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淑貞 |
---|---|
論文名稱: |
大直社區終身學習資源整合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美和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0 |
中文關鍵詞: | 大直社區 、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資源 、資源整合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7 下載:1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大直社區辦理終身學習活動的現況、資源整
合的問題及其影響因素,且分析終身學習資源提供者與參與學習者對終身學習資源整合的看法,並綜合前述研究結果,研擬資源整合的可行策略與建議以供資源提供者整合終身學習資源之參據。
為達上述目的,首先透過文獻探討,從社區終身學習的概念、組織資
源網絡與服務整合、跨組織合作關係、相關資源整合的模式、大直社區組織機構特性等四個方面進行文獻探討;其次,本研究係採問卷調查法,以自編「大直社區資源提供者對終身學習資源整合意見調查問卷」與「大直參與學習者對終身學習資源整合意見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有效樣本參與學習者為119位,組織機構33個。調查所得資料係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薛費事後多重比較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得到下列結論:
一、終身學習資源提供者與參與學習者對於終身學習活動之現況與意見有所差異,這種差異顯現在活動項目、活動型態與活動頻率等項目上。
二、終身學習資源提供者與參與學習者對於大直社區終身學習資源整合之影響因素看法均認為「缺乏政府的支持」、「各組織之間的差異性過大」與「組織內部人員的配合度不高」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三、資源提供者之不同組織機構特性與終身學習資源整合層面上有顯著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顯現在「專業行政人員」、「義工」、「活動經費」、「活動場地」、「專業諮商輔導」、「方案設計」、「學習資訊」等層面上。
四、參與學習者之不同社會背景因素與終身學習資源整合層面上有顯 著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顯現在「專業行政人員」、「師資」、「義工」、「活動經費」、「設備」、「活動場地」、「專業諮商輔導」、「方案設計」、「學習資訊」等層面上。
五、大直社區終身學習資源提供者與參與學習者對終身學習資源整合意見中,對於「師資」、「義工」、「專業諮商輔導」與「學習資訊」方面之重要性有同樣的看法。
依據上述之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政府行政部門之建議
(一)推廣整合理念方面
1.舉辦社區觀摩與展覽,以達經驗交流與資源分享之目的
2.定期舉辦資源整合之說明會或講座,以推廣與協調更多組織機構參與,形成更完整的社區資源網絡
(二)經費方面:提供經費並協助輔導社區組織機構進行資源整合之事項
二、對大直社區終身學習資源提供者之建議
(一)組織體系方面:建構大直社區學習資源中心。
(二)方案規劃方面:大直社區終身學習資源提供者應視參與學習者學習狀況而適時修訂學習活動的內容,以提供適當且有效之學習活動,並且利用需求評估工具,正確診斷出社區民眾的學習需求。
(三)組織網絡成員協調方面:建構制度化與系統化的跨組織合作關係與模式,以獲得更佳的整合績效。
三、對大直參與學習者之建議
(一)培養終身學習的素養
(二)積極參與社區組織機構舉辦之終身學習活動,並適時予以意見
四、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擴大研究對象之選取
(二)兼採量化與質化的研究方法
(三)針對社區中的核心組織進行個案分析
參考文獻
王政彥(2000)。推展終身學習的國際趨勢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台灣教育,593,49-60。
王政彥(2001)。社區終身學習合作網絡的發展。成人教育,62,11-20。
王秋絨(1994)。如何建立社會教育輔導體系。社教雙月刊,64,37-44。
王秋絨(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王绣蘭(2000)。從公部門福利角色功能談社會福利社區化之運作模式。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學報,8,165-190。
白乃文(1994)。台北市衛生福利服務組織網絡之分析研究。陽明醫學院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小綺(2000)。建構社會資源網絡之研究—以台北市身心障礙者個案管理服務為例。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淑慧(1992)。社會資源簡介。觀護,5,18-19。
余鎮軍(1998)。身心障礙福利服務現況及資源整合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慶盈(2000)。從組織間的關係談社會服務資源的整合。社區發展季刊,89,145-155。
邱瑜瑾(2000)。非營利組織的資源網絡與應用。載於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用」。台北:巨流。
邱天助(1996)。台灣地區成人教育資源手冊。台北:師大成人教育教研中心。
林碧惠(1992)。台北都會區老人福利組織整合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萬億(1992)。社區資源的整合與運用。社教雙月刊,51,5-9。
林美和(2001)。法國終身教育體制的建構及其特色。社會教育學刊,30,147-176。
林勝義(1999)。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以宜蘭縣蘇澳鎮為例。內政部委託研究專案。
林振春(1999)。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9)。終身教育與社區總體營造。教育資料集刊,24,183-216。
周以筠(1991)。台北市殘障服務相關組織整合途徑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夢鯨、蔡秀美(1996)。社區終身學習體系之規劃—以新港鄉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教育部八十五年度成人教育研討會。
徐佑琪(2001)。博物館「館際合作策略」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所碩士論文。
夏龍(2001)。美國的終身教育及其展望。社教雙月刊,105,18-20。
陳亮全(1997)。日本在社區營造中的社區學習。1997社區終身學習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郭靜晃、曾華源(2000)。建構社會福利資源網絡策略之探討—以兒少福利輸送服務為例。社區發展季刊,89,107-118。
張英陣(1999)。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以高雄鳳山市為例。內政部社會司委託專案研究。
張苙雲(1990)。組織社會學。台北;三民。
張菀珍(2001)。社區組織建構社區學習資源網絡之研究--「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的學習資源網絡圖像。社會教育學刊,30,203-240。
黃振隆(1994)。終生教育新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月純(2001)。重要國際組織推動終身學習之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6,181-207。
黃麗雯執行編輯(1998)。台北市終身學習資源手冊。台北:北市圖。
萬育維(1993)。宜蘭縣青少年福利服務網絡之規劃。宜蘭縣政府委託研究專案。
萬育維(1998)。社區工作的第二春:福利社區化的理念與做法。社會福利,135,17-27。
游柏芬(1995)。嘉義地區成人教育資源整合可行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德(1996)。資訊世紀贏的策略:以回流教育培養學習社會的人才。成人教育雙月刊,31,8-16。
楊國德(2000)。英國積極構築終身學習的新架構。成人教育,58,2-7。
彭朱如、王維元、張錦文、黃松共(1997)。從跨組織關係理論觀點探討醫院間的合作策略。中原學報,25:4,1-16。
彭朱如(1998)。醫療產業中跨組織合作關係類型與管理機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培村(1996)。高雄市社區成人教育體系之規劃研究。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專題委託研究。
蔡承家(1996)。國民小學推展社區成人教育之合作模式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賴國洲(1999)。建立社區終身學習的社會。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終身學習」,3-27。
謝玉新(1993)。透過社區發展運用自然與人文資源。社會福利,108,29-33。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蘇洺賢(2000)。我國非營利組織之跨組織合作關係類型及管理機制探討。靜宜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Barker, R.L.(1995). Social work dictionary(3rd). Washington: NASW.
Certo, Nicholas J.& Pumpian, Ita(1997). Focusing on the point of transition: A Serviceintegration Model. Education & Treatment of Children, 20(1), 68-86.
Cunningham. P. M.(2000). A sociology of adult education’ in A. L. Wilson, and E. T. Hayes(eds.). Handbook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573-591.
Freire. P. (1999).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in volvement in P. McLaren (ed.)Cr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information age, 83-93.
Hake, B. J. (1999).Lifelong learning in the late modernity: the challenge to society, organization and individuals .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9(2),79-90.
Hal Beder(1984). Realizing the potential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
Hassett, S., & Austin, M.J.(1997). Service integration: Something old and something new. 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 21(3/4),9-29.
Hardcastle,D.A., Wenocur, S., &Powers, P.R.(1997). Community Pracitce: Theroies and Skills for Social Worker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umann, E.O., P.V. Marsden and J. Galaskiewicz(1978). Community-elite influence structures: Extension of a network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Sociology, 83, 594-631.
Mezirow, J.(1996). Contemporary paradigms of learning .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6(3): 158-173.
O`Looney, J. (1997). Marking progress toward service integration: Learning to use evaluation to overcome barriers. 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
,21(3/4),31-65.
Minicucci, C. (1997). Assessing a family-centered neighborhood Service
agency: The Del Paso Heights model. 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21(3/4), 9-29.
NIACE(2001).learning towns and cities . www.lifelong-learning.co.uk/learningcities.
Pietrykowsk, B.(1996). Knowledge and power in adult education : Beyond Freire and Habermas.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6(2): 82-97.
Ring P.S.& Van de Ven A.H.(1994).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cooperative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1):90-118.
Sauber, S.,& Richard.(1983).The Human Service Delivery Syste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on, O.E.,(197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rtrust Implications. Free Press, New York.
Yessian, M.R.,(1995).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Integrating human services, Public Welfare,53(3):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