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岳聰
論文名稱: 陸軍工兵部隊的壓力來源、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陸軍南部軍團54工兵群為例
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among sources of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soldiers- The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as example
指導教授: 譚光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1
中文關鍵詞: 壓力來源壓力因應策略
英文關鍵詞: sources of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26下載:5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旨在探討陸軍工兵部隊成員的背景變項(性別、年齡、階級、婚姻狀況、軍事教育程度及服務年資)、壓力來源與壓力因應策略之關係。本研究以陸軍南部軍團54工兵群中300人為研究樣本(群部18人,群部連35人,給水連35人,工一營106人,橋樑營106人),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包括「軍人壓力來源量表」及「軍人壓力因應策略量表」。資料分析方法包括臨界比、因素分析、積差相關、Cronbach’s α、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多元迴
歸分析、逐步迴歸分析及典型相關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一、不同性別、年齡、階級、婚姻狀況、軍事教育程度及服務年資之陸軍工
兵部隊成員的壓力來源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年齡、階級、婚姻狀況、軍事教育程度及服務年資之陸軍工
兵部隊成員的壓力因應策略無顯著差異。
三、工兵部隊成員的壓力來源可預測壓力因應策略,其預測力為100%。
四、工兵部隊成員的壓力來源可解釋壓力因應策略,其途徑為:「由社會支
持及工作環境等面向的壓力來源影響到尋求支持及問題解決等面向的
壓力因應策略」。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改善工兵部隊成員壓力來源之建議,做為國防部及未來研究方向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background variables (gender, age, class, marital status, status, military education and years of service), sources of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Sampling from the Taiwan southern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three hundred soldiers were voluntarily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18 people from Ministry group, 35 people from battalion of Ministry group, 35 people from water-supply-battalion, 106 people from a worker-battalion and 106 people from bridge-operate-battalion,). There are two research tools in this study; one is “military sources of stress scale” and the other one is “coping strategies scale military pressure”.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are including critical ratio, factor analysi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lpha, MANOVA,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tepwise regression,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
1.Ther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sources of stress and
 background variables.
2.There was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coping strategies and
 background variables.
3.The sources of stress can predict coping strategies and the prediction
 variance measured force is 100%.
4.The sources of stress can explain coping strategies which route is though
 the two factors of work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upport to explain the
 support see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reduce stress sources could promote life quality which could be th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and the Ministry of Defense.

目 錄 誌謝…………………………………………………………………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表次…………………………………………………………………vii 圖次…………………………………………………………………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名詞釋義…………………………………………………………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壓力之相關研究與理論 …………………………………………7 第二節 壓力因應策略探討………………………………………………24 第三節 陸軍工兵部隊壓力來源與國軍現行的壓力因應策略…………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38 第四節 實施程序…………………………………………………………50 第五節 資料處理…………………………………………………………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背景變項與壓力來源……………………………………………55 第二節 背景變項與壓力因應策略………………………………………66 第三節 壓力來源與壓力因應策略………………………………………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77 第二節 建議………………………………………………………………82 參考文獻 ………………………………………………………………………86 附錄一 …………………………………………………………………………95 附錄二 …………………………………………………………………………99 表 次 表2-1 壓力之定義 ……………………………………………………………8 表2-2 國內外各研究者對壓力因應的定義…………………………………24 表3-1 研究樣本人數分配表…………………………………………………36 表3-2 研究樣本背景特性分析表 ……………………………………………37 表3-3 軍人壓力源量表-項目分析結果………………………………………40 表3-4 軍人壓力源量表-因素分析結果………………………………………42 表3-5 軍人壓力源量表-信度分析……………………………………………43 表3-6 軍人壓力因應策略量表-項目分析結果………………………………45 表3-7 軍人壓力因應策略量表-因素分析結果………………………………47 表3-8 軍人壓力因應策略量表-信度分析……………………………………49 表4-1 不同性別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55 表4-2 不同性別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56 表4-3 不同年齡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57 表4-4 不同年齡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58 表4-5 不同階級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59 表4-6 不同階級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59 表4-7 不同婚姻狀況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61 表4-8 不同婚姻狀況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61 表4-9 不同軍事教育程度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62 表4-10 不同軍事教育程度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63 表4-11 不同服務年資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64 表4-12 不同服務年資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結 ………………………………………………………………65 表4-13 不同性別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因應策略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66 表4-14 不同年齡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因應策略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67 表4-15 不同階級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因應策略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68 表4-16 不同婚姻狀況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因應策略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69 表4-17 不同軍事教育程度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因應策略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69 表4-18 不同服務年資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因應策略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70 表4-19 陸軍工兵部隊成員壓力來源對壓力因應策略之多元迴歸分析分析結果 ……………………………………………………………………71 表4-20 陸軍工兵部隊成員壓力來源變項預測壓力因應策略之逐步迴歸分析結果 …………………………………………………………………72 表4-21 陸軍工兵部隊成員壓力來源變項預測壓力因應策略典型相關分析結果(N=295) …………………………………………………………73 表4-22 陸軍工兵部隊成員壓力來源與壓力因應策略典型相關之因素結構 ……………………………………………………………………74 表4-23 陸軍工兵部隊成員壓力來源與壓力因應策略典型相關之加權值…75 圖 次 圖2-1 Selye壓力反應之GAS理論 …………………………………………12 圖2-2 Robbins壓力模式 ………………………………………………………17 圖3-1 研究架構圖 ……………………………………………………………35 圖3-2 實施程序圖 ……………………………………………………………51 圖4-1 壓力來源影響壓力因應策略徑路 ……………………………………76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陸軍(2011)。工兵的沿革【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army. mnd.gov.tw/Publish.aspx?cnid=1814&p=48164&Level=2
田蘊祥(2002)。公務人員工作壓力之世代差異研究:以考試院部會機關為
例。私立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吉郡(2005)。空軍志願役人員工作壓力、休閒活動需求及其參與關係之
探討─以空軍官校為例。私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
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孝永(2004)。國軍人員激勵偏好及工作滿意度之探討-以空軍後勤指揮
部為例。私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宗立(1996)。國中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教學報,
8,99-131。
何雪貞(2002)。國立大學人事人員角色知覺、角色壓力與壓力反應之研
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勝彰(2003)。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退休態度之研究。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沈銘仁(2004)。政府部門會計人員工作壓力之研究-以國軍主財單位為
例。國防大學國防財務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文欽(2004)。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立曼(2000)。戶政人員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玉隆(2006)。馬祖南竿地區基層志願軍官工作壓力之來源及因應策略
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林純文(1996)。國民小學組織氣候、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施淑芬(1990)。大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卓淑玲、邱發忠(1999)。士兵生活適應問題、因應策略及相關變項關係之
初探。復興崗學報,68,165-202。
周淑萍(1994)。銀行從業人員個人屬性、工作特性、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靈宏(1992)。組織行為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胡正申(2004)。軍事社會科學專題研究-九十三年專題研究彙編。台北市︰
政治作戰學校。
許文耀(2000)。921地震災區學生的因應型態與心理症狀的關係。中華心理衛
生學刊,13,35-59。
孫敏華(1995)。軍中生活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8(2),59-72。
孫敏華、許如亭(2002)。軍事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國防部(2009)。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市:作者。
陸軍總部(1998)。陸軍心理輔導實務作法彙編。桃園市:作者。
陳盈成(2000)。以分紅入股滿意度、工作投入、工作滿意度、工作壓力與
離職債向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市。
莊媜夙(1999)。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投入之關連性研究-以資訊
從業人員為例。私立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市。
黃義良(1999)。國小兼任行政工作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調適方式之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郭碧吟(1989)。國民小學教學方法新論。台中市:台中師專。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郭騰淵(1991)。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程一民(199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
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1997)。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出版社。
張惠蓉(2000)。購併後存續與消滅公司員工對工作壓力知覺與組織承諾差異
性之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市。
葉龍源(1998)。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麗琪(2000)。國中與高中學校氣氛、導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趙紀強(2005)。國軍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憲兵隊基
層幹部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東市。
鄧柑謀(1991)。國中訓輔人員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雪貞(2003)。國民中學校長工作壓力與其因應策略。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
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忠達(2005)。軍事社會科學的功能與運用(下)。台北市︰政治作戰學
校。
藍建國(2000)。組織氣候與自願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戶政機關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繆敏志(1994)。工作壓力之理論基礎與模式及其管理方法。中國行政,
53,22。
鄭國祥(2007)。志願役空軍地勤軍(士)官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賴姿如(2004)。新兵役男壓力與憂鬱症狀及其因應行為之探討。國防大學國
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韓繼成(2002)。國民中學訓導人員角色壓力、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的關係
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市。
蕭淑貞(1995)。護理人員面對病患家屬時的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探討。中
華衛誌,14(5),417-425。
鐘 堅(2000)。從國軍文化看空軍再造。國防政策評論,3(2),250-
263。
二、英文部分
Aldwin, C. M. (1994). Stress, coping, and development: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New York:Guilford .
Altmaier, E. A. (1995). Linking stress experiences with
coping resources and respons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2(3), 304-306.
Billings, A. G., & Mooszya, R. H. (1984). “Coping, stress
and social resources among adults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4), 877-891.
Blau, P. M. (1981).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York:J. Wiley.
Burke, R. J. (1994). Stressful events, work-family
conflict, copying, psychological burnout, and well-
being among police officers.Psychological Reports, 75,
787-800.
Carver, C. S., Scheier M. E., & Weintraub J. K. (1989).
Assessing coping strategies:A theoretically based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2), 267-283.
Cohen , S., Evans, G., Stokols, D., & Krantz, D. S. (1986).
Behavior,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stress. New York:
Plenum.
Compas, B. E., Ey, S., & Grant, K. E. (1993). Taxonomy,
assessment, and diagnosis of depression during
adolesc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4(2), 323-344.
Cooper, C. L., Sloan, S. J. & Williams, S. (1988).
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 management guide.Windsor:
NFER-Nelson.
Folkman, S., & Lazarus, R. S. (1988). Coping as Mediator of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3), 466-571.
Gmelch, W. H. (1982). Beyond stress to effect manage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Holmes, T.; & Rahe, R. (1967).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1,
213-18.
Ivancevich, J. M., & Matteson, M. T. (1980). 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New York: Scott,
Foresman.
Jones, J., & Fletcher, B. (1996). Taking work home: A study
of daily Fluctuations in work stressors, effects on
moods and impacts on marital artner.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69,89-107.
Kramer, B. J. (1993). Expanding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caregivercoping: The importance of relationship –
focused coping strategies. Family Relations, 42, 383-
391.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 of adjust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Lazarus, R. S., Launier, R. (Eds.) (1978). Stress-related
transactions between Person and environment. New York:
Plenum.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Martin, T. N., & Schermentharm, J. R. (1983). Work and non
work influence on health: A research agenda using
inability to leave as a critical variabl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3, 8(4), 650-659.
McGrath, J. S. (1976). Stress and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al. In M. D. Dunnette(Ed.),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pp. 1358-
1375). Chicago: Rand McNally.
Newcomb, A. F., Bukowski, W. M., & Pattee, L. (1993).
Children’ peer relations:Ameta-analytic review of
popular, rejected, neglected, controversial, and
average sociometric statu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1), 99-128.
Robbins, S. P. (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Graw-Hill.
Selye, H. (1976). The stress of life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Selye, H. (1983). The stress concep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C. L. Cooper
(Ed.), Stress research: Issues for the eighti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Weiten, E. W. (1986). Psychology applied to modern life
(2nd ed.). CA: Brooks & Cole.
Wills, T. A., & Shiffman, S. (1985). Coping and substance
us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In S. Shiffman & T. A.
Wills (Eds.), Coping and substance use(pp. 3-24).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