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姚大偉
Yao, Da-Wei
論文名稱: 國小高年級學童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對運動休閒參與特性影響之研究
The Different Self-evaluated Learning Achievement on Physical Education Impact on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in the 5th and 6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s Students
指導教授: 李晶
Li, C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3
中文關鍵詞: 學校體育運動技能運動參與運動休閒
英文關鍵詞: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 skill, sport participation, recreational spor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78下載: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對運動休閒參與特性之影響。目的:一、瞭解學童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之情形;二、分析學童運動休閒參與特性之現況;三、探討學童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對運動休閒參與特性之影響。方法:以新北市及臺東縣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為母群體,透過分層隨機及叢集抽樣的方式將兩地配額相當人數,於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期間進行問卷調查,並取得有效樣本474份,茲應用項目與信度分析、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考驗以及集群分析,進行本研究之統計方式。結果:一、人口背景變項分布以男性、六年級、家長為大學專科程度、鄉村地區(臺東縣)學童為多數。二、多數運動項目之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介於「普通/學得很好」之間,並以躲避球、水域活動、羽球、田徑四項具有較高知覺,且可分為「低學習成效群」、「水域活動成效群」、「球類運動成效群」三群。三、多數運動項目之運動休閒參與特性介於「偶爾參與/普通」之間,並以躲避球、田徑、水域活動、羽球、籃球五項具有較高知覺,且可分為「低運動參與群」、「高學習單元群」、「低學習單元群」三群;學童從事時間多為晚上時段與週末假期,其週間平均參與時數為0.63小時、週末為1.51小時。四、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集群與運動休閒參與項目集群不具關聯性,但對運動休閒參與時間具有顯著差異(p<.05),且「水域活動成效群」與「球類運動成效群」之運動休閒參與時間高於「低學習成效群」。建議:一、政府單位可針對各版本體育教材內容作更精細的審視與修正;二、學校單位宜透過體育課程之教學強化學童運動休閒參與的觀念;三、家長應多給予學童充足的時間與機會從事運動休閒活動。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elf-evaluated learning achievement 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in the 5th and 6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s students. The researchers used stratified random and cluster sampling to conduc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New Taipei City and Taitung County during December, 2011 to January, 2012. A total of 474 valid subject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reliability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 independent-samples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 and cluster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1. In the background distribution, most subjects were male, 6th grade, and in Taitung. The education level of their parents was college. 2. Most students’ self-evaluated learning achievement 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as above average. The students’ self-evaluated learning achievement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oups: (1) Low learning achievement. (2) Water sports achievement. (3) Ball sports achievement. 3. Most students’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were lower than average. The students’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classified three groups: (1) Low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2) Curriculum sports. (3) Self-learning sports. Most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sport in the evening or weekend. In average, students spent 0.63 hours in sport from Monday to Friday, and 1.51 hours on the weekend. 4. According to three groups of students’ self-evaluated learning achievement 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time of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5). Therefore, more time indicated better learning outcomes.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carefully review teaching material, which impacted on student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Secondly, the school can enlarge on the concept of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for students by teaching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inally, the parents should give students enough time and opportunities to engage sport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謝 誌(詞) ……………………………………………………………iv 目 次 ……………………………………………………………………v 表 次 ……………………………………………………………………vii 圖 次 ……………………………………………………………………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重要性…………………………………………………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六節 名詞釋義……………………………………………………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體育課程學習成效之意涵…………………………………8 第二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休閒參與特性………………………14 第三節 體育課程學習成效對運動休閒參與特性之影響…………24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33 第二節 研究流程……………………………………………………35 第三節 研究對象……………………………………………………37 第四節 研究工具……………………………………………………38 第五節 實施程序……………………………………………………43 第六節 資料處理……………………………………………………45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46 第一節 受試者基本資料分析………………………………………46 第二節 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分析………………………………49 第三節 運動休閒參與特性分析……………………………………62 第四節 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對運動休閒參與特性之影響……8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92 第一節 結論…………………………………………………………92 第二節 建議…………………………………………………………96 參考文獻 ……………………………………………………………………97 附 錄 ……………………………………………………………………104 附錄一 92至99年教育部推展學校體育績優國小獲獎名單 ……104 附錄二 預試問卷……………………………………………………105 附錄三 正試問卷……………………………………………………109 附錄四 實施教案……………………………………………………113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7)。課程與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禎祥(2003)。臺北市國小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王薰禾(2004)。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左瑞華(2004)。休閒活動參與和工作壓力對民航駕駛員身心健康之研究-以本國某航空公司國際航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江擇芳(2009)。臺北市南港區國小高年級學童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休閒活動專書。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何薇玲(2010)。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市:高點。
    吳萬福(1986)。體育教材教法研究。臺北市:學生。
    李一聖(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體育教師效能信念有效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李三煌(2003)。臺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李坤崇(2002)。多元化教學評量與推動策略。教育研究,98,24-36。
    李易儒、李易穎、林淑惠(2010)。臺北市國小學生休閒運動動機與利益知覺關聯性研究。休閒事業研究,8(3),125-144。
    李枝樺(2004)。臺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李晶(2011)。休閒基礎概論。載於卓俊辰等(編著),運動休閒與健康(頁159-174)。新北市:空大。
    李晶(譯)(2000)。休閒遊憩事業概論。臺北市:桂魯。(Cordes, K. A., & Ibrahim, H. M., 1999)
    李晶、姚大偉、羅雅馨(2011)。不同高齡者活動參與類型之休閒效益體驗差異分析。橘色善念:銀髮族休閒時尚國際設計研討會論文集(頁35-47)。新北市:輔大。
    李晶、章宏智(2006)。影響兒童休閒活動參與之因素探討。臺灣教育,642,43-47。
    周宏室、潘義祥(2002)。運動教育學。臺北市:師大。
    周郁采(2006)。國中體育課程學習成效自評結果對運動休閒參與行為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子郁(2009)。不同休閒環境與高齡者成功老化的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信宏、黃美瑤、石國棟、周建智(2006)。國小學童動作技能表現、運動技能概念與學習動機之關聯。大專體育學刊,8(1),47-58。
    林奕青(2009)。國小健康與體育教科書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茂森(2010)。基隆市國小高年級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垂弘(2007)。運動行為與身體狀況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277-289。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施瓔芬(2009)。國小低年級學童體育課自覺學習成效與課餘運動參與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紀玲玲(2009)。臺中縣國小學童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胡明哲(2008)。臺南縣不同居住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對休閒認定、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徐欽祥(2005)。談休閒教育如何融入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屏師體育,9,95-104。
    晏涵文(2002)。健康與體育心課程綱要之理念、內涵與特色。載於林錦英(主編),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基礎手冊(頁1-11)。臺北市:教育部。
    張少熙(2003)。如何活絡學校體育活動。學校體育,13(77),27-33。
    張少熙、梁伊傑(2005)。臺北市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傾向之調查研究。體育學報,38(2),109-120。
    張文哲(譯)(2005)。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學富。(Slavin, R. E., 2003)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家銘、林麗娟、張良漢(2007)。國小學童休閒涉入與休閒體驗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4),21-38。
    張家銘、陳正專(2010)。南投地區國小學童體育課運動樂趣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2),141-157。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99學年度各級學校縣市別學生數。2011年10月4日,取自教育部統計處,教育統計網址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 content_sn=8869
    教育部(2012)。100學年度班級、學生數分布。2012年1月27日,取自教育部統計處,教育統計網址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 content_ sn=8869
    教育部(2012)。15歲以上人口教育程度。2012年1月27日,取自教育部統計處,教育統計網址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 content_ sn=8869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2009)。97年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2011年9月11日,取自國民教育社群網網址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88)。體育大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
    教育部體育司(2011)。99年度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2011年10月7日,取自教育部體育及健康教育資訊網,統計資料庫網址http://140.122.72.62/Census/moreCensus
    曹天瑞(2001)。原住民國中學生休閒活動現況之研究-以宜蘭縣泰雅族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逸萍(2003)。臺日小學體育課程改革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許義忠、莊麗君、葉智魁(2007)。以時間日記法評量大學生休閒與自由時間之運用。觀光研究學報,13(4),289-308。
    許義雄(譯)(2004)。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臺北市:麥格羅・希爾。(Gallahue, D. L., 1996)
    郭芳坤(2010)。國小學生參與休閒活動對身心健康差異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開學報,1,81-101。
    陳文長等(譯)(2006)。體育課程。臺北縣:易利。(Stillwell, J. L., & Willgoose, C. E., 1997)
    陳民修、張少熙(2007)。國小學童體育學習成就育與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北教大體育,2,166-173。
    陳玉枝(2004)。教學評量。載於張春秀等(合著),健康與體育領域教材教法(頁269-287)。臺北縣:冠學。
    陳金春(2001)。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學實務舉隅。學校體育,11(6),48-52。
    陳青雲(2009)。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
    陳淑芬、章宏智(2010)。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社會化媒介關係之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29-42。
    陳樹城(2002)。國中學生人格傾向、休閒活動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艷麗(2003)。臺南縣市大專教師休閒參與型態、休閒活動參與項目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程瑞福(2010)。學校體育課程與教學-從標準化到彈性化。載於許義雄(主編),我國學校體育現況與展望(頁123-194)。臺北市:教育資料館。
    童介政(2002)。不同個人背景之國民小學體育教師對教學能力與學童學習成校之影響-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黃世民(2010)。臺北縣國小學童參與休閒運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城鄉差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金柱(2007)。休閒概論。臺北市:師大。
    黃雅玲(2009)。休閒教育課程介入對國小學童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楊竣貿(2011)。臺北市國中學校體育訪視結果對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機會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臺北市:正中。
    趙坤景(2004)。桃園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成就、學習滿意度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尤雅(2009)。體育課程介入對國小學童操作性動作技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文群(2009)。臺北市國小學童身體自我概念、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禎雄(2000)。體育教師的教學效能。國民體育季刊,29(4),42-51。
    鄭秀玲、林汶峰、鍾志強(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之研究-以雲林縣僑真國小為例。運動事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166-188。
    黎鋒英(2005)。體育科新課程與教材教法。競技運動,7,71-81。
    蕭世原(2004)。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身體活動量及體育課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薛荷玉(2011,6月3日)。觀念要改-7成青少年沒空休閒。聯合報,AA4版。
    謝佩君(2010)。高雄市國小體育課學習成效與休閒運動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鍾敏華(2004)。協同教學的理論與技巧。載於王玉婷(主編),健康與體育領域教材教法(頁213-223)。臺北縣:冠學。
    顏妙桂(譯)(2002)。休閒活動規劃與管理。臺北市:桂魯。(Edginton, C. R., 1995)

    二、英文部分
    Argyle, M. (2001).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2nd Ed.).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Publishier.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6). Leisure & human behavior (3rd Ed.). Dubuque, Iowa: Brown & Benmark published.
    Bertenthal, B. I., & Campos, J. J. (1991). A systems approach to the organizing effect of self-produced locomotion during infancy. In C. Rovee-Collier & L. P. Lipsitt (Eds.), Advance in infancy research (pp.1-60). Norwood, NJ: Ablex.
    Burdette, H. L., & Whitaker, R. C. (2005). Resurrecting free play in young children: Looking beyond fitness and fatness to attention, affiliation, and affect. 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 159(1), 46-50.
    Clark, J. E. (1994). Motor development In. V.S. Ramachandran (Eds.), Encyclopedia of human behavior (pp. 245-255).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Cordes, K. A., & Ibrahim, H. M. (2003). Application in recreation & leisure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Boston: McGraw-Hill.
    Godbey, G. (2003). Leisure in your life-An exploration (6th Ed.).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Heapes, R. A. (1978). Relating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fitness: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18, 399-408.
    Kelly, J. R. (2001). Leisure (3rd Ed.). NY: Al1yn & Bacon.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Mannell, R. C., & Reid, D. (1996).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the Workplace on Employed and Unemployed Workers: Phase Three of the “Changing Patterns of Work and Leisure Study”. Waterloo, ON: University of Waterloo.
    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2nd 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Rea, L. M., & Parker, R. A. (1997).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survey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Shaw, S. M. (1986). Leisure, recreation or free time? Measuring time usag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8(3), 177-189.
    Shaw, S. M. (1992). Dereifying family leisure: An examination of women’s and men’s everyday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family time. Leisure Sciences, 14(4), 271-286.
    Veal, A. J. (2002). Leisure and tourism policy and planning (2nd Ed.). Oxon: CABI Publishing.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