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佩珊 Kuo, Pei-shan |
---|---|
論文名稱: |
陸治《唐人詩意圖冊》研究 The Study of the“Album of paintings after Tang Poems”by Lu Zhi |
指導教授: |
林麗江
Lin, Li-Chiang |
口試委員: | 賴毓芝 劉宇珍 林麗江 |
口試日期: | 2021/01/28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6 |
中文關鍵詞: | 陸治 、唐詩 、詩意圖 、詩畫關係 |
英文關鍵詞: | Lu Zhi, Tang poems, poetic pain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painting |
研究方法: | 內容分析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65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6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前藏於蘇州博物館的《唐人詩意圖冊》為陸治於1556年所繪,為一套有十二幅圖繪的圖冊,每一幅圖繪上的內容則根據圖繪上題寫的唐、宋詩詩句而作。明代畫家也有以詩句入畫的作品,但若將焦點集中在以前人詩句入畫的圖冊創作,陸治的《唐人詩意圖冊》是常被忽略的作品。本文將以陸治《唐人詩意圖冊》為中心,探討《唐人詩意圖冊》中的詩畫關係,並透過分析宋、元、明中期作品中的詩畫關係,試著找出陸治在處理詩畫關係上的承繼與創新。
論文首先討論陸治《唐人詩意圖冊》的風格與內容,以南宋風格的構圖,與承襲自文徵明傳統的筆描,內容則以唐、宋詩句入畫,其中題句為詠景與個人情志為主要的選擇標準。又因畫冊的圖繪並無確切的順序,透過對《唐人詩意圖冊》開頁的編排,發現四季為陸治隱含在背後的創作邏輯。為了使陸治創作《唐人詩意圖冊》的手法與模式更加清晰,本文回顧了宋、元、明代中期以前的詩意圖繪,以此建立詩畫關係發展的脈絡。藉由《唐人詩意圖冊》的圖繪,對陸治處理詩畫關係手法加以分析,觀察自宋、元、明傳統的學習並另闢新意。重新了解陸治詩意圖冊的創作下,將《唐人詩意圖冊》放入明代詩意圖發展的脈絡上來看,對明代中、晚期後大量出現的詩意圖冊中的詩畫關係提供新的角度。
The “Album of paintings after Tang Poems” currently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Suzhou Museum was painted by Lu Zhi in 1556. The album contains altogether twelve paintings with the content of each of the paintings based on poems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re have been other painters during the Ming period who created paintings based on poetry, but earlier works such as Lu Zhi’s “Album of paintings after Tang Poems” have often been overlooked by researchers. Focusing on Lu Zhi's “Album of paintings after Tang Poems”,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painting.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painting of works during the Song, Yuan, and Ming period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Lu Zhi’s work will be demonstrated.
First, the style and content of Lu Zhi’s “Album of paintings after Tang Poems” will be discussed. While the composition shows clear references to Southern Song style, the brushwork steps into the tradition of Wen Zhengming. The content is based on Tang and Song verses with poems expressing praise and interest in landscape as well as a personal sentiment as standards of selection. As there is no firmly established sequence for the paintings contained in the album, through the arrangement of the painting sequence, the “four seasons” can be assumed to be the hidden logic in Lu Zhi’s creative arrangement. In order to further clarify the creative techniques and patterns of Lu Zhi’s “Album of paintings after Tang Poems”, the thesis will review the modes of the poetic painting of the Song, Yuan, and early Ming dynasties to establish the context of the unfol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painting. By exploring Lu Zhi’s creativ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negotiating the relationship of poetry and painting in his “Album of paintings after Tang Poems” of Song and Yuan traditions, as well as the artist’s own artistic innovation will become clear. Through a new understanding of Lu Zhi’s work, and put “Album of paintings after Tang Poem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pictures on poetry”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thesis offer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relationship of poetry and painting that was going to appear in great quantities of artistic production in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s of the Ming dynasty onwards.
古籍
1.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
2. (唐)范擄著,《雲谿友議》,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3. (唐)房玄齡,《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
4. (唐)杜甫,《集千家註杜工部詩集》卷七,收錄至《文淵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5. (唐)王維,《王摩詰文集》卷六,收錄至《宋蜀刻本唐人集叢刊》,上海:上海古籍,1994。
6. (唐)王維著、陳鐵民選注,《王維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2002。
7. (唐)杜牧,《樊川集》,收錄至《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商務,1936。
8. (唐)杜荀鶴,《杜荀鶴文集》卷一,收錄至《宋蜀刻本唐人集叢刊》,上海:上海古籍,1980。
9. (唐)溫庭筠著;吳道生選註,《溫庭筠詩》,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
10. (唐)許渾著;羅時進《丁卯集箋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11. (唐)賈島撰 ; 陳延傑註,《賈島詩註》,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12. (魏)嵇康著;殷翔、郭全芝注,《嵇康集注》,合肥:黃山書社,1986。
13. (東晉)陶淵明著、傅東華選注,《陶淵明詩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
14. (宋)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卷十八,收錄至《文淵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15. (宋)佚名撰,《宣和畫譜》,上海:上海人民美術,1963。
16. (宋)蘇軾,《蘇軾詩集》,臺北:莊嚴出版,1990。
17. (宋)吳儆,〈觀潮記〉,收入吳儆撰,《竹洲集(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1973。
18. (宋)黃庭堅撰,《豫章黃先生文集》,收錄至《四部叢刊初編集部》,臺北市:臺灣商務,1967。
19. (宋)劉克莊,《千家詩選》,台北:國民書局,1945。
20. (南宋)范成大,《吳郡志》,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21. (元)王實甫,《西廂記》,臺北市:萬通圖書,1999。
22. (元)趙孟頫著,任道斌校點,《趙孟頫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86。
23. (明)文徵明,《甫田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24. (明)文徵明撰、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5. (明)文震孟,《姑蘇明賢小記》,收入《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
26.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八十三,臺北:偉文出版,1976。
27.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續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28.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十三)》卷一百三十八,收入《明代論著叢刊》,臺北市:偉文,1976。
29.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七,《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30. (明)王世貞,《曲藻》,收入至《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1959。
31. (明)文震亨,《長物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32. (明)文震亨,《長物志》,收入《美術叢書》三集第九輯三冊,北京:神州國光社,1936。
33. (明)楊慎,《詞品(第二冊)》,收錄至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詞品六卷、附拾遺一卷》,臺北市:臺灣商務,1966。
34. (明)郭勛,《雍熙樂府》第三冊,收入至《四部叢刊續編.集部》,臺北市 : 西南書局,1981。
35. (明)朱謀垔,《畫史會要》,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36. (明)汪砢玉,《珊瑚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37. (明)姜紹書,《無聲詩史》,收入《畫史叢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38. (明)郁逢慶編,《書畫題跋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39. (明)徐沁,《明畫錄》,收入《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1991。
40. (明)高棅,《唐詩品彙》,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明刊本。
41. (明)張丑,《清河書畫舫》卷十二上,收錄至《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市 : 臺灣商務,1983
42. (明)陸治撰,《陸包山遺稿》,收錄至(明)王冕撰;陸治撰,《竹齋詩集舊鈔本陸包山遺稿清人編輯稿本 兩種合刊景印本精裝一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
43. (明)高棅編纂;汪宗尼校訂;葛景春、胡永傑點校,《唐詩品彙(第四冊)》,北京市:中華書局,2015。
44. (明)蔣一葵等,《堯山堂外紀》卷五十一,收錄至《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5。
45. (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五十四卷外錄八卷(外錄卷八配抄本)》卷四十九方技,收錄至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一一四冊,臺南:莊嚴文化,1995。
46. (清)陶樑,《紅豆書館書畫記》,臺北:廣文,1972。
47. (清)查慎行補注、王友勝校點,《蘇詩補注》,江蘇:鳳凰出版社,2017。
48. (清)沈辰恆、王雲五等編,《御選歷代詩餘》第二十九冊,收錄至《四庫全書珍本》,臺北市:臺灣商務,1981。
49. (清)張照、梁詩正等奉敕撰,《石渠寶笈》卷三十九,收入自《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827》,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50. (清)汪灝等撰,《廣群芳譜》,收錄至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編輯委員會編輯,《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九十二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2002。
5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臺北市:國立台北故宮博物院,1971。
52. 周密,《武林舊事》,收入孟元老等撰,《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1980。
53. 林繼中注譯,《新譯杜詩菁華(上)》,臺北市:三民書局,2015。
54. 林繼中注譯,《新譯杜詩菁華(下)》,臺北市:三民書局,2015。
55. 陳鐵民注譯,《新譯王維詩文集(上)》,臺北市:三民書局,2009。
56. 陳鐵民注譯,《新譯王維詩文集(下)》,臺北市:三民書局,2009。
57. 葉森槐,《杜荀鶴詩選》,合肥:黃山書社,1988。
58. 儲仲君撰,《劉長卿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59. 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五十家詩集.明銅活字本》第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專書
60. Alfreda Murck and Wen C. Fong, eds., Words and Images: Chinese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2.
61. Alfreda Murck, Poetry and Painting in Song China: The Subtle Art of Diss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0.
62. Lee, Hui-shu. Exquisite Moments: West Lake & Southern Song Art, New York: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2001.
63. Murck, Alfreda, and Wen C. Fong, eds., Words and Images: Chinese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1.
64. Watt, James C. Y., The World of Khubilai Khan: Chinese Art in the Yuan Dynasty,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10.
65. 尹恭弘,《明代詩文發展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66. 石守謙,《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7。
67.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市:聯經出版,2012。
68. 宇文所安(Stephen Own)著、賈晉華譯,《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臺北:聯經,2007。
69. 衣若芬,《蘇軾題畫文學研究》,臺北市:文津,1999。
70. 衣若芬,《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
71. 西岡康宏、宮崎法子編集,《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篇8 明)》,東京:小學館,1997。
72. 何傳馨主編,《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書畫卷》,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
73. 呂正惠,《唐詩論文選集》,臺北市:長安出版,1985。
74. 巫鴻著、文丹譯、黃小峰校,《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75. 李栖,《兩宋題畫詩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4。
76. 奕珍著,《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臺北市:文津出版,1998。
77. 故宮博物館編,《吳門畫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78. 洪業著;曾祥波譯,《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79. 孫通海、王海燕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
80. 徐希平,《李杜詩學與民族文化》,臺北:秀威資訊,2018。
81. 高居翰,《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1368-1580)》,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82. 高居翰著;洪再新、高士明、高昕丹譯,《詩之旅:中國與日本的詩意繪畫》,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83. 高居翰;王嘉驥譯,《山外山:晚明繪畫(1570-1644)》(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84. 張高評,《創意造語與宋詩特色》,臺北市:新文豐,2008。
85. 曹海東注譯、蕭麗華校閱,《新譯曹子建集》,臺北市:三民,2017。
86. 章培恆主編、鄭利華著,《王世貞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87. 黃朋,《吳門具眼:明代蘇州書畫鑑藏》,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
88. 楊仁愷,《中國書畫鑑定學稿》,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
89. 鈴木敬,《中国絵画史》,東京:弘文館,1981。
90. 鄭銀淑,《項元汴之書畫收藏與藝術》,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4。
91. 謝佩芬,《北宋詩學中「寫意」課題研究》,臺北市:臺大出版委員會出版:臺大文學院發行,1998。
92. 巫仁恕,《優游坊廂 : 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臺北市:中研院近史所,2013。
93. 葉日光著,《左思生平及其詩之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圖版
94. Little, Stephen. Where the Truth Lies: The Art of Qiu Ying. Los Angeles: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Munich; New York: DelMonico Books Prestel, 2020.
95.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14 明5》,北京:文物出版社、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96. 王耀庭、張華芝編,《明陸治作品展覽圖錄》,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92。
97. 王耀庭編,《青綠山水畫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
98. 王耀庭編,《淵明逸致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8。
99. 北京畫院編,《我向毫端尋往跡—明清山水畫的古意今情》,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19。
100. 江兆申、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吳派畫九十年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年初版,1976年再版,1981年三版。
101. 何延泉、陳階晉、陳韻如,《明四大家特展:沈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3。
102. 吳誦芬、童文娥、譚怡令,《明四大家特展:文徵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4。
103. 吳誦芬、童文娥、譚怡令編,《明四大家特展:文徵明》,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14。
104. 東京國立博物館、九州國立博物館、日本經濟新聞社編集,《「京都五山褝の文化」展:足利義満六百年御忌記念》,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2007。
105. 林莉娜、陳建志、鄭淑芳編,《明四大家特展:唐寅》,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14。
106. 南京博物院編,《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扇畫書畫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07. 南京博物院編,《南京博物院藏畫》,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
108.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藏畫大系12》,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
109. 國立故宮博物院,《吳畫派九十年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1。
110. 國立故宮博物院,《明陸治作品展覽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2。
11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錄(卷六)》第四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1。
112.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故宮書畫圖錄》第二十二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
113. 張萬夫編輯,《沈周書畫集(上卷)》,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114. 張萬夫編輯,《沈周書畫集(下卷)》,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115. 劉芳如、何炎泉、鄭淑方、張華芝、林慧嫻編,《她—女性形象與才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20。
116. 譚怡令、林柏亭主編,《大觀:北宋書畫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
117. 蘇州博物館編,《中國畫家.古代卷.文徵明》,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
118. 蘇州博物館編,《蘇州博物館藏明清書畫》,江蘇:蘇州博物館,2006。
119. 遼寧省博物館編,《遼寧省博物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120. 邱士華、林麗江、賴毓芝編,《偽好物:16至18世紀蘇州片及其影響》,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8。
期刊論文
121. Liu, Shi-Yee. "Qian Xuan’s Loyalist Revision of Iconic Imagery in Tao Yuanming Returning Home and Wang Xizhi Watching Geese", Metropolitan Museum Journal, v. 54 (2019), pp.36-41.
122. Yuhas, Louise Ripple. “Wang Shih-Chen as Patron,” in Artists and Patrons: Some Soci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Chinese Painting, (Kansas: University of Kansas, 1989), pp.139-153.
123. Yuhas, Louise Ripple. “Lu Chih and the Literati Tradition: Painting in the Style of Ni Tsan, ” in Ars Orientalis, Vol.13 (1982), pp.31-57.
124. 于之,〈風韻翩翩別開生面—《春游湖》賞析〉,《語文世界》,第四期(1998),頁10。
125. 太田孝彥,〈室町時代前期における詩画軸制作の様相—柴門新月図の分析〉,收入至帝塚山学院大学研究論集編集委員会編,《帝塚山学院大学研究論集》,第十一期(1976),頁177-190。
126. 太田孝彥,〈室町時代前期における詩画軸制作の課題—柴門新月図の分析〉,《帝塚山学院大学研究論集》,第十二期(1977),頁27-35。
127. 王帆,〈玩世不恭與苦中作樂—談吳偉與唐寅妓女題材繪畫差異及緣由〉,《榮寶齋》,第一期(2017),頁120-127。
128. 王培友,〈論“車蓋亭詩案”與北宋後期詩歌走向及品格生成〉,《文學評論叢刊》,第15卷第二期(2013),頁170-180。
129. 王婧嫻,〈徐俯生平及詩風考論〉,《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三期(2018),頁20-22+39。
130. 王曉毅,〈支道林生平事蹟考〉,《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1995),頁236-263。
131. 王贈怡,〈“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與唐宋詩畫功能的互補〉,《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2010.05),頁100-103。
132. 王耀庭,〈宋冊頁繪畫研究〉,收錄至秦孝儀、李玉珉、許郭璜編,《宋代書畫冊頁名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頁21-38。
133. 王耀庭,〈明代畫家陸治其人其事〉,《故宮文物月刊》,第115期(1992),頁46-65。
134. 玉川潤子,〈陸治筆「白岳紀遊図」について〉,《鹿島美術財団年報》,第24期(2006),422-430。
135. 石守謙,〈《雨餘春樹》與明代中期蘇州之送別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2分(1993),頁427-467。
136. 石守謙,〈浪蕩之風—明代中期南京的白描人物畫〉,《美術史研究集刊》,第一期(1994.03),頁40-41。
137. 石守謙,〈從馬麟《夕陽秋色圖》談南宋的宮苑山水畫〉,收入上海博物館編,《千年丹青:細讀中日藏唐宋元繪畫珍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0),頁167-176。
138. 石守謙撰;林麗江譯,〈錢選─元代最後的南宋畫家〉,《故宮文物月刊》,第96期(1991),頁4-11。
139. 朱燕楠,〈陸治與王世貞書畫交游考〉,《藝術探索》,第30卷第03期(2016),頁21-26。
140. 朱龍興,〈共賞春宵—唐寅《陶穀贈詞圖》的風格與意涵〉,《中原學報》,三十二卷第四期(1994.12),頁599-617。
141. 米澤嘉圃,林宏作譯,〈日本請來的宋元名畫(上)〉,《故宮季刊》,第13卷第4期(1979),頁55-67。
142. 米澤嘉圃,林宏作譯,〈日本請來的宋元名畫(下)〉,《故宮季刊》,第14卷第1期(1979),頁59-76。
143. 衣若芬,〈無邊剎境入毫端―玉澗及其「瀟湘八景圖」詩畫〉,《東華漢學》,第13期(2011.06),頁79-114。
144. 衣若芬,〈寫真與寫意:從唐至北宋題畫詩的發展論宋人審美意識的形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八期(2001.03),頁41-90。
145. 吳雪杉,〈世情與美人:唐寅《秋風紈扇圖》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第一期總第183期(2016),頁40-56。
146. 李凱,〈唐寅仕女畫研究的回顧與反思〉,《美術大觀》,第二期(2017),頁68-69。
147. 李凱,〈論《李端端圖》中的多重意蘊〉,《皖西學院學報》,第三十三卷第三期(2017),頁148-151。
148. 李慧漱,〈南宋臨安圖脈與文化空間解讀〉,收入《區域與網路: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頁58-59。
149. 板倉聖哲,〈馬麟「夕陽山水図」(根津美術館)の成立と変容〉,《藝術史論叢》,第20期(2004),頁11。
150. 林莉娜,〈宋馬麟《靜聽松風圖軸》〉,《故宮文物月刊》,第100期(1991),頁82-83。
151. 林莉娜,《畫筆兼詩筆—唐寅的詩畫山水》,《故宮文物月刊》,377期(2014),頁4-21。
152. 林麗江,〈明代版畫《養正圖解》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3期(2012),頁163-224+345。
153. 姜又文,〈吳門花鳥畫的雙胞胎案—陸治《仙圃長春圖》與魯治《百花圖》研究〉,《議藝分子》,第13期(2009),頁49-66。
154. 施錡,〈暮色、新月與送別:《南鄰》詩意畫的中日流變〉,《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第三期(2019),頁60-68。
155. 查律,〈縱令丹青妙入神,懶與探微作後身—明代陸治其人其畫〉,《榮寶齋》,09期(2009),頁6-31。
156. 洪再新,〈南宋宮廷繪畫的普世價值:讀艾瑞慈《馬遠的心:尋覓南宋美學》(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藝術學研究》,第12期(2013.09),頁215-234。
157. 孫欣,〈繼承與創新—從陸治錢穀與文徵明的關係看其畫風演變〉,《收藏家》,04期(2004),頁13-16。
158. 高木森,〈理的畫與畫的理—南宋初期的院體畫〉,《故宮文物月刊》,48期(1987),頁113-123。
159. 高木森,〈詩書畫的分合:南宋的士人畫〉,《故宮文物月刊》,50期(1987),頁52-61。
160. 張育雯,〈錢選《羲之觀鵝圖》與趙孟頫《幼輿丘壑圖》的比較〉,《議論分子》,第四期(2002.03),頁15-22。
161. 張桐,〈淺談唐寅筆下的仕女畫〉,《中國書畫》,第七期(2014),頁14-43。
162. 張高評,〈蘇軾題畫詩與意境之拓展〉,《成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二期(2008.10),頁23-60。
163. 梁超然,〈李郢考略〉,《唐代文學研究》(2000),頁651-654。
164. 許文美,〈探究仙山主題繪畫—以展品為例〉,收入許文美主編,《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2018),頁176-190。
165. 許文美,〈詩意與新意—南宋宮廷畫家馬遠馬麟作品〉,《故宮文物月刊》,331期(2010),頁78-89。
166. 許文美,〈詩意與新意—南宋宮廷畫家馬遠馬麟作品〉,《故宮文物月刊》,第331期(2010.10),頁87-88。
167. 許郭璜,〈「七十件書畫冊頁名品特展」精選(二) — 趙令穰橙黃橘綠〉,《故宮文物月刊》,第147期(1995),頁98-99。
168. 陳岸峰,〈《唐詩別裁集》與《古今詩刪》中「唐詩選」的比較研究—論沈德潛對李攀龍詩學理念的傳承與批判〉,《漢學研究》,第十九卷第二期(2001.12),頁399-416。
169. 陳昱全,〈咫尺見蓬萊-陸治的〈仙山玉洞圖〉〉《故宮文物月刊》,第428卷(2018.11),頁63-71。
170. 陳葆真,〈宋徽宗的繪畫美學—兼論其淵源和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40期(1993.06),頁293+295-344。
171. 陳葆真,〈宋徽宗繪畫的美學特質-兼論其淵源和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40期(1993.06),頁295。
172. 陳葆真,〈從空間表現法看南宋小景山水畫的發展〉,《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三卷第三期(1996),頁83-117。
173. 陳葆真,〈從陸治的《溪山仙館》看吳派畫家摹仿倪瓚的模式〉,《臺大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期(1994),頁63-94。
174. 陳韻如,〈盡物之情態—北宋題畫活動與徽宗朝花鳥的畫史意義〉,《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9期(2015),頁127-173+175-186+243。
175. 馮幼衡,〈風花雪月事 曠古沉哀圖—唐寅的仕女畫及其意涵〉,《中國書畫》,第四期(2017),頁23-33。
176. 楊婉瑜,〈晚明《唐詩畫譜》的女性圖像〉,《議論分子》,第12期(2009),頁19-35。
177. 詹衛,〈關於車蓋亭詩案〉,《中國典籍與文化》,第四期(1997),頁31-32。
178. 路易斯.耶華作,石莉、陳傳席譯,〈中國畫家與贊助人(八)—贊助人王世貞〉,《榮寶齋》,第6期(2004),頁242-253。
179. 鈴木敬,〈陸治のニつの山水圖卷〉,《國華》,757(1955.04),頁106-115。
180. 褚亞男,〈從《江雪》到《寒江獨釣圖》—論馬遠山水畫中的詩畫融合現象〉,《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2005.09),頁53-54。
181. 趙桂芬,〈元代題畫詞探析〉,《東吳中文學報》,第21期(2011.05),頁173-202。
182. 劉北一,〈「王羲之愛鵝」的解讀與探究〉,《書畫藝術學刊》,第十九期(2015.12),頁323-339。
183. 劉莉,〈風流而嚴謹—淺析唐寅仕女畫中的伎女情節〉,《安徽文學》,第十期(2012),頁18-19。
184. 潘文協,〈衡山峭秀在包山—陸治《詩意圖冊》題句出處與正名〉,收入北京畫院編,《我向毫端尋往跡—明清山水畫的古意今情》(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19),頁284-289。
185. 鄧小軍,〈論盛唐詩的特質〉,《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期(1985),頁74-84。
186. 鄧玉霞,〈徐俯《春游湖》〉,《語文教學與研究》,第33期(2012),頁14。
187. 鄭文惠,〈身體、慾望與空間疆界—晚明《唐詩畫譜》女性意象版圖的文化展演〉,《政大中文學報》,第2期(2004.12),頁52-88。
188. 鄭文惠,〈遺民的生命圖像與文化鄉愁—錢選詩∕畫戶文修辭的時空結構與對話主題〉,《政大中文學報》,第六期(2006.12),頁147-182。
189. 鄭淑方,〈舊典新詮—唐寅仕女人物畫中的典故再現〉,《故宮文物月刊》,第378期(2014),頁70-81。
190. 蕭宇恆,〈從《道統十三贊》到《靜聽松風》政治宣傳:南宋理宗的以畫傳意〉,《藝術論壇》,第九期(2015.04),頁55-80。
191. 蕭宇恒,〈從《道統十三贊》到《靜聽松風》政治宣傳:南宋理宗的以畫傳意〉,《藝術論壇》,第9期(2015.04),頁55-80。
192. 蕭慶偉,〈車蓋亭詩案平議〉,《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1995),頁50-56+85。
193. 蕭麗玲,〈也談馬遠《山徑春行》的詩畫關係〉,《故宮文物月刊》,第288期(2007),頁88-92。
194. 薛永年,〈陸治錢穀與後期吳派紀游圖〉,收入至《吳門畫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74),頁47-59。
學位論文
195. Yuhas, Louise Ripple. “The landscape art of Lu Chih (1496-1576),” Ph. D. dissertation, Michigan University, 1979.
196. Shih, Shou-chien. “Eremitism in landscape Paintings by Chien Hsuan (ca. 1235 before 1307),” Ph. 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4.
197. Chou, Fang-mei. “The Life art of Wen Boren (1502-1575),” Ph. D.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1997.
198. 王正華,《沈周〈夜坐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9。
199. 刑振霞,《韓翃及其詩歌研究》,山東: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200. 江采蘋,《從彥根城藏《四季山水圖》看明代四季故事人物圖之發展》,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20。
201. 吳怡靜,《宋詩的風景視角——以「如畫」、「如詩」為核心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15。
202. 呂昇陽,《董其昌視域下的王維山水畫之研究》,新北:私立淡江大學博士論文,2019。
203. 呂海春,《從題畫詩與詩意圖看元代詩歌與文人畫之關係》,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1。
204. 李秋嫻,《唐寅仕女畫研究》,江西:江西科技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7。
205. 李栖,《宋題畫詩研究》,臺北市:東吳大學博士論文,1991。
206. 周忠偉,《徐俯研究》,吉林: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09。
207. 周玲玲,《唐代瀟湘詩歌研究》,寧波:寧波大學碩士論文,2013。
208. 周桃紅,《杜荀鶴詩歌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209. 林麗江,《明代琵琶行敘事畫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91。
210. 胡海燕,《杜荀鶴詩歌創作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211. 范宜如,《地域文學的形成—明代中期吳中文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1。
212. 唐啓翔,《明代四季山水圖卷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20。
213. 時靖,《最多吟興是瀟湘—唐宋詩學中的瀟湘意象》,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214. 高靖旻,《王羲之愛鵝研究》,新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7。
215. 張子靖,《陸治畫風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藝術學碩士論文,2016。
216. 張穎,《韓翃研究》,四川: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217. 許麗玲,《唐人題畫詩研究》,臺北市:東吳大學博士論文,1991。
218. 陳永賢,《陸治紀遊山水畫之研究》,臺北: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219. 陳韻如,《書亦藝也:重估宋徽宗朝的繪畫活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2009。
220. 游美玲,《沈周題畫詩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5。
221. 賀文榮,《唐代題畫詩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222. 楊莉,《杜荀鶴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
223. 萬德敏,《明清唐詩詩意畫的文獻輯考與研究》,陝西:西北大學博士論文,2013。
224. 廖慧美,《唐代題畫詩研究》,臺中市: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91。
225. 趙美華,《杜牧七言絕句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7。
226. 趙嬋媛,《論唐代題畫詩》,福建:華僑大學碩士論文,2012。
227. 劉巧楣,《晚明蘇州繪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9。
228. 鄭文惠,《明人詩意合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88。
229. 鄭文惠,《明代詩畫對應關係之探討:以詩意圖、題畫詩為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1992。
230. 鄭斯雅,《女性主義視角下周昉與唐寅仕女畫的比較研究》,湖南: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
231. 顏瑜,〈《詩餘畫譜》之研究〉,新北:私立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17。
232. 關健,《吳門畫派紀游圖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14。
233. 顧明和,《沈周詩畫的隱逸思考與空間對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11。
234. 徐越群,《宋元繪畫中的“漁隱”題材研究》,南京: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