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玲雯
Lin, Ling-Wen
論文名稱: 鄉村社區鄰里人力互助健康照顧制度之行動研究—以台北縣雙溪鄉中老年人為對象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System of Health-Care of the Mutual-Help in Rural Community about the Elders in Shuang-shi Shiang, Taipei County
指導教授: 鄭惠美
Jeng, Huey-M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頁
中文關鍵詞: 行動研究鄉村社區老人人力互助志工健康照顧
英文關鍵詞: action research, rural community, elder, mutual-help, volunteers, health-car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0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在民國八十二年九月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後,人口老化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老年人口及其慢性病健康照顧需求的增加,鄉村地區的人口老化現象更嚴重,健康需求是老年人認為其最優先、最重視的,因此本研究旨在瞭解鄰里人力互助健康照顧制度之建立,對鄉村社區中老年人在社區服務參與意願、社區參與的心理需求層次及執行健康生活的影響。
    本研究立意選取台北縣雙溪鄉為研究地區,以五十五歲以上之人口數為研究母群體,以社區志工實際進行社區服務,介入時間為期三個月。共計取得242份完整資料進行量性分析,並收集質性資料,以輔助量性資料之不足。本研究的重要結論如下:
    一、研究對象教育程度不高,喪偶者多,對定期的社區健康服務有強烈需求且對專業人員的依賴程度頗高,但又有將近九成的中老年人表示人力互助制度是可行的、有需要的及期望能夠施行,同時也表示人力互助制度提供之健康服務會增進其健康。
    二、介入後,研究對象健康生活行為有顯著改變;社區服務參與意願以男性的參與意願改變較為顯著;社區參與的心理需求層次有向上提昇的效果。
    三、社區參與的心理需求層次與對人力互助制度之看法並不因社會人口學特徵的不同而有不同,但社區參與的心理需求愈高者愈認為人力互助制度是需要的,且期望能夠實施。
    四、研究對象及社區志工對人力互助制度的建立均有正向的評價,且得到行政單位、民間團體的支持、中老年民眾的肯定及社區人士不斷加入,人力互助制度在雙溪鄉實施的評價良好是可以繼續經營的模式。
    五、分析本研究建立之人力互助健康照顧制度在雙溪鄉進行之情形有下列幾點值得提出:1、介入後發現志工為中老年民眾提供服務的比率有增加的趨勢,有必要加強志工的訓練,提升保健基本能力。2、研究進行過程中面臨最大困難是提供服務者人數不足的問題,介入後期獲得行政單位及民間組織的支持,廣召熱心人士共同參與,對早期志工有鼓舞作用。3、提供服務的社區志工在服務中不斷學習及成長,不但得到民眾的讚美,也對自己從事社區服務更有信心,且也認為這是一個有意義值得繼續推行的制度。4、從介入前後證實人力互助制度的實施對中老年人的健康行為有實質上的助益。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作為其他社區或單位將來推行健康照顧制度之參考。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重要性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待答問題 第四節 研究假說 第五節 名詞界定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區老人的社會參與對及其健康之探討 第二節 影響老人社會參與的相關因素探討 第三節 影響參與之心理需求層次探討 第四節 以行動研究觀點的社區組織發展策略之探討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架構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地區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第四節 主要變項的定義與測量 第五節 研究步驟與過程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人口學特徵與介入前後之狀況 第二節 介入前後研究對象對人力互助制度之看法及改變情形 第三節 社會人口學特徵、社區參與的心理需求層次及對人力互助 制度看法間的關係 第四節 於鄉村社區建立人力互助制度之成效及研究對象對此互助 制度之評價 第五章 重要發現、結論、限制與建議 第一節 重要發現 第二節 結論 第三節 研究限制 第四節 建議

    一、中文部份
    王素敏(1997):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休閒教育取向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麗容(1998):老年婦女的社會支持與身心調適。第二屆「家庭與社會資源分配」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台北縣衛生局(1997):台北縣八十七年度中老年病防治工作計畫書(行政院衛生署保健計畫補助案)。台北縣衛生局。
    甘炳光(1995):社區概念的推行原則。社區發展季刊,69,133。
    成亮(1997):從「社區營造」談高齡化社會-老人長期照護社區化的省思與做法。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老人的社區經營與社區參與(pp.65-77)。台北:師大書苑。
    朱美珍(1995):由人力資源網絡論社區意識的凝聚。社區發展季刊,69,67-74。
    朱瑞玲、揚國樞(1987):台灣民眾的心理需求及其相關因素。台北:中央研究院。
    老五老基金會(1997):五老五寶-規劃豐盛晚年DIY。財團法人老五老基金會印行。
    行政院內政部(1994):台灣地區老人福利機構需求概況調查報告。內政部統計處。
    行政院內政部(1997):中華民國八十五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內政部統計處。
    行政院經建會(1996):中華民國台灣地區84年至125年人口推計。行政院經建會。
    行政院衛生署(1999):國民保健三年計畫草案(民國八十八年至九十年)。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1999):辦理社區健康營造計畫。行政院衛生署保健處。
    行政院衛生署(2000):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公共衛生概況。行政院衛生署編印。
    余玉眉(1993):老人健康促進與預防保健服務之策略於實施。社區發展季刊,64,66-70。
    呂昌明(1985):健康信念與婦女參加子宮頸抹片檢查篩檢活動之研究。衛生教育論文集刊,1,67-75。
    李文祝(1997):台中市南屯區社區老人福利服務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怡娟(1995):如何促進社區民眾參與基層保健服務。社區發展季刊,69,95-100。
    李怡娟(1997):行動研究在護理上的應用。護理研究,5(5),463-467。
    李翠鳳、郭旭崧、陳錫中、陳天順、周碧瑟(1997):金門縣婦女子宮頸癌防癌抹片檢查的影響因素。中華衛誌,16(3),198-210。
    李鍾元(1998):終身教育與老人。社區發展季刊,83,44-47。
    孟玲玲(1999):衛生教育對彰化都市地區國小女教師參與子宮頸抹片檢查意願與行為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季瑋珠、符春美(1992):社區民眾從事體能活動之研究。中華衛誌,11(4),328-340。
    林依瑩(1997):居家老人間歇照護支持性方案-人力時間銀行。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板﹚。
    林宗義(1995):台灣老人的處境與希望:二十一世紀都市的主要課題。老人學學術年鑑,441-449。
    林東龍、范麗娟(1998):高齡志工角色壓力初探。社區發展季刊,83,146-156。
    林玲雯、鄭惠美(2000):台北縣瑞芳鎮吉安社區需求評估。健康教育,84,34-41。
    林振春(1997):社區老人自助團體實驗報告-以台北新龍社區為例。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老人的社區經營與教育參與,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2000):高齡者學習方案。載於林振春著:營造新家園(pp. 238-255),台北:光寶文教。
    林慧貞、許忠正(1999):老人休閒教育需求與模式初探。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高齡者的學習權與社會權﹙pp. 231-247﹚,台北:師大書苑。
    武茂玲(1999):以行動研究法來探討影響台北市北投區泉源里老年人健康檢查行為之相關因素。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詩揚、劉潔心、晏涵文(1999):強化社區組織功能之參與式行動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2,23-47。
    施教裕(1997):當前社會福利服務的重要課題之探討。台灣省政府經建會研考報導季刊,39,41-42。
    洪百薰(1997):社區老人對醫療照顧服務的認知及其需求之探討。台北縣:台灣省公共衛生研究所。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失與陷阱。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翁慧敏(1992):老人人力資源運用與其問題之探討。研考雙月刊,16(5),48-54。
    高淑芬、蕭冰如、蔡秀敏、邱珮怡(2000):老年人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衛生教育。護理雜誌,47(1),13-18。
    張素綺(1995):高雄市楠梓區有參加和沒參加健康檢查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耀嘉(1990):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桂冠圖書。
    許坋妃(1997):高齡者社會參與動機、參與行為及參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老人活動場所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宇嘉(1986):台灣地區人口老化中老人住宅方向之探討。國際老人福利研討會論文。
    陳武雄(1997):推動社會福利現代化之政策規劃與具體做法。社區發展季刊,77,7-12。
    陳秋燕(1999):社區老人參與「社會服務」對其心理社會健康影響之前驅性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區「大同之家」為例。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婉蘭(1993):台灣地區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榮昌(1997):老人狀況調查分析。中國統計通訊,8(10),12-17。
    陳燕禎(1999):社區老人照顧的運作模式。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高齡者的學習權與社會權﹙pp. 109-127﹚。台北:師大書苑。
    曾中明(1993):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志願服務。社區發展季刊,64,94-96。
    曾旭正(1997):讓社區動起來-社區總體營造。載於宜蘭縣立文化中心編:行動資源手冊。宜蘭縣: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曾譯令(1995):偏遠地區與城市地區老人健康狀況之比較。老人學學術年鑑,63-82。
    黃月桂、葉明義、林勤豐(1998):全民健康保險子宮頸抹片檢查之利用度研究。中華衛誌,17(1),18-35。
    黃先傑、李悌愷、黃瑞雄(1992):台灣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日常活動能立即生活依賴性之調查報告。中華民國老年醫學會第四屆學術演講會刊,67-69。
    黃春太(1999):城鄉地區老人的社會支持體系及健康狀況之比較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俊郎(1994):老年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探討。老人教育,5,26-35。
    劉潔心、邱詩揚、晏涵文(1998):社區環境需求、組織運作及其環境行動之現況調查研究-以大安區民輝社區之個案研究經驗為例。公共衛生,25(1),33-47。
    蔡宏進(1989):鄉村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蔡宏進(1996):社區發展中對社區組織的運用。社區發展季刊,75,135-143。
    鄭惠美(1998):北縣學童母親心理需求與家庭簡易醫護常識課程出席率之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18,1-12。
    鄭惠美(2000):以老人會為中心發展鄉村社區健康促進計畫(一)-雙溪鄉老人會會員健康照顧需求調查。台北縣雙溪鄉老人會。
    鄭惠美(2001):應用自我學習策略培養社區志工-以台北縣雙溪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為例。護理雜誌,48(1),43-48。
    盧建宏(1994):臺灣礦域經濟結構變遷之比較研究-以臺北縣瑞芳鎮與雙溪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6):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國雄等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賴秀芬、郭淑珍(1996):行動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之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p. 239-248)。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戴伸峰(1996):老人的生活壓力因應之道-積極社會參與。老人教育,9,50-57。
    謝高橋(1994):老人需求與老人福利措施。社區發展季刊,67,180-189。
    簡淑媛(1996):介入措施對社區老人高血壓防治之成效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雙溪鄉公所(2000):雙溪之美。台北縣雙溪鄉公所發行。
    二、西文部份
    Auluck-Wilson, C. A.(1992). When all the women lift, the mountain will move: Case study of a grassroots women's organization in rural Maharashtra, India.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3/10, 3698.
    Beck, C., & Heacock, P.(1988). Nursing interventions for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3(1), 95-124.
    Buller D., Modiano M. R., De-Zapien J. G., Meister J., Saltzman S., Hunsaker F.(1998). Predictors of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in Mexican American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Journal of Health Care for the Poor and Underserved, 9(1), 76-95.
    Bulmer, M.(1997). The special basis of community care, In J. Bornat et al (eds), Community Care: A Reader, pp.45-52, London: The University.
    Colverson, K. E. (1995). What do women want? Case studies of women's needs for agricultural programming. Convergence, 28(3), 36-44.
    Eardley, A., Elkind, A. & Thompson, R.(1990). Inviting women for cervical screening: what messages do leaflets convey? Health Education Journal, 49(3), 123-128.
    Edginton, C. R., Hanson, C. J. & Edginton, S. R.(1992). (2nd ed.). Leisure programming: Concepts, trend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Iowa: WCB Brown & Benchmark.
    Fisher, E. B. Jr. (1995). The results of COMMIT trial. Am J Public Health, 85, 159-160.
    Flynn, B. C., Rider, M. & Ray, D. W. (1994). Empowering communities: Action research through healthy cities. Health Education Quarterly, 21(3), 395-405.
    Garcia, M. A.(1999).Developing a community through its marketplace: Partnership profile. Grassroots-Development, 22(1), 17-21.
    Green, L. W., Kreuter, M. W.(1999). Health promotion planning: An educational and ecological approach(3rd ed.). PaloAlto: Mayfield Publications.
    Hart, E., and Bond, M. (1995). Action research for health and social care: A guide to practice. Philade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Hayes, J. M.(1999). Respite for caregivers: A community-based model in a rural setting.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25(1), 22-26.
    Holter, I. M. & Schwartz-Barcott, D. (1993). Action research: What is it? How has it been used and How can it be used in nursing? Journal of Advantage Nursing, 18, 298-304.
    Kaplan, S. J., Alsup, R. (1995).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A creative response to AIDS prevention in diverse communities. Convergence, 28(1), 38-56.
    Kelly, M. E.(1997). Social interaction among people with dementia.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23(4), 16-20.
    Mahon, M. J. & Searle, M. S. (1994). Leisure education: Its effect on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65(4), 36-41.
    Maslow, A. H.(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Princeton, N. J.: Van Nostrand.
    Meyer, J. E.(1993). New paradigm research in practice: The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of ac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8, 1066-1072.
    Minkler, M. (1996). Improving health through community organization. In K. Glanz, F. M. Lewis, & B. K. Rimer(2nd. Eds.),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pp.241-269).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ontgomery K.(1993). The Harvard alcohol project: promoting the designated driver on television. In Backer TE, Rogers EM (eds.), Organization Aspects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Campaigns: What Works. Newbury Park, CA, Sage.
    Murrary, D. M. (1995). Design and analysis of community trials: Lessons from the Minnesota heart health program. Am J Epidemiol, 142, 569-575.
    Murrary, H. A.(1983).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A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fifth men of college 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man, D. & Reed, D. (1998). Religion and mortality among the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8(10), 1469-1476.
    Rains, J. W. & Ray, D.W.(1995).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for community health promotion. Public Health Nursing, 12(4), 256-261.
    Rider, M. & Flynn, B. C.(1993). Indiana. In Ashton, J.(3rd ed.). Healthy cities. (pp.195-206). Bu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Ross, M. G. (1967). Community organization: Theory, principal and practice. New York: Harper & Row.
    Rowe, J. W., Kahn, R. L.(1997). Successful aging. The Gerontologist, 37(4), 433-440.
    Russell, R. V.(1990). Recre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old age: A casual of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9(1), 77-90.
    Schroeder, K. (1997).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in a traditional academic setting: Lesson from the Canada-Asia partnership. Convergence, 30(4), 41-49.
    Stevens, E. S.(1991). Toward satisfaction and retention of senior volunte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16(3/4), 33-41.
    Stringer, E. T.(1996). Action research: 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 London: Sage.
    Travers, K. D. (1997). Reducing inequities through participatory research and community empowerment.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 24(3), 344-356.
    Trettin, L., & Musham, C.(2000):Using focus groups to design a community health program: What roles should volunteers play? Journal of Health Care for the Poor and Underserved, 11(4), 444-455.
    Wallack, L(1990). Mass communi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In Rice RE, Atkin CE (eds.):Public Communication Campaigns(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Wals, A. E. & Alblas, A. H. (1997). School-bas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 case stud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3(3), 153-167.
    Webb, C.(1989). Action research: philosophy, method and personal experience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4(5), 403-410.
    Webb, C.(1990). Partners in research. Nursing Times, 86(32), 40-44.
    Whyte, W. F.(1991).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Newbury Park: Sag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