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郁潔
Li, Yu-Chieh
論文名稱: 國中生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友誼品質為中介變項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Atmosphere and Life Attitud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Friendship Quality
指導教授: 田秀蘭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2
中文關鍵詞: 生命態度家庭氣氛友誼品質國中生青少年中介變項
英文關鍵詞: life attitude, family atmosphere, friendship qualit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dolescent, intermediary variable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01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1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學生在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之間的關係,並探討家庭氣氛是否會透過友誼品質進而影響個體的生命態度,研究過程採用立意叢集抽樣方法,以調查研究法蒐集問卷資料,抽取台北市與新北市共四所國中七、八、九年級學生,有效樣本共 577人(男生共 315人,女生共262人)。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調查表」、「青少年生命態度量表」、「家庭氣氛量表」、「友誼品質量表」。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整體家庭氣氛,在年級背景變項有統計方面的顯著差異,但不因性別、學校所在之縣市區域、家庭結構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國中生整體生命態度,在性別、家庭結構等背景變項有統計方面的顯著差異,但不因學校所在之縣市區域、年級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國中生整體友誼品質,在性別、學校所在之縣市區域、年級等背景變項有統計方面的顯著差異,但不因家庭結構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國中生家庭氣氛、生命態度與友誼品質三者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
    五、國中生的友誼品質在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具體實務建議,作為學校教育輔導及未來相關主題研究之借鏡方向。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 between Family Atmosphere and Life Attitud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Friendship Quality.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577 students(315 males and 262 females) from four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with purposive sampling. The study gathered information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The instruments applied were Tseng(2009)’s Life Attitude Scale, Friendship Quality Questionnaire , and Family Atmosphere Questionnaire.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
    1. The family atmospher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grade, but not gender, family structure , and the county and city area where the school is located.
    2. The life attitud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gender and family structure, but not grade and the county and city area where the school is located.
    3. The friendship qua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gender, grade and the county and city area where the school is located, but not family structure.
    4.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amily atmosphere, life attitude and friendship qua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5. The friendship qua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s a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family atmosphere and life attitude.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study also provides further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practioners.

    致謝詞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表次 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生命態度之定義及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家庭氣氛之定義及相關研究 16 第三節 友誼品質之定義及相關研究 21 第四節 國中生家庭氣氛、友誼品質與生命態度之相關研究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1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3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9 第一節 家庭氣氛、友誼品質與生命態度的現況 3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家庭氣氛、友誼品質與生命態度的差異分析 45 第三節 國中生友誼品質對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之中介效果分析 56 第五章 研究討論與建議 59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中生在家庭氣氛、生命態度與友誼品質之差異情形討論 59 第二節 家庭氣氛、生命態度與友誼品質之相關結果討論 67 第三節 友誼品質對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之中介結果討論 69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69 參考文獻 74 中文部分 74 西文部分 83

    中文部分
    C.Rogers(1990)。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宋文里譯)。台北:久大。
    Frankl, V. E.(1991)。生存的理由─與心靈對話的意義治療學(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 (游恆山譯)。台北:遠流。
    Rollo May(1969)。愛與意志(彭仁鬱譯)。 臺北巿:立緒文化。
    Sartre, J. P.(1943)。存在與虛無(L’etre et neant.)(陳宣良譯)。台北:貓頭鷹。
    Shaffer, D. R. (1992)。社會與人格發展(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林翠湄譯(民84)。台北:心理。
    Zick Rubin(1987)。兒童也需要友誼(吳立嫣譯)。台北:桂冠。
    王小珍、鄧慶平(2010)。生命教育的核心在於生命態度的培養。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3),39-41。
    王文進(2008)。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領導技能與同儕關係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雅芳(2012)。高雄市國中生依附風格、情緒智能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江慧鈺(2001)。國中生生命意義之探討:比較分析與詮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美瑤(2002)。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英奇(1990)。生命態度剖面圖之編製:信度與效度之研究。師大學報,第35,第71-94頁。
    吳秀玉(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氣氛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秀伶(2006)。國中學生心理需求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武典、林繼聖(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18期,97-116。
    吳就君(1985)。人在家庭。台北:張老師。
    吳就君(1985)。人在家庭。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吳雅鈞(2015)。國中生友誼期望與友誼品質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吳瑞昌(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銘祥(2016)。大學生生命意義感、希望感、靈性健康與生命實踐之關聯性模式建構與驗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李玉玲(2009)。獨生子女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小學童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佳蓉(2017)。國中生正向情緒、同儕關係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在職碩士論文。
    李怡靚(2008)。國小舞蹈班學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昱平(2008)。高級中等學校學生靈性健康與生命態度之相關研究。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208-222。
    李虹儀(2012)。國小舞蹈班學生自我概念、生命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沈秋宏(2010)。國中學生情緒智能、性別角色態度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庭芳(2001)。保護處分少年友伴選擇、友誼品質與交友網絡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碩振(2008)。出生序和父母管教方式對國中生之同儕關係的影響。中華大學應用數學學系(所)碩士論文。
    林育雅(2009)。臺北市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自尊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純真(2001)。安置於社區家園之成年智障者友伴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碧如(2013)。桃園縣國中學生生命態度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慧姿(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林靜如(2001):沙特自由哲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之蘊義。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花雅芸(2011)。新住民子女在自我概念親子互動與同儕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國小高年級為研究對象。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邱信慧(2011):生命教育教學方案對國中八年級學生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哲宜(2005)。青少年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自我傷害關係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赵琨、钟继超(2014)。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有效途径探析。學理論Theory Research [1002-2589],05期,頁:73。
    徐郁雯(2013)。國中生家庭功能、自尊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瑋嬬(2015)。國中生家庭氣氛、挫折容忍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琪(2006)。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生命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安君(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與校園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佳鈴(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學習風格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芳全、王瀚(2019)。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家庭社經地位、家庭文化資本與家庭氣氛之貫時性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第19期,1-7。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素秋(2007)。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高雄市:復文。
    許孟琪(2007)。南投縣國小教師教育信念及其生命態度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美蓮(2006)。高雄縣高中生情緒智力、生命意義感與問題解決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許瓊月(2018)。國中生網路成癮行為、父母教養方式與家庭氣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麗美(2009)。國中生同儕關係、自我傷害行為與生命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郭秋君(2017)。淺談新住民在家庭中的角色地位、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家庭教育雙月刊,第70期,30-35。
    郭秋美(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態度、人際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郭娟如(2016)。國中生生命態度與健康促進行為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板橋區公立國中為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照婉(2010)。國中生的非理性信念與其同儕人際關係、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正祥(2004)。保護事件少年家長教養態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珠(2008)。國小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一以台北縣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怡君(2003)。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宥語(2017)。大學生家庭氣氛、成人依附與愛情風格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淑媛(2013)。生命教育教學對高中生生命意義感與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在職論文。
    陳淑雯(2003)。親子共讀團體輔導對健康家庭、親子關係和家庭氣氛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詩涵(2006)。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家庭氣氛與親子衝突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慧玉(2010)。高雄市國中學生正向心理、同儕關係及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慧伶(2018)。國中生正念、家庭氣氛與感恩特質之關聯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碩士論文。
    陳靜慧(2006)。家人參與多功能棒壘球打擊運動場所休閒活動與家庭凝聚力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
    曾郁榆(2008)。青少年生命態度與生命教育課程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曾嘉珍(2011)。桃園縣新移民子女的家庭氣氛、幸福感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游蕙芳(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小芳(2010)。國中學生性格特質、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文玲(2007)。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意義感與利社會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玉君(2018)。基隆市國中生家庭氣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同展(2007)。高雄縣市高中學生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志弘(2010)。高雄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態度與校園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怡瑛(2008)。高雄市國中生性別角色態度、家庭氣氛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淑芬(2006)。生命教育融入生活課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人際關係、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卿(2012)。高雄市國中生家庭氣氛、親子關係及其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琴雅(2016)。國中生家庭親子互動溝通之研究—從家庭共餐 氣氛、家庭界域與情緒穩定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筱雯(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生命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燕女(2013)。高中職學生生命意義感、正向情緒、健康促進與生活適應之關聯模式建構及驗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楊紹剛(2001)。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台北:立緒。
    楊景森(2004)。國中學生家庭氣氛家長參與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毓萍(2012)。高中生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溫甯鈺(2008)。國中學生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廖倫妙(2008)。國中學生親子關係、情緒管理與其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南縣為例。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雍生(1996)。社會變遷下的少年偏差與犯罪行為。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劉玲君(1994)。國中生之家庭特質與其心理需求、偏差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劉苓莉(1998)。兒童對童話中「友誼概念」之詮釋─以《青蛙和蟾蜍》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在職碩士論文。
    劉盛男(2005)。國小視障學生家庭氣氛與情緒智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翔平(2001)。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潘靖瑛、謝曼盈(2010)。生命態度量表之發展。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民 99 第 6 期2010,No.6, p.185-22。
    蔡昀珊(2016)。桃園市偏鄉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蔡明昌(2008)。大學生來生信念與生命態度關係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24,33-70。
    蔡明昌(2015)。高中生生命態度量表的編製—以生命教育課程綱要為架構。生命教育研究,7(2),57-92。
    蔡恆翠(2003)。國中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蔡美惠(2006)。高雄縣國中生生命態度、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鳳薇(2006)。大學生親子互動模式與其寂寞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
    蔡鐿安(2008)。高中職生父母教養方式、家庭休閒滿意與家庭氣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佳旻(2008)。公立國民中學教師家庭氣氛及學校組織氣氛對其退休態度之影響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培蒂(2005)。不同依附關係之國小兒童對童話中友誼概念之詮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瓊華(2015)。臺灣地區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家庭與同儕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賴怡玟(2014)。國中生家庭氣氛、情緒智力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淑梅(2004)。國中生的性別、同儕關係,人際壓力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謝宛倪(2014)。國中生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其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曼盈(2003):生命態度量表之發展與建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雅麗(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簡文卿(2010)。雲林縣國民中學生命教育實施現況及學生的生命教育認知與對生命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志瑋(2017)。國中生自我概念、家庭氣氛與網路成癮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毓菁(2018)。生物專題導向學習活動對高三學生生命態度、學習動機與合作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品欣、陳李綢(201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3 ,頁221-240
    蘇英玫(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校園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西文部分
    Berndt, T.J.(2002). Friendship Qu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1, 7-10.
    Brendgen, M., Markiewicz, D., Doyle, A. B., & Bukowski, W. M. (2001). The Relations Between Friendship Quality, Ranked- Friendship Preference, and Adolescents’ Behavior With Their Friend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7, 395-413.
    Bukowski, W.M., & Hoza, B(1989). Popularity and friendship:Issues in theory, measurement, and outcomes. In T. J. Berndt & G. W. Ladd (Eds),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pp.95-131). New York: John Wiley.
    Carson, J. L. & Parke, R.D.(1996). Reciprocal negative affect i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and Children’s peer competence. Child Development, 67, 2217-2226.
    Cassidy, J. & Parke, R.D.(1992). Family-peer connections: The role of emotional expressiveness within the family and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s.
    Drageset, S., Lindstrøm, T. C., & Underlid, K. (2010). Coping with breast cancer:Between diagnosis and surgery.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66(1), 149-158.doi:10.1111/j.1365-2648.2009.05210.x
    Hartup, W. W. (1996). The Company They Keep: Friendships and Their Developmental Significance. Child Development,67,1-13.
    Hartup,W.W.(1974). Aggression in childhood: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9, 336-341
    King, L. A., Hicks, J. A., Krull, J. L., & Del Gaiso, A. K. (2006). Positive affect and the experience of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0(1),179-196.
    Markiewicz, D., Doyle, A. B., & Brendgen, M.(2001). The quality of adolescents’ friendship: Associations with mother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ttachments to parents and friends,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Journal of Adolescence,24,429-445.
    May, R.(1969). Love and will. New York:Norton.
    McGuire, K.D., & Weisz, J.R.(1982). Social Cognition and Behavior Correlates of Preadolescent Chumship. Child Development,53,1478-1484.
    Parker, J.G, & Asher, S.R.(1993). Friendship and Friendship Quality in Middle Childhood: Links With Peer Group Acceptance and Feelings of Lonelines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9, 611-621.
    Rose, A. J., & Asher, S. R.(1999). Children’s goals and strategies in response of conflicts within a friendshi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5, 69-79.
    Rubin, K. H., Coplan, R.J., Nelson, L.J., & Lagace-Seguin, D. G. (1999).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hood. In M. H. Bornstein & M. E. Lamb(Ed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An advanced textbook (4th ed., pp.451-501).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Sullivan, H.S.(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Norton.
    Windle, M.(1994). A Study of Friendship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 Behaviors among Middle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65,1764-177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