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鐘瓊華
論文名稱: 《詩經‧二雅》西周晚期怨刺詩研究
指導教授: 季旭昇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98
中文關鍵詞: 怨刺自覺意識愛國藝術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77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詩經‧二雅》西周晚期怨刺詩為研究主題,運用文獻考察法、歸納法、歷史研究法、內容分析法、比較法就西周晚期怨刺詩內容進行考察,並臚列各家之見解與主張,以為怨刺詩主旨之參考。在藝術手法特色部分,從賦、比、興以及修辭技巧以探討本時期之文學特色。而蒐集西周史資料則以厲王、宣王、幽王時期為考察時代,有助於瞭解時代背景與社會現象,藉此探究怨刺詩作之成因。此外,從思想研究進行探究以瞭解此三時期之思想變化之演進特色。

    第一章闡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方法與研究回顧,藉以說明本論文寫作之緣起,臚列研究資料、與研究對象,確定本論文主要範疇,依據〈詩序〉為主再參考其他家說法,進而歸納整理《詩經》中大雅、小雅屬怨刺類作品共五十三篇,明訂厲王時期、宣王、幽王等三時期之怨刺詩作為研究對象。

    第二章以西周晚期怨刺詩作研究為主題,總括厲王時期五篇詩作,詩旨皆源於厲王時代之暴政專利,宣王時期的行役頻繁、幽王時期私寵褒姒、用人不當、任用讒佞小人、以致於天災與人禍之亂象,因此亂世哀音藉由詩文流露,逼真地描繪出社會混亂的圖象。

    第三章探討西周晚期怨刺詩的藝術手法,闡述《詩經》的藝術手法特色、歸納出厲宣幽時期的:「直書所感、感情坦率」、「手法寫實、反映現況」、「意在言外,情致含蓄」、「修辭豐富、形象鮮活」、「文句多變、語言生動」的五點藝術特色,並進一步從《詩經‧二雅》西周晚期怨刺詩藝術手法研究為主,分別從「賦」、「比」、「興」的手法列舉說明,在修辭法方面共列舉十六項修辭技巧,臚列相關文句,以研究修辭藝術手法特色。

    第四章以思想探討為主題,首先從憂患意識進行探究,臚列厲宣幽時期蘊含憂患意識的文句,以瞭解西周晚期詩作中蘊含的憂患意識之形成與特質,本時期大量憂傷感懷之作乃是因為現實不安所致,因而流露出強烈的憂患意識。而此時期亦可見人們自覺意識的覺醒,對於現實的不滿,人民已經從初期純粹的天命觀以及掌權者至上的宿命論轉變為對現實不滿的吶喊。因而更發現了在這個階段「以人為主之意識覺醒」,除了由此可瞭解當時政治與社會亂象與普遍人民的生活之外,更能理解宿命論已經退出主流,取而代之的是人的意識之覺醒。

    第五章結論分別從怨刺詩之緣起。怨刺詩之意涵、敦厚、藝術、意識以及研究所得總結前四章歸納彙整與探究成果,瞭解西周怨刺詩作之文學價值、藝術地位與思想變化對後世文學具有深遠的影響,歷經三千年,依然震撼著後代讀者的心。足可證明《詩經》在文學領域的首席地位與在思想發展方面的重要位階。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 ………………………………………………P2 第二節、研究方法 ………………………………………………P3 第三節、研究回顧 ………………………………………………P4 第二章、西周晚期怨刺詩研究 第一節、厲王時期怨刺詩研究 一、怨動亂:〈大雅‧民勞〉研究……………………… P10 二、怨荒政 (一)、〈大雅‧板〉研究…………………………………P15 (二)、〈大雅‧蕩〉研究…………………………………P19 (三)、〈大雅‧抑〉研究…………………………………P23 (四)、〈大雅‧桑柔〉研究………………………………P30 三、小結 …………………………………………………P35 第二節、宣王時期怨刺詩研究 一、怨讒言:〈小雅‧沔水〉研究 ………………………P36 二、怨行役: (一)、〈小雅‧祈父〉研究 ……………………………P40 (二)、〈小雅‧小明〉研究 ……………………………P43 三、怨離亂:〈小雅‧黃鳥〉研究………………………P46 四、怨相棄:〈小雅‧我行其野〉研究…………………P50 五、小結 ……………………………………………………P53 第三節、幽王時期怨刺詩研究 一、怨天災 (一)、〈大雅‧瞻卬〉研究……………………………P55 (二)、〈大雅‧召旻〉研究………………………P57 (三)、〈小雅‧節南山〉研究……………………P59 (四)、〈小雅‧正月〉研究………………………P64 (五)、〈小雅‧十月之交〉研究…………………P69 (六)、〈小雅‧雨無正〉研究……………………P74 (七)、〈小雅‧小旻〉研究………………………P79 二、怨動亂 (一)、〈小雅‧小宛〉研究………………………P82 (二)、〈小雅‧無將大車〉研究…………………P85 (三)、〈小雅‧苕之華〉研究……………………P88 三、怨讒言 (一)、〈小雅‧小弁〉研究………………………P90 (二)、〈小雅‧巧言〉研究………………………P97 (三)、〈小雅‧巷伯〉研究………………………P100 (四)、〈小雅‧青蠅〉研究………………………P105 四、怨殘暴:〈小雅‧菀柳〉研究 ………………………P109 五、怨荒政:〈小雅‧賓之初筵〉研究 …………………P111 六、怨行役: (一)、〈小雅‧大東〉研究………………………P115 (二)、〈小雅‧四月〉研究………………………P119 (三)、〈小雅‧北山〉研究………………………P123 (四)、〈小雅‧緜蠻〉研究………………………P127 (五)、〈小雅‧漸漸之石〉研究…………………P130 (六)、〈小雅‧何草不黃〉研究…………………P132 七、怨宗族:〈小雅‧角弓〉研究 ………………………P135 八、怨親離:〈小雅‧蓼莪〉研究 ………………………P138 九、怨相棄: (一)、〈小雅‧谷風〉研究………………………P141 (二)、〈小雅‧白華〉研究………………………P144 十、怨思情:〈小雅‧采綠〉研究 ………………………P147 十一、怨今思古: (一)、〈小雅‧鼓鐘〉研究………………………P150 (二)、〈小雅‧楚茨〉研究………………………P154 (三)、〈小雅‧信南山〉研究……………………P157 (四)、〈小雅‧甫田〉研究………………………P159 (五)、〈小雅‧大田〉研究………………………P161 (六)、〈小雅‧瞻彼洛矣〉研究…………………P164 (七)、〈小雅‧裳裳者華〉研究…………………P167 (八)、〈小雅‧桑扈〉研究………………………P169 (九)、〈小雅‧鴛鴦〉研究………………………P170 (十)、〈小雅‧頍弁〉研究………………………P173 (十一)、〈小雅‧車舝〉研究……………………P176 (十二)、〈小雅‧魚藻〉研究……………………P178 (十三)、〈小雅‧采菽〉研究……………………P182 (十四)、〈小雅‧黍苗〉研究……………………P185 (十五)、〈小雅‧隰桑〉研究……………………P188 (十六)、〈小雅‧瓠葉〉研究……………………P190 十二、小結 ………………………………………………P192 第三章、西周晚期怨刺詩的藝術手法 第一節、詩經藝術手法特色……………………………………P193 第二節、厲宣幽時期作品藝術手法特色………………………P194 第三節、《詩經‧二雅》西周晚期怨刺詩藝術手法研究 一、賦的藝術手法例舉………………………………P195 二、比的藝術手法例舉………………………………P197 三、興的藝術手法例舉………………………………P198 四、修辭藝術手法例舉 (一)、設問 ……………………………………P200 (二)、摹況 ……………………………………P203 (三)、引用 ……………………………………P211 (四)、夸飾 ……………………………………P211 (五)、譬喻 ……………………………………P214 (六)、借代 ……………………………………P223 (七)、映襯 ……………………………………P226 (八)、倒反 ……………………………………P236 (九)、象徵 ……………………………………P237 (十)、呼告 ……………………………………P238 (十一)、對偶 …………………………………P240 (十二)、排比 …………………………………P245 (十三)、層遞 …………………………………P247 (十四)、頂針 …………………………………P251 (十五)、錯綜 …………………………………P251 (十六)、倒裝 …………………………………P255 五、小結…………………………………………………P257 第四章、西周晚期怨刺詩思想探討 第一節、憂患意識探究 一、厲王時期…………………………………………P262 二、宣王時期…………………………………………P263 三、幽王時期…………………………………………P264 第二節、自覺意識的探究 一、低層階級意識之覺醒……………………………P272 二、以人為主之意識覺醒……………………………P274 第三節、愛國精神探究………………………………………P276 第四節、小結…………………………………………………P278 第五章、結論 第一節、怨刺之緣起…………………………………………P281 第二節、怨刺之意涵…………………………………………P282 第三節、怨刺之敦厚…………………………………………P283 第四節、怨刺之藝術…………………………………………P284 第五節、怨刺之意識…………………………………………P286 第六節、研究之所得…………………………………………P287 參考書目:……………………………………………………P288

    (一)專書—民國以前

    1. (周)左丘明撰《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2. (漢)毛亨注,(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 龔抗雲等整理《毛詩正義‧大雅》臺北,臺灣古籍,2001年
    3. (漢)毛亨注,(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 龔抗雲等整理《毛詩正義‧小雅》臺北,臺灣古籍,2001年
    4. (漢)申培撰《詩說》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5. (漢)班固撰《白虎通義》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6.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7. (魏)何晏注 (宋)邢昺疏,(唐)陸德明音釋《論語注疏》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
    8. (魏) 王肅注《孔子家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9. (晉)郭璞注; (宋)邢昺疏,李學勤主編,李傳書整理,《爾雅注疏》臺北,臺灣古籍,2001年
    10. (南北朝)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11. (宋)歐陽修撰《詩本義》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12. (宋)蘇軾撰《詩集傳》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3年
    13. (宋)李樗 (宋)黃櫄撰《毛詩李黃集解》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14. (宋)朱熹撰《詩經集註》(仿古字版)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15. (宋)呂祖謙撰《呂氏家塾讀詩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16. (宋)嚴粲撰《詩緝》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17. (宋)蔡卞撰《毛詩名物解》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18. (宋)范處義撰《詩補傳》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19. (元)朱公遷撰《詩經疏義會通》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20. (元)許謙撰《詩集傳名物鈔》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21. (明)朱善撰《詩解頤》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22. (明)胡廣等撰《詩傳大全》,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七八詩類,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23. (明)季本撰《詩說解頤》,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七八詩類,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24. (明)何楷撰《詩經世本古義》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八一詩類,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25. (清)陳啟源撰《毛詩稽古篇》,清嘉慶十八年(1813),吳江龐氏校刊本
    26. (清)惠周惕撰《詩說》,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27. (清)姚際恆撰《 詩經通論》臺北,廣文書局,1961年
    28. (清)崔述撰《讀風偶識》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29. (清)戴震撰《毛鄭詩考正》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30. (清)戴震撰《杲溪詩經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31. (清)王引之撰《經義述聞》臺北,臺灣商務,1979年
    32. (清)王引之撰《經傳釋詞》北京,新華書店,1993年
    33. (清)焦循撰《毛詩補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34. (清)李黼平撰《毛詩紬義》皇清經解,清道光九年(1829)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1861)補刊本
    35. (清)胡承珙撰《毛詩後箋》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36. (清)馬瑞辰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37. (清)馬瑞辰撰、陳今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8年7月
    38. (清)李富孫撰《詩經異文釋》皇清續經解續編,清光緖14年(1888)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39. (清)陳喬樅撰《三家詩遺說考》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40. (清)陳喬樅撰《詩經四家異文考》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41. (清)俞樾撰《詩名物證古》皇清續經解續編,清光緖14年(1888)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42. (清)陳奐撰《詩毛氏傳疏》臺北,,臺灣學生,1968年
    43. (清)阮元撰《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44. (清)阮元撰《詩書古訓》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45. (清)阮元撰《三家詩補遺》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46.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1986
    47. (清)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臺北,明仁書局,1988年
    48. (清)王先謙輯,《皇清經解續編》臺北,復興,1972年
    49. (清)王夫之著、王孝魚點校《詩廣傳》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50.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二)專書—民國以後(依姓氏筆畫先後排序)
    1. 于宇飛《詩經新義》 台灣中華書局,1973年4月
    2. 中國詩經學會、河北師範大學編《詩經研究叢刊》(第十七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6月
    3. 中國詩經學會、河北師範大學編《詩經研究叢刊》(第十六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6月
    4. 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7月
    5. 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第七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7月
    6. 中國詩經學會《第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學苑出版社,2002年7月
    7. 中國詩經學會《詩經研究論叢第三輯》學苑出版社,2002年7月
    8. 中國詩經學會《詩經研究論叢》(第二輯),學苑出版社,2002年1月
    9. 中國詩經學會《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河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6 月
    10. 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第十二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7月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 中國歷史年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7月
    12. 文幸福《孔子詩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3月
    13. 文幸福《詩經毛傳鄭箋辨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10月
    14. 王長華《詩論與子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年6月
    15. 王海延《詩經今注今譯》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6. 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藝文印書館,1994 年4 月
    17. 王靜芝《詩經通釋》臺北,輔仁大學文學院發行,1991年
    18. 白川靜著、杜正勝譯《詩經的世界》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4月
    19. 皮錫瑞《經學通論》,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10月
    20. 向熹《詩經詞典》(修訂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21. 向熹《詩經語言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22. 向熹《詩經譯注》建安出版社,2000年
    23. 朱守亮《詩經評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24. 朱自清等《名家品詩經》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9年1月
    25. 朱自清《詩言志辨》上海,開明書局,1947年8月
    26. 朱孟庭《清代詩經的文學闡釋》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2月
    27. 朱孟庭《詩經重章藝術》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7年1月
    28. 竹添光鴻《毛詩會箋》臺北,大通書局,1970年
    29. 何新《風與雅詩經新考》(上、下卷)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
    30. 余冠英注釋《詩經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31.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發行,2005年
    32. 呂珍玉《詩經訓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3月
    33. 李麗文《詩經修辭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2月
    34. 李定凱編校《聞一多學術文鈔‧詩經研究》巴蜀書社出版,2002年12月
    35. 李湘《詩經名物意象探析》臺北,萬卷樓,1999 年7月
    36. 李山《詩經的文化精神》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
    37. 李辰冬《詩經通釋》水牛出版社,1971年8月
    38. 李辰冬《詩經通釋》臺北,水牛出版社,1980年11月
    39. 周滿江《詩經》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40. 屈萬里《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年9月
    41.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2000,10月
    42.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屈萬里先生全集》(四),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43. 屈萬里《詩經選注》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44. 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9月
    45. 林葉連《詩經論文》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46.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十二)臺北,學生書局,2004年12月
    47.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九)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1月
    48.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第八輯)臺北,學生書局,2000年9月
    49.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第七輯)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9月
    50. 金啟華《詩經全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11月
    51. 洪湛侯《詩經學史》(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5月
    52. 洪文婷《毛詩傳箋通釋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53. 胡淼《詩經的科學解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7年8月
    54. 胡適等《名家說詩經》‧張西堂:〈詩經的藝術表現〉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
    55. 胡適等《談談詩經文學論集》上海,中國文化服務社,1929年
    56. 唐莫堯注、袁愈嫈譯《詩經新譯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2月
    57. 夏傳才《詩經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58. 夏傳才《詩經語言藝術》臺北,雲龍出版社,1990年
    59. 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4月
    60. 袁寶泉、陳智賢《 詩經探微》花城出版社發行,1987年4月
    61. 馬持盈註譯,王雲五主編《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11月
    62. 馬銀琴《兩周詩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2月
    63. 高本漢著、董同龢譯《高本漢詩經注釋》,國立編繹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9年
    64. 高亨《詩經今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65. 高葆光《詩經新評價》臺中,私立東海大學出版,1965年
    66. 張雲風《中國帝王事略》臺北,大地出版社,2007年11月
    67. 張啟成《詩經風雅頌論稿》臺北,學苑出版社,1987年
    68. 許倬雲《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69. 許世瑛《 許世瑛先生論文集》臺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4年
    70. 郭丹《古代文學精華》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5月
    71. 陳子展、杜月村《國學大講堂‧詩經選讀》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年1月
    72. 陳子展《詩三百解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73. 陳子展《詩經直解》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8月
    74. 陳紹楝《中國風俗通史一兩周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2月
    75. 陳溫菊《詩經器物考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8 月
    76. 陳夢家《西周年代考‧六國紀年》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7月
    77. 傅佩榮解讀《論語》臺北,立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78. 傅斯年《詩經講義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79. 傅斯年《詩經講義稿》《傅孟真全集》(第二冊)台灣大學,1952年
    80. 揚之水《 詩經名物新證》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2 月
    81. 程元敏《詩序新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
    82. 程元敏,國立編譯館主編《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二)詩經》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83. 程俊英《十三經繹注—詩經繹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
    84. 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85. 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4月
    86.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0月
    87.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6月
    88. 黃節《詩旨纂辭變雅》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89. 黃忠慎《惠周惕詩說析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月
    90. 季旭昇總策劃,文心工作室編著《中文經典100句‧詩經》臺北,商周出版,2007年
    91. 季旭昇《說文新證•下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11月
    92. 季旭昇《說文新證•上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10月
    93. 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3月
    94. 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印書館,1999年
    95. 熊公哲《詩經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10 月
    96. 聞一多《詩經研究》巴蜀書社,2002年12月
    97.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98. 裴普賢《歐陽修詩本義研究》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1年7月
    99. 褚斌杰、譚家健主編;王景琳等著《 先秦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年11月
    100. 劉毓慶、賈培俊著《歷代經學著述考》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
    101. 劉精盛《詩經通釋》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
    102. 劉冬穎《變風變雅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103. 潘富盛,呂勝由攝影《 詩經植物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初版;城邦文化發行,2001年
    104. 蔡宗陽‧余崇生《中國文學與美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9月
    105. 蔡宗陽《修辭學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4月
    106. 錢穆《中國文學論叢‧釋「詩言志」》,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6月
    107. 糜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二)(改編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8月
    108. 糜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三)(改編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1年8月
    109. 糜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四)(改編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1年8月
    110. 糜文開、裴普賢《 詩經評譯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2年7月
    111. 嚴正《五經哲學及其文化學的闡釋》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8月
    112. 蘇桂寧《宗法倫理精神與中國詩學》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6月
    113. 蘇雪林《詩經雜俎》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95年

    (三)論文—學位論文 (依姓氏筆畫先後排序)
    1. 文幸福〈《詩經毛傳鄭箋》辨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12月
    2. 王清信〈《詩經‧二雅》毛序與朱傳所定篇旨異同之比較〉,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3. 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經傳說彙纂》的比較〉,中國文化大學文學研究所,1990年6月
    4. 朱孟庭〈《詩經》重章藝術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5. 呂珍玉〈高本漢詩經注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1月
    6. 李麗文〈《詩經》修辭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6年
    7. 季旭昇〈《詩經》吉禮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3年
    8. 林佳蓉〈《詩經》雅頌中德治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8年6月
    9. 林佳珍〈《詩經》鳥類意象及其原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10. 張成秋〈〈詩序〉闡微〉,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11. 張淑珍〈《詩經‧二雅》〉君臣倫理探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8年
    12. 陳文采〈清末民初《詩經》學史論,東吳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3年
    13. 陳智賢〈清儒以《說文》釋《詩》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6月
    14. 彭武順〈詩在周代政治傳播中之應用及其媒介性格之演變,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15. 楊晉龍〈〈明代詩經學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6月
    16. 劉逸文〈詩經與西周史關係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1月
    17. 蕭開元〈晚明學者的〈詩序〉觀〉,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18. 簡澤峰〈胡承珙《毛詩後箋》析論〉,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與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19. 藍麗春〈《詩經》所反映之周代社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20. 蘇伊文〈《詩經》比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1980年

    (四)論文—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1. 王靖丰〈詩經比興辨說文學前瞻〉,2004年7月第5期
    2. 王玉英〈論《詩經》雅頌反映的天人關係〉,中文季刊,2006年春,第4卷第1期
    3. 王功龍〈說「深則厲,淺則揭」〉,文史知識,1992年10期
    4. 王洲明〈論詩經的文化品格〉,文史哲1997年第4期
    5. 王更生〈文心雕龍詩經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學報,1917年,第6期,
    6. 王顯〈詩經中跟重言作用相當的有字式、其字式、斯字式和思字式,語言研究〉,1958年5月
    7. 任乃強〈周詩新詮〉,南充師院學報(哲社版)1988年第2期
    8. 曲家源〈論詩經的憂患意識〉,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第1期
    9. 余培林〈三百篇中疊字不作動詞說〉,國文學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18年第17期,
    10. 余培林〈三百篇分章歧異考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報,1918年第20期
    11. 吳景和〈論孔子的「興觀群怨」說〉,吉林師範學院學報,1987年
    12. 呂珍玉〈讀屈萬里先生《詩經詮釋‧雅頌》疑義〉,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年7月
    13. 李子廣〈詩經抒情藝術的審美特徵〉,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14. 李澤民〈孔子「詩可以怨」評說〉,語文月刊,1988年第5期
    15. 周文德〈《詩》深則厲,淺則揭解詁〉,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5期
    16. 周春健、張友彬〈詩經發展史與詩經研究史漫議,國文天地20卷8期
    17. 周滿江〈《詩經》的藝術成就〉,詩經研究論集(二)
    18. 屈萬里〈東西周之際的詩篇所反映的民生及政治情況〉,詩經研究論集(二)
    19. 林葉連〈《四家詩會歸》所論《詩經》篇章作者之研究〉,漢學研究集刊,第2期
    20. 林慶彰〈詩經中人文思想的脈動〉,詩經研究論集(一),1987年
    21. 林耀潾〈孔子觀「興觀群怨」之詩教〉,孔孟學報,第50期,1985年
    22. 林耀潾〈由詩經之內容論詩教。孔孟學報,第49期,1985年
    23. 邵炳軍〈〈板〉、〈召旻〉、〈瞻卬〉三詩作者為同一凡伯考論〉,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1999年第10卷第1期
    24. 徐復觀〈釋詩的比興—重新奠定中國詩的欣賞基礎〉詩經研究論集(一),1987年
    25. 徐傳武、王文清〈詩經中的愛國主義思想析論,文史論集(上),1995年
    26. 翁文嫻〈詩經「興」義與現代詩「對應」美學的線索追探—以夏宇詩語言為例探研〉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31期
    27. 高大崴〈詩經隨劄〉,孔孟學報,1986年第52期
    28. 高葆光〈從周詩觀察周代社會的主要情形〉,詩經研究論集(一),1987年
    29. 高葆光〈詩賦比興正詁〉,東海學報,第2卷1期,1960年
    30. 張民權〈詩「深則厲,淺則揭」新說〉,古漢語研究,1996年第1期
    31. 張俠生〈孔子的「興觀群怨」及王夫之的四情〉,河南財經學報,1988年第2期
    32. 張美煜〈荀子引用詩經的方法及其涵義〉,國文學報,1995年,第24期
    33. 張晏瑞〈詩經國風與小雅風格比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於文學系研究生學刊,2008年5月第7期
    34. 張節末〈孔子詩論「興觀群怨」說新解〉,孔子研究,1990年第1期
    35. 張鴻愷〈《詩經》興義的美學意涵〉,國文天地第23卷第3期
    36. 張寶三〈《毛詩注疏》之《詩經》詮釋及其得失〉,臺大中文學報,2004年第20期
    37. 曹憲群〈試論詩經的愛國主義精神〉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
    38. 陳新雄〈孔子與詩經〉,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年3月
    39. 陳器文〈論詩經的憂患意識〉,詩經研究論集(一),1987年
    40. 陸曉光〈「詩可以怨」辨-孔子詩歌價值研究之一〉,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
    41. 傅麗英〈詩經中的怨刺詩與傳統忠諫思想〉,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
    42. 程水金〈西周末年的鑑古思潮與今文《尚書》的流傳背景—兼論《尚書》的思想意蘊〉,漢學研究,2001年,第19卷第1期
    43. 程俊英〈詩經的比興〉,文學評論叢刊,一輯,1978年
    44. 華鍾彥〈詩經會通新解〉,《文化遺產》,1988年第6期
    45. 黃振民〈詩三百修辭之研究〉,國文學報,1978年第7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6. 黃素嬌〈戍邊將士的沈吟—論《詩經》中的戰爭詩〉,中國文化月刊,2007年3月第315期
    47. 黃盛璋〈先秦古漢語指示詞研究〉,語言研究,1983年
    48. 黃維華〈商周土田制度與農耕管理模式—《詩經》與上古文化系列研究〉,詩經研究叢刊(第九輯),2005年
    49. 季旭昇〈〈雨無正〉解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5月第3期
    50. 季旭昇〈從《上博一‧孔子詩論》談《詩經》的形成與流傳〉,經學研究集刊,創刊號,2005年10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51. 季旭昇〈詩經小雅青蠅試解〉,訓詁論叢,1997年,第2輯
    52. 翟振業〈詩經憂患意識〉,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
    53. 裴普言(賢)〈詩經的文學價值〉,詩經研究論集(一),1987年
    54. 劉逸文〈由詩經觀周之東遷〉,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3年第6期
    55. 歐天發〈從「藉」的觀點論《詩》興的多義性〉,詩經研究叢刊,2003年第4輯
    56. 潘重規〈周代詩教初探〉,國際孔學會議論文集,1988年6月
    57. 潘德延〈談詩經中的愛國主義美〉,第二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
    58. 滕志賢〈詩義新探〉,寧波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
    59. 蔡幸娟〈從小雅‧北山談詩經雅頌篇章中的「大一統」天下觀的呈現〉,東華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6月
    60. 鄭振鐸〈讀毛詩序〉,詩經研究論集(二)
    61. 賴明德〈詩經考釋敘例〉,國文學報,第2期,1973年
    62. 戴璉璋〈詩經疑義敘例〉,國文學報,第2期
    63. 謝德勝〈詩敘事變化管窺—以氓、節南山、生民為研究中心〉,詩經研究叢刊第17輯,2009年
    64. 簡翠貞〈詩可以興〉,國文學報,第1期。
    65. 顏崑陽〈論先秦「詩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八期2006年
    66. 顏崑陽〈論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以《文心雕龍‧比興篇》為討論起點〉,載於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1997年
    67. 蘇伊文〈詩經比興初探〉,臺中師專學報,11期,1982年
    68. 鐘鳴〈《詩經》中的民聲〉,詩經研究論集(一),1997年
    69. 龔維英:〈「赫赫宗周褒姒滅之」發微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