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盧谷砳樂 Gu-Le-Le Lu |
---|---|
論文名稱: |
從相關政策探討臺灣原住民族知識保存及傳遞模式 Indigenous knowledge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in Taiwan:Patterns identified via related government policies |
指導教授: |
吳美美
Wu, Mei-M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8 |
中文關鍵詞: | 原住民族知識 、相關政策 、保存及傳遞模式 、文本分析法 、數位典藏 |
英文關鍵詞: | indigenous knowledge, related government policies,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textual analysis, digital archiv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85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當前有關臺灣原住民族知識架構並不完善、範圍仍不明確且分歧,導致中央部會、地方政府或民間單位在原住民族知識保存及傳遞模式相關政策推展與目標之間,仍有些許落差;若欲突破此重要關鍵,唯有透過系統化的記載及整合,才能反映出原住民族知識保存及傳遞之相關政策發展全貌。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以文本分析法進行研究,透過系統化的記載及整合臺灣原住民族知識,分析臺灣原住民族活態知識保存及傳遞之相關政策,反映出原住民族知識發展全貌,以及保存及傳遞現況,藉此重新思考未來進行原住民族知識保存及傳遞時應著眼之處。透過本研究之發現,原住民族知識相關領域發展自1990年起數量逐漸增加,並趨於穩定型成長。而依原住民族知識依分類範疇分析,以「文化展現」、「傳遞與教育」、「營生」等三部分所佔為多;「媒介」、「法權」及「族群互動」等三部分所佔為少。再行透過政府部門建置之數位典藏、數位落差與數位學習等相關國家型科技計畫網站進行分析,發現內容以「文化展現」、「語言」知識範疇為多,且多數遵循相關規劃指標而建置,推論得以支援對原住民族議題有興趣之人士之資訊需求。此外,透過本研究之分析,發現原住民族知識現行雖已累積相當豐富的學術成果,但多側重於某一些領域發展,或循同一操作模式,對於統合性或長遠性之規劃仍有待加強與改善,爰提出相關實質建議。
Due to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current knowledge framework related to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 unclarity and diversity of the domain range, there is still more or less a gap between the promoting and goals of the related policies in Taiwan indigenous knowledge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patterns, by central ministries, local governments or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overcome such key bottleneck, it is only through systematic recording and integration so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policies in indigenous knowledge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can be fully viewed. This work i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conducted using textual analysis. Through systematic recording and integrating Taiwan indigenous knowledge, we analyze the related policies in Taiwan indigenous live knowledge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to reflect the whol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current status of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We thereby rethink about what to pay attention to in progressing indigenous knowledge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in the future. In the discovery of this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s related to indigenous knowledge grew gradually in quantity since 1990 and stabilized in steady growth. Analyzed according to indigenous knowledge categories, “demonstration of culture”, “transmission and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living” are three parts that are large in number while the parts “media”, “lawful rights”, and “interaction of ethnic groups” are outnumbered. Furthermore, through analyzing the digital archives of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and the websites of national technology plans such as digital divide and learning, it is found that the knowledge domains “demonstration of culture” and “languages” are large in number, and most of them are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planned indicators. We can inference to support patterns. There is room for strengthening and for integrated and long-term plans where we provide relate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Briggs, J., & Sharp, J. (2004). Indigenous knowledges and development: A Postcolonial Caution. Third World Quarterly, 25(4), 661-676.
Childers, T., & Post, J. A. (1975). The information-poor in America. Metuchen, NJ: Scarecrow Press.
Graham, D.(2000).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rade and biodiversity.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London.
Institute for Aboriginal Development. (2000). The dreamtime chart. Retrieved from: http://iad.edu.au/
Krauss, M.(1992).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crisis. Language, 68(1): 4-10.
Lash, S. & Urry, J.(1994). 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s. Times & Society,5(1),97-102.
Liebhardt, J.(2009). ICTs and the spread of indigenous knowledge. Retrieved from:http://globalvoicesonline.org/2009/10/05/icts-and-the-spread-of-indigenous-knowledge/
Maurial, M. (1999).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schooling: A continuum between conflict and dialogue.In L. M. Semali & J. L. Kincheloe (Eds.), What is Indigenous knowledge: Voices from the academy. New York: Falmer Press.
Ong, A. (1999). Flexible citizenship:Tthe cultural logics of transnationality.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Smith, L. T.(1999). Decolonizing Methodologies: Research and indigenous Peoples, London: Zed Books Ltd.
Stephens, S.(2000). Handbook for culturally responsive science Curriculum.Fairbanks,AK : Alaska Native Knowledge Network.
Yu, S. Q., & Wang, M. J. (2006).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 for the rural schools of China: Recent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2(4), 273-283.
文化部(2013)。文化發展計畫。檢自http://www.ey.gov.tw/Upload/RelFile/27/698428/102000025261%e5%86%8d%e4%bf%ae%e6%ad%a3%e8%a8%88%e7%95%ab1020424.pdf
王嵩山(2001)。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
中央研究院(2007)。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檢自 http://teldap.tw/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4)。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計畫概述。檢自http://www.ndap.org.tw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4)。數位典藏成果展示平臺。檢自http://www.asdc.sinica.edu.tw/
尤天鳴(2010,12月)。我的文化VS你的典藏-民族發展與數位典藏之關連性探討。在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推廣計畫暨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主辦,數位傳統-典藏智慧: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與數位典藏之推廣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石忠山(2007)。原住民傳統知識保護。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169-194。
石雅如(2009)。性禁忌、疾病與死亡。在臺灣原住民教授學會暨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主辦,第一屆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研討會,花蓮縣。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原住民族相關政策之法治。檢自 http://law.moj.gov.tw/
江沛航(2010,12月)。臺灣原住民族物件數位典藏的成就與挑戰─從凝視與後殖民談起。在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推廣計畫暨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主辦,數位傳統-典藏智慧: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與數位典藏之推廣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行政院(2009)。行政院所屬各機關中長程個案計畫編審要點。檢自 http://law.rdec.gov.tw/law/NewsContent.aspx?id=6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0)。政府網站Web2.0 營運作業參考指引。檢自http://www.ndc.gov.tw/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2)。數位落差與機會調查結果報告。檢自 http://www.rdec.gov.tw/mp100.htm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3a)。偏鄉公平資訊應用及數位落差評估計畫。檢自 http://www.ndc.gov.tw/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3b)。102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檢自 http://www.ndc.gov.tw/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2014)。政府網站建置及營運作業參考指引。檢自http://www.ndc.gov.tw/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中程施政計畫(102至105年度)。檢自http://www.apc.gov.tw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a)。原住民族文化振興發展第3期計畫(103-108年)。檢自 http://www.apc.gov.tw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b)。我國與世界各國原住民政策比較。檢自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795721C945DFBD8D&DID=3E651750B400646775ED9626AE4D55F4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c)。提升原住民資訊素養4年計畫(101-104年)。檢自 http://www.apc.gov.tw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d)。102年第二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報告。檢自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19F6DD25969C101D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e)。原住民族語言振興計畫(103-108年)。檢自 http://www.apc.gov.tw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f)。原住民族文化振興發展計畫(103-108年)。檢自 http://www.apc.gov.tw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g)。全國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活化輔導計畫。檢自 http://www.apc.gov.tw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h)。提升原住民資訊素養計畫。檢自 http://www.apc.gov.tw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i)。公益彩券回饋金運用計畫。檢自 http://www.apc.gov.tw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j)。原住民族部落活力計畫。檢自 http://www.apc.gov.tw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k)。原住民族部落活力計畫歷史機遇-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文獻,重現臺灣特展。檢自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35AE118732EB6BAF&DID=0C3331F0EBD318C2D258B74BC7159C5E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8)。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檢自 http://140.115.47.11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1)。農村再生計畫。檢自http://www.swcb.gov.tw/
汪明輝(2009)。臺灣原住民族知識論之建構。在臺灣原住民教授學會暨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主辦,第一屆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研討會,花蓮縣。
汪秋一(2007,5月)。臺灣原住民族數位學習與數位典藏政策計畫實施與展望。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從數位典藏到數位學習: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傳遞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李壬癸(1997)。臺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臺北:常民文化。
李承宇(2008年8月4日)。原來如此原民不原始科學知識。聯合報,第53版。
李素君(2011)。臺灣原住民族知識之建構:臺北市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個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李素君(2012)。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之知識建構:臺北市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的實務運作。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1,109-148。
李瑛(2000)。部落有教室明天會更好—原住民教育改革的省思。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8,16-24。
李瑛主持(2002)。原住民族知識體系之建構—以卑南族為例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413-H-003-096)。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李雄揮(2003)。臺灣史各時期語言政策與教育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1-2413-H-143-00)。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花蓮縣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2013)。奇美部落—回復部落傳統文化記憶計畫。檢自 http://www.apc.gov.tw
阮明淑、楊雅婷(2006)。分類相關概念之術語學研究。國家圖書館館刊,2,25-50。
阮樹山(2010)。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縮減數位落差之研究—已初鹿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研究所,臺東。
何光明(2011)。臺灣原住民族語政策發展研究-以從語言權觀點探析。檢自:http://conference.masalu.org.tw/webadmin/upload/%E5%8F%B0%E7%81%A3%E5%8E%9F%E4%BD%8F%E6%B0%.pdf
吳瓊恩、周光輝、魏娜、盧偉斯(2004)。公共行政學。臺北:智勝文化。
林道生(1996)。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臺北:漢藝色研。
周惠民(2011,11月)。從原住民族知識談教師應有的素養。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2011年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原住民族知識與教育主體性之發展,臺北市。
宜蘭縣多必優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2013)。東岳部落特色產業發展計畫。檢自 http://www.apc.gov.tw
邱寶琳(2010)。原住民族土地權之探討-以花蓮太魯閣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花蓮縣。
紀俊傑(1998,11月)。從觀光原住民到原住民的自主觀光。在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暨財團法人臺灣原住民文敎基金會主辦,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臺北市。
孫大川(1995)。臺灣原住民的困境與展望。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孫大川(1996a)。族群觀。體檢國小教科書。臺北:前衛。
孫大川(1996b,7月)。從言說到書寫─臺灣原住民文字創作、文獻整理及傳播經驗,以〈山海文化〉為例。在臺灣大學新聞硏究所主辦,原住民傳播權益與新聞報導研討會,臺北市。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北:聯合文學。
孫大川(2003)。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散文卷。臺北,刻印。
孫大川(2010)。山海世界:臺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臺北:聯合文學。
孫大川、蔡智賢(1998)。從言說到書寫-臺灣原住民的文字創作、文獻整理及其傳播經驗:以山海文化為例。臺大新聞論壇,5,1-13。
涂良錦 (2006)。如何經由數位典藏學習文化產品設計之研究—以臺灣原住民服飾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臺南。
施正鋒(2013)。原住民族知識體系與客家知識體系。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3(2),115-142。
浦忠成(2005)。從部落出發-思考原住民的未來。臺北:財團法人國家展望基金會。
浦忠成(2011,8月)。國家考試納入原住民族知識芻議。在考選部主辦,國家考試與原住民族知識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a)。原住民族簡介。檢自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6726E5B80C8822F9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b)。原住民族委員會組織與職掌。檢自 http://www.apc.gov.tw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c)。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檢自http://www.tipp.org.tw/
財團法人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2013)。驚嘆號-原民族群永續教育計畫。檢自 http://www.tecofound.org.tw/aboriginal/teacher.html
陳雨嵐(2004)。臺灣的原住民。臺北:遠足文化。
陳昭珍(2007,5月)。原住民文化數位典藏及數位學習發展觀點及芻議。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從數位典藏到數位學習: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傳遞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陳美如(2009)。臺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
陳雪華(2010)。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建構方法之探討。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8,61-86。
陳雪華、朱雅琦(2009)。臺灣原住民族上層知識組織架構之建置。大學圖書館,13(2),1-23。
陳張培倫(2010a,6月)。原住民族知識與現代知識的平等對話。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2010年南島民族國際會議,臺北市。
陳張培倫(2010b,8月)。原住民族知識體系。在考選部主辦,國家考試與原住民族知識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張培倫主持(2008)。建構臺灣原住民族知識體系之規劃研究計畫。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張培倫(2009a)。關於原住民族知識研究的一些反思。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5,25-33。
張培倫(2009b)。建構原住民族知識體系一些後設思考。在臺灣原住民教授學會暨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主辦,第一屆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研討會,花蓮縣。
張耀宗(2002)。荷蘭時期的原住民教育。在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九十一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屏東市。
張耀宗(2004)。原住民族知識的課程實踐。在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暨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辦,第十一屆課程與教學論壇:邊陲與發聲-課程與教學的文化政治與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屏東市。
教育部(2012)。深耕數位關懷計畫(101—104年)。檢自 http://www.edu.tw/
教育部(2013a)。教育優先區計畫。檢自 http://www.edu.tw/
教育部(2013b)。偏鄉數位關懷推動計畫。檢自 http://www.edu.tw/
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檢自 http://210.240.125.35/citing/
項靖(2003)。邁向資訊均富:我國數位落差現況之探討,東吳政治學報,16,127-180。
勞動部(2013)。培力就業開發方案計畫。檢自http://www.mol.gov.tw/
黃宣範(2001)。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北:文鶴。
葉玉芬(2009)。人類學博物館表現原住民文化中數位化議題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
童春發(2013)。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發展:比較文化的觀點。在族群文化與發展(洪泉湖、劉阿榮主編,頁54-73)(兩岸族群與文化硏討會論文選輯)。臺北:商鼎文化。
雅柏甦詠‧博伊哲努、楊曉珞(2009)。鄒族美學知識。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2,55-80。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4)。地方特色產業暨社區小企業輔導計畫。檢自http://www.moeasmea.gov.tw
臺灣大學(2014)。臺灣大學網站典藏庫。檢自http://webarchive.lib.ntu.edu.tw/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2013)。臺灣原住民族概述。檢自http://www。tipp。org。tw/aborigines_info。asp?A_ID=1
臺灣原住民教授學會、東華大學(2009)。臺灣原住民族知識論之建構。在臺灣原住民教授學會暨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主辦,第一屆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研討會,花蓮縣。
蔡中涵(2007)。原住民傳統知識保護。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1-26。
劉璧榛(2010)。文化產業、文化振興與文化公民權:原住民族文化政策的變遷與論辯。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頁405-459)。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潘英海(2007,5月)。關於數位化內容產業永續經營的思考:以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數位典藏為例。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從數位典藏到數位學習: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傳遞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鄭惠美(1998)。臺灣光復後原住民語言政策演變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研究所,臺北。
謝世忠(1987a)。認同的汚名 : 臺灣原住民的族羣變遷。臺北:自立晚報。
謝世忠(1987b)。原住民運動生成與發展理論的建立:以北美與臺灣為例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4,139-177。
藤井志津枝(1997)。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臺北:文英堂。
顧恒湛(2013)。主體缺席的書寫:戰後初期山胞論述之歷史初探(1945-1955年)。檢自:http://cc.shu.edu.tw/~atss1/Seminar/20130927/C1-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