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詩慧
Chen,Shih-hui
論文名稱: 新竹玻璃工業空間組織之轉化
The Changing Spatial Structure of Glass Industry in HSINCHU
指導教授: 徐進鈺
Hsu, Jinn-Yu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9
中文關鍵詞: 新竹玻璃空間組織專屬代工認知區隔的學習區域
英文關鍵詞: Hsinchu Glass, Spatial Structure, Specially Belonging to Subcontract, Learning Region of Perceptional Segment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基於對地方-產業-文化的關注,思索即使玻璃工業是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但新竹玻璃在全台的工作場聚集優勢並未消逝。究竟新竹玻璃具有何種生產體系的特質、又新竹這地方具有什麼地方特色,在產業-地方互動下,形塑特殊的地方產業文化,讓供給面的運作能在消費市場利基不佳的情況,新竹玻璃在台灣仍佔要角。
    故本文以「空間組織」為主軸(含括聚集區位、聚集型態和社會關係),期以論述玻璃工業地域和社會組織型態的關係,包括其生產體系特質和形塑空間組織轉化的因素、以及目前的轉化向度,並書寫新竹當前的玻璃產業發展是否潛藏隱憂。
    從田野調查中發現:新竹玻璃工業的發展可劃分為五個時期(啟蒙期-茁壯期-擴散期-轉化期-產業文化期),五階段的劃分準繩,是以產品類型為前提,再思索生產體系、消費市場、地方制度是否有重大轉折,以作為劃分的破折點。再則,探究新竹玻璃目前的生產體系,發現是八種型態的生產鍊;多元的產品世界;專屬代工團的分工體制;技術擴散因組織運作的偏頗,致使廠商有知與不知的差異;玻工館的設置是新竹玻璃產業,在產業文化期後的重要導引者。
    而使新竹玻璃工業空間組織轉化,未消逝在不利消費市場的機制,是制度體系的鑲嵌、業者經營管理的因應。最後歸納目前空間組織轉化的向度,是同質化的玻璃產業經驗和認知上區隔的學習區域。而這體現具備彈性專業化、垂直分工生產特質且空間聚集的地方產業,即便是向心式的產業社群型態、轉包分工的空間拓展,但卻因組織介入方式的偏頗,呈現認知上區隔的學習區域,未能有效觸動產業新知的運用和學習。
    本研究認為地方產業發展窘境的跳脫,並非僅以生產成本高低審視產業外移,或以觀光化刺激產業利基,關鍵在於產業的生產體系特質、組織運作特色,和地方氛圍對產業集體次序、產品價值形塑張力的詮釋,以玆證明在全球化效益並非澤被各產業的前提,地方氛圍和產品特性是影響新竹玻璃工業空間組織轉化的要素。
    再則,新竹玻璃是區隔化學習區域而之所以未閉鎖其中,是因為新竹玻璃這多元化的生產鍊各自有創新之道,即使公部門的新知是偏頗的擴散,本身又受專屬代工團體制的束縛,但仍在採購、製程、培訓和行銷上更有一套,只是如今在推動藝術化政策的前提,產生專業技術潛藏的隱憂。
    其實,地方產業的發展包含各種因素、機構和活動實踐的互動關係,也是對地方產業的一種思考模式。至於,地方產業的未來發展和政策選擇之間如何有效統理,那就要體現地方氛圍和產品特質,以達地方-產業-文化的彰顯。
    若往後新竹玻璃的空間組織轉化,仍一味朝向藝術化,遺漏理化學儀器玻璃製作的地方特色,削弱玻璃產品特質和地方氛圍,是不利於全球在地化的競爭型態。

    Although the Glass Industry is in the absolutely inferior position, Hsinchu Glass Industry still has the advantages of agglomeration. Therefore, the research aims to tackl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roduction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f Hsinchu Glass Industry, and the place feature of Hsinchu.
    Us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as the nucleus, the research prov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sinchu Glass Industry District and the style of Hsinchu social organization. That inclu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tion system and the changing elements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changing direction now. Finally, the research proves the dangerous phenomenon of Hsinchu Glass Industry at presen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gained from the research.
    Hsinchu Glass Industry is divided into five periods, including the enlightening period--- the healthy and strong period--- the diffusing period--- the industrial culture period. Besides, each period ha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tion system.
    The production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f Hsinchu Glass Industry includes eight kinds of production, the products world, the phenomenon of specially belonging to subcontract, the bias technology-spread of organization-opera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Hsinchu Municipal Glass Museum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uture.
    With the developing of disadvantage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Hsinchu Glass Industry keeps the advantages of agglomeration, that is because the institution embedded and exactly decisions of factory owners.
    Recently, the changing directions of Hsinchu Glass Industry are two aspects. One is the homogenization experience of factory owners and workers. The other is the phenomenon of learning region with perceptional segmentation.
    The research proves the leaving embarrassment of place industry, not only considering the cost of production, or the style of tour-develop. The key point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y, the feature of organization-operated,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lace milieu and the nature of industry.
    Key words: Hsinchu Glass, Spatial Structure, Specially Belonging to Subcontract, Learning Regional of Perceptional Segmentation.

    章節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和目的------------1 1.1.1地方-產業-文化研究的動機 1.1.2本文所探討的概要問題 第二節、相關文獻的回顧------3 1.2.1地方產業空間聚集的寫作意義 1.2.2經濟地理學討論地方產業的空間聚集形塑 1.2.2-1新竹玻璃工業和彈性專業化 1.2.2-2新竹玻璃工業和工業地域 1.2.2-3新竹玻璃工業和生產組織 1.2.2-4新竹玻璃工業和學習區域 1.2.3對地方產業的省思 1.2.3-1地方和產業是互為主體 1.2.3-2地方產業是經濟意涵的再延伸 1.2.4關於新竹工業的研究回顧 1.2.5本文所探討的核心問題 第三節、新竹玻璃工業的目前概況------------------9 第四節、研究方法和架構------11 1.4.1質性研究的紮根法在本研究的運用 1.4.2論文架構和研究流程 第二章、新竹玻璃工業的發展脈絡 -------------------15 第一節、台灣玻璃工業之發展--------------------15 2.1.1玻璃工業的基本製程和分類 2.1.2 玻璃工業在台灣 第二節、新竹玻璃工業之歷史分期---------------17 2.2.1 五階段的劃分 2.2.2 歷史分期下的思考 第三節、新竹玻璃工業之空間分布------------------------21 2.3.1 區域內的空間分布 2.3.2 邊界的空間分布 第四節、小結--------------------22 第三章、新竹玻璃工業生產體系之特質-----------------------26 第一節、多元化的生產鍊-------26 3.1.2 多元生產鍊-鍊與鍊的互動 3.1.3 鍊與鍊互動的指涉 第二節、產品的世界------------37 3.2.1 產品世界的轉折 3.2.2 產品世界的危機 第三節、分工體系----------------39 3.3.1 勞動市場的特質 3.3.2 轉包形式 3.3.3 分工體系的矛盾 第四節、技術的擴散-------------42 3.4.1技術轉移:與研發機構的交流 3.4.2技術擴散的謬思 第五節、生產的文化化----------43 3.5.1 玻工館的生產 3.5.2 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的生產-以2001年為例 3.5.3 玻璃文化的再現 第四章、新竹玻璃工業空間組織的轉化-------------------46 第一節、空間組織轉化的機制-------46 4.1.1機制一:制度體系的鑲嵌 (一)組織的運作 (二)制度和環境的鑲嵌 (三)制度僵化的省思 4.1.2機制二:業者經營管理的因應 (一) 廠商內部的特質 (二)廠商之間的關係 (三)對不確定的調控 4.1.3空間形式轉化的體現 (一)工作場性質的轉變 (二)產業群的空間聚集 第二節、空間組織轉化的向度------------------------69 4.2.1同質化的玻璃產業經驗 (一)產業群空間型態的概念 (二)同質化的挫折 4.2.2認知上區隔的學習區域 (一) 業界認知上區隔的學習區域-未擊垮新竹玻璃,但有特殊產業價值和 技術積累潛藏的隱憂 (二)小結-對認知上區隔的學習區域但仍聚集的書寫 第五章、結論-關於新竹玻璃工業空間組織轉化過程的意涵-78 第一節、體現玻璃產業空間組織的轉化--------------79 第二節、與學習區域的對話-------------81 5.2.1關於新竹玻璃全球在地化的省思 第三節、結語--------------------------------84 研究限制和未來研究-------------------85 參考文獻----------------------------------86 後記---寫作過程的省思----------------89

    一、 中文部分
    (一)書籍
    1. Annalee Saxenian著 彭蕙仙 長雲鳳譯(1999)【區域優勢】,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2. Bennett Harrison著 李昭瑢譯 (1997)【組織瘦身】,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3. EIU、Arthur Andersen、IBM等著 黃泰岩 正超愚等編譯(2000)【未來組織設計】,北京:新華出版社。
    4. E.F.Schumacher著 李華夏譯(2000)【小即是美】,台北:立緒文化事業。
    5. Immanuel Wallerstein等著 許寶強 汪暉選編譯(1999)【發展的迷思】,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
    6. Jeffrey C. Alexander、Steven Seidman著 吳潛誠總編校(1998)【文化與社會】pp.318-328,台北:立緒文化事業。
    7. M.J.派爾、C.F.賽伯著 李少民 劉英莉譯(1989)【第二次產業革命—走向繁榮之可能】,台北:桂冠圖書。
    8. Manuel Castells著 夏鑄九、王志弘等較譯(2000)【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出版社。
    9. Robert Theobald著 孟祥森譯(2000)【社群時代】,台北:方智出版社。
    10. Sandra Vandermerwe著 齊思賢譯(2000)【價值行銷時代】,台北:時報出版社。
    11. 王緝慈 等著(2001)【創新的空間-企業及群與區域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2. 余秋雨(1990)【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文化。
    13.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4. 陳光興主編(2000)【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5.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16. 劉梅君(2001)【「工時」之理論辯證與經驗省思 「全球化」、「資本積累」及「彈性化」的觀察】,台北:時英出版社。
    (二)論文
    17. 丁穩勝(2001)【資本主義計件外包生產制—家庭代工、勞動控制與性別宰制意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分析】政大勞工研究所碩論。
    18. 江勝二(1994)【模具業現況與排程問題之探討】中山企管所碩論。
    19. 李保興(1987)【組織與環境的互動-以汽車產業為例】台大社會所碩論。
    20. 李政哲(1999)【雲嘉南地區竹藤工藝興衰與發展方向初探】成大工業設計所碩論。
    21. 林慧真(1999)【沙鹿地區成衣工業區位之研究】文大地研所碩論。
    22. 林盛輝(2000)【產業與都市成長關係之研究】政大地政所碩論。
    23. 洪馨蘭(1999)【菸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清大人類所碩論。
    24. 吳易蓮(1999)【地方產業之觀光化與社區營造-以鶯歌陶瓷產業為例】文大地研所碩論。
    25. 吳煥儀(2000)【金銀紙業對苗栗中港地方空間的發展與影響】台大城鄉所碩論。
    26. 高士欽(1999)【生產網絡和學習型區域—台中工具機產業轉型分析】東海社會所博論。
    27. 陳自勉(1990)【鶯歌、苗栗陶瓷業之空間結構】師大地研所碩論。
    28. 陳墀吉(1992)【鶯歌鎮窯業社會空間結構化之研究】 文大地研所博論。
    29. 陳昆鴻(2000)【轉包制工作型態的初步分析—以家內勞動和派遣勞動為例】政大勞工研究所碩論。
    30. 傅金銘(1979)【台灣玻璃產業之研究 - 平板玻璃業計量模型】東吳經濟所碩論。
    31. 楊友仁(1997)【從新竹到台南—科學園區、新興工業與地方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台大城鄉所碩論。
    32. 劉寶齡(1999)【欲走還留?-社頭織襪工業生產體系與空間結構之轉化】師大地研所碩論。
    33. 蔡佳璋(1997)【地方發展推動模式之研究-以台北縣鶯歌傳統產業為例】台大城鄉所碩論。
    34. 蔡亮(1998)【全球化過程中的新竹區域空間結構的變遷】台大城鄉所碩論。
    (三)期刊
    1. 王振寰(1999)「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重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4:69-112。
    2. 徐進鈺(1999)「流動的鑲嵌: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勞動力市場與高科技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5:75-118。
    3. 徐進鈺(2000)「廠商的時空策略與動態學習:新竹科學園區積體電路工業為例」,【城鄉與設計學報】,11.12:67-96。
    4.黃台生等(1999)「新竹玻璃工藝發展的現況與未來」,【竹塹文獻雜誌】,12:33-61。
    5.瞿宛文 李佳靜(1999) 「成長與產業組織:台灣與南韓自行車業的比較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5:47-74。
    二、 英文部分
    1. Amin, A.(2000) “Industrial Districts” in Eric Sheppard & Trevor J. Barnes(eds)A Compan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 . Oxford: Blackwell.
    2. Amin, A.(1999) ”An Institutionalist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J.U.R.R.,23(2):365-377
    3. Allen, John et al(1998)”DISCONTINUOUS REGIONS” in Rethinking the Region. London:Routledge.
    4.Digiouanna Sean(1996)Industrial District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A Regulation Approach. Regional Studies 30(4):373-386.
    5.Dicken, P.(1998) “A new geo-economy” in Global Shift . London:P.C.P.
    6.Goodman, E. & Bamford, J.(1989) Small Firms and Industrial Districts in Italy. London:Routledge.
    7.Holmes, J. (1986) “The organization and loca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subcontracting ” in Allen, J. & Storper, M.(eds) Production,Work,Territory . Boston:Allem & Unwin.
    8.Hoekveld G. A.(eds)(1990)”Regional Geography”. London:Routledge.
    9.Harrison, B.(1992) ”industrial districts:old wine in new bottles?” Regional Studies,26(5):465-483.
    10.Kenney&Florida(1993)”Proving Ground:Japanese Automobile Assembl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Beyond Mass Produc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11. Lundvall,B-A(1992)”Introduction” in Lundvall,B-A(eds)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London:Routledge.
    12.Lundvall,B-A. & B.Johnson(1994)”The Learning Economy” Journal of Industry Studies 1:23-42.
    13. Michael J. Healey & Brian W. Ilbery(1990) Location & chang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14. Mamlberg(1998)”Localized Capabilities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s and Countries” in Competitiveness,Localized Learning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London:Routledge.
    15.Malcolm Miles(eds)(2000)”The City Cultures Reader”.London:Routledge.
    16. Peter Maskell(2001)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Geography Cluster”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0(4):921-943.
    17.Ron Martin(2000)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 in Economic Geography” in Eric Sheppard & Trevor J. Barnes(eds)A Compan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 . Oxford: Blackwell.
    18.Sabel, C.F.(1989) “Flexible specialization and the reeme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es” in Hirst, P. & Zeitlin, J.(eds) Reversing Industrial Decline?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olicy in Britain and Her Competitor. Oxford:Berg.
    19.Sayer, A. & Walker, W.(1992) “The Brave New Word of the Service Economy:The Expanding Division of Labor” “The Expanding Horizon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Beyond Fordism and Flexibility” in The New Social Economy: Reworking the Division of Labor. Oxford: Blackwell.
    20.Scott, A.(1998) “The Regional Foundation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Collective Order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Social and Cultural Regulation of Local Economic Systems” in Regions and the World Econom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21.Scott, A.(2000)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 Great Britain:Athenaeum.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