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意翎
CHANG, YI-LING
論文名稱: 張霄亭先生與我國視聽教育發展
CHANG, SHEAU-T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udio-Visual Education in Taiwan
指導教授: 方永泉
Fang, Yung-Chuan
陳琦媛
Chen, Chi-Y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3
中文關鍵詞: 視聽教育教育科技教學科技生命史張霄亭
英文關鍵詞: audio-visu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struction technology, life history, CHANG, SHEAU-TING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107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5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張霄亭先生之生命歷程,藉此瞭解臺灣視聽教育演進過程,以期呈發展之全貌。研究以口述訪談、相關文獻、期刊、地方誌、照片等資料整理探討。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方法與步驟、文獻回顧。第二章介紹張霄亭先生生平,以瞭解其與視聽教育接觸之狀況。第三章從各文獻史料中以及張霄亭先生口述訪談中取得材料,分期論述視聽教育發展與張霄亭先生學術思想之演進關係。第四章為張霄亭先生推動視聽教育之實務工作,藉以瞭解推動視聽教育有關工作之概況。第五章為結論,為本研究作一總結並提出未來研究建議。
    研究發現臺灣視聽教育融入了傳播理論與教學理論、科技技術以及政府政策發展。分析視聽教育發展情形,可統整出有兩主軸,一為教學方法之革新,二為教學媒材之使用,由此可知其與課程教學有相互發凡之處。
    本研究並確認張霄亭先生擔任視聽教育館館長、華視教學部主任,講授視聽教育課程以及領導視聽教育學會與基金會,於社會、學校視聽教育學術與實務的發展,厥功至偉。
    本研究於探討張霄亭先生與視聽教育發展後,建議未來研究可著力於其他對視聽教育發展有所貢獻者,進行類似研究,並為該領域留下更充實的歷史記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CHANG, SHEAU-TING's life course and thereby to understand and present a full view of how audiovisual education has evolved in Taiwan.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oral interviews, relevant literature, journals, local chronicles, photographs, and other materials.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research purposes, methods and steps,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CHANG, SHEAU-TING's lif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is work with audio-visual education. Chapter three obtains materials from various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oral interviews with Mr. SHEAU-TING, and discusses in stag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audiovisual edu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CHANG, SHEAU-TING’s academic thought. Chapter IV is Mr. CHANG, SHEAU-TING's practical work in promoting audio-visual education, through which we understand the promotion of audio-visual education in general.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summarizes this paper and make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aiwan's audio-visual education is integr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teaching theory, technology and government polic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audio-visual education, we can find two main axes: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s and the use of teaching media, from which 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overlaps between audio-visu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Among them, CHANG, SHEAU-TING served as curator of audiovisual education and director of the Chinese Visual Education Department. With his teaching of audiovisu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leadership, Mr. Chang contributed tremendously to the promotion of audiovisual education in society and schools.
    The popularization of audio-visual education has influenc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into a pluralistic form, and the narrative method is no longer the only way. Audio-visual education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lassroom equipm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what it means to teach.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次 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 1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8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9 第二章 張霄亭先生生平 21 第一節 成長背景與求學歷程(1931-1958) 21 第二節 開始視聽教育之工作(1958-1986) 32 第三節 擔任視聽教育館館長至退休(1986迄今) 35 第三章 張霄亭先生視聽教育思想與我國視聽教育發展 37 第一節 我國視聽教育思想發展萌芽期 37 第二節 張霄亭先生與我國視聽教育發展的奠基期之思想 51 第三節 張霄亭先生與我國視聽教育發展的發展期之思想 56 第四節 張霄亭先生與我國視聽教育發展的成熟期之思想 61 第四章 張霄亭先生視聽教育實務工作與我國視聽教育發展 69 第一節 我國視聽教育實務發展概況 69 第二節 張霄亭先生於視聽教育方面之教學工作 93 第三節 張霄亭先生於視聽教育方面之行政工作 98 第四節 張霄亭先生於視聽教育方面之學術服務 102 第五章 結論 10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1 參考文獻 113 附錄 119 後記 153

    壹、中文部分
    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等(譯)(2002)。W. M. Runyan著。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Life histories and psychobiography: explorations in theory and method)。臺北市:遠流。
    方炳林(1973)。淺育教學工程。臺灣教育輔導,23(6),2-6。
    方炎明(1980)。教育工學基礎。載於雷國鼎(主編),教育學(頁168-200)。臺北市:華岡。
    中央電化教育館大事記編寫組(2008)。中央電化教育館大事記(1978-2008)。北京市:中央廣播電視大學。
    王國聰(1998)。我國近六年來視聽教育論文及引用文獻分析之研究:以「教學科技與教學媒體」期刊所刊載之論文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王煥琛(1995)。當代視聽教育改革之新一頁-視聽教育之誕生與發展。視聽教育雙月刊,37(2),1-90。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66-305)。高雄市:麗文。
    北京師大等(合編)(1990)。視聽教育學。臺北市:新學識。
    朱則剛(2000)。教育傳播與科技。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相湘、劉紹唐(主編)(1934)。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臺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
    李祖壽(1980)。教學原理與教法。臺北市:大洋。
    李宗薇(1992)。教學媒體與教育工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文瑞(1992)。視聽教育?教育工學?教學科技?。教學媒體與科技,1,12-19。
    李政賢(譯)(2018)。J. W. Creswell, C. N. Poth著。質性研究的五種取徑(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Approaches)。臺北市:五南。
    何榮桂(2012)。臺灣教育科技的回顧與展望。臺灣教育,674,41-47。
    李龍(2011)。中國教育技術協會20年(上下冊)。北京市:中央廣播電視大學。
    金開鑫(1991)。華視二十年:中華民國六十年-中華民國八十年。臺北市:中華電視臺。
    河南大學校史編寫組(2002)。河南大學校史【Safari】。取自:http://www.chinamaxx.net/showbook?dxNumber=11484421&d=CA2DDD6D108CB758CA3973FBEA75CAA9&fFenleiID=0G40649020
    周慧梅(2013)。民眾教育館與中國社會變遷。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林寶發(2017)。潘枝鴻生命史及其繪畫藝術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南國農(1985)。電化教育學。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南國農(2013)。中國電化教育(教育技術)史。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柯大衛(2018)。運用教育科技改善英語教學實踐之自我探究(博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明(196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視聽教育館一年來工作概況。視聽教育雙月刊,10(4),48-49。
    陳騰祥(1976)。教育工程學的意義與目標。視聽教育雙月刊,14(4),2-5。
    陳淑英(1987)。視聽教育與教育工學。臺北市:文景。
    陳梅生(1992a)。四十年來我國視聽教育的演進。教育資料集刊,17,1-36。
    陳梅生(1992b)。我國視聽教育的演進與發展(上)。教學科技與媒體,1,3-11。
    陳梅生(1992c)。我國視聽教育的演進與發展(下)。教學科技與媒體,2,21-24。
    陳秀鳳等(201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史。臺北市:師大出版中心。
    教育部中華教育電影製片廠(編)(1942)。教育部中華教育電影製片廠概況。【Safari】。取自:http://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CULIB-9900012936/reader
    教育部(1948)。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上海市:商務。
    教育部年鑑編纂委員會(1957)。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年鑑編纂委員會(1974)。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社會教育司(1975)。教育部視聽教育研究小組報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年鑑編纂委員會(1987)。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年鑑編纂委員會(1996)。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年鑑編纂委員會(2006)。第七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86,c1311-1.php?Lang=zh-tw
    國立教育資料館(編)(1991)。全國教育行政機關及全國高中(職)國民中小學推廣實施視聽教育現況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市:作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編)(199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史。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霄亭(1970)。教育展覽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張霄亭(1971)。思想傳播學。臺北市:水牛。
    張霄亭(1976)。教育工學研究:教育工學在教學上的應用。臺北市:大聖。
    張霄亭(1978)。視聽教育。臺北市:華視文化。
    張霄亭(1991)。視聽教育與教學媒體。臺北市:五南。
    張霄亭(1993)。小學視聽教學媒體之運用。臺北市:正中。
    張霄亭等(1994)。專科學校視聽教育人員基本能力分析之研究。臺北市:中國視聽教育學會。
    張霄亭、朱則剛(1998)。教學媒體。臺北市:五南。
    張霄亭(主編)(2002)。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臺北市:學富。
    張意翎、陳琦媛、單文經(2017,11月)。臺灣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前視聽教育的歷史發展(1953~1968)。論文發表於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國立清華大學聯合主辦之「2017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張意翎、汪耀華、單文經(2018,11)。不懈推動視聽教育工作的張霄亭先生。論文發表於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聯合主辦「2018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開封縣誌編纂委員會(1992)。開封縣誌【Safari】。取自:http://img.chinamaxx.net/n/abroad/hwbook/chinamaxx/11719134/1ae476d5d8a3428ba90ff365162d1936/7c10f1a271daa62d89398bec07899bab.shtml?tp=jpabroad&fenlei=&t=1&username=TSD
    單文經(1992)。教學科技的觀念分析。教學科技與媒體,2,32-36。
    曾春榮(2004)。一個教育壓力團體的組織生命史研究-以人本教育基金會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彭佳宣(2004)。「不成長就會被淘汰」一位幼師生命運轉之敘說分析(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傅麗玉(2006)。美援時期臺灣中等科學教育發展(1951-1965)。科學教育學刊,14(3),333-380。
    黃格崇、陳呈容(2013)。發展同步遠距教學之執行策略與應用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3(4),167-174。
    葉至誠、葉立誠(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三版)。臺北市:商鼎數位。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7)。臺灣省教育發展的軌跡:歷任教育廳長向臺灣省議會教育工作報告詞。臺中縣:作者。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6)。臺灣省政府向省議會施政報告:教育部門報告彙編。臺中縣:作者
    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2009)。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上冊:歷史篇、應用篇】。臺北市:學富。
    鄭淑文(2016)。這些館長那些事:科教館一甲子的光陰故事。臺北市:科學教育館。
    鄧君婷(2017)。陳永淘的客家認同之探討:生命史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鄧聆靈(2018)。專業玩家—兩位臺灣戲劇教育學者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劉力瑩(2013)。教學科技融入生物教學:師生對教學科技及課室互動影響之覺察(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劉怡甫(2013)。與全球十萬人作同學:談MOOC現況及其發展。評鑑雙月刊,42,41-44。
    蔡秀照(2015)。一個學校由衰轉盛之組織生命史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臺北市。
    錢昭萍、黃國豪、梁麗珍、李琛瑜、王羽萱(2016)。圖像式媒體融入國文教學對學習之影響-以科技大學藝術設計與非藝術設計學生為例。人文社會學報,12(4),277-304。
    嚴慶潤(1986)。視聽教育怎樣邁開第一步。視聽教育雙月刊,28(3),12-17。

    貳、英文部分
    ITEEA(2005). Technological literacy for all: A rationale and structure for the study of technology. Reston, VA: Reston.
    Saettler, P. (1968). A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New York, NY: McGraw-Hill.
    Saettler, P.(1990).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