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美貞 |
---|---|
論文名稱: |
圖書館故事媽媽之默會知識傳承與分享研究 Library Storytellers’ Tacit Knowledge:Transmission and Sharing |
指導教授: | 吳美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2 |
中文關鍵詞: | 圖書館故事媽媽 、默會知識 、故事媽媽默會知識 、默會知識傳承 、默會知識分享 |
英文關鍵詞: | Library storytellers, Tacit knowledge, Tacit knowledge of library storytellers, Transmission and sharing of tacit knowledg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5 下載:1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希望透過了解圖書館故事媽媽在說故事中過程的經驗、學習、技巧如何展現那些之默會知識傳承與分享,更希望研究中能回答以下三個研究問題:故事媽媽對默會知識的認知?故事媽媽默會知識的傳承與分享方法為何?故事媽媽默會知識傳承與分享的特性為何?
透過上述三項研究問題希望達成以下目的:一、了解默會知識如何透過做中學;二、說故事的默會知識如何傳承與分享;三、建立一套故事媽媽知識傳承的方法,以利培訓活動的規劃。
透過上述三項研究問題希望達成以下目的:一、了解默會知識如何透過做中學;二、說故事的默會知識如何傳承與分享;三、建立一套故事媽媽知識傳承的方法,以利培訓活動的規劃。
本研究選擇較能符合研究目的之質性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行資料之蒐集,研究對象對九位故事媽媽進行訪談,受訪者大都為女性在年齡層為30歲以上,在學歷上高中職、大專。職業大都為家庭主婦及公教職,全部皆在圖書館當過故事媽媽長達五年以上,訪談以故事媽媽說故事的技巧與方法,達到經驗傳承與分享的目的。
研究結果顯示故事媽媽對默會知識的認知為不停進修、遇到困難絕不輕言放棄、永續成長做個快樂的故事媽媽、引導孩子享受閱讀樂趣外、也激發親子共讀將故事融入於日常生活中。故事媽媽默會知識的傳承與分享方法,在實際說故事透過觀摩、模彷、學習、經驗累積、與同儕故事媽媽討論分享經驗等方式來逐漸學習而成,培養默會知識便是要大量閱讀,透過文字整理自己的思維,不斷的磨合與進化,增進自己的思考,產出自己的東西,成為故事媽媽的達人。本研究的建議是推展故事媽媽師徒制傳承機制、辦理故事媽媽說故事觀摩會、拍攝故事媽媽成果紀錄片建立故事資料庫,提供圖書館故事媽媽說故事的方法和技巧之參考。
Participating in storytelling activities expands a child’s vision and thinking processes and serves as a bridge to the larger world of reading. Children who frequently listen to and are involved in discussion with the storytelling cultivate their reading interests by participating in storytelling. Thus, storytelling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developing a child’s interest and reading skills. The pleasure of reading and reading habits have been invisibly cultivated for children who frequently participate in storytelling activities. As a result, library storytelling groups have vigorously spread. The storytellers become the soul in storytelling activities. This study asked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are storytellers’ cognitions of tacit knowledge, (2) what are the methods of tacit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sharing, and (3)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cit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sharing? By understanding how storytellers gained experience and skills during storytelling, the study aimed to understand how tacit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sharing occurred during storytelling.
This study collected data using in-depth interviews. Nine story tellers with ages over 30 years and education level above senior high school were interviewed. Their professions included housewives, government employees and teachers. They have all worked as library storytellers for more than 5 years. The interviews focused on storytelling methods and skills and the experiences of transmission and shar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gnition of tacit knowledge for library storytellers included fostering diverse learning, never easily giving up when encountering difficulties, being a happy storyteller, guiding children to the joys of reading, both by themselves and parental co-reading, and integrating stories into daily life. Transmission and methods of sharing of tacit knowledge for library storytellers included observing, simulation, accumulating experience and discussing and sharing of experience with peers.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cultivation of tacit knowledge requires a large amount of reading, proper preparation by going through the text, continual adaption and evolution, enhancing personal thinking, developing one’s production, and being a skilled storyteller. Final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promoting the following for library storytellers: (1) establish mechanism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mentoring, (2) conduct storytelling workshops for storytelling simulation, and (3)produce documentary films of the successful stories of library storytellers which might include a film database to provide documentation of the methods and skills used by library storytellers.
參考文獻
中文
Aristotle(2003)。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Daniel, P.(2001)。閱讀的十個幸福。(里維譯)。臺北市:高寶。
Holtshouse, D.(2003)。知識優勢。(林宣瑄譯)。臺北市:遠流。
Lois, W.(2005)。讀者劇場RT如何教。(陳晏戎譯)。臺北市:東西圖書。
Nonaka, I., & Takeuchi H.(1997)。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楊子江、王美音合譯)。臺北市:遠流。
Nonako, I., & Takeuchi, H. (2004)。企業創新的螺旋。(胡瑋珊譯)。臺北市:聯經。
Polanyi, M.(2004)。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許澤民譯)。臺北市:商周。
Polya, G.(2006)。怎樣解題。(蔡坤憲譯)。臺北市:天下。
Zusak, M.(2007)。偷書賊。(呂玉嬋譯)。臺北縣:木馬。
子魚 (2007)。說演故事空手道。臺北市:天衛。
方素素(2001)。高人一等的說故事家--嚴歌苓。出版情報,160,36-37。
王振鵠(2003)。在王振鵠教授七秩榮慶祝壽論文集編輯小組編。當代圖書館事業論集-慶祝王振鵠教授七秩榮慶論文集。臺北市:正中。
王麗玲(2006)。一位家庭主婦參與故事媽媽團體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所,花蓮市。
白碧華(2007)。偶來說故事。臺北市:菁品文化。
白碧華(2008)。大聲說故事。臺北市:菁品文化。
吳雨潔(2006)。讀輔導機制的整合--「貓頭鷹故事媽媽」工作坊。教師之友,47(4),81-90。
吳英長(2007)。兒童文學與閱讀教學。臺東市:吳英長老師紀念文集編委會。
李世英(2006)。故事團體成員家庭互動轉化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所,臺北市。
李明傑(1998)。從臺中市立文化中心兒童室--談大姐姐說故事對兒童的影響。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6(1),96-100。
汪培珽(2006)。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臺北市:時報文化。
阮明淑 (2008)。利用模式語言表達獨立紀錄製作之默會知識研究。圖書資訊學刊,6(1/2),57-82。
周俊良(1995)。故事兒童哲學。在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編,1995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編集,愛在閱讀裡:故事志工閱讀推廣手冊(頁59-60)。臺北市:編者。
周慶華(2002)。故事學。臺北市:五南。
林文寶(2002)。少兒文學天地寬。臺北市:九歌。
林宏聰(2006)。「新聞之錨或新聞花瓶?」:一群臺灣電視新聞主播專業知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臺北市。
林志翰(2004)。電視棒球球評之資訊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臺北市。
林幸華、吳庭瑜(2001)。知識管理活動中默會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方法。明新學報,26,57-66。
林怡心(2002)。公共圖書館推行說故事活動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圖書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研究所,臺北縣。
林敏宜(2003)。臺灣民間故事中正義的面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臺東市。
林雅婷(2009)。時尚雜誌編輯議題設定之默會知識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臺北市。
林楹良(2008)。國小自然科輔導教師與實習學生默會知識的分享。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林儀芳(2007)。影評人之默會知識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臺北市。
侯秋玲(2008)。故事的提問討論與思考啟發。北縣教育,64,56-59。
洪明(2003)。內隱知識理論及其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意義。中國教育學刊,2003(2),57-59。
洪堯群(1999)。故事講述與討論對幼兒助人意願與利社會道德推理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洪曉菁 (2000)。說故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臺東市。
洪蘭、曾志朗(2006)。見人見智。臺北市:天下。
郁振華(2003)。從表達問題看默會知識。哲學研究,5,51-57。
夏道維(2006)。組織及個人因素對公部門人員知識分享行為影響之實證分析。考銓季刊,48,125-148。
孫鳳吟(2004)。故事媽媽的社會支持之探究—以高雄縣中崙社區快樂故事劇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徐月梅(2006)。國中小學圖書資訊教學環境以臺北市為例。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92,248-254。
翁士恆(1979)。說故事治療:如何說一個有效的故事。學生輔導通訊,68,48-53。
翁俊發(2006)。製作地方味:南投松柏坑茶區烏龍茶製作技術的變遷。中國飲食文化,2(2),73-120。
國際百科資料庫(2010)。說故事的優點。上網日期2010年7月19日,檢自:http://www.dialog.com.tw/index.php。
常雅珍 (2007)。幼保系學生說故事學習歷程與發展之研究—以兩個故事班級為例。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5,133-156。
張允中(2002)。做一個人見人愛的說故事高手。臺北市:宇河文化。
張文強(1999)。報社組織知識儲存與分享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文學研究所,臺北市。
張哲瑋 (2008)。獨立紀錄片工作者之默會知識研究-以製片流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臺北市。
張碧如 (2002)。插嘴法與兒童哲學思考以一次說故事的經驗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44,65-71。
張碧如 (2005)。家庭主婦參與團體之心路-歷程以花蓮故事媽媽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6(2),113-140。
張曉華(2008)。兒童劇場的賞析教學。教師天地,153,22-28。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枕邊書。臺北市:學富文化。
許杏如(2005)。故事媽媽的生活經驗-以「雲林故事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郭秀豔(2006)。內隱學習的特徵。上網日期2010年7月10日,檢自:http://www.pep.com.cn/200406/ca470482.htm。
郭麗玲 (1999)。說故事種籽培訓專業課程設計與檢討。社教雙月刊,94,49-56。
陳佳香 (2006)。水產研究人員默會知識分享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明鎮、楊蘭映(2006)。教職場域中的國小教師默會知識分享與傳遞研究---以苗栗縣某所國民小學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為例。教育社會學通訊,69:20-37。
陳品涵、阮明淑 (2008)。說故事對組織記憶影響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5(4),461-482。
陳珮甄(2004)。國民小學說故事義工團體之研究─以花蓮故事媽媽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花蓮市。
陳淑琦(1992)。說故事的技巧。臺北市:時報。
陳鴻銘 (2002)。從故事中學習哲學─故事媽媽不只是故事媽媽。新講臺九年一貫國小版,10,23-26。
陳鴻銘 (2005)。故事裡的智慧火花。文化生活,8(1),8-10。
陳鴻銘(2003)。故事媽媽不只是故事媽媽。在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編。2003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編集,愛在閱讀裡:故事志工閱讀推廣手冊(頁66-71)。臺北市:編者。
彭桂香 (2000)。說故事人與說故事活動研究─以「東師實小故事媽媽團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臺東市。
曾淑賢 (2001)。臺北市立圖書館與溫哥華公共圖書館交流紀聞。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9(2),76-94。
曾淑賢 (2003)。公共圖書館之人力資源發展-以臺北市立圖書館員工與志工教育訓練為例。書苑季刊,55,1-21。
黃佳琪(2007)。故事志工對兒童之啟發:以臺中故事協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臺中市。
黃惠如(2004)。幫孩子踏出閱讀的第一步作一個成功的說故事者。國教天地,158,63-68。
楊茂秀(2004)。走出家庭發展敘事文化。書香遠傳,8,24-27。
楊蘭映(2006)。教師學習教學中默會知識之初探。教育社會學通訊,73,26-38。
葉乃靜 (2001)。論知識管理中的默會知識。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季刊,3(7),83-92。
葉乃靜、賴鼎銘(2002)。由「人骨拼圖」電影看犯罪現場辨識專家的知識應用。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 9(2),頁51-58
圖書館與資訊科學百科全書(2010)。說故事(storytelling)的定義。上網日期2010年7月19日,檢自:
http://www2.ndap.org.tw/newsletter06/news/read_news.php?nid=27。
趙淑雲(2003)。運用說故事活動推動兒童閱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臺東市。
劉淑芬 (2005)。職場中個人默會工作知識分享之前導研究。環球技術學院科技人文學刊,1,29-48。
劉淑芬(2003)。企業員工默會知識分享之省思。產業論壇,5(1),47-64
劉嘉哲(2007)。業務工作好手核心能耐之初探:以默會知識撫助意識的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劉藹華(1975)。怎樣講故事。中國圖書出版學會會報,27,40-42。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尚志(1989)。兒童故事原理。臺北市:五南。
蔡金田(2004)。國民中小學校長默會知識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初等教育學刊,18,99-127。
蔡美玉 (2001)。高齡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蔡淑媖 (2001)。從聽故事到閱讀。臺北市:富春文化。
蔡淑媖(2004)。從推廣閱讀到籌設民間兒童圖書館--臺灣媽媽的韌性與動力。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2(1),66-75。
蔡淑媖(2005)。從讀書會到故事媽媽。文化生活,8(1),33-37。
蔡麗芳(1998)。說故事在兒童諮商中的應用。輔導季刊,34(3),33-39。
蔡麗莉(2004)。小提琴製作技術的經驗知識傳承與分享。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臺北市。
鄭伊琇(2005)。電視製作團隊師徒學習模式演變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臺北市。
鄭雪玫(1986)。兒童閱讀興趣的探討。圖書館學刊,15,18-21。
鄭雪玫(1995)。兒童圖書館的經營與管理。兒童圖書館服務研討會論著集。臺北市:臺北市立圖書館。
盧彥芬 (2004)。故事媽媽照鏡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臺東市。
賴鼎銘、葉乃靜(2007)。默會知識研究。臺北市:文華圖書。
鍾家瑄(1992)。說故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臺北市。
鍾瑞芬(2008)。團體討論~故事媽媽經驗分享,愛智讀書會會議紀錄。
鍾麗文(2003)。聽故事學英語。國教輔導,42(5),36-39。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市:巨流。
羅明華(2001)。故事在兒童諮商中的應用。輔導季刊,37(1),39-45。
饒梅芳(2004)。臺灣地區鄉鎮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臺北市。
英文
Albrechtsen, H., & Pejtersen, A. M. (2003). Cognitive work analysis and work centered design of classification schemes. Knowledge Organization, 30(3/4), 213.
Busch, P. (2008). Tacit 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Hershey, PA.: IGI Pub.
Carpenter, H. and Mari P., (1995)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Children’s Literature,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stillo, J. (2002). A note on the concept of tacit knowled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 11, 46-57.
Damasco, I. T. (2008). A survey of cataloger perspectives on practicum experiences. Cataloging & Classification Quarterly, 45(4), 43-64.
Dastgerdi, A. F. (2009). Librarians’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knowledge: Consideration of skill, methods, and tools. Library Philosophy & Practice Special Issue. 2009, 1-7.
Davenport, T.H., & Prusak, L. (1998), 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Eraut, M. (2000). Non-formal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 in professional work.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0, 113-136
Glazier, J. D., & Powell, R. R. (1992).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nglewood. Colo. : Libraries Unlimited.
Haron, H., & Alias, R. A. (2006). Tacit knowledge manifestations in an institute of higher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ostgraduate Annual Research Seminar 2006(PARS 2006).
Hedesstrom, T., & Whitley, E. A. (2000). What is meant by tacit knowledge? 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hape of ac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8(6), 811-829.
Howells, J. (1996). Tacit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8(2), 92-106.
Mellon, C. A. (1990). Naturalistic inquiry for library scienc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for research,evaluation, and teaching. Chapter 1. New York : Greenwood Press.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Chicag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lanyi, M.(1962).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eber, A. S. (1993). Implicit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 An Essay on the cognitive unconsciou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 & Wagner, R. K. (2006). Tacit knowledge: An unspoken key to managerial success.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1(1), 5-13.
Taylor, H. (2007).Tacit knowledge:Conceptualizations and operationaliz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3(3), 60-73.
Tschannen-Moran, M., & Nestor-Baker, N. (2004). The tacit knowledge of productive sholars in education.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6(7), 1484-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