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佩玲
Chang, Pei-Lean
論文名稱: 《三言》中的鬧
The study of "Nao" in San-Yan
指導教授: 李志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6
中文關鍵詞: 《三言》馮夢龍演義教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3下載: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三言》中的鬧」為題,筆者奠基於前輩學者對於演義文體的研究成果,對於《三言》的創作性質和文體表現,有一基本的認識和觀察,以文人小說家演事而取義的觀點,重新檢視馮夢龍《三言》中的相關鬧情節建構,將鬧視為一種馮夢龍基於表達特定思想和價值取向,欲曉諭讀者、教化百姓,而採用的特殊表述手法。

    筆者針對鬧的相關定義及其《三言》文本生成的晚明歷史語境,以及鬧的文本情節展示議題內涵和敘事藝術進行研究,主要探索面向有三:首先,欲瞭解馮夢龍所處晚明歷史語境議題,對於《三言》中的鬧情節建構取義過程及其創作思想有何影響;其次,對於鬧的五大文本群的議題觀照進行釐清;再次,針對鬧表述手法所呈現的形式技巧和藝術美學進行探究。

    是以,根據本論文欲解決的研究動機和目的,為論文進行分章,力求研究目的的達成,第一章緒論陳述使用「鬧」表述手法在小說研究上的相關結果,並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方法與範圍,以及對鬧的定義做一清楚的界定。並且進一步說明演義文體的研究成果,以及鬧與演義文體的關係。第二章針對晚明歷史語境和創作主體的探求和釐清,其後的第三章、第四章則聚焦於文本進行闡釋分析:第三章著重在鬧的文本所闡釋的議題內涵,為內容上的認識;第四章則著重於鬧的表述手法所展現的形式技巧之美。最後以第五章作為結論,提出論文的研究成果和可繼續深究延伸的研究方向。

    根據上述的分析之後,可得結論有三:首先,為《三言》以鬧取義的歷史觀照與創作思維:鬧為取義手法,其生成與晚明社會轉型衍生弊病相涉。馮夢龍面對歷史和現實生活中晚明的社會轉型階段,新舊價值盛衰起落的變化而展開演義,並透過鬧的表述手法,來呈現新舊價值觀念對立的社會現象。《三言》中透過使用鬧的表述手法,實有助於在適俗的話語實踐中,傳達特殊的歷史反思給予讀者百姓,馮夢龍最重要的撰作動機無非在於重建自我理解的理想社會秩序,對於道德規範和官法律令進行再確認,在不同的議題觀照之中導正調整,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次,為《三言》中鬧的五大文本群議題觀照:一是「假神仙之鬧文本群」著眼於財色誘惑和仁道修養的衝突,原有約束力儒家父兄的衰亡與缺席,致使鬧的新勢力假神仙得以趁虛而入誘惑魏生,當原有約束力有所覺察,新舊勢力衝突結果,往往由原有約束力獲勝,透顯出馮夢龍對於道德心性修養的肯定和推崇。二是「宋四公之鬧文本群」著眼於綠林正義與官府公義的抗衡,馮夢龍在敘事進行中不斷敷演綠林英雄的內部爭亂,表達不認同綠林正義取代官府公義的觀點,社會秩序的維持仍須仰賴官方政府的重整。三是「獨孤生之鬧文本群」為夫者殺人之舉,違反原有的殺人律令,其行為為人覺察後,衍生成禮法倫理與官律究竟當如何權衡的議題,馮夢龍極言禮法倫理能敦崇風教,未萌則戒之的優點,顯示馮夢龍對於禮法倫理的肯定。四是「周勝仙之鬧文本群」馮夢龍透過子女對於婚事的抵抗之舉,突顯家長在婚姻決策的態度強硬所導致的問題,並於子女與父母家長的衝突過程中,以天道鬼神與官府公義加以輔助,對子女鬧的新勢力力量增加認同,以此表達對於子女之鬧的肯定與稱許。五是「司馬貌之鬧文本群」馮夢龍刻劃由於才子之鬧的新勢力發聲,促使原有約束力君王權威修正過分專擅的仕途決定權,滿足才子之鬧所追求的求仕訴求結局,表達對於才子之鬧的肯定。

    再次,為《三言》中鬧的形式技巧和美學表現:鬧表述手法的使用,在敘事藝術上,也有所其特有的美學效果和藝術呈現。馮夢龍為了渲染鬧的影響層面以及加深讀者印象,往往透過扮演疾病隱喻、敘事時間和空間的營造、特殊人物塑造技巧,以精進作品的藝術效果和小說敘事美學。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6 一、歷史研究 7 二、作品思想表現 9 (一)情教觀研究 9 (二)題材類型研究 11 三、藝術表現研究 17 (一)敘事學理論 17 (二)鬧的相關研究 1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9 一、研究範圍 19 (一)關於鬧的定義 19 (二)研究對象 22 二、研究方法 25 第四節 研究綱要 26 第二章 馮夢龍所處時代語境及思想觀照 29 第一節 晚明朝政的發展情形 30 第二節 晚明地方吏治與民變 35 第三節 晚明競逐財色的社會風尚 40 第三章 《三言》鬧文本群中的議題內涵 53 第一節 假神仙之鬧:財色/仁道的衝突 53 一、父兄缺席:儒家約束力衰微的表徵 53 二、鬧者趁虛:新勢力的財色誘引 59 三、兩方交戰:仁道與財色的競爭鬥法 61 四、修心者勝:崇儒之代,不廢二教 63 第二節 宋四公之鬧:正義/公義的衝突 65 一、正義繼起:官府公義力量的衰微 66 二、師徒傾軋:盜賊內部的真實呈現 67 (一)師徒內鬨:宋四公與趙正 67 (二)兄弟互害:趙正與侯興 68 (三)盜賊內鬨:宋、侯、趙聯手戲耍王秀 69 三、偽善之舉:盜賊正義力量的再度弱化 70 四、公義重振:社會秩序的理想維繫 71 第三節 獨孤生之鬧:倫理/官律的權衡 71 一、力有未逮:原有官律的無所作為 72 二、痛下殺手:為夫者殺害姦夫淫婦 75 三、論罪與否:倫理與官律的抗衡過程 76 四、重振倫常:極倡妻倫之重要 78 第四節 周勝仙之鬧:子女/父母婚事決定權的衝突 81 一、父為子綱:家長專擅決策子女婚姻 81 二、不從父命:子女對於婚事的抵抗之舉 86 三、父子齟齬:婚姻之事應聽子女 88 (一)天道鬼神的增益 88 (二)官府公義的輔助 90 四、截然二分:家長反應的關鍵影響 91 第五節 司馬貌之鬧:才子/君王仕途命數決定權衝突 93 一、君為臣綱:君王獨斷才子命數仕途 93 二、不平則鳴:才子以下犯上挑戰君王 97 三、才子應顯:才德與命數的兩相增益 99 四、雙贏之局:君王擁賢才子得遂 102 第四章 《三言》鬧文本群中的敘事藝術 105 第一節 鬧的敘事歷程與模式意義 105 一、鬧的五個歷程階段:潛在、外顯、覺察、衝突、收束 106 (一)鬧的潛伏期 107 (二)鬧的外顯期 107 (三)鬧的覺察期 109 (四)鬧的衝突期 109 (五)鬧的收束期 111 二、鬧的模式意義:療癒社會矛盾的轉化歷程 112 第二節 鬧的混亂失序局面:病體與扮演的隱喻 113 一、病體的隱喻 113 (一)致病與治病:鬧的雙重性 114 (二)患病歷程:人性的真實呈現 117 二、扮演的隱喻 120 第三節 鬧的渲染:空間與時間技巧的使用 123 一、敘事空間:鬧的影響力涉及的空間場景 123 (一)敘事進程中的場景調動 124 (二)開放的酒樓茶坊與繁華城市 126 (三)橫跨不同界域 128 二、敘事時間:鬧的影響力涉及的時間長遠 129 (一)鬧的外顯行為和兩方競爭過程場景化 130 (二)鬧的外顯行為重複化、增強化 131 (三)鬧的兩方競爭過程重複化、增強化 134 第四節 鬧的人物塑造 135 一、發動者身分地位的弱勢容易引發讀者同情 136 二、善用看客來渲染鬧的影響力 137 第五章 結論 143 一、《三言》以鬧取義的歷史觀照與創作思維 143 二、《三言》中鬧的五大文本群議題觀照 145 (一) 「假神仙之鬧文本群」 146 (二) 「宋四公之鬧文本群」 146 (三) 「獨孤生之鬧文本群」 146 (四) 「周勝仙之鬧文本群」 147 (五) 「司馬貌之鬧文本群」 147 三、《三言》中鬧的形式技巧和美學表現 148 參考文獻 151 附錄一:第三章各節討論採用篇章(總共24篇) 163 附錄二:明清小說鬧的回目整理表 167

    參考文獻
    一、文本

    [明]馮夢龍著,徐文助、繆天華校閱:《喻世明言》,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明]馮夢龍著,徐文助、繆天華校閱:《醒世恒言》,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明]馮夢龍著,徐文助、繆天華校閱:《警世通言》,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二、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列)

    [漢]戴勝:《大戴禮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於[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8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收於[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5冊 ,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收於[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於[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8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梅節校訂:《夢梅館校本金瓶梅詞話》,臺北:里仁出版社,2013年。
    [明]王陽明:《傳習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明]張瀚:《松窗夢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張居正:《張太嶽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明﹞馮夢龍著,魏同賢編:《馮夢龍全集4‧新列國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著,魏同賢編:《馮夢龍全集5‧新平妖傳、智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著,魏同賢編:《馮夢龍全集6‧古今譚概》,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著,魏同賢編:《馮夢龍全集7‧情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著,魏同賢編:《馮夢龍全集8、9‧太平廣記鈔》,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著,魏同賢編:《馮夢龍全集10‧三教偶拈》,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著,魏同賢編:《馮夢龍全集13、14 ‧綱鑒統一》,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著,魏同賢編:《馮夢龍全集15‧壽寧待志、四書指月》,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著,魏同賢編:《馮夢龍全集16 ‧春秋衡庫》,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著,魏同賢編:《馮夢龍全集17‧麟經指月》,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著,魏同賢編:《馮夢龍全集18‧春秋定旨參新》,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查繼佐:《罪惟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明]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明]王夫之:《詩廣傳》,湖南:嶽麓書社,1988年。
    [明]陳子龍編:《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明]佚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三、專書(依姓名筆劃排列)

    丁錫根編著:《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中央硏究院編輯委員會:《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明淸與近代史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9年。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天有:《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王凱旋:《明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02年。
    王道成:《科舉史話》,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
    朱一玄:《水滸傳資料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朱東潤、李俊民主編:《中華文史論叢(1983年)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年。
    何炳隸:《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年。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吳森:《比較哲學與文化》,臺北:東大出版公司,1978年。
    呂小蓬:《古代小說公案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
    呂正惠主編:《2012通俗與武俠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出版社,2012年。
    宋克夫:《心學與文學論稿——明代嘉靖萬曆時期文學概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宋志罡:《明代思想與中國文化》,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
    宋若雲:《逡巡於雅俗之間:明末清初擬話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
    李文治:《晚明流寇》,臺北:食貨出版社,1983年。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李志宏:《金瓶梅演義——儒家視野下的寓言闡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李晶:《歷史與文本的超越——小說價值學導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2年。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林麗月:《奢儉.本末.出處——明清社會的秩序心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4年。
    金明求:《宋元明話本小說「入話」之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紀德君:《明清通俗小說編創方式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胡萬川:《平妖傳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苗懷明:《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韋慶遠:《張居正與晚明政局》,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徐泓:《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高洪鈞編:《馮夢龍集箋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出版社,2005年。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張寅德選譯:《敘述學研究》,北京:中華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年。
    梁曉萍:《明清家庭小說的文化與敘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
    許志錠:《群眾心理學》,臺北:三峰出版社,1990年。
    陳大康:《古代小說研究及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陳弱水主編:《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
    陳溪鐘、侯忠義、魯玉川輯校:《水滸傳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陸樹侖:《馮夢龍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
    傅衣凌主編:《明史新編》,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年。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程毅中:《宋元小說家話本集》,山東:齊魯書社,2000年。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黃岩柏:《中國公案小說史》,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黃清泉:《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黃彰健:《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9年。
    楊一凡、徐立志主編:《歷代判例判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楊晉綺:《晚明文化論述中「倫理」與「審美」論題之交涉及審美意識之開展》,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董學文:《西方文學理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
    齊浚:《持守與嬗變:明清社會思潮與人情小說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08年。
    齊裕焜、馮汝常等編著:《水滸學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
    劉永華主編:《中國社會文化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劉志琴:《晚明史論——重新認識末世衰變》,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劉岱編:《中國文化新論——理想與現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劉果:《「三言」性別話語研究——以話本小說的文獻比勘為基礎》,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劉曉東:《明代的塾師與基層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
    樊樹志:《晚明史》,上海:復旦大學,2003年。
    樓含松:《從「講史」到「演義」——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歷史敘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魯迅:《小說史大略》,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魯德才:《古代白話小說型態發展史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蕭萐父、許蘇民:《明清啟蒙與學術流變》,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錢穆:《陽明學述要》,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輯》第1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繆詠禾:《馮夢龍和三言》,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謝國楨:《明代農民起義史料選編》,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鍾彩鈞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學術思想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出版社,2009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羅小東:《三言二拍敘事藝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譚帆等著:《中國古代小說文體文法術語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譚嘉定:《三言兩拍資料》,臺北:維民書局,1983年。
    關文發、顏廣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龔鵬程:《六經皆史——經學史/文學史》,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
    ﹝美﹞艾梅蘭(Maram Epstein):《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的意義》(Competing Discourses: Orthodoxy, Authenticity, and Engendered Mean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Fiction),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四、學位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牛玥:《《三言》中的僧尼形象及其審美價值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9年。
    王珍華:《馮夢龍《三言》小說寫作藝術之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朱珮瑩:《明清話本僧道人物形象研究》,臺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何佳:《三言二拍中的明代公案小說》,湖南:湘潭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李紅:《《三言》《二拍》中的姦情公案小說研究》,新疆:新疆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林玉珊:《馮夢龍「情教說」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裕肱:《《三言》《二拍》僧侶形象研究》,嘉義: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麗美:《《三言二拍》中的女性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咸恩仙:《三言愛情故事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柯瓊瑜:《《三言》教化功能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洪欣怡:《投射與倒影:「三言」女性形象的二元建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胡以富:《佛教和《三言》《二拍》》,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胡萬川:《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之貢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倪連好:《《三言》公案故事計謀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1年。
    馬曉虹:《陽明心學與明中後期文學批評》,東北: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高日暉:《水滸傳接受史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3年。
    張佩琳:《《三言》敘事藝術研究》,臺北:私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
    郭靜薇:《三言獄訟故事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9年。
    陳玉勤:《論晚明通俗小說中的僧尼形象》,江西:南昌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品欣:《《三言》所反映的明代市井生活研究》,臺北:私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陳姿蓉:《《三言》中儒家人性觀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陳舒涵:《晚明時人之金錢觀》,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雅紅:《《三言》中的士商關係》,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遊棨淞:《馮夢龍作品中的姦僧淫尼——以《三言》為例的一個分析》,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10年。
    程麗群:《論三言二拍中的士人形象》,江西:南昌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童馨如:《蒲松齡《聊齋誌異》身體敘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楊晉綺:《晚明文化論述中「倫理」與「審美」論題之交涉及審美意識之開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楊凱雯:《《三言》幽媾故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詹淑杏:《《三言》公案小說所反映的明末社會現象》,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劉淑娟:《馮夢龍纂評時調民歌美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劉翊群:《「三言二拍」佛道人物形象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劉樹斌:《「三言二拍」中的士人處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劉靜怡:《歷史演義:文體生發與虛實論爭》,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蔡慶順:《明代宦官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蔣淑婷:《馮夢龍的情教觀──以情史為中心的考察》,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鄭雅文:《兩端之間的遊移與流轉:論馮夢龍世界的模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賴美雪:《《三言》、《二拍》中的男性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霍建國:《三言公案小說中的罪與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鍾豔攸:《明清家訓族規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五、期刊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牛曉霞:〈《三言》中的女性形象的文化解讀〉,《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叢刊》第2期,2008年,頁152-162。
    王言峰:〈二十世紀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研究概述〉,《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1期,2008年3月,頁135-138。
    王言鋒:〈明中葉商品經濟發展與《三言》《二拍》的財富觀〉,《江淮論壇》第4期,2005年,頁109-113。
    王言鋒:〈晚明危機與白話短篇小說批判意識的增強〉,《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6卷3期,2005年,頁98-102。
    王委艷:〈話本小說研究九十年回顧與展望〉,《東方論壇》第6期,2011年,頁108-113。
    王曉欣:〈說九儒十丐和儒士儒學在元代的地位〉,《歷史教學》第6期,2010年,頁7-9。
    王鴻泰:〈明清的資訊傳播、社會想像與公眾社會〉,《明代研究》第十二期,2009年,頁41-92。
    王鴻泰:〈從消費的空間到空間的消費-明清城市中的酒樓與茶館〉,《新史學》11 卷 3 期 ,2000年9月,頁1-48。
    石昌渝:〈明代公案小說:類型與源流〉,《文學遺產》第3期,2006年,頁110-117。
    朱鴻林:〈明太祖的孔子崇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第二分,1999年,頁483-530。
    朱越利:〈明代幾位士大夫對祭祀五顯神的解讀〉,《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2015年,頁107-115。
    何念龍:〈簡論〈李謫仙醉草嚇蠻書〉的文化意義〉,《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8期,2007年8月,頁11-14。
    吳國慶:〈《智囊》與《智囊》補比較〉,《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1998年,頁25-26。
    宋克夫:〈物欲的正視與貪欲的匡正——《三言》、《二拍》物欲觀論析〉,《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期,2008年3月,頁56-60。
    李田意:〈「三言」「兩拍」中所見的明代官吏〉,《古今論衡》第1期,1998年,頁30-37。
    李志:〈馮夢龍和壽寧待志〉,《福建鄉土》第3期,2003年,頁38-39。
    李志宏:〈試從馮夢龍「情教說」論《三言》之編寫及其思想表現〉,《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8期,2003年6月,頁55-110。
    李志宏:〈論「話本」與「演義」的關係——以〈《古今小說》敘〉,《中正漢學研究》第21期,2013年,頁127-158。
    李志宏:〈「野史」與「演義」的關係——以「三言」、「二拍」為考察中心〉,《中正漢學研究》第24期,2014年12月,頁127-158。
    李舜華:〈「小說」與「演義」的分野——明中葉人的兩種小說觀〉,《江海學刊》第1期,2004年,頁191-196。
    李競艷:〈20世紀以來晚明士人群體研究綜述〉,《史學月刊》第2 期,2011年,頁112-121。
    汪維真:〈事有定數:明人對科舉功名的認識〉,《史學集刊》第2期,2006年,頁22-28。
    陳建守:〈《明狀元圖考》:明代科舉考生的夢文化〉,《歷史教育》第13期 ,2008年,頁143-161。
    沈俊平:〈明中晚期坊刻制舉用書的出版及朝野人士的反應〉,《漢學研究》第27卷第1期,2009年,頁141-176。
    季雯婷:〈且行且止——論話本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與〈范鰍兒雙鏡重圓〉中的時間敘事〉,《中國文學研究》第36期,2013年7月,頁117-154。。
    房厚信:〈馮夢龍《智囊》編纂體例研究〉,《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1期,2012年,頁34-38。
    林英:〈馮夢龍知壽寧〉,《福建論壇》第2期,1983年,頁81。
    林漢彬:〈從晚明性靈文學思潮看「三言」中對歷史文人的描寫〉,《清雲學報》第29卷第2期,2010年4月,頁209-227。
    林璀瑤:〈奸、邪、淫、盜:從明代公案小說看僧侶的形象〉,《歷史教育》第9卷第10期,2003年12月,頁143-167。
    林麗月:〈世變與秩序:明代社會風尚相關研究評述〉,《明代研究》第4 期 ,2001 年12月,頁9-19。
    林麗月:〈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尚與「服妖」議論〉,《新史學》第10 卷 3 期 ,1999 年9月,頁111-157。
    邱仲麟:〈金錢、慾望與世道——方弘靜論嘉萬之間的社會風氣變遷〉,《東吳歷史學報》第28期 ,2012年12月,頁46-115。
    邱仲麟:〈從禁例屢申看明代北京社會風氣的變遷過程〉,《淡江史學》第4期,1992年,頁67-88。
    邱仲麟:〈陰氣鬱積——明代宮人的採選與放出〉,《臺大歷史學報》第50期,2012年12月,頁33-107。
    邱仲麟:〈點名與簽到——明代京官朝參、公座文化的探索〉,《新史學》第9卷 2期,1998 年6月,頁1-43。
    邱澎生:〈律例本乎聖經:明清士人與官員的法律知識論述〉,《明代研究》第二十一期,2013年,頁75-98。
    洪哲雄、紀德君:〈明清小說家的「演義」觀與創作實踐〉,《文史哲》第1期,1999年,頁78-82。
    徐安懷:〈論演義與小說之關係〉,《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1年,頁46-52。
    徐志平:〈從「三言」看明代的僧尼〉,《嘉義農專學報》第十七期,1988年4月,頁25-34。
    徐泓:〈明代家庭的權力結構及其成員間的關係〉,《輔大歷史學報》第5期 ,1993年12月,頁167-202。
    徐培晃〈三鬧《牡丹亭》〉,《興大中文學報》48期,2012年3月,頁121-156。
    桑大鵬、劉果:〈道德期許的意外落空與本真人性的無意展露——論〈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對〈西湖三塔記〉理學重構的困境〉,《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月,頁1-6。
    高若蘭:〈初探宋代話本中僧尼形象塑造之意義〉,《雲漢學刊》第4期,1996年,頁59-75。
    高桂惠:〈世道與末技——《三言》、《二拍》演述世相與書寫大眾初探〉,《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年6月,頁283-312。
    康韻梅〈《三言》中婦女的情欲世界及其意蘊〉,《臺大中文學報》第8期,1996年4月,頁151-194。
    張凡:〈《大明令》與明代的律令體系―明代「令」的作用與法律效力〉,《殷都學刊》第30卷3期,2009年9月,頁140-145。
    張泓:〈借他人酒杯 澆胸中塊壘——《眾名姬春風弔柳七》所展現的馮夢龍的生活和理想〉,《宜賓書院學報》第10卷第7期,2010年7月,頁63-70。
    張璉:〈《三言》中婦女形象與馮夢龍的情教觀〉,《漢學研究》第11卷第2期,1993年12月,頁237-250。
    張濤:〈夢的解析:明人科舉夢兆迷信述論〉,《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11年,頁12-16。
    張藝曦:〈明代士人的睡眠時間與睡眠觀念——關於睡眠史的初步研究〉,《明代研究通訊》第27卷第1期,2003年,頁35-55。
    曹萌:〈論明代夫妻離合小說的情節結構模式〉,《北方論叢》第3期,1995年,頁1-8。
    郭玲彣:〈論「三言」對風流才子故事的改寫——以柳永、李白、唐寅故事為中心的考察〉,《思辨集》第16集,2013年3月,頁180-205。
    陳萬益:〈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1988年6月,頁297-308。
    陳維昭:〈論歷史演義的文體定位〉,《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00年,頁33-43。
    傅承洲:〈《智囊》的編輯與評點〉,《江蘇社會科學》第4期,2012年,頁165-170。
    傅承洲:〈馮夢龍與忠義水滸全傳〉,《明清小說研究》第三、四期合刊,1992年,頁75-88。
    景海峰:〈「三綱五常」辯義〉,《鵝湖月刊》第383期,2007年5月,頁46-58。
    鈔曉鴻:〈近二十年來有關明清「奢靡」之風研究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第1 期,2011 年,頁9-20。
    黃東陽:〈利益算計下的崇奉-由《夷堅志》考述南宋五通信仰之生成及內容〉,《新世紀宗教研究》第9卷第4期,2011年,頁61-84。
    黃彰健:〈大明律誥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4期,1953年,頁77-101。
    黃霖、楊緒容:〈「演義」辨略〉,《文學評論》第6期,2003年,頁5-14。
    黃麗月:〈臺灣地區「三言」、「二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各大學博碩士論文為範圍〉,《中國文化月刊》第266期,2002年5月,頁94-119。
    楊緒容:〈「演義」的生成〉,《文學評論》第6期,2010年,頁98-103。
    裴雲龍:〈《三言》故事中明代官吏形象的文化闡釋〉,《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13年2月,頁81-89。
    褚殷超、樊慶彥:〈《水滸傳》在明清時期的禁毀與傳播〉,《作家》第14期,2008年,頁123-125。
    趙修霈:〈論馮夢龍「三言」中的「鬧」〉,《臺中教育大學學報》第21卷第1期,2007年6月,頁85-100。
    劉恆興:〈柳永與名妓:不同版本與相關評點續研所反映馮夢龍之情教觀〉,《漢學研究》第23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197-230。
    劉燕萍:〈淫祠、偏財神與淫神──論《夷堅志》中的五通〉,《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三十五期,2008年,頁26-53
    暴鴻昌:〈論晚明社會的奢靡之風〉,《明史研究》第3輯,1993年,頁85-92。
    蔡祝青:〈三言二拍中男女變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婦女與兩性學刊》第12期,2001年6月,頁1-38。
    蔡惠琴:〈明代中晚期(嘉靖-萬曆)士人科舉心態之探討——就《明代登科錄》的史治觀論之〉,《輔仁歷史學報》第9期,1998年,頁109 -135。
    蔣美華:〈馮夢龍之政事觀〉,《醒吾學報》第18期,1994年,頁55-67。
    戴璉璋:〈儒家慎獨說的解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頁211-234。

    六、研討會論文
    林玉蓉:〈三言中看客的角色扮演及其意涵〉,「2013臺灣師大國文系、河北師大文學院研究生學術交流研討會」,2013年4月14、15日發表。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