良騏,《東華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第36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乾隆刻本影印。
    [清]蔣蘅,《雲寥山人文鈔》,咸豐元年朱箎等校刊本。
    [清]鄭光策,《西霞文鈔》,收入《臺灣文獻匯刊》,第4輯,臺灣相關詩文集,第13-14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清]黎士弘,《託素齋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223冊,台南縣: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據福建省圖書館藏雍正2年黎致遠刻本影印。
    [清]蕭正模,《蕭深谷文集》,康熙56年刊本。
    [清]譚鍾麟,《譚文勤公奏稿》,收入《清末民初史料叢書》,第12種,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據宣統3年刊本影印。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
    印鸞章編著,鄧球柏、鍾楚楚標點,《清鑑綱目》,長沙:岳麓書社,1987。
    溫廷敬編,《丁中丞政書》,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761-765冊,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80。

    五、近人論著
    (一)專書
    王笛,《跨出封閉的世界-長江上游區域社會研究1644-1911》,北京:中華書局,2001。
    王晴佳,《臺灣史學五十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朱維幹,《福建史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
    池子華,《中國近代流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李文治,《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1輯(1840-1911年),北京:三聯書店,1957。
    邢義田、林麗月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社會變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姚賢鎬編,《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1840-1895》,北京:中華書局,1962。
    徐曉望,《福建通史》,第4卷,明清,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徐曉望,《閩北文化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張建民,《明清長江流域山區資源開發與環境演變:以秦嶺-大巴山區為中心》,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連立昌,《福建秘密社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陳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陳文濤,《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福州:遠東印書局,1929。
    陳啟鐘,《明清閩南宗族意識的建構與強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
    陳景盛,《福建歷代人口論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陳慈玉,《近代中國茶業的發展與世界市場》,台北:中研院經濟研究所,1982。
    傅衣凌,《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傅衣凌,《明清社會經濟變遷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傅家麟主編,《福建省農村經濟參考資料彙編》,永安:福建省銀行經濟研究室,1941。
    彭澤益編,《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1840-1949)》,北京:三聯書店,1957。
    黃志繁,《「賊」「民」之間:12-18世紀贛南地域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6。
    葛劍雄、吳松弟、曹樹基著,《中國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劉平,《被遺忘的戰爭: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大械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劉永成,《清代前期農業資本主義萌芽初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劉鑑唐、張力主編,《中英關係繫年要錄(公元13世紀-1760年)》,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
    鄭振滿,《鄉族與國家:多元視野中的閩台傳統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9。
    鄭銳達,《移民、戶籍與宗族:清代至民國期間江西袁州府地區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9。
    戴一峰,《區域性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以近代福建地區為中心》,長沙:岳麓書社,2004。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羅德胤,《仙霞古道》,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羅德胤,《觀前碼頭》,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
    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
    下中邦彥主編,《アジア歴史事典》,東京:平凡社,1959-1962。
    山田賢,《移住民の秩序 : 清代四川地域社会史研究》,東京: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5。
    Cohen, Paul A.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中譯本:柯文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北京:中華書局,1989)
    Gardella, Robert Paul. Fukien's Tea Industry and Trade in Ch'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The Developmental Consequences of a Traditional Commodity Export.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76.
    Gardella, Robert Paul. Harvesting Mountains: Fujian and the China Tea Trade, 1757-193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二)論文
    山田賢著,太城佑子譯,〈中國明清時代「地域社會論」研究的現狀與課題〉,《暨南史學》,2(南投,1999)。
    王巧萍,〈重慶移民會館產生和興盛的原因探析〉,《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2:2(重慶,2005)。
    王向紅,〈清代秦嶺、大巴山區的農業開發與生態變遷〉,《海南師範學院學報》,16:5(海口,2003)。
    王東杰,〈「鄉神」的建構與重構:方志所見清代四川地區移民會館崇祀中的地域認同〉,《歷史研究》,2008:2(北京)。
    王炎,〈「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與清政府的行政調控〉,《社會科學研究》,1998:6(成都)。
    王炎,〈離異與回歸:從土客對立的社會環境看客家移民的文化傳承〉,《中華文化論壇》,2008:1(成都)。
    王家範,〈中國古代的流民問題〉,《探索與爭鳴》,1994:5(上海)。
    王業鍵,〈十八世紀福建的糧食供需與糧價分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2(廈門)。
    安介生,〈清代山西境內「客民」芻議〉,《晉陽學刊》,1998:6(太原)。
    朱自振,〈明清東南山區農業的商品性發展與特點〉,《中國農史》,12:4(南京,1993)。
    朴基水,〈清中期廣西的客民及土客械鬥〉,《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5:4(廈門)。
    池子華,〈中國古代流民綜觀〉,《歷史教學》,1999:2(天津)。
    宋德劍、游海華,〈略論江西客民與客家的關係問題〉,《宜春師專學報》,20:3(宜春,1998)。
    李文軍,〈清代地方訴訟中的「客民」-以《樊山政書》為中心的考察〉,《貴州文史叢刊》,2010:2(貴陽)。
    李木子,〈明末清初贛西北「棚民」問題研究〉,《宜春學院學報》,27:5(宜春,2005)。
    李恭忠,〈客家:社會身份、土客械鬥與華南地方軍事化-兼評劉平著《被遺忘的戰爭》〉,《清史研究》,2006:1(北京)。
    李曉方,〈明清時期閩粵客家的倒遷與贛南生態環境的變遷述論〉,《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7:5(贛南)。
    杜正勝,〈中國社會史研究的探索-特從理論、方法與資料、課題論〉,收入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編,《第三屆史學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青峰出版社,1991
    杜正勝,〈什麼是新社會史〉,《新史學》,3:4(南港,1992)。
    杜海斌,〈清前期四川農村政策與農業發展〉,《西北大學學報》,33:1(西安,2003)。
    佳宏偉,〈清代陝南生態環境變遷的成因探析〉,《清史研究》,2005:1(北京)。
    周邦君,〈清代四川土地開發與環境變遷-以水土流失問題為中心〉,《西南交通大學學報》,7:3(成都,2006)。
    周偉華、黃志繁,〈明清時期流民與粵東北山區開發〉,《嘉應學院學報》,26:1(梅州,2008)。
    孟晉,〈清代陝西的農業開發與生態環境的破壞〉,《史學月刊》,2002:10(鄭州)。
    岸本美緒著,何淑宜譯,〈明清地域社會論的反思-《明清交替と江南社會》新書序言〉,《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0(台北,2000)。
    林汀水,〈明清福建植被的破壞與水土流失〉,《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2:3(廈門)。
    林同奇,〈「中國中心觀」:特點、思潮與內在張力〉,收入柯文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
    林麗月,〈明代禁奢令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2(台北,1994)。
    林麗月,〈傳統中國社會的「禁奢」與「反禁奢」〉,《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7(台北,1999)。
    林麗月,〈禁奢與崇奢:明清消費觀念的思想文化史考察〉,收入李國祁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編輯小組編,《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台北:唐山出版社,2006。
    林麗月,〈正風俗與反禁奢:明清崇奢論的社會史與思想史〉,《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學術通訊》,2008:3(上海)。
    宮寶利,〈清代游民問題探析〉,《南開學報》,1998:4(天津)。
    徐泓,〈明代福建社會風氣的變遷〉,《東吳歷史學報》,15(台北,2006)。
    徐泓,〈風華再現:清代福建社會風氣的變遷〉,收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編,《近世中國的社會與文化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7。
    徐曉望,〈明清閩浙贛邊山區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收入傅衣凌、楊國禎主編,《明清福建社會與鄉村經濟》,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7。
    徐曉望,〈商品經濟與明清以來福建自然環境的變更〉,《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3(西安)。
    耿占軍,〈試論清代陝西的經濟關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西北史地》,1998:4(蘭州)。
    高順艷,〈太平天國戰爭後的廣德縣移民〉,《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3:1(安慶,2004)。
    常建華,〈中國社會史研究十年〉,《歷史研究》,1997:1(北京)。
    常建華,〈日本八十年代以來的明清地域社會研究述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8:2(廈門)。
    常建華,〈跨世紀的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國社會歷史評論》,8(天津,2007)。
    常建華,〈舊領域與新視野:從風俗論看明清社會史研究〉,收入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編,《社會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2008。
    張芳,〈明清時期南方山區的墾殖及其影響〉,《古今農業》,1995:4(北京)。
    張芳,〈清代南方山區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中國農史》,17:2(南京,1998)。
    張桂林,〈贛西棚民與福建佃農〉,《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86:3(福州)。
    張嵐,〈近代中國社會流民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咸陽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6:3(咸陽,2001)。
    張萍,〈清代徽州民間社會對棚民的應對〉,《淮南師範學院學報》,7:4(淮南,2005)。
    張愛民,〈近代安徽人口的變遷〉,《安徽師大學報》,24:3(蕪湖,1996)。
    張福運,〈意識共同體與土客衝突-晚清湖團案再詮釋〉,《中國農史》,2007:2(南京)。
    曹樹基,〈明清時期的流民與贛南山區的開發〉,《中國農史》,1985:4(南京)。
    曹樹基,〈明清時期的流民與贛北山區的開發〉,《中國農史》,1986:2(南京)。
    梁勇,〈清代四川客長制研究〉,《史學月刊》,2007:3(鄭州)。
    莊國土,〈鴉片戰爭前福建外銷茶葉生產和營銷及對當地社會經濟的影響〉,《中國史研究》,1999:3(北京)。
    許懷林,〈棚民.客籍.客家意識:義寧州客家的歷史實際〉,《嘉應大學學報》,18:2(梅州,2000)。
    郭明章、郭啟熹,〈清初福建移民入川以及川、閩間的互動發展〉,《閩西職業大學學報》,2001:4(龍巖)。
    郭松義,〈清初四川外來移民和經濟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4(北京)。
    陳支平,〈閩江上下游經濟的傾斜性聯系〉,《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2(廈門)。
    陳良學、鄒榮礎,〈清代前期客民移墾與陝南的開發〉,《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88:1(西安)。
    陳亞平,〈清代巴縣的鄉保客長與地方秩序-以巴縣檔案史料為中心的考察〉,《太原師範學院學報》,6:5(太原,2007)。
    陳國棟,〈經濟發展、奢侈風氣與傳統手工藝的發展-以明代為中心的例證〉,收入曹添旺、賴景昌、楊建成主編,《經濟成長、所得分配與制度演化》,台北:中研院社科所,1999。
    陳慈玉,〈近代黎明期福建茶之生產與貿易構造〉(上、下),《食貨月刊》,6:9(台北,1976)、6:10(台北,1977)。
    陳慈玉,〈十九世紀末葉中國茶的國際競爭〉,《大陸雜誌》,62:4(台北,1981)。
    陳慈玉,〈十九世紀後半期影響中國茶葉輸出的因素分析〉,《史學評論》,1982:4(台北)。
    陳瑞,〈清代中期徽州山區生態環境惡化狀況研究-以棚民營山活動為中心〉,《安徽史學》,2003:6(合肥)。
    陶德臣,〈武夷岩茶中的包頭制現象〉,《農業考古》,1998:4(南昌)。
    陶德臣,〈武夷山茶葉生產經營管理中的奇特現象〉,《農業考古》,2001:2(南昌)。
    喬志強,〈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對象和方法〉,《光明日報》,1986.9.10(北京)。
    喬新華,〈近30年來中國社會史研究的方法論意義〉,《安徽史學》,2010:5(合肥)。
    鈔曉鴻,〈晚清時期陝西移民入遷與土客融合〉,《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8:1(廈門)。
    鈔曉鴻,〈明清人的「奢靡」觀念及其演變-基於地方志的考察〉,《歷史研究》,2002:4(北京)。
    馮爾康,〈開展社會史研究〉,《歷史研究》,1987:1(北京)。
    馮賢亮,〈清代浙江湖州府的客民與地方社會〉,《史林》,2004:2(上海)。
    黃志繁,〈國家認同與土客衝突:明清時期贛南的族群關係〉,《中山大學學報》,42:4(廣州,2002)。
    黃志繁,〈神明信仰與土客關係:清代上猶縣營前觀音堂碑文的解讀〉,《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8:2(贛南)。
    楊鴻雁,〈略論清朝對客民的法律調控措施〉,《貴州大學學報》,27:2(貴陽,2009)。
    萬芳珍,〈清前期江西棚民的入籍及土客籍的融合和矛盾〉,《江西大學學報》,1985:2(南昌)。
    萬芳珍、劉綸鑫,〈客家入贛考〉,《南昌大學學報》,25:1(南昌,1994)。
    萬芳珍、劉倫鑫,〈江西客家入遷原由與分布〉,《南昌大學學報》,26:2(南昌,1995)。
    葛慶華,〈試論清初中期川陝交界地區的開發與環境問題〉,《西北史地》,1999:1(蘭州)。
    葛慶華,〈太平天國戰後皖南地區的移民活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7:2(西安,2002)。
    葛慶華,〈太平天國戰後蘇浙皖交界地區的兩湖移民〉,《湖南大學學報》,19:4(長沙,2005)。
    趙世瑜,〈社會史:歷史學與社會科學的對話〉,《社會學研究》,1998:5(北京)。
    趙世瑜,〈再論社會史的概念問題〉,《歷史研究》,1999:2(北京)。
    趙世瑜,〈多元的時間和空間視閾下的19世紀中國社會-幾個區域社會史的例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8:5(北京)。
    趙世瑜、鄧慶平,〈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回顧與再思考〉,《歷史研究》,2001:6(北京)。
    趙岡,〈清代的墾殖政策與棚民活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3(西安)。
    趙常興、周敏,〈移民對清代陝南地區農業經濟的開發與制約〉,《安徽農業大學學報》,13:1(合肥)。
    趙常興、張小明、秦敏,〈清代陝南移民及其對當地經濟的影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4:1(楊陵,2004)。
    劉正剛,〈清代福建移民在四川分布考-兼補羅香林四川客家人說〉,《清史研究》,1991:4(北京)。
    劉正剛,〈清代四川的廣東移民經濟活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2:4(廈門)。
    劉正剛,〈清代前期廣東移民四川原因考述〉,《廣東社會科學》,1995:1(廣州)。
    劉正剛,〈清代四川的廣東移民會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3(西安)。
    劉正剛,〈清代四川閩粵移民的農業生產〉,《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4(北京)。
    劉正剛,〈試論清代四川南華宮的社會活動〉,《暨南學報》,19:4(廣州,1997)。
    劉白楊,〈棚民的土地利用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明清江西為考察中心〉,《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8:1(南昌,2007)。
    劉秀生,〈清代閩浙贛皖的棚民經濟〉,《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1(廈門)。
    劉敏,〈論清代棚民的戶籍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1(廈門)。
    劉麗川,〈論清代粵台兩地客民稱謂之異同〉,《深圳大學學報》,21:3(深圳,2004)。
    潮龍起,〈試析清代的游民與會黨〉,《貴州社會科學》,2005:2(貴陽)。
    鄭哲雄、張建民、李俊甲,〈環境、移民與社會經濟-清代川、湖、陝交界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民間風俗之一〉,《清史研究》,2004:3(北京)。
    鄭振滿,〈清至民國閩北六件「分關」的分析:關於地主的家族與經濟關係〉,《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3(廈門)。
    鄭振滿,〈明清閩北鄉族地主經濟的發展〉,收入傅衣凌、楊國楨編,《明清福建社會與鄉村經濟》,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7。
    鄭振滿,〈明以後閩北鄉族土地的所有權形態〉,《平準學刊》,5(北京,1989)。
    鄭振滿,〈明清時期閩北鄉族地主經濟〉,《清史研究》,2003:2(北京)。
    鄭維寬,〈清代民國時期四川社會風氣演變的過程及特點〉,《成都大學學報》,2004:4(成都)。
    戴一峰,〈近代閩江上游山區初級市場試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硏究》,1985:3(廈門)。
    戴一峰,〈近代閩江航運業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硏究》,1986:3(廈門)。
    戴一峰,〈論近代閩江上游山區商品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中國社會經濟史硏究》,1987:3(廈門)。
    戴一峰,〈五口通商時期的福建對外貿易〉,《福建論壇》,1988:1(福州)。
    戴一峰,〈近代閩江上游山區的商品生產〉,《厦門大學學報》,1988:4(廈門)。
    戴一峰,〈再論近代閩江上游山區的商品生產〉,《中國社會經濟史硏究》,1989:4(廈門)。
    戴一峰,〈近代閩江上游山區的開發與生態環境〉,《厦門大學學報》,1991:4(廈門)。
    謝宏維,〈生態環境的惡化與鄉村社會控制-以清代徽州的棚民活動為中心〉,《中國農史》,2003:2(南京)。
    謝宏維,〈清代徽州外來棚民與地方社會的反應〉,《歷史檔案》,2003:2(北京)。
    謝宏維,〈清代徽州棚民問題及應對機制〉,《清史研究》,2003:2(北京)。
    謝宏維,〈清中晚期至民國時期江西萬載的土客衝突與國家應對〉,《江西社會科學》,2004:2(南昌)。
    鍾水映,〈中國歷史上的流民與今日流動人口的比較分析〉,《經濟評論》,2000:1(武昌)。
    藍勇,〈清代四川土著和移民分布的地理特徵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2(西安)。
    饒偉新,〈區域社會史視野下的「客家」稱謂由來考論:以清代以來贛南的「客佃」、「客籍」與「客家」為例〉,《民族研究》,2005:6(北京)。
    饒偉新,〈清代贛南客民的聯宗譜及其意義初探〉,《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7:4(贛南)。
    稲田清一,〈太平天国前夜の客民について-広西省桂平県における郷約・保甲制再編成を素材として〉,《名古屋大学東洋史研究報告》,11(名古屋,1986)。
    菊池秀明,〈広西藤県北部の移住と太平天国-李秀成ら「四王」の族譜分析を中心に〉,《中国近代史研究》,7(東京,1992)。
    菊池秀明,〈太平天国前夜の広西における移住と「客籍」エリート : 桂平県金田地区の族譜分析を中心に〉,《史学雑誌》,101:9(東京:1992)。
    山田賢,〈清代の移住民社会〉,《史林》,69:6(京都,1986)。
    山田賢,〈移住民社会と地域変動―四川省雲陽県における嘉慶白蓮教徒反乱〉,《名古屋大学東洋史研究報告》,12(名古屋,1987)。
    山田賢,〈清代の地域社会と移住宗族-四川省雲陽涂氏の軌跡〉,《社会経済史学》,55:4(東京,1989)。
    山田賢,〈「紳糧」考-清代四川の地域エリート〉,《東洋史研究》,50:2(京都,1991)。
    Skinner, G. William.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24, no. 1-3, 1964-65.(中譯本:施堅雅著,史建云、徐秀麗譯,《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三)碩博士論文
    王偲宇,〈清代華南地區土客衝突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宋惠中,〈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變遷-清代前期閩浙贛交界地區的個案分析〉,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崔如梅,〈明清以來下梅村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廈門: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8。
    黃怡瑗,〈清代棚民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黃新華,〈明清至民國閩北山區的鄉村社會生活與社會變遷:以順昌縣元坑鎮為中心的個案研究〉,廈門:廈門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
    鄭振滿,〈明清時期閩北鄉族地主經濟〉,廈門:廈門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