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志榮
論文名稱: 國中學生個人特質與學業成就間之相關性研究
指導教授: 馮丹白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國中學生個人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學習行為學業成就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53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中學生個人特質(個人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的相關情形。利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取得台中縣東勢國中共十八個班級的學生做為研究樣本。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並以自編的「國中學生個人特質與學業成就間之相關性正式問卷調查表」為研究工具。利用卡方獨立性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對問卷所獲得之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並獲得以下結論:
    一、父母管教方式以專制權威佔多數,忽視冷漠佔最少數。
    二、父母管教方式會因子女性別、就讀年級及家庭社經地位而有所不同
    三、學習行為與國中學生性別、就讀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等因素有關。
    (一)學習行為以女生表現較為積極。
    (二)國中三年級學生其學習行為較一、二年級退步。
    (三)高家庭社經地位之國中學生其學習行為較積極。
    四、父母的管教方式影響子女的學習行為。
    五、父母管教開明權威、學習行為積極與學業成就間呈正相關。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對家長、學校與教師及未來研究者分別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國中學生、個人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學習行為、學業成就

    目錄 謝誌……………………………………………………………… Ⅰ 中文摘要………………………………………………………… Ⅱ 英文摘要………………………………………………………… Ⅲ 目錄……………………………………………………………… Ⅴ 表目錄…………………………………………………………… Ⅷ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假設………………………………………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父母管教方式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學習行為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31 第三節 學業成就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7 第二節 研究架構……………………………………………57 第三節 研究對象……………………………………………58 第四節 研究工具……………………………………………60 第五節 實施程序……………………………………………75 第六節 資料處理……………………………………………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樣本資料分析與討論………………………………79 第二節 個人背景變項在父母管教方式上之差異分析……82 第三節 個人背景變項在學習行為上之差異分析…………87 第四節 個人背景變項在學業成就上之差異分析…………91 第五節 父母管教方式在學業成就上之差異分析…………94 第六節 學習行為在學業成就上之差異分析………………96 第七節 父母管教方式在學習行為上之差異分析…………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99 第二節 建議…………………………………………………10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109 二、英文部分…………………………………………………119 附錄 附錄一 國中學生個人特質與學業成就間之相關性預試問卷調查表…………………………………………………127 附錄二 國中學生個人特質與學業成就間之相關性正式問卷調查表…………………………………………………131 表目錄 表2-1-1 佛洛依德理論父母管教方式對人格發展影響………14 表2-1-2 單向度父母管教方式之分類…………………………21 表2-1-3 雙向度父母管教方式之分類…………………………22 表2-1-4 在不同之管教方式下,父母經常表現之行為………24 表2-1-5 八種父母管教型態可能的結果………………………25 表2-2-1 國內外研究學習行為之量表…………………………33 表3-3-1 研究母群體基本特性與概況…………………………59 表3-3-2 預試有效樣本分配情形………………………………59 表3-3-3 正式問卷有效樣本分配情形…………………………60 表3-4-1 父母親教育程度等級…………………………………61 表3-4-2 父母親的職業等級……………………………………62 表3-4-3 家庭社經地位計算表…………………………………63 表3-4-4 預試樣本次數分配表…………………………………65 表3-4-5 父母管教方式量表項目分析結果……………………66 表3-4-6 父母管教方式量表因素分析摘要……………………67 表3-4-7 父母管教方式量表信度分析…………………………67 表3-4-8 選題過程………………………………………………68 表3-4-9 學習行為量表項目分析結果…………………………72 表3-4-10 學習行為量表因素分析摘要…………………………73 表3-4-11 學習行為量表信度分析…………………………… 74 表3-4-12 選題過程…………………………………………… 75 表4-1-1 父母管教方式類型統計表……………………………80 表4-1-2 學習行為統計表………………………………………81 表4-1-3 學業成就統計表………………………………………81 表4-2-1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其父母管教方式類型統計表…82 表4-2-2 不同性別與父母管教方式之獨立性卡方檢定結果…83 表4-2-3 不同就讀年級之國中學生其父母管教方式類型統 計表………………………………………………… 83 表4-2-4 不同就讀年級與父母管教方式之獨立性卡方檢定 結果………………………………………………… 84 表4-2-5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國中學生其父母管教方式類 型統計表…………………………………………… 85 表4-2-6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管教方式之獨立性卡方 檢定結果…………………………………………… 85 表4-3-1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在學習行為上之t考驗分析 一覽表……………………………………………… 88 表4-3-2 不同就讀年級在學習行為表現人數、平均數、標 準差一覽表………………………………………… 88 表4-3-3 就讀年級與學習行為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摘要 表…………………………………………………… 89 表4-3-4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在學習行為表現人數、平均數 、標準差一覽表…………………………………… 89 表4-3-5 家庭社經地位與學習行為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 摘要表……………………………………………… 90 表4-4-1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在學業成就上之t考驗分析 一覽………………………………………………… 92 表4-4-2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在學業成就表現人數、平均數 、標準差一覽表…………………………………… 92 表4-4-3 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 摘要表……………………………………………… 93 表4-5-1 不同父母管教方式在學業成就表現人數、平均數 、標準差一覽表…………………………………… 94 表4-5-2 父母管教方式與學業成就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 摘要表……………………………………………… 94 表4-6-1 不同學業成就學生在學習行為表現人數、平均數 、標準差一覽表…………………………………… 96 表4-6-2 學業成就與學習行為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摘要 表…………………………………………………… 96 表4-7-1 不同父母管教方式在學習行為表現人數、平均數 、標準差一覽表…………………………………… 97 表4-7-2 父母管教方式與學業成就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 摘要表……………………………………………… 98 圖目錄 圖1-4-1 父母管教方式類型……………………………………9 圖2-3-1 學生學習的一般模式…………………………………51 圖2-3-2 社會階層化影響教育之理論圖………………………54 圖3-2-1 研究架構圖……………………………………………5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文、張淑慧(民88)。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學習觀點。台北:五南。
    王珮玲(民81)。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福林(民79)。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鍾和(民82)。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石培欣(民88)。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向天屏(民89)。國中小學生成就目標導向、學習策略、自我跛足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瑞玲(民75)。青少年心目中的教養方式。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專刊乙種之16,頁617-645。
    任以容(民93)。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郁文(民88)。中國大陸會計系學生學習行為認知之研究。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欽(民91)。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坤崇(民79)。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3,133-159。
    李佳燕(民90)。大學生個人特質因素對色彩嗜好關係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慧(民93)。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加(民86)。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
    李蕙美(民81)。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子女情緒穩定及行為困擾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默英(民72)。性別、年級、數學學習態度、性別角色與數學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官淑如(民86)。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啟名(民83)。國小單親兒童學業成就、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生傳(民65)。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分析與探討。高師學報,4,167-222。
    林惠雅(民84)。父母教養行為問卷之編製。應用心理學報,4,39-72。
    林清財(民75)。國中學生對學校態度之調查分析。輔導月刊,第22期,頁31-36。。
    林淑理(民88)。高職延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義男(民71)。大學學生教育態度之研究--年級、性別與就讀科系之比較。輔導學報,5 期,頁1-15。
    林榮俊(民87)。高雄市國民小學提早學生學習適應、行為困擾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上真 (民79)。學習策略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特殊教育復健學報,第1期,頁1-49。
    周新富(民88)。國中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博士論文。
    吳金香(民67)。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的關係。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秀惠、柯澍馨(民86)。親子溝通、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性態度之研究。台灣性學學刊,3(1),29-41。
    吳秀碧(民70)。父母管教態度與犯罪少年自我觀念之關係。輔導學報,第17期,頁135-158。
    吳秋雯(民85)。手足變項、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手足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論文。
    吳美玲(民89)。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麗君(民75)。以家長參與提昇資優教育的品質。資優教育季刊,第20期,頁11-12。
    吳麗娟 ( 1998 ).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第30期,頁91-132。
    柯正峰(民78)。升大學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對補習班態度及生活型態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佳美(民93)。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報治(民61)。國小高年級兒童學業成績的非智力性相關因素。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聖陽(民91)。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洪寶蓮(民79)。大學生學習與讀書策略量表之修訂及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文祥(民54)。大學及高中學習習慣與態度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百儀(民91)。國中生父母採取忽視型管教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育所碩士論文。
    徐佩君(民89)。父母管教方式、解釋風格、負向家庭生活經驗與兒童解釋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徐秀娟(民89)。成功音樂班父母管教方式初探研究:內涵意義之探討。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19,209-227。
    徐慕蓮(民76)。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碧蓮(民91)。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
    黃玉臻(民86)。國小學童A 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昌誠(民79)。空中大學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困擾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所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拓榮(民86)。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觀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淑娟(民92)。原住民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富順(民62)。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富順 (民63)。影響國中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16 期,頁383-486。
    許佩玲(民70)。大學生學業成就成績之預測及其相關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宗興(民79)。自我與喜悅之道。台北:國文天地。
    許筱梅(民84)。青少年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生玉(民62)。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5,451-533。
    郭宜君(民85)。嘉義市成人學習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郁智(民89)。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隆(民86)。台中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芝萱 (民84)。國民小學資優生學習動機、學習認知、學習方式偏好與學校生活素質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 (民85)。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民87)。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民87)。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秋明(民86)。台北市試辦學年學分制高職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高賓(民86)。單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新仁(民71)。國中學生學習行為— 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德銳(民75)。台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次級文化與違規犯過行為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錦鶴(民92)。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昌(民83)。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陳江水(民92)。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怡君(民83):台北區公立高中學生學習策略、學業興趣及性向與英、數兩科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華(民90)。國小學生家庭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娥(民85)。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台北市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吟(民91)。音樂班家長管教方式與兒童音樂學習成就之相關探討。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甫(民90)。國中學生主觀控制感與教學情境及學習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奎熹(民8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學苑。
    陳冠中(民89)。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手足關係與高中生寂寞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淑美(民73)。資賦優異兒童親子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第17期,131-150。
    陳琦茂(民89)。少年父母教養知覺與親子衝突之研究-未犯罪與犯罪少年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勳(民92)。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陰國恩(民83)。非智力因素與高效能學習,台北:新雨。
    湯麗芬(民87)。大學會計系學生學習行為、教師教學行為及學習環境相關分析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項必蒂 (民80)。師院生學習教育心理學之動機與策略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程炳林(民80)。國民中小學生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陳密桃 (民79)。國民中小學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之博士論文。
    曾玉玲(民82)。台北市高智商低成就學中學生學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葛樹人(民79)。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
    詹月菁(民91)。國民中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家長參與子女教育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鄒浮安(民83)。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後設分析。教育研究資訊,2(3),38-47。
    楊的祥(民92)。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民70)。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行程與蛻變。中華心理學刊,第23期,頁39-55。
    楊國樞(民75)。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 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 卷,1 期,頁7-28。
    蔡典謨(民83)。幫助孩子成功的教養方式。資優教育季刊,第53期,頁19-23。
    蔡典謨(民85)。協助孩子出類拔萃。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玉瑟(民86)。國小高成就與低成就資優兒童在人格特質、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崇建(民80)。智力的評量與分析。台北:心理。
    鄧運林(民81)。自我導向學習對成人學生學習行為、學業成績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明松(民87)。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48,頁123-140。
    劉佳彤(民93)。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情緒管理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媛(民93)。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淵全(民86)。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過程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歐仁榮(民93)。家庭環境、家庭結構對高職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台南市高級職業學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陽儀(民87)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正珮(民93)。國小兒童其父母管教方式、非理性信念及A型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賴保禎(民69)。學習態度測驗。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盧青延 (民81)。我國國民中學補習學校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美貴(民69)。國小教師教導方式與學生學習行為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雪梅(民89)。多元教學評量的理念和實務。教育研究月刊,第76期,頁57-66。
    魏麗敏(民81)。國小兒童家庭因素情緒困擾對成就與適應影響之分析研究。高雄:復文。
    繆敏志(民79)。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戴子傑(民91)。從字義到閱讀理解:以竹北高中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宜興 (民81)。前階組織模式教學。教育實習輔導通訊,第1期,頁16-17。
    鍾蔚起(民70)。我國國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差異因素之調查分析。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佩凌(民88)。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韓梅玉(民85)。資優生智力、學科成就、自我概念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茂發(民67)。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第11期,頁63-86。
    簡茂發、蔡玉瑟、張鎮城(民81)。國小資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學習行為、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第8期,頁225-247。
    羅芙蓉(民76)。國小資優與普通兒童父母教導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佳芬(民91)。探討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其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建文、程小危、柯華葳、林美珍、吳敏而、幸曼玲、陳李綢、林惠雅、陳淑美等人合著(民87)。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R. Buchklee, J. & Boultbee, G. W.(1988). The integratio -n of learning skill into the ourrioulu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Canadian
    CommunityCollrges (St. John, Neww Brunewick, May 30– June 1,1998).
    Anderson, R., & Freebody, P. (1981). Vocabulary knowledge. In J. Guthrie (Ed.), Comprehens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reviews (pp.77-117). Newark, DE: IRA.
    Biggs,J.B.(1978). Individual and group difference in study proces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48,266-279.
    Brozo,W.G.(1982). Differential study skills of successful and failing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Learning skills,2(1),29-35.
    Buri, J. R. (1991). Parental authority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7, 110-119.
    Becker, W. C. (1964). Consequences of Gifferent Kindc of Parental Discipline In M. L. Hoffman and L.W. Hoffman(Eds)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1. New York:Russell Sage.

    Bowles,S., & Gintis, H. (1976).Schooling in CapitalistAmerica.
    New York:Basic Books.
    Brown, A. L., Campione, J. C., & Day, J. D. (1981). Learning to learn:On training students to learn from texts. Education Research, 10 ,14-20.
    Brown,J.S., Collins, A. & Duguid(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al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2.
    Ballantine,J.H.(1983).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A systematic analysis.Englewood Cliffs,N J:Prentice Hall.
    Brophy, J. (1987).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motivating students to learn. Educational leadership,45,40-48.
    Berndt, T. J., & Miller, K. E., (1990). Expectancies, values, and achievem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319-326.
    Bandura, A.(1996).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8, 117-148.
    Cuttance, P.F.(1980). Affective factors in the mediation of background efforts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6(1),65-72.
    Coleman ,J.S.(1988).Equal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Salem,NH
    :Ayer.
    Coleman, P. K., & Karraker (2000). Parenting self-efficacy among mothers of school-age children: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correlates Family Relations, 49(1), 19-24.
    Cuff, S. L. (1973). An interview study of children’s knowledge about memory.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28(1), 3-8.
    Corno, L. (1994). Student volition and education : Outcomes, influence, and practices. In B. J. Zimmerman & D. H. Schunk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pp.229-254). Hillsdale, NJ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Echols,P.S.(1992).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mathematics and the variables of teacher attitude, parental attitude,achievement, ability, sex of the student and grade level of the student. Mich:UMI.
    Erikson, E. H. (1965).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Entwistle, N. J., Entwistle, D., &Cowell, M. D. (1971).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British Journal of Menica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1, 258-267.
    Freud, S. (1961). Some psych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anatomical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sences. London: Hogarth.
    Fagot, B. I., & Hagan, R. (1991). Observations of parent reactions to sex-stereotyped behaviors; age and sex effects. Child Development, 62,617-628.
    Felson, R. B., & Trudeau, L. (1991)。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 54, 113-126.
    Fischer, J. C., & Crawford, D. W. (1992). Codependency and Lefrancois, G. R.(1997/1998)。 Psychology for Teaching。
    Forgays, D. K. (199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ype A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 perceptions of family environment. Adolescence, 31(124), 841-862.
    Gardner, H. (1982). Developental psychology.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Gagne, E. D.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 Little, Borwn and Company.
    Hoffman, M.L. (1975). Moral internalization, parental power, and the nature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1(2), 228-239.
    Hetherington, E. M. & Frankie, G.(1967). Effects of parental dominance, warmth, and conflict on imitation in childr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 119-125.
    Jensen, L. C., & Kingston, M. (1986). Parenting. N.Y.: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Keltikangas-Jarvinen, L. (1988). Similarity of Type A Behavior in adolescents and their parent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28(1), 97-104.
    Jones , B. F. (1988). Text learning strategy instruction:C.E., E.T. Goetz. & P. A. Alexander(Eds.), 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Issues in assessment,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pp.233-260. CA :Academic Press.
    Kinard, E. M.,& Reinherz, H. (1986). Birthdate effects on school performance and adjustment: A Longitudinal Study.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9(6),366-372.
    Landsberger, B. H. (1981). Sex differences in factors related to early school achiev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97 839)
    Ley, K., & Young, D. B. (1998). Self-regulation behaviors in Underprepared (developmental) and regular admission college student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lolgy, 23 (1), 42-64.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l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Parent-child interaction.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4, 1-101.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McCausland, D.,& Stewart, N.E.(1974). Academic aptitude, study skills, and attitudes and college GPA.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8),354-357.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 Boston: Little,Brown and Company.
    Magsud,M.&Rouhan,S.(1990).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locus of control,self-concept,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Batswana addesc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1) ,107-114.
    Mead, D. E. (1976). 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ring. Prove, Utah.: Brigham University.
    Mistry, R. S., Vandewater E. A., Huston A. C., & McLoyd V.C. (2002). Economic well-being and children’s social adjustment: The role of family process in an ethnically diverse low-income sample. Child Development, 73(3), 935-951.
    Moye,C. S.(1991). A study to identify family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academic success in a group of children from single-parent families.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Olson, C. C. (1984). Effects of parenting and home environment on student achievement in grade 3 to 5.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V.S.: Wisconsin.
    Paris, S., & Oka, E. (1986). Children’s reading strategies, metacognition, and motivation. Developmental Review, 6, 5-26.
    Powell, D.R.(1990).Parents as the child,s a first teacher: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ED 325231).
    Pintrich, P. R., & DeGroot, E.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
    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33-40.
    Park, G. (1994).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y do adults need them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Rice, J. P. (1970). The Gifted-Developing Total Talent. New York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Sears, R.R., Macobby, E.E., & Levin, H. (1957). Patterns of child rearing.Evanston 111: Row Peterson.
    Scott,W.A.(1969).Attutide Measurement.The handbook of scoial psychology(2nd ed.)Lindzey.Aronson Addison esley,2,pp. 204-266.
    Stickney, B. D., &Fitzpatrick, J. (1987). Coloman’s inequality twenty years later:The origins, the issues and the implic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U.S.:Colorado.
    Sriampai, P.(1992). Attitude toward mathematics,mathematics anxiety,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related to gender and academic program. Mich: UMI.
    Tasi, S. L. & Walberg, H.J. (1983). Mathematics achieviment and attitude productivity in high sco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6(5),265-272.
    Weinstein ,C.E.,Goetz,E.T.,& Alexander,R,A.(Eds.)(1988).
    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Issues in assassment,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San Dirgo:Academic Press,Inc.
    Weinstein, C. F., & Mayer, R. F. (1986). The teaching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pp.305-327). N.Y.: Macmillan.
    Zimmerman, B. J. (1997). Self-regulatory dimensions of academic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Handbook of academia learning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105-121, San Diego:Academic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