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嘉玲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 A Study on Innovative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吳清基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4 |
中文關鍵詞: | 創新經營 、學校創新 、學校效能 |
英文關鍵詞: | Innovative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school, School effectivenes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6 下載: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的實際現況,分析兩者之間的關係,並依據研究結果,研擬改進與建議。本研究之研究方法係屬於「調查研究法」,以臺北市之公、私立國小教師為研究母群,包括主任、組長、導師、專任老師,進行分層隨機抽樣。在抽樣部分,本研究一共抽取了78所學校,發出1008份問卷,其後,總計回收798份有效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達78.97%。
在研究工具部分,包括了自編的「學校創新問卷」以及「學校效能問卷」等二部分。經專家效度評估及預試分析後,均顯示良好的信度、效度。在資料處理部分,蒐集到的問卷資料分別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逐步廻歸分析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處理,並獲致以下研究結論:
一、臺北市國民小學創新經營實施現況普通,其中以資訊科技創新表現有待加強。
二、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效能實施成效良好,其中以行政運作層面有更多發展空間。
三、資深服務年資之教師對於整體創新經營或學校效能有較佳的專業知能,新進教師則對部分層面有較佳的專業知能。
四、學校實施創新經營時,較不需考量不同性別、最高學歷與現任職務教師之認知差異。
五、私立學校在創新經營實施中的校園環境創新與資訊科技創新表現較優於公立學校。
六、不同地區之學校,在發展學校創新經營或學校效能時,能彰顯學校本位地區之特色。
七、中等規模之學校在發展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部分層面較有利,其表現優於小型或大型規模之學校。
八、學校歷史悠久之教師對於創新經營或學校效能的定位有較全面的認識。
九、成員工作忙碌為實施創新首要困境,其次為人員心態保守與慣性思維與學校經費不足。
十、不同職務、學校屬性、地區之教師對於學校創新經營實施的困境有不同的看法。
十一、臺北市國民小學創新經營對於學校效能發展有正向的關連;推動行政運作與整體創新經營的發展最有關。
十二、臺北市國民小學實施創新經營能夠有效影響學校效能;以課程教學創新最有助於學校效能的發展。
另研究者依據本研究所獲之結論,研究者針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單位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hool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 were mad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
The research adopted survey research and the subjects were selected from teachers at the public and private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They were directors, department deans, homeroom teachers and non-homeroom teachers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The samples include 78 schools and 1008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here were 796 valid questionnaires used finally in the statistic analysis and the usable rate is 78.97%.
As for research tools, they were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and include” Questionnaire of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and “Questionnaire of School Efficacy.” The results showed average high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fter the analysis of experts and pretests.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via several statistic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indicating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at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are average. However, schools hav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2.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at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are satisfactory. But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have more growth spaces in the future
3. Working seniority teacher have more knowledge to handle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than others. However, junior teachers are better of some aspects than others.
4. When schools practice innovative management, it doesn’t need to think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eachers’ gender, highest educational diploma, and position.
5. Teachers in private school are more aware of campus-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novation.
6. When schools practice innovative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ness school, the results ar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of their districts.
7. Medium-size schools perform well in innovative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than small or big school sizes.
8. Teachers in long school history have whole knowledge in innovative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ness school.
9. The difficulties in innovative management are as follow: Members work busily; people’s point of view are conservative; the school funds is insufficient.
10. Teachers have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with the difficulties of innovative management when they are from different position, private or public schools and districts
11.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s positive. The better administrative exercise is, the more innovative management will be.
12. The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could effect school effectiveness. The curriculum instruction innovation is the primary approach.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utcomes,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suggestions to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chools, as well as future relative research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創意發展協會(2007)。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Innoschool 2007)。2007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ccda.org.tw/
天下雜誌社(2007)。360度標竿企業聲望調查-競爭力大檢驗。天下雜誌,382,196-211。
方德隆(1986)。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臺北市:五南。
方琇瑩(2001)。知識經濟的崛起與影響(專訪家大楊國賜校長)。教育研究月刊,89,9-12。
毛連塭(2000)。創造力研究的發展。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合著),創造力研究(56-124頁)。臺北市:心理。
江照男(2003)。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余瑞陽(1997)。國民小學校長管理能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辛武男(2003)。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溝通、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 幸(2001)。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玉惠(2003)。國民中學學校革新的社會動力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芳真(2006)。國民小學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皓光(1995)。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量指標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瑞娥(2004)。國民小學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宗立(1998)。國民中學組織衝突、外在壓力、行政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宗立、張順發(2002)。學校組織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0,91-107。
吳思華(1998)知識流通對產業創新的影響,載於「第七屆產業管理研討會」論文集(頁2-42),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吳思華(2002)。知識資本在台灣。臺北市:天下遠見。
吳思華(2005)。知識經濟要以創新為引擎。2007年5月2日,取自http://tim.nccu.edu.tw/sehwawu/inno.htm
吳明清(2001)。談組織效能之提昇與校長角色。教師天地,46,48。
吳明隆(2004)知識經濟時代對學校創新經營的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31,134-146。
吳松齡(2005)。創新管理。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4)。學校組織創新經營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2005a)。學校行政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2005b)。學校創新經營方案之建構,中等教育,56(3),1-27。
吳清山、林天祐(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清山、賴協志(2006)。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成效、阻力與因應途
徑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41,58-74。
吳清基(1990)。精緻教育的理念。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基(1990)。教育與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基(2005)。建構優質學校教育環境。飛揚,36,3-8。
吳素菁(2004)。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四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建鋒(2000)。學校本位管理與綜合高中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天祐(2003)。教育行政學。臺北市:心理。
林文勝(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林和(譯)(1995)。James Gleick著。混沌:不測風雲的背後(Chaos : Making a new science)。臺北市:天下。
林明地、詹幼儀(2004)。展望教育領導實際:突破與創新-專訪中正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所長林明地教授。教育研究,119,117-122。
林佳慧(2002)。組織內部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機制關係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虹妙(2005)。臺北市高職學校創新經營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新發(2003)。郊區型國民中小學經營創新策略及實施成效之研究計畫。未出版。
林偉人(1998)學校本位組織發展整合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筱瑩(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婉琪(2000)。國民小學教師士氣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北部三縣市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朝夫(2000)。縣市政府教育局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啟鵬(2002)。我國高級職業學校組織創新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蕙質(2002)。國民中學校長性別角色、轉換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義城(1991)。知識經濟的魔杖。管理雜誌,324,22-23。
周翠萍(2002)。影響組織創新的前置因素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洪啟昌(2006)活力北縣,創意無限:從學校創新經營談起。教育研究月刊,145,5-13。
姚欣宜(2005)。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支持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創新氣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胡政源(2005)科技創新管理。臺北縣:新文京開發。
高希均、李誠主編(2001)。知識經濟之路。臺北市:天下。
高強華(2004)。E世代創意教養。臺北市:師大。
高淑慧(1995)。學習型組織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秦夢群(1999)。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孫志麟(2002)。知識管理在校組織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99,44-45。
徐作聖、邱亦嘉(譯)(2000)。Allan Afuah著。創新管理(Innovation
management.)。臺北市:華泰文化。
徐振邦(2000)。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混沌現象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雅君(2002)。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玉文(譯)(2000)。Drucker P. F.著。知識管理。臺北市:聯電。
張光正、呂鴻德(1990)。知識經濟時代的領袖特質。載於高希均、李誠主編:知識經濟之路。臺北市:天下。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明輝(2002)。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臺北市:學富。
張明輝(2003)。精緻學校經營的策略與執行措施。教師天地,128,9-22。
張明輝(2006)創新管理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45,41-49。
張仁家、林明德(2004)。因應知識經濟時代學校創新經營的策略。師說,183,12-16。
張宏毅(2002)。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賜光(2003)。桃園縣國中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潤書(1998)。行政學。臺北市:三民。
張德銳(1995)。教育行政研究。臺北市:五南。
張德銳(2005)。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臺北市:五南。
張輝政、洪榮昭(2003)從高級中學學校經營創新策略談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以國立三重高中游泳池為例。載於第二屆教育領導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1-170),臺北市。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台北市:五南。
張慶勳(2000)。國民小學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高市雄:復文。
陳木金(2003)。學校領導研究:從混沌理論研究彩繪學校經營的天空。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今珍(2005)。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明璋(1979)。組織效能的研究途徑及其衡量。中國行政,29,48-71。
陳鐘金(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群龍(2003)。高中職校教師兼任行政與學校效能、公教分途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添財(2001)。綜合高中學校效能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立民(2002)。組織創新模式建構與實證之研究-以台灣資訊電子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教育部(2002)。創造力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湯明哲(2003)策略精論。臺北市:天下文化。
湯志民(200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臺北:五南。
黃久芬(1996)。國民小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黄宗顯(2004)。平衡計分卡的基本觀念在學校創新經營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4,52-58。
黃振球(1996)。學校管理與績效。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哲彬(2004a)創新管理及其對學校行政之應用。學校行政雙月刊,34,8-19。
黃哲彬(2004b)創新管理與學校效能。教育趨勢導報,11,51-60。
黃哲彬、洪湘婷(2005)創新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211-232。
黃富順(2000)。學習型組織緣起、意義、特性與實施。臺灣教育,591,16-25。
黃麗美(2004)。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博聲(1998)。專業分工、知識管理與創新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管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游進年(1990)。國民中學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馮清皇(2002)。創新管理在國民小學校務經營的意涵。教師天地,117,32-42 。
曾增福(2003)。桃園縣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思偉、王如哲(2004)比較教育。台北縣:空大。
楊振富(譯)(2002)。學習型學校:第五項修練教育篇-獻給教育工作者父母以及關心教育的每個人(Peter Senge著)。臺北市:天下。
齊若蘭(譯)(2004)。Peter Drucker著。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臺北市:
遠流。
臺北市政府(2006)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2007年6月2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
蔡啟通(1997)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異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宗興(2003)。雲嘉南地區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純姿(2005)。學校經營創新模式與衡量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鄭彩鳳(2003)。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文化。
鄭燕祥(2001)。學校效能及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臺北市:心理。
鄭崇趁(2006)學校創新經營的積極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5,50-58。
鄭福妹(2006)。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臺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參與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春芳(2005)臺北縣國民中學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碧琴(1998)個人創越、企業文化對組織創新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鄧美珠(2003)。精緻學校教育經營理念。2007/9/15,取自:http://www.msps.tp.edu.tw/homepages
潘慧玲(1999)。學校效能相關概念的釐析。教育研究集刊,43(7),77-101。
潘裕豐(2004)。學校創造力指標建構探究。創造思考教育,14,19-25。
賴姿蓉(2000)二十一世紀變革的新趨-組織創新。人事月刊,30(1),26-36。
蕭錫錡(2003)。鄉村離島型國民中小學經營創新策略及實施成效之研究。未發表手稿。
盧延根(2004)。國民教育階段學校創新經營的限制因素與解決策略之探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2),76-87。
賴士葆(1996)。商學總論。臺北市:麥田。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文娟(1999)組織創新氣候評鑑量表之建立-以高科技產業為實證研究對象。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魏秋宜(1998)。組織創造力理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魏惠娟(1998)。學習型組織的迷思與省思。成人教育,43,35-43。
顏秀如、張明輝(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28-52。
顏童文(2007)國民小學組織動態能耐、組織健康氣候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豔文(1996)創新矩陣策略分析模式之研究─以宏碁電腦公司為個案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二、英文部分
Allen, A. (1998).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implementation, and profits. N 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mabile, T. M.(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In B. M. Staw & L. L. Cummings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p.123-167). Greenwich, CT: JAI Press.
Betz, F. (1987).Managing technology:Competing through new ventures,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rearch. NY: Prentice-Hall.
Cameron, K. S. (1984). The effectiveness of ineffectiveness. Resea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6, 235-285.
Chapman, J. D. (1990). School-based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 London: Falmer Press.
Capra, F. (2002). Life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 .NY: Doubleday.
Clark, J., & Guy, K. (1998).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a review.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tegic Management, 10(3), 360-395.
Certo, S.C. (2003). Modern Management.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Dale, J. D.(1997). The new American school system: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form, 6(1), 34-39.
Damanpour, F., & Evan, W. M.(1984).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problem of organizational lag.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9,392-409.
Davis, G. A., & Thomas, M. A. (1989). Effective schools and effective teachers. Boston,MA: Allyn and Bacon.
Dewar, R. D., & Dutton, J. E.(1986). The adoption of radical and incremental innovatio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32,1422-1433.
Frankle, E.G.(1990).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NY:Kluwer.
Gattiker, U. E.(1990).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organization. CA:Sage.
Higgins, J. M.(1995). Innovation: the core competence. Planning Review, 23,32-36
Henderson, R. M., & Clark, K. B.(1990).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5, 9-30.
Holt,K. (1988). The role of user in product innovation. Technovation, 12(5),53-56.
Hoy, W. K., & Miskel, C. G. (1987).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Random House.
Kim, L. (1980)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structur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8,225-245.
Kanter, R. M.(1988)When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Structural, collective, and social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0,169-211.
Kochan, T., & Useem, M. (1992). Transforming organizations.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vine, D. U. & Lezotte, L. W. (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Madison, WI: 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0 032).
Murphy, T., & Beck, L. G. (1995).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s school reform. CA: Corwin Press.
Mortimore, P. (1987). School examination results in ILEA. London: Inner London Education Authority.
Nonake,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creat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urkey, S., & Smith, M. S. (1983).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4), 427-452.
Reid, K., Hopkins, D., & Holly,P. (1987).Towards the effective school:the problems, and some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An updated review of the british literature. In Reynolds, D. & Peter Cuttance(Eds.).School Effectivensee Research:Policy and Practice. London.
Redding, J. (1997). Enhancing team performance. Academ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AHRD)Conference Proceedings, March, 6-9.
Robbins, S. P.(1998).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 J :Prentice-Hall.
Rowan, B. (1985). The assessmen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R. M. J. Kyle(ed.), Reaching for excellence: An effective school source book (pp.99-116). Washington D.C.: U.S.Govermment Printing Office.
Schumann, P. A., Prestwood, D. C., Tong, A. H., & Vanston, J. H. (1994). Innovate: Straight path to quality customer delight & competitive advantage. NY: McGraw-Hill.
Stoll, L., & Fink, D. (1993)Effecting school change: The Halton approach.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3(1),19-41.
Scheerens, J. (1990).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cess indicators of school function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1), 73.
Scheerens, J., & Bosker, R. (1997).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NY: Pergamon.
Seashore, S. E. (1983). A framework for an inttegrated model of organizationa effectiveness. In K. S. Cameron, & D. A. Whetton. (Eds.), Organizationa effectiveness:A comparison of multiple model. NY: Academic Press.
Teddlie, C. & Stringfield, S. (1993). Schools make a difference: Lessons learned from a 10-year study of school effects.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Young, D. J.(1998).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rural school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western Australian high school studen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2151)
Wilson, B. L., & Corcoran, T. B. (1988). Successful secondary schools-visions of excellence in American public education. Philadelphia: The Falmer.
Windham, D. M. (1988). Effectiveness indicators in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2, 57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