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耕碩
論文名稱: 探索國民中小學根與芽教師參與根與芽計畫之狀況
Exploring the Status of Junior High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Roots & Shoots Program
指導教授: 周儒
Chou, J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3
中文關鍵詞: 根與芽計畫根與芽教師環境教育教學環境教育方案民間環保團體
英文關鍵詞: Roots & Shoots Program, Roots & Shoots coordinator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each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 environment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8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際知名保育學者珍古德博士於1977年創立國際珍古德協會,1991年起在世界各地演講中開始推廣根與芽計畫。協會於1998年在台灣成立分會(全名為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全力協助推展根與芽這個國際性環境教育計畫,鼓勵台灣的年輕人成立根與芽小組,以實際的行動關懷環境、社區或是動物。學校教師通常在根與芽小組中扮演重要且關鍵的角色,也著實成為協會推展根與芽計畫之主要對象。本研究主要目的即為探索參與根與芽計畫之國民中小學教師,其參與根與芽計畫的狀況、面臨的困難與障礙,以及對協會提供協助之需求與建議。研究方法以量化問卷為主,輔以質化訪談。共發出122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98份,並商請協會推薦6位資深根與芽教師接受半結構性訪談。
    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根與芽教師認同根與芽計畫的理念與目標,並且認為根與芽計畫可融入九年一貫課程。根與芽小組主要是以班級的型態組成,進行關懷環境主題的頻度最高,且大多以校園作為活動場域,但與國內、國外其他根與芽小組交流情形並不踴躍。整體來說,大多數教師認為經歷根與芽課程與行動後的小組成員,分別在環境教育目標以及根與芽計畫目標上的達成,均有不錯的程度表現。根與芽教師參與根與芽計畫面臨的困難或障礙主要是工作忙碌以致無法全心投入、缺乏合作伙伴、有課程進度壓力、相關背景知識不足等。再者,根與芽教師參與根與芽計畫時對於協會提供之協助,在環境資訊、環境教育等相關的專業協助與資源提供方面均有較高的需求。此外,也建議協會提供多元管道以有效傳達訊息、達成良好互動。最後,本研究依上述結論,針對根與芽教師、國際珍古德協會,以及後續研究提出綜合性建議。

    Jane Goodall,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primatologists and conservationists, founded Jane Goodall Institute in 1977. From 1991, she started to spread the ideas of “Roots & Shoots program” through her speeches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Institute established a branch in Taiwan in 1998, Jane Goodall Institute-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assisted to develop Roots & Shoots program. JGI-ROC encourages young people in Taiwan to form the Roots & Shoots groups and care for their environment, communities and different kinds of animals. The school teachers who usuall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R&S groups are also the main targets that JGI-ROC carries out R&S programs on. This research explored the status, barriers, needs and suggestions of junior high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R&S program. Questionnaire was used as a data collection tool. A total of 122 teachers were selected and surveyed; and 98 questionnaires were retrieved. Furthermore, 6 R&S coordinators recommended by the institute adopted semi-structural interview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most R&S coordinators identify the ideas and objects of R&S program and also believe that R&S program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R&S groups mainly consist of classes and most of them emphasize the care and concern of the environment of their schools. However, they seldom communicated with other local or foreign R&S groups. Most R&S teachers thought their group members achieved not only the go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but also the goal of R&S program after their members experienced R&S curriculum and activities. Most of the barriers which R&S coordinators encountered are “too busy to invest in”, “lack of partners”, “pressure of heavy instruction”, “lack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so on. R&S coordinators also need professional assistance o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rom the institute. Moreover, the providence of different ways for better communication and messages delivery are suggested. This research will make suggestions for R&S coordinators, Jane Goodall Institute, and the following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目標 5 第三節 名詞界定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民間環保團體與學校合作推展環境教育 9 第二節 國際珍古德協會及根與芽計畫 17 第三節 學校環境教育與九年一貫環境教育課程 34 第四節 學校教師實施環境教育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流程 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2 第三節 研究工具發展與實施 64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8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69 第二節 根與芽教師參與根與芽計畫狀況 74 第三節 根與芽教師參與根與芽計畫面臨的困難、障礙 96 第四節 根與芽教師參與根與芽計畫的需求與建議 103 第五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1 第二節 建議 12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33 英文部分 137 附錄 附錄一 問卷內容專家審查名單 139 附錄二 專家審查意見彙整表 143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49 附錄四 深度訪談大綱 159 附錄五 根與芽負責人手冊 163 圖目錄 圖2-1 綠拇指標誌 19 圖2-2 根與芽標誌 21 圖2-3 根與芽學習模式 24 圖2-4 單科性科際整合式課程模式 49 圖2-5 多科性融入式課程模式 49 圖3-1 探索國民中小學根與芽教師參與根與芽計畫狀況之研究流程 63 表目錄 表2-1 學校環境教育參與者及其角色 37 表2-2 台灣地區學校體系推動環境教育的現況與趨勢 38 表2-3 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主要內容 41 表3-1 接受問卷調查之根與芽教師所在區域人數統計 62 表3-2 問卷內容與題項之對照 66 表3-3 問卷寄出日期暨回收狀況 67 表3-4 深度訪談受訪者基本資料 67 表4-1 根與芽教師個人基本資料統計 73 表4-2 根與芽教師認識根與芽計畫的主要管道 74 表4-3 根與芽教師選擇參與根與芽計畫的原因 75 表4-4 根與芽教師參與根與芽計畫的現況 76 表4-5 不同背景變項的根與芽教師參與根與芽計畫情形之差異分析 77 表4-6 根與芽小組的組成型態 78 表4-7 根與芽小組的組成年段 79 表4-8 根與芽教師參與根與芽計畫時曾使用的課程時間 81 表4-9 根與芽教師參與根與芽計畫使用教學資源的情形 82 表4-10 根與芽教師參與根與芽計畫採用教學方法的情形 83 表4-11 根與芽小組進行根與芽活動的主題 84 表4-12 根與芽小組進行根與芽活動的類型 86 表4-13 根與芽小組進行根與芽活動使用的場域類型 87 表4-14 根與芽教師採用學習成效評量的方式 88 表4-15 與國外根與芽小組進行交流情形 88 表4-16 與國內根與芽小組進行交流情形 89 表4-17 與國內根與芽小組進行交流的方式 89 表4-18 環境教育學習目標方面的達成程度 90 表4-19 根與芽計畫目標方面的達成程度 91 表4-20 根與芽教師參與根與芽計畫面臨的困難與障礙 97 表4-21 根與芽教師參與計畫情形與其面臨困難與障礙之差異分析 98 表4-22 根與芽教師對於國際珍古德協會提供支持協助的需求程度 103 表4-23 根與芽教師參與計畫情形與其對協會提供支持需求程度差異分析 105 表4-24 珍古德協會與根與芽教師良好聯繫與互動管道的建議 106

    一、中文部分:
    天下編輯(1996)。環境台灣。台北:天下。
    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佩蓮(1992a)。國民小學教師對環境教育需求之研究(一)。市師環教,6:17-36。
    王佩蓮(1992b)。國民小學教師對環境教育需求之研究(二)。市師環教,7:3-21。
    王佩蓮(1995)。各級學校環境教育的內容與教學法。教育資料集刊,20:113-145。
    王佩蓮、劉佳鈞(1995)。落實與推廣國民中小學校園環保工作。台灣教育,532:12-22。
    王佩蓮(2002)。環境教育課程的理論與實務。市師環教,49:10-32。
    王順民(1999)。非營利組織及其相關議題的討論─兼論台灣地區非營利組織的構造意義。社區發展季刊,85:36-61。
    王順美(2004)。社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綠色學校計畫。師大學報:教育類,49(1):159-170。
    王順美、梁明煌(2008)。環境服務學習案例初探-花蓮女中根與芽社團活動個案研究。環境教育研究,5(2):131-168。
    江明修、許世雨、劉祥孚(1998)。我國環保類非營利組織策略聯盟之初探—以生態保育聯盟為例。中國行政,63:11-35。
    李永適(1996)。改寫人類定義的女人-珍古德與她的黑猩猩研究。大地地理,104:84-100。
    李俊德(1994)。教育部推行環境教育計畫及推動現況。環境教育季刊,20:1-5。
    李崑山(1999)。落實國民小學環境教育之策略與方法。環境教育季刊,40:63-70。
    李誠、朱雲鵬、林師模、李育明、葉欣誠(2004)。福爾摩莎報告2004。台北:天下。
    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台北:聯經。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8-34。
    余宗翰(1999)。花蓮縣國小教師運用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吳清山(2009)。發揮影響力 帶好每一位孩子。台北市教育e週刊,415。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9月29日。網址:http://etweb.tp.edu.tw/epa/paper_show.aspx?EDM=EPS200909151541520IY
    周儒(1993)。環境教育的規劃與設計。環境教育季刊,16:17-25。
    周儒(1995)。民間團體與環境教育的推展。臺灣教育,532:37-46。
    周儒(1998a)。推動環境教育的關鍵-教師環境教育能力的提昇。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73:62-69。
    周儒(1998b)。環境教育是無敵神劍-環境教育的神化與迷思。大自然季刊,60:94-99。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台北:五南。(Engleson, D. C. & Yockers, D. H., 1994)
    周儒(譯)(2003)。環境教育最佳實務準則。台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Meredith, J., 2000)
    周麗炤(1991)。環境教育教材的設計。市師環教,3:29-33。
    邱雅婷(2009)。探討參與民間環保團體活動教師的轉化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詩揚(1989)。台北市國中教師環境教育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秋萍(1997)。台北市野鳥學會協助國小戶外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靜伶、周儒(譯)(1989)。環境教育的教學模式。環境教育季刊,1:29-38。
    孟祥森(譯)(1999)。希望-珍古德自傳。台北:雙月書屋。(Goodall, J., & Berman, P., 2000)
    施瑞瑄(譯)(2006)。誰沒部落格。台北:商周。(Fievet, C. & Turrettini, E., 2004)
    晏涵文(1998)。環境教育教學活動設計。台北: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高慧芬(1990)。學校環境教育與教師在職訓練。環境教育季刊,7:25-29。
    孫智麟(1999)。教師自我效能:有效教學之關鍵。教育研究資訊,7(6):170-187。
    張子超(2000a)。國中小實施環境教育的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32:31-34。
    張子超(2000b)。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12-21。
    張子超、周儒(1998)。民間團體推動環境教育活動內涵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3(1):27-45。
    張弘明(1989)。國小教師環境教育障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台北市。
    張真嫚(2002)。環境公民教育歷程之探討—以國小學生校園惜水行動研究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淑齡(1990)。環境保護研習活動對國中教師環境教育教學應用影響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小薇(2007)。花蓮女中根與芽服務學習計畫的實施與評量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許文勇(2001)。國小教師發展環境教育融入自然科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許心欣(1995)。參與環境保護工作之民間團體主要幹部環境態度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世璋(2001)。我們真能教育出可解決環境問題的公民嗎?—論環境教育與環境行動。中等教育,52(2):52-75。
    許恆維(2004)。民間團體參與學校環境教育之研究-以花蓮縣野鳥學會執行『愛鳥年活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梁明煌、蔡慧君(2000)。教育部國家級環境教育政策與行動中程計畫規劃。台北:教育部環保小組。
    范欽慧(2000)。對世界不放棄的人:國際生態保育專家-珍古德博士。新觀念,146:90-91。
    陸宛蘋(1999)。非營利組織之定義與角色。社區發展季刊,58:30-35。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2006)。根與芽負責人手冊,未出版。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無日期)。關於珍古德博士。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2日。網址:http://www.goodall.org.tw/about_jane/index.htm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無日期)。根與芽-綠拇指計畫。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2日。網址:http://www.goodall.org.tw/about_greenthumb/index.htm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無日期)。根與芽-達魯瑪克計畫。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2日。網址:http://www.goodall.org.tw/about_taromak/index.htm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無日期)。根與芽-生態藝術計畫。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2日。網址:http://www.goodall.org.tw/about_ecologyart/index.htm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2007年3月16日)。安順國小綠種子小組-巡守台南市河川。根與芽電子報,7。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2日。網址:http://www.goodall.org.tw/rs_epaper/rs_epaper007/rs_epaper007_noticeboard_t.htm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2007年7月20日)。根與芽小組關懷非洲難民計畫。根與芽電子報,14。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2日。網址:http://www.goodall.org.tw/rs_epaper/rs_epaper014/rs_epaper014_noticeboard_w.htm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2008年5月7日)。跳蚤市場做環保。根與芽電子報,20。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2日。網址:http://www.goodall.org.tw/rs_epaper/rs_epaper020/rs_epaper020_noticeboard_1.htm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2008年5月23日)。新石器時代,舉手之勞做環保。根與芽電子報,21。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2日。網址:http://www.goodall.org.tw/rs_epaper/rs_epaper021/rs_epaper021_noticeboard_1.htm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2009年)。2009年度報告書,未出版。
    國際珍古德協會(2001)。你可以改變世界-根與芽。新觀念,149:62-63。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中華民國教師在職進修統計年報(九十七年版)。線上檢索時間:2009年10月3日。網址:http://inservice.edu.tw/index2-3.aspx
    曾兆興(2003)。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童惠芬(1997)。探索國小教師實施環境教育之需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乾全(1990)。學校環境教育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15:22-26。
    楊志誠(1993):國中教師戶外環境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楊冠政(1991)。學校課程環境化-學校實施環境教育的首要工作。環境教育季刊,11:5-20。
    楊冠政(2003)。環境教育(初版四刷)。台北:明文。
    楊國賜(1997)。談我國學校環境教育的發展。環境教育季刊,33:2-7。
    楊蕙雯(2003):南投縣國小教師環境教育教學效能與教學狀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熊召弟(2001)。環境教育融入學校課程的理念與實務。國民教育,42(1):7-12。
    鄭欣怡(譯)(2004)。愛的十大信念。台北:遊目族。(Goodall, J., & Bekoff, M., 2003)。
    謝定佑(1991)。環境教育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魏任鋒(1999)。探索大學校院非環境專業科系教師進行環境教育之教學現況。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羅敏華(2004)。國小教師利用校園資源發展環境教育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顧曉菁(2005)。國小教師進行環境教學時對民間團體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二、英文部分:
    Ham, S. H. & Sewing, D. R. (1987). Barriers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2), 17-24.
    Hudson, S. J. (2001). Challenge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sues and Ideas for the 21st Century. Bioscience, 51(4), 283-88.
    Hungerford, H. R. & Peyton, R. B. (1976). Teach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ortland, Maine: Weston WaIch Press.
    Hungerford, H. R. & Peyton, R. B. (1976).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8(1), 36-47.
    Jane Goodall Institute (2001). Roots & Shoots coordinator’s manual.
    Jane Goodall Institute (n.d.). A proven model for engaging youth. Retrieved May 30, 2009, from http://www.rootsandshoots.org/aboutus/model
    Johnson-Pynn, J. S. & Johnson, L. R. (2005). Successes and challenges in east African conservation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6(2), 25-39.
    Iozzi, L. A. (1989a). What research says to educator. Part on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affective domai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3), 3-9.

    Iozzi, L. A. (1989b).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educator. Part tw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affective domai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4), 6-13.
    May, T. (1996). Elements of success wit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practitioner's eye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training, 231-234,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Meichtry, Y. (2001). An environment education need assessment of K-12 teachers.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 in Science.
    Mcduff, M. (2000). Thirty year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Africa: the role of the wildlife clubs of Kenya. EE Research, 6, 383-396.
    Palmer, J. A. (1998).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ory, practice, progress and promise. New York: Routledge.
    Ramsey, J. M., Hungerford, H. R. & Volk, T. (1989). A technique for analyz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3), 26-30.
    Stoner, D. K. (1995). Taking Action: an educator's guide to involving students in environmental action projects. Washington, DC.: World Wildlife Fund.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