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曾被英國統治將近800年之久,因為種族、文化、宗教的不同,愛爾蘭與英格蘭衝突迭起,再加上政治、社會與宗教上的不平等待遇更讓愛爾蘭人決心求去,十九世紀,國際間民族主義潮湧,愛爾蘭也出現民族運動,如土地運動、天主教解放運動、自治運動等。在十九世紀末自治運動出現停滯期,此時葉慈等人領導的文藝復興運動,使愛爾蘭文化逐漸復興,民族自尊心被提振,民族意識被凝聚。而有1916年,在都柏林爆發的「復活節起義」,與 1921年爆發的英愛戰爭。最終,愛爾蘭自由邦成立,卻又因為對《英愛條約》的看法兩極,而爆發了長期的愛爾蘭內戰。
愛爾蘭是一個文化底蘊深遂、內涵豐富的國家,在高中歷史課本中卻鮮少論述,而有關愛爾蘭的電影卻有頗多不俗的表現。若要在課堂上談論愛爾蘭民族獨立的歷史,影視史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眾多愛爾蘭的相關影片中,《豪情本色》與《吹動大麥的風》可說是最切中主題的兩部,然而影視史學也有其限制,就導演的觀點,影片敘述的年代,與影片虛實的問題都會影響到學生對歷史的認知。
導演尼爾喬丹的《豪情本色》,觀點由上而下,根據邁可柯林斯的傳記,拍攝開國英雄為國家獨立所做的奮鬥,全片帶有強烈的史實色彩,而把史實連貫起來,令整部戲能夠流暢精彩,卻需要一些虛構的元素,才能圓滿。
肯洛奇導演的《吹動大麥的風》,則以民眾的立場為觀點,敘述那些參與國家建立的小人物的故事。那些故事都曾在愛爾蘭發生過並在民間流傳著,經肯洛奇採訪挖掘、連貫建構而成。
《豪情本色》與《吹動大麥的風》都是得獎大片,都各自有其真實與虛構,實與虛各自有其存在的必要與意義。對於每一部影片,先了解導演的敘事手法,就比較能夠掌握影片中的虛與實,而不至於輕易被影片的片面資訊所左右。藉著影片在課堂上的討論,彼此激盪,學習與歷史人物對話,使得歷史人物的情意得以延續,並藉以擴大自己書本以外的眼界,也是影視史學的目標。
一、專書
Debora Thomas著,李義達、曹玉玲譯,《解讀好萊塢─電影的空間與意義》(Reading Hollywood : space and meanings in American film ),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Eric Hobsbawn 艾瑞克‧霍布斯邦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alism ),台北,麥田出版,1997年。
Gelff Andrew著,焦雄屏譯,《導演視野─遇見250位導演》(Directors A-Z: A Concise Guide to the Art of 250 Great Film-makers),台北,麥田,2005年。
Graeme Turner 著,林文淇譯,《電影的社會實踐》(Film As Social Practice),台北市,遠流出版,1997年2月。
Jacques Aumont &Michel Marie著,吳珮慈譯,《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市,遠流出版,1996年1月。
James Mayall詹姆斯˙奧梅爾著,王光中譯,《民族主義與國際社會》,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
Noel Burch 著,李天鐸、劉現成譯,《電影理論與實踐》,台北市,遠流出版,1997年,2月。
Robert Lapsley&Michael Westlake 著,李天鐸、謝慰雯譯,《電影與當代批評理論》,台北市,遠流出版,1997年,9月。
Timothy Corrigan 編,迷走譯,《在歷史與幻象之間》(The Films of Werner Herzog),台北市,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7月。
W.A.史派克(W.A.Speck)著,糜佳譯,《劍橋英國簡史,抗拒民主的國家,1707-1975》,台北,左岸文化2002年。
王榮堂,《英國近代史綱》,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年9月。
布萊恩‧威爾森(Brian Wilson)著,傅湘雯譯,《基督宗教的世界》,台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
艾德娜‧歐伯蓮((Edna O’Brien)著,陳榮彬譯,《永遠的都柏林人》,台北,左岸文化,2003年。
伯納德著,孫洪雲譯,《記錄片也要講故事》,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3月。
何英傑著,《鏡頭外的人生》,新北市,遠景出版,2011年12月。
克里斯托弗‧A.斯奈德(Christopher A.Snyder)著,范勇鵬譯,《不列顛人─傳說和歷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克里斯蒂昂‧德拉熱、樊尚‧吉格諾著,楊旭輝、王芳譯,《歷史學家與電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8年,6月。
吳祥輝著,《驚歎愛爾蘭》,台北,遠流,2007年。
吳潛誠著,《航向愛爾蘭:葉慈與塞爾特想像》,台北,立緒,1999年。
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出版,1999年。(原書Anderson, B.〔1983〕.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Y: Courier.)
李二仕著,《英國電影十面體》,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李天鐸、劉現成譯,《電影理論與實踐》,台北市,遠流出版,1997年。
李天鐸、謝慰雯譯,《電影與當代批評理論》,台北市,遠流出版,1997年。
李美華,《繽紛愛爾蘭》,台北,宏碩文化事業,2001年。
李邁先,《西洋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1978年。
屈勒味林著,錢段森譯,《英國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66年台一版。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台北,三民出版社,2009年。
彼得‧根特(Peter Gaunt)著,吳孟峰譯,《不列顛內戰》,台北,麥田出版,1999年
彼得‧寇斯提羅(Peter Costello)原著,林玉珍譯《喬伊斯傳》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
林文淇譯,《電影的社會實踐》,(台北:遠流出版,1997年)。(原書Turner, G. 〔1993〕Film as Social Practice.NY:Routledge.)
芭芭拉‧貝爾佛德著,謝名學譯,《王爾德的愛與死》,台北,宜高文化,2004年。
邵宗海、楊逢泰、洪泉湖編撰,《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施正鋒、謝若蘭主編,《當代愛爾蘭民主政治》,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2009年。
姚定塵,《英國與其殖民地》(又名《大英帝國》),南京,正中書局,1934年。
洪鎌德,《民族主義》,台北,一橋出版社,2003年。
約翰‧勞頓/亞當‧斯密著,張樹智/李文譯,《電影》,香港,三聯書店,2000年,8月。
約翰‧蓋伊(John Guy) 著,蘇福忠譯,《英國千年史》,卷三,香港,三聯書店2000年12月一版。
范永邦,《關於電影學的100個故事》,台北市,宇河文化出版,2009年,12月。
倪平編著,《蕭伯納與中國》,河北,河北人民出版,2001年。
馬克.費侯(Marc Ferro)著,張淑娃譯,《電影與歷史》,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馬克‧卡爾提斯(Mark C.carnes)編,王凌霄譯,《幻影與真實─史家眼中的好萊塢歷史片》,台北,麥田,1998年
張雅萍譯,《大眾電影研究》,台北:遠流出版,2001年。(原書Hollows, J. & Jancovish, M.[1995]. Approaches to popular film.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張廣智,《影視史學》,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
陳曉律、王蘇琦、王君、袁滿,《英帝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莊坤良主編,《橋伊斯的都柏林》,台北,書林出版公司,2008年。
莊萬壽,《中國民族主義與文化霸權》,台北,允晨文化,2011年。
許維德,《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台灣客家、原住民與台美人的研究》,台北,遠流出版,2013年。
許寶強、羅永生選編,《解殖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
連摩爾與柏蘭(M.M.Liamm'oir &E.Boland)著,劉蘊芳譯,《葉慈》,台北,貓頭鷹出版,2000年。
郭幼龍、陳儒修譯,《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出版,2002年。(原書Stam, R.〔2000〕. Film Theory: an Introduction.London: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郭洪紀,《文化民族主義》,台北,楊智文化,1997年。
陳烱彰,《英國史》,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陳登武,《歷史與人生》,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
陳福成,《歷史上的三把利刀》,台北,時英出版社,2006年。
湯瑪斯‧高希爾(Thomas Cahill)著,曾惠蘭譯,《愛爾蘭人如何拯救文明─影響深遠的英雄傳奇故事》,台北,究竟出版社,2002年。
焦雄屏等譯,《認識電影》,台北:遠流出版,1992年。(原書Giannetti, L. D.〔1990〕Understanding Movies. )
焦雄屏,《法國電影新浪潮》,台北市,麥田出版,2003年。
焦雄屏,《閱讀主流電影》,台北市,遠流出版,1990年1月。
費希特著,藏廣恩譯,《告日爾曼同胞書》,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54年。
黃仁,《電影與政治宣傳》,台北:萬象出版,1994年。
黃新生,《電影理論》,台北市,五南出版,2010年2月。
幕啟蒙編,侯景文譯,《天主教史》,卷二,台北光啟社,1995年3月。
翟金秀,《解讀西歐後民族主義:傳統與後現代語境下多為視角》,山東省,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年。
聞天祥,《告別大師》,新北,知書房出版,1996年。
劉立行,《影視理論與批評》,台北,五南出版,2005年。
樊明德,《電影與人生》,台北市,五南,2002年。
蔡秀女,《歐洲當代電影新潮》,台北市,遠流出版,1993年,11月。
錢乘旦等,《二十世紀英國史》,香港: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初版
閻照祥,《英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二、期刊論文
Kellner Douglas李東儒等譯,〈電影、政治與意識形態──邁向一個多元觀點的電影理論〉,《當代》,第73期,1992年,頁90-119。
Robert Rosenstone A.,張四德譯,〈歷史事實與歷史電影--論「誰殺了甘迺迪」〉,《當代》,第74期,1992年6月,頁40-47。
Weber Max,黃進興譯,〈歷史解釋的邏輯〉,《當代》,第70期,1992年2月,頁32-47。
White Hayden,周樑楷譯,〈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當代》,第88期,1993年8月,頁10-17。
毛樹清,〈愛爾蘭民族主義與十九世紀中葉大饑荒〉,《淡江學報》,第10期,1971年11月,頁7-20。
王汎森,〈歷史記憶與歷史〉,《當代》,第91期,1993年11月,頁40-49。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1993年11月,頁6-19。
天鷹,〈電影與史實之間,「黃土的」的訊息〉,《當代》,創刊號,1986年,5月,頁82-85。
西摩斯.迪恩(Seamus Deane),邱彥彬譯,〈愛爾蘭文藝復興的文學神話〉,《中外文學》,第24卷第4期,19954年9月,頁94-103。
吳珊妃著,〈影視教材在歷史教學的運用──以電影《一八九五》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學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9年,頁1-12。
吳潛誠,〈航向翡翠島一再探愛爾蘭文藝復興〉,《聯合文學》,第12卷第7期,1996年5月,頁70-71。
阮曉眉,〈誰殺死了導演,多元文化主義的反思〉,《當代》,第210期,2005年2月,頁4-13。
周英雄,〈愛爾蘭民族主義兩種版本:葉慈與喬依斯〉,收於李有成主編,《帝國主義與文學生產》,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7年11月,頁71-87。
周英雄,〈搖擺與否定:葉慈的文化民族主義初探〉,《中外文學》,第25卷第10期,1997年3月,頁138-159。
周惠民,〈有關北愛爾蘭問題的討論〉,《新聞深度分析簡訊》,第49期,1998年5月,頁1-8。
周惠民著,〈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之互動─以愛爾蘭、朝鮮半島及台灣地區為基礎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1期,1994年1月,頁189-202。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台大歷史學報》,第23期, 1999年,頁445-470。
周樑楷,〈銀幕中的歷史因果關係--以「誰殺了甘迺迪」和「返鄉第二春」為討論對象〉,《當代》,1992年6月,第74期,頁48-61。
周樑楷,〈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當代》,第88期,1993年8月,頁10-17。
周樑楷,〈辛德勒選民--評史匹柏的影視敘述和歷史觀點〉,《當代》,第96期,1993 年4月,頁44-53。
周樑楷,〈歷史數字的現實意識〉,《當代》,第104期,1994年12月,頁122-125。
周樑楷,〈影視史學與歷史思維,以「青少年文化中的歷史圖像」為教學實力〉,《當代》第118期,1996年2月,頁8-21。
周樑楷,〈歷史劇情片的「實」與「用」--以「羅馬帝國淪亡錄」和「神鬼戰士」為例〉,《當代》,第156期,2000年8月,頁48-61。
林玉珍,〈喬伊思、葉慈、以及愛爾蘭問題〉,《中外文學》,第21卷第21期,1993年4月,頁118-144。
林玉珍,〈司芬尼根守靈/醒轉)與愛爾蘭歷史的再創〉,《中外文學》,第23卷第10期,1995年3月,頁45-59。
林玉珍,〈司法、語言與愛爾蘭主體:喬依斯晚期小說中的審判〉,《中外文學》,第26卷第5期,1997年10月,頁55-76
唐維敏,〈《影視史學》的「文化轉向」策略〉,《歷史月刊》,1999年8月號。
莊坤良,〈想像/國家:喬依斯與愛爾蘭民族主義〉,《中外文學》,第26卷第5期,1997年10月,頁38-54。
莊信正,〈庾辭─《尤里西斯》之謎〉,《中外文學》,第26卷第5期,1997年10月,頁22-35。
張世倫,〈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艾騰‧伊格言的《A級控訴》〉,《小電影主義》,第255期,2004年7月。
張家佳,〈影視史學與傳播領域的結合〉,《當代》,第206期,2004年10月,頁116-123。
陳寶瑜,〈英國北愛愛蘭問題研析〉,《問題與研究》,第14卷,第10期。
陳登武,〈影視教材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以隋唐史教學為中心〉,《歷史教育》,第14期,2009年6月,頁233-264。
曾怡菁,〈影視教學的嘗試─以木柵高工高職歷史教學為例〉,《台北市立木柵高工學報》,第12期,2008年,頁95-118。
斯圖亞特‧蘭恩,宋磊譯,〈英國寫實主義導演肯洛奇:歷史與背景〉,《挑戰的代言人:肯洛奇的電影》,1997年第一版,普雷格出版社,頁11-27。
黃乃琦著,〈「影視史學」的教學分析〉,《歷史月刊》,2002年3月號,頁111-115。
黃偉峰,〈北愛爾蘭:政教衝突及其和解途徑〉,《歷史月刊》,第129期,1998年10月,頁34-40。
楊肅獻,〈悲情國度:北愛爾蘭問題探源〉,《歷史月刊》,第84期,1995年1月,頁92-105。
揚周翰,〈歷史敘述中的虛構,作為文學的歷史敘述〉,《當代》,第29期,1988年9月,頁30-47。
道格拉斯.海德(Douglas Hyde),沈富源譯,〈愛爾蘭抵制英國化之必要〉,《中外文學》,第23卷第10期,1995年3月,頁8-16。
齊隆壬,〈電影批評是這樣寫的嗎?〉,《當代》,第6期,1986年10月,頁119-122。
齊隆壬,〈電影書寫的「縫合」系統與「語言」意識形態,並論「黃土地」與「一切為明天」〉,《當代》,第35期,1989年3月,頁81-87。
劉惠林,〈北愛爾蘭的歷史背景與民族主義的抬頭(下)〉,《東方雜誌》,第8卷第6期,1974年12月,頁43-48。
劉惠林,〈北愛爾蘭動亂的歷史背景與民族主義的抬頭(上)〉,《東方雜誌》,第8卷第5期,1974年11月,頁41-48。
劉怡芳,〈影視史學與歷史學科能力─簡介「文華高中影視史學課程」〉,《清華歷史教學》第18期,2007年5月,頁107-134。
蔡美麗,〈從「黃土地」到「大閱兵」關於陳凱歌兩部電影的一些隨想〉,《當代》,第23期,1988年3月,頁84-89。
蔣保,〈關於「影視史學」的若干問題--與周樑楷先生商榷〉,《當代》,第88期,2004年10月,頁108-115。
謝宏旻,〈淺談影視史學〉,《興仁教師進修專輯》,第13期,2006年6月,頁71~77。
三、學位論文
王章娟,〈高中歷史教學與媒體運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岱瑋,〈主權重構─以北愛「星期五協議」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冠吟,〈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以電影《惡魔教室》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學碩士班論文,2011年。
林繼彥著,〈北愛爾蘭族群衝突研究〉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洪玉華,〈國中生對歷史科多媒體教材學習感受及看法之個案研究-以世界史《希臘、羅馬古文明》單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洪慧霖,〈電影《被出賣的台灣》對台灣民主運動的再現(1945-1990)─兼論教科書敘述威權體制的意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學碩士班論文,2011年。
徐玉蓮,〈從電影《戲夢人生》解析侯孝賢的歷史意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學碩士班論文,2013年。
張家瑞,〈北愛爾蘭問題:衝突與和解〉,國立政治大學外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張惠君,〈格蘭斯頓的愛爾蘭宗教政策〉,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張雅淳,〈影視教材在高中世界史「西班牙內戰」教學的運用-以《以祖國之名》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學碩士班論文,2013年。
莊婷伃,〈男性「英雄形象」的鞏固與拆解-從《硫磺島浴血戰》到《硫磺島的英雄們》、《來自硫磺島的信》〉,淡江大學大眾傳撥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陳正田,〈圖像教學對國中生歷史學習成就之影響—以日治時期台灣史教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陳盈如,〈影視史學課程對國一學生歷史思維能力與國家認同影響之研究 : 以二二八事件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美玲,〈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振皓,〈電影與教育-以日本文化教育為中心-〉,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與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致遠,〈國中歷史教育的影視輔助教學分析 ─以王童《香蕉天堂》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黃靖涵,〈影視教材在高中台灣史「白色恐怖」教學的運用:以電影《超級大國民》、《天公金》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董榮富,〈格拉斯東的政治特色與信念〉,輔仁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5月。
廖羽晨,〈影視教學與國中生的歷史思維─《以愛在波蘭戰火時》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鄞伊韋,〈英國統治下北愛爾蘭政治衝突與解決之研究〉,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盧慧芳,〈電視歷史劇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以《漢武大帝》劇之漢、匈關係情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蕭標才,〈愛爾蘭問題之研究〉,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12月。
羅鴻雁,〈電影融入教學對中學生世界史認知學習之教學設計與實施歷程─希臘、羅馬史之教學個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四、網路資料
1. 尼爾喬丹官方網站 http://www.neiljordan.com/
2. 吹動大麥的風官方網站http://barley.swtwn.com/
3. 豆瓣電影http://movie.douban.com/
4. 馬景文譯寫〈Irish Potato Famine〉http://www.historyplace.com/worldhistory/famine/hunger.htm
5. 開眼電影網http://www.atmovies.com.tw/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