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瑋慈
Chung wei-tzu
論文名稱: 運用生態博物館模式進行古蹟再利用-以剝皮寮歷史街區為例
Using Eco-museum Model for Reusing of the Heritages- A Case Study of Bopiliao Historic District
指導教授: 林振春
Lin, Jenn-Chu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2
中文關鍵詞: 文化資產保存空間再利用生態博物館
英文關鍵詞: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Spatial reuse, Eco-museum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69下載:7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近年來由於人文意識的逐漸提昇,以及「文化資產保存」和「空間再利用」等觀念的興起,人們開始重視環境保育及保存。從政府對於過去國營產業所遺留下來的廠房的空間再利用到記錄都市發展街區的歷史街區保存,這些行為都顯示出人們對於文化資產的重視。

此外早期傳統博物館大多侷限於一棟建築物內,展示過去及靜態的歷史文物,且多是具有權威性的象徵,阻礙了當地現址文化的保存。為了能夠推翻過去封閉的文化展現,開始出現了「生態博物館」概念,希望參考此模式來強調個案-也就是剝皮寮歷史街區之豐富歷史文化背景,進而活絡且建構一個屬於當地「活」的博物館。

剝皮寮歷史街區,蘊藏許多從空間的發展紋理到人們生活環境的記錄,像一本記錄都市發展的活字典。但由於歷史遷移與政策的實施而逐漸沒落。而後所幸在地方民眾與地方人士的大力奔走下,才再受到政府的重視。目前規劃則以「生態博物館」的理念進行「再利用」的方式呈現。因此研究內容由生態博物館與古蹟再利用之文獻談起,進而分析了解個案之歷史背景與再利用方式,並透過文件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了解個案發展情況與所面臨之困境。最後歸納出研究結論,針對個案歸納出兩方面建議,分別是中央政府以及地方管理單位,前者包含對個案的人力資源配置與下放以及改善社會公平性問題,方能解決專業人才匱乏與認同感之問題;而地方管理單位則包含有: 建立資源的完整統合、閒置空間的適當使用、經營方式的變更以及活動展覽規劃之適切性等,冀望透過這些建議能讓個案運用生態博物館模式進行古蹟再利用之永續發展的基礎。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progressive upgrading of cultural awareness,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re-use of space" and view the rise of Concept, people bega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preservation.

For the last state-owned industries from the government retained under the future of the plant left the room and then use the record all interest the development of neighborhood historic city neighborhood preservation, these behaviors all show people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assets.In addition, the museum is mostly limited to an early tradition of the building, past and static display of historical artifacts, and more is a symbol of authority, hinder the preservation of local culture site. To be able to overthrow the closed culture of the past show, began the "eco-museum" concept to refer to this model to emphasize the case - that is Bopiliao Historic Distric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n construct an active part of the local "live" Museum.

Bopiliao Historic District, many hidden patterns from space,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o the records of people's lives, like a record of city development walking dictionary. However, due to historical mig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and gradually decline. Fortunately, then the local people and local people in large force's tireless efforts, and then only by the government's attention. Currently planned by the "Eco-museum" concept to "reuse" presented in a way. Therefore, research by the eco-museum and heritage content re-use of the literature about, and then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o understand the case and re-use patterns, and through file analysis and depth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se and facing obstacles. Finally, summarize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summarized the case against the two proposals ar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administration units, the former includes cases of human resources and decentralization and improved social equity issues, can only solve the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s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problems; and local management units included are: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ources, complete integration, unused space, appropriate use, mode of operation changes and events exhibition planning relevance, etc., hoping that through these suggestions to make the case the use of eco-museum model of historic re-u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致謝 論文授權書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次 表目次 圖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 第四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古蹟再利用之相關理論……………………………6 第二節 生態博物館之相關理論……………………………19 第三節 剝皮寮歷史街區之歷史沿革特色…………………35 第四節 剝皮寮歷史街區運用生態博物館模式進行再利用之方式…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86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對象……………………………………88 第三節 研究工具……………………………………………90 第四節 資料處理……………………………………………96 第五節 研究流程……………………………………………98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剝皮寮歷史街區之歷史文化背景分析……………99 第二節 剝皮寮歷史街區運用生態博物館模式進行再利用之結果分 析……117 第三節 剝皮寮歷史街區之未來發展定位與困境之結果分析…14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158 第二節 研究建議……………………………………………162 參考文獻 ……………………………………………………166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71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172

一、中文部分
文建會(1988) 。文化建設主要法令彙編。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1995) 。社區與地方文化發展工作計畫參考資料。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1998) 。文化白皮書。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2003) 。舊空間新視野: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操作參考手冊。台北:文建會。
方金媛(2006) 。閒置空間再利用與休閒認知之研究- 以高雄巿城巿光廊為例。立德管理學院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朱淑慧(2004) 。從經營觀點談歷史空間再利用修復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米復國(1998) 。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佘瑞瓊(2006) 。古蹟再利用結合休閒產業發展之研究- 以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余文雄(2005) 。新化老街再利用之經營管理策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永豐(2004) 。劇場開門, 紅樓有夢- 紅樓劇場古蹟再利用執行報告。國立 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怡燁(2000) 。地方再發展新途徑-生態博物館以南投縣埔里鎮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敏榕(2009) 。淡水鼻仔頭史蹟生態區的經營與管理規劃之研究:一個生態博物館的案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睿婕(2004) 。古蹟再利用中歷史情境再生之研究─以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臺灣布政使司衙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銘珠(2003) 。以使用者感官經驗為導向的舊建築再利用之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洪愫璜(2002) 。當前台灣「歷史空間」的再利用:從資源運作的觀點來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
巨流。
珍.雅各(2005)。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台北:大塊文化。
崛入憲二(1993)。邁向新理念之路。中國時報,21版。
張家甄(2005) 。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為餐飲設施之文化與空間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勝添(2008) 。古蹟再利用與文化創意產業之研究─以淡水紅毛城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張瓈文(2004a)。剝皮寮歷史街區再利用規劃研究。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張瓈文(2004b)。剝皮寮歷史街區建築調查研究。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張瓈文(2004c)。剝皮寮口述歷史訪談-第1輯。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張瓈文(2005)。剝皮‧蛻變。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張瓈文(2006)。剝皮寮口述歷史訪談-第2 輯。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張譽騰(1996) 。生態博物館的規劃理念與個案之解析。博物館學季刊。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0(1):7-18。
張譽騰(2003)。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興起。台北:五觀藝術。
張譽騰(2004) 。生態博物館。台北:五觀藝術管理。
許文綺(2007) 。古蹟再利用─遊客對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之現況感知。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許嘉玲(2006) 。剝皮寮歷史街區保存機制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一夫(2002) 。博物館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影響: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幼倩(2008) 。社區居民對黃金博物園區觀光發展認知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陳國慈(2005) 。故事裡的故事-再生古蹟台北故事館。台北:天下。
陳馥瑋(2002) 。說一個剝皮寮的故事─分析崩解的都市保存論述。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傅朝卿(2001) 。歷史建築之意義與再利用之思考。歷史建築理念宣導與再利用案例分享澎湖區研討會,澎湖縣文化局。
曾梓峰(2002) 。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相關法令之探討與研擬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區域經濟與都市發展研究中心。
賀雯萱(2004) 。從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概念探討台北縣平溪鄉菁桐村礦業景觀路徑經驗之展示架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中壢。
黃雪娥(2006) 。鹽埕區作為建築生態博物館之析評。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葉浩(譯)(2007)。觀光客的凝視(原作者: John Urry )。台北市: 書林。
楊信洲(2005) 。公私協力應用於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花蓮縣七星柴魚博物館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廖敏惠(2003) 。大溪老街保存之地理意涵。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百苓(2008) 。以生態博物館理論檢視「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維公(2007)。風格競爭力。台北市:天下雜誌。
鄭仲昇(2001) 。環境共生理念應用於歷史建築再生之研究-以台北市西門紅樓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秀嫻譯(1996)。Georges Henri Riviere, Nancy J. Fuller原著。生態博物館─演化型定義。博物館學季刊。10(1):3-6.。
蕭朝仁(2006) 。景觀資源於生態博物館空間應用之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區林泉里為例。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朝仁(2006) 。景觀資源於生態博物館空間應用之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區林泉里為例。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靜萍(2006) 。古蹟再利用後的博物館休閒-觀眾眼中的台北故事館。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謝育倫(2001) 。現代都市中歷史街區的再生-以剝皮寮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謝佩如(2008) 。古蹟再利用與城市街區的對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子程(2000) 。古蹟文化經營之探討─以臺灣地區第一級公有古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嚴長壽(2008)。我所看見的未來。台北市:天下文化。

二、英文部分
Bennett, T. (1995). The Birth of MuseumThe Formation of the Museums,UK: Routledge.

Boylan, P.(1992). Ecomuseum and the new museology: definitions, Museums Journal.92(4):29.

Csikszentmihalyi, M.(1995).Intrinsic Motivation in Museums: Why does one want to learn?in J. H. Falk & L. D. Dierkin (eds.) Public Institutions for Personal Learning:Establishing a Research Agenda, 67-77.

Hood, M. G.(1989). Leisure Criteria of Family Participation and Nonparticipation in Museum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Hood Associates, Columbus, OH.

Hooper-Grennhill, E.(2001). The Modernist Museum and Post-Museum: Communication Style and Cultural Change, Hua Lian.

Hubert, F.(1985). Ecomuseums in France: Contradiction and Distortions, Museum (148):186-190.

Hudson, k.(1987). Museums of Influ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0-166.
Hudson,K.(1992).The dream and the reality,Museums Journal92(4):28

Riviere, G. H.(1985), “The Ecomuseum: an evolution definition,”Museum(148):182.

Varine-Bohan, H., 1973 ‘A Fragmented Museum: The Museum of Man andIndustry, Le Creusot-Montceau-les-Mines’, Museum 25(4) :24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