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慶華 Lee, Ching-Hwa |
---|---|
論文名稱: |
恩主公信仰的文化意涵-以苗栗銅鑼武聖宮為例 |
指導教授: | 林淑慧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1 |
中文關鍵詞: | 祭祀圈 、武聖宮 、恩主公 、對聯 、銅鑼 |
英文關鍵詞: | ritual community, Wusheng palace, Enzhugong, Couplet, Tongluo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TCLL.007.2018.A0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0 下載:9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苗栗縣銅鑼武聖宮為研究對象,藉由文獻探討與田野調查,呈現此客家社區的特性,並得知供奉關聖帝君(恩主公)的武聖廟為鄉民及社區的信仰中心。銅鑼武聖廟創建於1844年,為銅鑼古廟之一,背倚新街、面對阡陌,坐西向東,為一單進雙護龍的合院建築,原址在福興村的銅鑼老街。1935年大地震,廟殿倒塌,於是暫奉聖像於天后宮。1950年由仕紳劉俊秀等發起籌建委員會,善士李安五捐獻地基,旋即鳩資建廟。
武聖宮常年祭祀活動由市區之銅鑼村、福興村、朝陽村三村居民負責籌辦,如每年的恩主公聖誕祭典、祈福、酬福和酬神大戲活動,但從未舉辦普渡活動。武聖宮保存具代表性的對聯與楹聯,其中,對聯是文學形式的一種,上聯和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上下聯對應部分詞類相同,且平仄相對。楹聯是刻寫在牆柱上,又稱對聯,象徵儒家思想,傳統社會禮制正統與地方文化有互動關係,說明儒家禮制在地方有著深遠的影響,但地方文化也影響著儒家價值的表現方式。
本論文研究的主要成果,筆者參與銅鑼武聖宮整年的祭典活動,訪談的對象為武聖宮管理委員、耆老及信眾,銅鑼的客家人除了關聖帝君「大眾老幼良福」儀式外,及媽祖和玉皇大帝為崇拜對象的「天神良福」儀式,呈現銅鑼客家信仰的特色。又將武聖宮內的十三首楹聯,詮釋成白話文,並詳細標示出對聯平仄的對應關係,以詮釋其深遠之意義。
關鍵字: 祭祀圈,武聖宮,恩主公,對聯,銅鑼
Abstract
The subject of the study was the Wusheng Temple in Tongluo Township, Miaoli Coun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 Hakka community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survey,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local Wusheng Temple of which the main deity is Holy Emperor Lord Guan (Enzhugong) was the religious center of the local residents and community. The Wusheng Temple in Tongluo Township was established in 1844, and it is one of the local old temples. With paddies in front and the new street in back of it, the temple faces towards the east. It is a heyuan style building consists of 1 danjin structure and 2 hulong structures. The original site of the temple is on the Tongluo Old Street in Fuxing Village. The original temple collapsed in a great earthquake in 1935, and the statue of the main deity was temporarily moved to a Mazu Temple in the neighborhood. In 1950, the committee for rebuilding the temple was founded by a gentleman named Junxiu Liu and others, and a religious person named Anwu Li contributed the land for the rebuilding. Soon after that, the budget for rebuilding the temple was gathered by contributions, and the temple was thus rebuilt at its current location.
The regular religious events of Wusheng Temple, including Enzhugong's birthday celebration, praying for blessing, thanking for blessing and the operas performed for deities, are all planned and executed by the residents in Tongluo Village, Fuxing Village and Zhaoyang Village together. However, the event of Pudu has never been held here. There are representative antithetical couplets and yinglians conserved in the Wusheng Temple. Antithetical couplets belong to a form of literature. The pair of lines of poetry must have the same number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lexical category of each character must be the same as its corresponding character. In addition, the tone pattern of one line must be the inverse of the other. Yinglians, which are sometimes also called antithetical couplets, are inscribed on the walls and pillars of the temple, showing Confucian thought.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social and ethical norms and local culture that Confucian ethical norms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in the local community, but the local culture also influences the way of representation of Confucian values.
The key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described as follows. The author participated in all religious events held at the Wusheng Temple in Tongluo Township. The interviewees were comprised of the members of Wusheng Temple Management Committee, local seniors and believers at the temple. The Hakka people in Tongluo Township not only hold the "Dazhong Laoyou Liangfu (blessing for all people)" ceremony with Holy Emperor Lord Guan as the main deity, but also hold the "Tianshen Liangfu (blessing from the heavenly god)" ceremony with Mazu and the Jade Emperor as the main deities,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lief of the Hakka people in Tongluo Township. The author also translated the 13 yinglians in Wusheng Temple into modern written Chinese versions and marked the correlations concerning the tone patterns of the lines in the antithetical couplets in order to provide interpretation for the deeper meanings in them.
Keywords: ritual Community, Wusheng Palace, Enzhugong, Couplet,Tongluo.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尹章義
2003《臺灣客家史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王志宇
1997《台灣的恩主公信仰:儒宗神教與飛鸞勸化》,台北:文津出版。
王見川、李世偉
2000《台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台北:博揚文化。
丘秀強
1998《閩粵臺河南堂丘氏族譜》,臺北:世界河南堂丘氏文獻社出版。
吳學明
2001〈現世功力-從歷史觀點看傳統民間宗教信仰〉,《南瀛文化從書》,台南縣台南縣文化局出版。
吳學明
2003《金廣福墾隘研究(上)》,新竹縣: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李亦園
1978《信仰與文化》,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亦園
1992《文化的圖像(下)-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李世偉
2008《台灣佛教、儒教與民間信仰》,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阮昌銳
1990《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周雅容、胡幼慧主編
1996〈象徵互動論與語言的社會意滴〉,《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 台北巨流出版。
孟祥榮
2000《武聖關公》,高雄:宏文館圖書出版。
林美容
1996〈從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臺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玉山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美容
2006〈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媽祖信仰與台灣社會》,台北縣:博揚文化。
林淑慧
2006《台灣文化采風》,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林淑慧
2007《台灣清治時期散文的文化軌跡》,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
林淑慧
2009《禮俗,記憶與啟蒙》,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
邱榮裕、黃麗生編
2012〈從客家宅院檢視儒家文化的傳承與實踐-以梅縣丙村溫家、屏東佳冬蕭宅、新竹新埔劉宅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
施添福
2001〈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洪淑苓
1995《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台大出版委員會。
胡幼慧主編
1996〈焦點團體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
耿慶誠
1995《關聖帝君百籤詩釋解》,高雄:財團法東照山關帝廟發行。
苗栗縣文獻委員會編
2006《重修苗栗縣志:卷首》,苗栗: 苗栗縣政府。
修省堂編撰,陳運棟整理
2005《洗甲心波》,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出版。
涂爾幹Emile Durkheim,芮傳明、趙學元譯:
200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新版),台北:桂冠出版社。
張珣、江燦騰
2001《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台北:南天出版社。
梅錚錚
2009《忠義春秋:關公崇拜與民族文化心理》,四川:人民出版社。
陳運棟
2005《洗甲心波(一)修省堂編撰》,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出版。
陳運棟
2007《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卷三十二》,上下冊,苗栗:苗栗縣政府。
黃卓權
2008《進出客鄉――鄉土史田野與研究》,臺北:南天書局。
黃博榮
2011《對聯大全》,台南:文國書局出版。
黃鼎松(總纂)
1998《銅鑼鄉誌》,苗栗銅鑼:銅鑼鄉公所。
黃鼎松
1968《苗栗史蹟巡禮》,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黃鼎松
1991《苗栗開拓史話》,苗栗:苗栗縣文化中心。
黃鼎松
2006《重修苗栗縣志》,《人文地理志卷四》,苗栗:苗栗縣政府。
黃鼎松
2012《苗栗縣文化資產彙編》上下冊,苗栗: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發行。
黃麗生
2010《邊緣與非漢-儒學及其非主流傳播》,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麗生
2012《東亞客家文化圈中的儒學與教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麗馨
2004《全國寺廟名冊》,台北:內政部。
董芳苑
1996《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董芳苑
2010《臺灣人的神明》,台北:前衛出版社。
劉錫城主編
2002《關公的民間傳說》,石家庄:花山文藝出版社。
劉滌凡
2006《道教入世轉向與儒學世俗神學化的關係》,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出版
蔡相煇
1989《臺灣的祠祀與宗教》,第一版,臺北:臺原出版社。
蔡錦堂
1996〈日治時期台灣臺灣之宗教政策〉,收錄於張憲炎主編《歷史文化與台灣》,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
鄭志明
1988〈臺灣民間鸞堂儒宗神教的宗教體系初探〉,《臺灣民間宗教論集》。
鄭志明
1996《臺灣民間的宗教現象》,台北:大道文化公司出版。
盧曉衡
1995《關羽、關公和關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謝宗榮
2006《臺灣傳統宗教文化》,台中:星辰出版有限公司。
謝宗英
2015《籤詩釋解》,高雄:東照山雜誌社出版。
羅烈師
2000〈客家族群與客家社會:台灣竹塹地區客家社會之形成〉,《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二 研討會論文
黃鼎松
2006〈客家人的關聖帝君信仰研究---以苗栗地區為例〉,《台灣客家民間信仰研討會》。
黃鼎松
2009〈族譜與宗祠對凝聚宗族情感的角色探討-以苗栗銅鑼惇敘堂李家為例〉,國立聯合大學客家族譜文化研討會。
鄭志明
1994〈台灣民間信仰的神話思維〉,《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周錦宏(總編輯)
2003《再現百年客家風雲系列活動-客家先賢淡水同知李慎彝與內山開發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林秀幸
2003〈以社群概念探討祭祀組織與文化-以大湖鄉北六村的台灣客家聚落為例〉,收錄於《民俗曲藝》
李亦園
1985〈民間宗教儀式之檢討-討論的架構與重點〉,《民間宗教儀式之檢討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民族學會。
李福清
1994〈關公傳說與關帝崇拜〉,《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漢學研究中心。
張家麟
2007〈從關羽到關聖帝君:論關公信仰形成與發展〉,(保生文化祭:道教神衹學術研討會)
謝宗榮
2015〈臺灣道教的道壇生態及齋醮法事〉,臺灣道教儀式與文化學術研討會。
三 學位論文
王和安
2016《移民與地方社會:以台南灣新竹州客家移民中心(1895-1945)》,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王美芳
1992《桃園縣寺廟發展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怡然
2008《終戰前苗栗客家鸞堂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淑
2010《關帝信仰與地方社會:以苗栗明德村的討論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碩士論文。
邱芸芸
2011年《苗栗市玉清宮研究》,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周雪惠
1989《臺灣民間信仰的宗教儀式行為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玉臻
2007《(關帝籤)江東籤詩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莊芳榮
1987《臺灣地區寺廟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妍希
2003《關公信仰與台灣宗教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
陳倚幼
2008《探討宗教社群的組織活動與信仰特色:以中壢慈惠堂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瑞霞
1998《叢書院到鸞堂:以苗栗西湖劉家的地方菁英角色扮演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曾齡祺
2008《祭祀社群、儀式與祭品-平鎮東勢建安宮個案分析》,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賴惠敏
2008《苗栗客家地區的媽祖信仰-以苗栗銅鑼天后宮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教師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蔡一男
2013《新竹關帝廟之研究》,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羅烈師
2006〈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嚴國銘
2009《臺灣關公信仰之儒家精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 期刊論文
王見川
1898〈光復前臺灣客家地區鸞堂初探〉,《台北文獻》直字第124期,頁306-308。
王崧興
1991〈台灣漢人社會研究的反思〉,《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學刊》第47期,頁8。
呂玫鍰
2008〈社群建構與浮動的邊界:以白沙屯媽祖進香為例〉,《台灣人類學刊》第6期,頁31。
李國祁
1978《清代台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第5卷第2期,頁135。
林允根
1984《儒門暨台灣聖堂著作知善書經懺考》台中:聖德雜誌社,〈台灣鸞堂一種蓬勃發展的民間信仰與傳統宗教〉,《台灣風物》第34卷第1期,頁71-78。
林秀幸
2003〈以社群概念探討祭祀組織與文化-以大湖鄉北六村的台灣客家聚落為例〉,《民俗曲藝》頁62-75。
林美容
1986〈由祭祀圈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研院民族所集刊》第62期,頁53-114。
林美容
1989〈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究所,第68期,頁41-104。
林美容
1991〈台灣區域性宗教組織的社會文化基礎〉,《東方宗教討論會論文集,二》,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頁343-363。
林淑慧
2009〈台灣方志所載禮儀與飲食文化的詮釋〉(國文學誌)第18期,頁P67-101。
林淑慧,2000.01,〈《詩經》中所見鐘鼓在禮樂上的作用〉,《孔孟月刊》,第38卷第5期,頁1-11。
施振民
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台北市: 中央研究,第36期,頁191-206。
施添福
1990〈社會史、區域史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研究方法論為中心〉,《台灣風物》第40卷第4期,頁1- 68。
施添福
2005〈清代台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及其區域化:以苗栗內山的雞隆流域為例〉,《台灣文獻》第56卷第3期,頁182。
剛田謙
1960〈台灣北部村落與祭祀圈〉,《台北文物》9.(4),頁14-29。
陳建傳
2015〈宜蘭的恩主公崇拜〉,《宜蘭文獻雜誌》卷期101,頁02-052。
張 珣
2002〈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來臨〉,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8期,頁100。
許嘉明
1973〈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36期,頁165-190。
許嘉明
1978〈祭祀圈之於居台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第11卷第6期,頁61-65。
趙吉惠
2002《哲學與文化月刊》,(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革新號第339期,29卷第8期,頁709。
蔣建國
2006〈儀式崇拜與文化傳播-古代書院祭祀的社會空間〉,《現代哲學》,廣東:現代哲學雜誌社,2006年第3期,頁84-85。
蔡懋堂
1976〈臺灣現行的善書〉,《台灣風物》第24卷第4期,頁7-36。〈臺灣現行的善書(續)〉,《台灣風物》第26卷第4期,頁84-123。
鄭喜夫
1983〈清代台灣善書初探〉,《台灣文獻》第33卷第3期,頁7-36。
鄭喜夫
1983〈關聖帝君善書在台灣〉,《台灣文獻》34卷第3期,頁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