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柏嘉
Bo-Jia WU
論文名稱: 公仔符碼應用在當代藝術創作之研究
The Study of Action Figure Code in Contemporary Art
指導教授: 蘇憲法
Su, Hsien-F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後現代擬像當代藝術符號遊戲繪畫創作公仔
英文關鍵詞: Post-modern, Simulacrum, Contemporary Art, Semiurgy, the creation of painting, action figur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6下載:4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受到動漫文化的影響,市面上充斥的公仔商品以及生活週遭不勝枚舉的公仔符號,讓公仔幾乎成為消費社會及流行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本研究旨在探討公仔符碼在當代藝術創作上的應用關係,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介紹研究動機、研究內容及範圍限制。第二章探究創作思想脈絡與理論根源,透過後現代哲思及藝術理論史料的佐證援引作學理研究。第三章從次文化現象與公仔體系觀察,配合當今社會諸般流行現象的研析及生活中公仔體系的歸納,釐清創作與社會環境之間的演繹脈絡。第四章說明「學你公仔」的定義、構成要素以及類別,闡述公仔符碼在創作中的應用架構,並列舉中外作品賞析。第五章介紹筆者研究所就讀期間,兩大系列作品的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等創作概觀。第六章再根據兩大系列十件作品逐一解說,做為本研究的理論實踐及檢討印證的對象。第七章則是簡單的結語及展望。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the animation and manga culture, consumers have been flooded with commodity of action figures and had their daily surroundings filled with these easily recognized icons. Consequently, Action figures have undoubtedly become the most ideal spokespersons for the consuming society and pop culture.

    Thus,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odes and symbols of action figures and icons of the action figures, and to further assess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cre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The structure of this article continues as per the following index, with the first section exemplifying the trend of postmodern thoughts and the review of the art theory literature. The next part describes the analysis of pop culture as a social phenomenon by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three differential systems of action figures. Then it provides the definition of action figure, a time-line of their evolution and additional observations. After which the methodologies are presented, with details of the media and drawing techniqu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ction figure codes and the icons to paintings. Two series of paintings created during the graduate study are introduced as specimens to be examined by the theories conducted in this research. Finally, conclusions are drawn for reflection on personal creativity and a description is given for what is expected to come in the future.

    學位考試審定書 ii 碩士論文電子檔案上網授權書 iii 謝誌 iv 中文摘要 vi 英文摘要 vii 目錄 viii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內容 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後現代的文化哲思與藝術理論根源 7 第一節 後現代思潮的理論氛圍 7 一、 【流行神話,符號寓言】-羅蘭.巴特 7 二、 【擬像,符號價值,消費】-尚.布希亞 12 三、 【藝術與文化工業的交鋒】-狄奧多.阿多諾 15 四、 【虛擬,涼與熱的酷勁文本】-麥克.魯漢 17 第二節 藝術根源及思考脈絡 21 一、 【現成物挪用、脈絡置換與去功能性】-達達藝術 21 二、 【意識及寓言的真實性指涉】-超現實主義藝術 23 三、 【拼貼、消費文化、商品神聖化】-普普藝術 24 四、 【次文化踰越的可能展現】-動漫藝術 .26 小結 - 當代思潮與藝術的族譜式的編織圖騰 28 第三章 次文化現象與公仔體系 30 第一節 次文化中的流行現象 30 一、 【偶像崇拜】 30 二、 【超級可愛】 31 三、 【KUSO無罪】 33 四、 【COSPLAY】 35 五、 【公仔萬歲】 36 第二節 公仔的體系 37 一、 娛樂產業公仔 38 二、 廣告商業公仔 40 三、 個人識別公仔 42 小結 - 「人、人偶、偶像」 42 第四章 什麼是「學你公仔」 45 第一節 「學你公仔」的定義、內容與意義 45 第二節 「學你公仔」的構成要素 47 一、 「虛構式的諧擬」 47 二、 「寓言式的拼貼」、「預言式的拼貼」 48 三、 「公仔擬人化」、「人物公仔化」 49 第三節 「學你公仔」的類別與應用 51 一、 「原創」的學你公仔 52 二、 「諧擬真人」的學你公仔 54 三、 「諧擬公仔」的學你公仔 57 小結 -「學你公仔」的影響與展望 60 第五章 創作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 61 第一節 創作內容 61 第二節 創作形式 63 第三節 創作媒材與技法 65 一、 媒材 65 二、 技法 66 第六章 作品解說與分析 68 第一節 「童年」系列 68 一、 童年象限 69 二、 向童年致敬〈一〉 70 三、 向童年致敬〈二〉 71 四、 向童年致敬〈三〉 73 五、 向童年致敬〈四〉 75 第二節 「炸夯仔」系列 76 一、 向童年致敬〈五〉 78 二、 卡通眼淚 80 三、 當紅炸子雞公仔發表會現場直擊 81 四、 瀝青鴨&砂石雞 85 五、 沒有耳朵的藍貓 89 第七章 結論 92 第一節 創作省思 92 第二節 未來展望 93 參考書目 94 附註 99 圖目錄 圖1–1 論文研究架構流程圖 4 圖2–1 馬歇爾‧杜象(Marcel Duchamp) 《L.H.O.O.Q.》 13 圖2–2 凱斯‧哈林(Keith Haring) 《Untitled》 27 圖2–3 凱斯‧哈林(Keith Haring) 《Pop Shop VI》 27 圖3–1 村上隆(Takashi Muradami)《Hiropon》 34 圖3–2 村上隆(Takashi Muradami) 《My Lonesome Cowboy》 34 圖3–3 楊茂林 《寶貝你好神奇 —無敵鐵金剛的小菊花sp》 40 圖3–4 洪東祿 《龍來了》 40 圖4–1 村上隆(Takashi Muradami) 《Tan Tan Bo》 53 圖4–2 波特羅(Fernando Botero) 《The Letter》 56 圖4–3 岳敏君 《刺殺》 56 圖4–4 Mark Ryden 《Tubbies》 59 圖4–5 Todd Schorr 《A Pirate's Treasure Dream》 59 圖4–6 楊茂林 《封神演義--摩訶極樂世界》(局部) 59 圖4–7 洪東祿 《春麗》 59 圖6–1 吳柏嘉 《童年象限》 69 圖6–2 吳柏嘉 《向童年致敬〈一〉》 70 圖6–3 吳柏嘉 《向童年致敬〈二〉》 71 圖6–4 吳柏嘉 《向童年致敬〈三〉》 73 圖6–5 吳柏嘉 《向童年致敬〈四〉》 75 圖6–6 吳柏嘉 《向童年致敬〈五〉》 78 圖6–7 吳柏嘉 《卡通眼淚》 80 圖6–8 吳柏嘉 《當紅炸子雞公仔發表會現場直擊》 81 圖6–9 吳柏嘉 《當紅炸子雞公仔發表會現場直擊》(局部) 82 圖6–10 吳柏嘉 《瀝青鴨&砂石雞》 85 圖6–11 吳柏嘉 《瀝青鴨&砂石雞》(局部) 85 圖6–12 吳柏嘉 《瀝青鴨&砂石雞》(局部) 86 圖6–13 吳柏嘉 《沒有耳朵的藍貓》 89

    【中文文獻】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1997。《物體系》(Le système des objets)。林志明譯。台北:時報。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98。《神話學》(Mythologies)。許薔薔、許綺玲譯(林志明導讀)。台北:桂冠。
    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台北:五南。
    黃瑞祺(2000)。《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
    克里斯多夫.哈洛克(Christopher Horrocks)。2002。《麥克魯漢與虛擬世界》(Marshall McLuhan and Virtuality)。楊久穎譯。台北:果實。
    克里斯多夫.哈洛克(Christopher Horrocks)。2002。《布希亞與千禧年》(Baudrillard and the Millennium)。詹乃璇、周汶昊譯。台北:果實。
    潔妮斯‧敏克(Janis Mink),班納迪克‧塔森(Benedikt Taschen)主編。1998。塔森藝術圖書系列10—《杜象》(Duchamp)。吳瑪琍譯。台北:塔森。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1998。《擬仿物與擬像》(Simulacres et Simulation)。洪凌譯。台北:時報。
    季桂保(2002)。《布希亞》。台北:生智。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Walter Benjamin essais)。許綺玲譯。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美學書房)。
    狄奧多.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2001。《美學理論(上冊)》(Ästhetische Theorie)。林宏濤、王華君譯。台北:美學書房。
    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Cultural Industry)。台北:揚智文化。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2000。《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辛西亞‧弗瑞蘭(Cynthia Freeland)。2002。《別鬧了,這是藝術嗎?》(But is it art?)。劉依綺譯。台北:左岸文化。
    李賢文策劃(1984)。《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
    曾長生等撰文,何政廣主編(2001)。《杜象》(Marcel Duchamp)。台北:藝術家。
    徐婉禎(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虛擬‧實擬》(Taiwan Contemporary Art Series)。台北:文建會。
    培德‧布爾格(Peter Burger)。1998。《前衛藝術理論》(Theorie der Avantgarde)。蔡佩君、徐明松譯。台北:時報文化。
    楊裕富、林萬福(2004)。《後現代設計藝術:E行銷品味論!N世代流行戰!》。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廖方瑜、孟成瀚(2005)。《塗鴉‧城市糖果地圖》(GRAFFITI–urban wallpaper)。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王受之(2001)。《世界現代美術發展》(Art Now)。台北:藝術家。
    村上隆(Takashi Muradami)。2007。《藝術創業論》(藝術起業論)。江明玉譯。台北:城邦(商周)。
    希爾斯(Matt Hills)。2005。《迷文化》(Fan cultures)。朱華瑄譯。台北:韋伯。
    陸蓉芝(2003)。《「破」後現代藝術》(Post Post-Modern Art)。台北:藝術家。
    高千惠(1996)。《當代文化藝術澀相》。台北:藝術家。

    【外文文獻】
    Deleuze, Gilles.(1993).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Paul Patton, Trans.).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69)
    Hassan, Ihab.(1987). The Postmodern Turn-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 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Mark Ryden原著,宇佐見牧子主編。(2006)。不思議サーカス。豐田早苗譯。東京:ピエ・ブックス。

    【學位論文】
    謝坤穎(2004)。《卡通代言人對廣告態度、品牌態度與購買意圖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建樺(2005)。《類閾界現象》。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葉雅茹(2004)。《論後現代意識型態的商品化與符號化》。私立東海大學英文系比較文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宋丁儀(2001)。《消費社會的閱聽人––以霹靂布袋戲迷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古孟釗(2003)。《漫畫同人誌在台灣的發展––休閒文化產業的觀點》。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白超熠(2006)。《Cosplay的視覺文化研究-一個後現代的文化論述》。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期刊及網路文獻】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無日期)。《生物科技面面觀》。2008年2月11日,取自:http://biotech.nstm.gov.tw/08/083.asp?str=Vector#
    李建緯(2006)。《符號學是什麼?從藝術作品談起》。暨南大學電子雜誌,第40期。2008年2月11日,取自:http://emag.ncnu.edu.tw/article/200605/%B2%C5%B8%B9%BE%C7%ACO%A4%B0%BB%F2.pdf
    黃聖哲(2002)。《美的物質性—論阿多諾的藝術作品理論》。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藝術專刊,第47卷,第1期。2008年2月11日,取自:http://140.122.100.145/ntnuj/j47/hs471-1.pdf
    蘇健華、袁薏晴(2001)。《後現代與Cyberorg主題介紹》。南華大學社會研究所電子期刊,第16期。2008年2月11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6/16-10.htm
    金天立(2005),《物體系》讀後,文化研究月報,第52期。2008年2月11日,取自:http://www.cc.ncu.edu.tw/~csa/journal/52/journal_park396.htm
    林萬福(無日期)。《後現代設計,藝術,哲學的派別》,後現代設計藝術。2008年2月11日,取自:http://home.educities.edu.tw/lingyf/aa/pie002.html
    Epstein. Mikhail(2000, 2001, 2002). A Memocratic Lexicon of Neologisms or The Ultimate Meme Machine Project. Atlanta, GA:Emory University. 2008年2月11日,取自:http://www.emory.edu/INTELNET/donate.a.word.html

    【圖片出處】
    圖2–1 潔妮斯‧敏克(Janis Mink),班納迪克‧塔森(Benedikt Taschen)主編。1998。塔森藝術圖書系列10—《杜象》(Duchamp)。吳瑪琍譯。台北:塔森。頁65。
    圖2–2 2008年4月11日,取自:http://www.artchive.com/artchive/h/haring/haring_stomach.
    jpg.html
    圖2–3 2008年4月11日,取自:http://www.artbrokerage.com/art/haring/haring_5103.htm
    圖3–1 2008年4月11日,取自:http://blog.yam.com/ff860/article/14577947
    圖3–2 2008年4月11日,取自:http://blog.yam.com/ff860/article/14577947
    圖3–3 徐婉禎(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虛擬‧實擬》(Taiwan Contemporary Art Series)。台北:文建會。頁76。
    圖3–4 同上。頁68。
    圖4–1 村上隆(Takashi Muradami)。2007。《藝術創業論》(藝術起業論)。江明玉譯。台北:城邦(商周)。頁3。
    圖4–2 2008年4月11日,取自:http://karaart.com/botero/works1.html
    圖4–3 2008年4月11日,取自:http://www.yueminjun.com/cn/gallery/oil/oil13.html
    圖4–4 Mark Ryden原著,宇佐見牧子主編。(2006)。不思議サーカス。豐田早苗譯。東京:ピエ・ブックス。頁84。
    圖4–5 2008年4月11日,取自:http://www.toddschorr.com/Home/index.html
    圖4–6 2008年4月11日,取自:http://cat.ntmofa.gov.tw/author/home2.asp?id=87&wid=328
    圖4–7 同圖3–3。頁6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