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戎芳 Jung-Fan Lin |
---|---|
論文名稱: |
「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應用於國民中學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Kandinsky's Abstract Art Theory on Visual Arts Teaching for Ju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林仁傑
Lin, Jen-Chie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1 |
中文關鍵詞: | 康丁斯基 、抽象藝術 、國中生 、視覺藝術 、藝術感通 |
英文關鍵詞: | Kandinsky, Abstract ar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Visual arts, Art Correspondenc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8 下載:4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應用「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發展國中視覺藝術之教學活動,以解決學生在升學主義影響下,逐漸對藝術創作失去興趣與主動學習意願,期能提升學習藝術之動機,並激發多元之藝術思考及創新能力。由文獻探討與現行課程進行關聯後,進行課程規劃與設計,以研究者任教之八年級兩班共90名學生為對象,實施31週的實驗教學,並評估其教學成效。根據研究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一、藉由「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融入國民中學視覺藝術
教學之課程,與九年一貫課程之藝術與人文領域理念不謀
而合,能提升學生學習之興趣,對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也
有正面之影響。
二、採用「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導入國民中學視覺藝術
教學之課程,能減少學生創作時的挫折感,並提升學生之
美術技巧,進而改善現行教學困境。
三、應用「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實施國民中學視覺藝術
教學之課程,符合青少年時期繪畫發展階段,更能擴展學
習視野,增進學生多元藝術與創新思考能力。
四、透過「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融入國民中學視覺藝術
教學之課程,獲得學生高度的認同,尤其對視覺藝術與音
樂教學有深刻啟示,改變學生對藝能科學習之看法,並了
解學習藝術的重要性。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針對教師(四項)、課程設計(四項)及未來
研究方向(三項)分別提出建議。
關鍵詞:康丁斯基、抽象藝術、國中生、視覺藝術、藝術感通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mplement the theory of Kandinsky's abstract art to develop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the visual arts curriculum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students’ interest in artistic creation and their active willingness to learn it are gradually lost. The study is hoped to simultaneously enhance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art and inspire them to diverse artistic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associated with the current curriculum, the author carried out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design, applied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to the subjects (N= 90) who were eighth-graders at a junior high school for 31 weeks, and then evaluated the efficiency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Applying Kandinsky's abstract art theory to the visual arts curriculum at junior high schools can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learning attitude and effectiveness—the same concept as the nine-year consistent curriculum of arts and humanities.
(2)Applying Kandinsky's abstract art theory to the visual arts curriculum at junior high schools can reduce students’frustration at creating and enhance their art
skills, and then overcome the current teaching difficulties.
(3)Applying Kandinsky's abstract art theory to the visual arts curriculum at junior high schools fits in with the developmental stage of painting in adolescence and can extend students’ learning perspective and enhance their ability of artistic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4)The students highly approved of applying Kandinsky's abstract art theory to the visual arts curriculum at junior high schools. It has profound inspirations for the visual arts and music teaching and can change the students’views on learning arts subjects and meanwhile make them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ar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e author offers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four), curriculum design(four)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three).
中文部份
王文純(1998)。色彩的美感發展之研究-相關文獻的回顧。美育月刊,94 期,P.23-32。
王次炤(1997)。音樂美學新論。台北市:萬象圖書。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 -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市:史博館。
王沛綸(1986)。音樂辭典。台北:音樂與音響雜誌社。
王昭仁譯(2002),Michel Seuphor 著《抽象派繪畫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P.29。
王瑍琛、柯華葳(2003)。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圖書。
王德育譯(1983),Viktor Lowenfeld(1957)原著。創造與心智的成長。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台北市:三豪書局,P.146-180。
田青譯(2001),《西洋繪畫2000年(6)─二十世紀繪畫》。台北縣:錦繡出版社,P.138-139。
朱光潛著(1987),《文藝心理學》(下)。台北市:金楓出版社,P.179-200。
何恭上著(1997),《近代西洋繪畫》。台北市:藝術圖書,P.263。
何耀宗(1984)。《色彩基礎(再版)》。台北市:東大書局。
吳介禎、吳介祥譯(1999),Wolf-Dieter Dube 著,《表現主義》。台北市:遠流出版社,P.14。
吳武烈譯(2003),Cathy A.Malchiodi著《兒童繪畫治療-繪畫:兒童的心靈之窗》; 台北:五南書局
李長俊譯(1982),Herdert Read 著,《現代繪畫史》。台北市:大陸書店,P.33,P.170-191。
呂宜親(2001)。視覺創意思考應用於國小音樂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長俊著(1998),《西洋美術史綱要》三版。台北市:雄獅圖書,P.150。
杜若洲譯(1972),Herdert Read 著,《藝術的意義》。台北市:大江出版社,P.1。
呂清夫譯(1999),嘉門安雄 編,《西洋美術史》三版。台北市:大陸書店,P.440。
李渝譯(2001),Alfred H.Barr,JR.著,《現代畫是什麼?》。台北市:雄獅圖書,P.46。
吳隆榮(1990)。《美術教育之理論及其實踐》。台北市:千華圖書。
吳瑪俐譯(1985),Wassily Kandinsky 著,《點線面》。台北市:藝術家。
吳瑪利譯(1998),Wassily Kandinsky 著,《藝術的精神性》。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P.6-17,P.40-58,P.72-78,P.117,P.184。
吳瑪利譯(1998),Wassily Kandinsky 著,《藝術與藝術家論》。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P.66,P.83-88,P.184。
吳瑪利譯(1998),Wassily Kandinsky 著,《點線面─繪畫元素分析論》。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P.17,P.27-28。
呂澎譯(1987),Wassily Kandinsky 著,《論藝術裡的精神》。台北市:丹青圖書,P.61-69,P.82。
李錫佳(2002),《德國表現主義繪畫風格與發展》。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P.125-127。
李靜宜譯(2004),Fred Plotkin 著,《古典音樂101─學習與愛上古典音樂》。台北市:遠流出版社,P.95。
李叡明譯(1991),Lowenfeld, V.《兒童美術與成長》。台北市:世界文物。
李蕭錕(1996)。色彩學講座。台北市:藝術家。
李薦宏、賴一輝(1973)。造型原理。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林仁傑(1992)。評介帕森斯(Michael J.parsons)的《審美能力發展階段論》。美育月刊,P.20。
林玉山(1988)。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與兒童藝術的成長初探。國教天地, 77期,P.66-71。
雨芸譯(1997),E.H. Gombrich 著《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P.570-595。
周怡秀(1998),<繪畫中的音樂─保羅‧克利的「複音繪畫」>,現代美術學報1, P.56-57。
邱垂堂(1998)。《音樂與欣賞》。台北:樂韻出版。
邱垂堂(2003)。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設計的探討。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工作教學研究輔導組「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輔導群」91年研習教(9-18)。
林書堯(1983)。《色彩認識論 四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林雯芬(2002)。國小六年級視覺藝術與音樂統整課程設計及實施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群英(1993)。藝術概論:藝術欣賞入門。台北:全華圖書。
俞人豪(1997),《音樂學概論》。北京市:人民音樂出版社,P.154。
許天治(1987),《藝術感通之研究》。台北市:台灣省立博物館。
馬白水(1970),《繪畫圖解》。台北市:新中出版社,P.80。
許常惠(1986)。《音樂百科手冊》。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公司。
凌嵩郎、蓋瑞忠、許天治(1987)。藝術概論。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陳正雄(1992)《進入抽象世界》,美術論叢35。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發行,P.51-55。
郭小平、翟燦譯(1974),Arnheim﹐R.。《藝術心理學新論》。台北市:商務。
陳武鎮(1990)《兒童知覺的發展與美術教育》。台北:世界文物。
陳淑美(2003)。《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圖書。
陳鈺鵬譯(1989),希勒布雷希特著,《現代派藝術心理》。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P.86。
陳學毅(2003)。由音樂感知導引設計發想之脈絡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瓊花(1995)。《藝術概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張己任(2003),《音樂之美》。台北市:中央研究院,P.122。
曾文星、徐靜(1994)。《青少年的心理衛生》。台北:水牛出版社。
曾文星(2004),《兒童心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黃春英譯(1994),Ramon Tio Bellido 著,《康丁斯基》。台北市:國巨出版,P.8。
張洪模(1993),愛德華茲。旋律的美學規範。音樂美學(頁281-303)。台北市:洪葉書局。
黃素蘭(2001),1995 -香港美術教育口述歷史從圖畫堂開始,香港:美術教育協會。
曾惠青(2006),《新式多元智能藝術教學法》。台北:藝術家出版設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書局。
張蕙慧(1997)。從音樂的本質論音樂教育。國教世紀,174,4-7。
曾瀚霈(1997)。《音樂認知與欣賞》。台北市:幼獅文化。
虞君質(1996)。《藝術概論》。台北市:大中國書局。
楊嘉玲(2001)《藝術感通理論在自我音樂創作中的運用》。台北市:師範大學碩士論文,P.61。
管淑華(2002)。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惠玲(1996)。美術鑑賞。台北市:三民書局。
蓋瑞忠(2000)。藝術概論。台北市:文京圖書。
劉大基譯(1991),蘇珊‧郎格 著,《情感與形式》。台北市:商鼎文化,P.36。
劉文潭(1997),《西洋美學與藝術批評》。台北市:寰宇出版社,P.309,P.318-319,P.339。
劉安彥、陳英豪(1994)。《青年心理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鄭和鈞、鄧京華(1995)。《高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書局。
蔡春美(1988)。《兒童智慧心理學-皮亞傑智慧發展學說》。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劉偉嘉(2004),阿多諾啟蒙與音樂的關聯性。台北市: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劉婉珍(2002),從普遍到特殊:人類的審美發展。美育月刊。
劉燕當譯(1988),柯普蘭。《怎樣欣賞音樂》。台北:音樂與音響雜誌社。
蔣勲(1996)。藝術概論。台北市:東華書局。
劉豐榮(1992),媒體,51期,P.14-18。
蕭寶玲(2004),國小美勞教師之設計能力培訓案例。《國教輔導》。
賴美玲(2001)。藝術與人文領域的音樂課程設計探究。國際藝術教育學會—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72-280)。
謝東山(1995)。藝術概論。台北市:偉華書局。
羅世平、魏大海、辛麗 (2003),Wassily Kandinsky 著,《康丁斯基論點線面》。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3。
顧俊(1987)。美學辭典。台北市:木鐸出版。
英文部份
Andrews, F. M. (1971). Junior high school general music.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Armin Zweite,The Blue Rider in the Lenbachhaus, Munich。 Munich:Prestel-Verlag,1989。
Arnheim﹐R. (1974).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 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nward, B. & White, G. (1993). Music in theory and practice.Madison, WI: Brown & Benchmark.
Hans K. Roethel,Kandinsky,New York:Hudson Hills Press,Inc.,1979。
Machlis, J. (1990). The Enjoyment of music. New York: W.W. Norton.
Meyer﹐L. B. (1956). Emotion and meaning in music. Chicago﹐IL﹕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olitoske, D. T. (1992). Music.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chirrmacher﹐R. (1988). Art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for young children. New York:Delmar."
Seashore, C. E. (1967). Psychologhy of music. New York: Dover.
Ulrike Becks-Malomy,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the journey to abstraction。 Koln:Taschen,1994。
Wassily Kandinsky 著,Michael Sadleir、Francis Golffing、Michael Harrison And Ferdinand Ostertag 譯,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Mass.:Halliday Lithography Corp.,1995,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