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昱婷 |
---|---|
論文名稱: |
元代青花瓷器人物與龍鳳紋飾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terns of Figure , Dragon and Phoenix of the Yuan Dynasty Blue-and-White |
指導教授: | 曾肅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7 |
中文關鍵詞: | 元代 、瓷器 、青花瓷 |
英文關鍵詞: | Yuan Dynasty, porcelain, Blue-and-whit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58 下載:18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元代景德鎮一改唐宋燒製白、青瓷,改以釉下彩為主。磁州窯、吉州窯以鐵呈色,至景德鎮改以鈷料的藍色調代替,同時,由於元自波斯進口回青,青花呈色濃豔純正,使釉下彩結合鈷料這種絢麗藍白對比的視覺效果,元代青花瓷製作水準進步,以繪畫紋飾取代了唐宋廣為流行的刻、劃、印花等裝飾技法,也奠定未來明清青花盛行的基礎。
1952年波普博士(John Alexnder Pope)首先提出「至正型青花瓷器」的理論,才開啟了歐美、日本、香港與中國學界對元青花的各項研究工作,並開始將一些原來劃歸明代的青花瓷訂正為元代。自此也在全世界引發了尋找、研究與收藏中國元青花瓷器的熱潮,時至現代,雖然對於元青花的瞭解已經更為清楚,但是對於細部的研究仍有待努力。
2005年6月元代青花故事瓷罐「鬼谷子下山」在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以1568.8萬英鎊的天價成交,創下中國古瓷器最高價格,一時間元青花瓷器在國外拍賣市場的身價水漲船高,許多贗品、偽品或仿作已經流入市場,不但擾亂市場機制,抹殺了真品的價值,更干擾學界對元青花相關的學術研究,造成許多謬誤或混淆。
在本研究中以元青花紋飾入手,深入探討其歷史演化脈絡,並進行紋飾特色與風格之分析與統計,期望藉由其紋飾本身藝術風格,內在意涵以及在材料上特色的研究。一方面試圖歸納出一套以紋飾鑑定元青花真偽的原理原則,或可提供將來收藏家鑑定元青花之參考,另一方面也從其紋飾本身藝術風格進行其時代背景的意義關連性以及材料特色上的探討,進一步深入地瞭解有關元青花紋飾所顯現或隱含的各方面知識與意義。
Jing-De Zheng was noted for making white and green porcelain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 however, it changed its policy to produce under-grazed porcelain in the Yuan Dynasty. Blue-and-white is the main production in Jing-De Zheng of the Yuan Dynasty. Potters in Song Dynasty are accustomed to use iron to paint on the porcelain; however, the potters in the Yuan Dynasty used cobalt to express a diversity of contrast effects onto the porcelain.
John Alexnder Pope, American scholar, focused on Yuan Dynasty Blue-and- white in 1962. He used Zhi-Zhen style Blue-and White vases, the pair of vases collected by the David Foundation in U.K., as stander sample to develop his theory. His essay has encouraged many scholars to continually study Yuan Dynasty Blue–and–White and also urged many museums and private collectors to purchase Yuan Blue-and–White in the international art market. This has dramatically raised the market price of Yuan Blue-and White since then In June, 2005, the Yuan Blue-and White Jar, called “Guai-Gu-Zi” ,fetched to₤15,688,000 at Christie’ auction in London. It is believed that more fakes have poured into the international art market due to the higher price in the art market. These fakes not only stirred up the dealing in the art market, but also confused the academic world.
In terms of authenticity of the Yuan Blue-and White, a lot of questions such as patterns, styles, material and so on are needed to be further examined systematically. Researcher would like to focus on decoration patterns of Yuan Blue-and White. On one hand researcher will compare their painting styles and analyze their social meanings in details. On the other hand, based on the decoration styles researcher will make efforts to set up some principles for authentication purpose.
中文書目
一、 文獻:
《大元海運志》。
《續資治通鑑》卷191。
宋濂《元史》本紀10,世組七。
汪大淵《島夷至略》。
周去非《岭外代答》。
陳大震《大德南海志》卷7。
二、 專書、圖錄
(一) 專書:
Giulio Carlo Argan、Maurizio Fagiolo著、曾堉、葉劉天增譯(1992),藝術史學的基礎,臺北市,東大出版 。
丁敘鈞(2001),釉下彩繪瓷器:特徵、鑑定與辨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國陶瓷史編委會(1985),中國陶瓷史下冊,胡氏圖書出版社。
中國陶瓷史編委會,中國陶瓷史(下),台北市:胡氏圖書出版社。
中國陶瓷史編委會,中國陶瓷史(上),台北市:胡氏圖書出版社。
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2000),中國古陶瓷全集10元(上),台北縣:錦年國際有限公司。
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2000),中國古陶瓷全集11元(下),台北縣:錦年國際有限公司。
中國陶瓷編輯委員會編(1985-1988),中國陶瓷,上海市 :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孔六慶(2004),中國陶瓷繪畫藝術史,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方复(2004),景德鎮陶瓷古彩裝飾,南昌市:江西高校出版社。
王季思主編(1990-1999),全元戲曲十二卷,北京:人民文學社出版。
王健華(2002),明清官窯青花瓷識真,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
加藤悅三原著、楊秀雲、林珠如編譯、林葆家監修(1985),釉藥基本調配,臺北市:業強出版社。
北京市文物局編(2003),托普卡比宮的中國瑰寶:中國專家對土耳其藏元青花的研究,北京市:北京燕山出版社。
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田自秉、吳淑生、田青(2003),中國紋樣史,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成耆仁(1997),中國紋飾及其象徵意義,台北:歷史博物館出版。
成耆仁、黃春秀、劉靜敏執行編務(1994),中國古代貿易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 國立歷史博物館。
成耆仁、黃春秀、劉靜敏編(1994),中國古代貿易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朱裕平(2000),元代青花瓷,上海 : 文匯出版社
宋海洋(2005),明代瓷器,北京市: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李天鳴(1997),中國疆域的變遷(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李天鳴(1997),中國疆域的變遷(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李正中、朱裕平(2002),中國青花瓷,藝術圖書公司出版。
李知宴(1996),中國陶瓷文化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李德金(2003),中華青花瓷,北京市 : 人民出版社。
李輝柄著、故宮博物院編(2005),中國瓷器鑑定基礎,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杜節民(2006),青花瓷斷代與辨偽,北京:學苑出版社。
汪慶正(2003),托普卡比所藏元代青花瓷的比較研究,托普卡比宮的中國瑰寶—中國專家對土耳其藏元青花的研究,北京文物局編,北京燕山出版社。
良葉(2003),我說仿古瓷器,杭州市:浙江攝影出版社。
佘城(1986),明代青花瓷器發展與藝術之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周心慧、王致軍撰集(2000),中國古代戲曲版畫集,北京:學苑出版社。
周鑾書主編(1998),中國歷代景德鎮瓷器,北京市 : 中國攝影出版社。
耿寶昌(1984),明清瓷器鑒定、明代部分,香港:中華出版社。
馬希桂(1999),中國青花瓷,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社。
國立歷史博物館(1994),中國古代貿易瓷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著(2000),國家圖書館藏戲曲小說版畫選粹,臺北市 : 國家圖書館。
張英(2000),元代青花與五彩瓷器,沈陽:遼寧畫報出版社。
張英(2000),元代青花與五彩瓷器,瀋陽 : 遼寧畫報出版社。
張浦生(1995),青花瓷器鑑定,北京市 : 書目文化出版社。
畢克官(1991),中國民窯瓷繪藝術北京 : 外文社。
陳進海(2006),世界陶瓷:人類不同文明和多元文化在交融中延異的土與火的藝術2,沈陽市:萬卷出版社。
陳進海(2006),世界陶瓷:人類不同文明和多元文化在交融中延異的土與火的藝術5,沈陽市:萬卷出版社。
陳德富(2006),中國古陶瓷鑑定基礎,北京:華齡出版社。
景德鎮陶瓷館編(1983),景德鎮古陶瓷紋樣,北京市:人民美術出版社。
曾肅良(2002),古文物探索,台北市:三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曾肅良(2003),明代官窯鑑定,台北市:三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曾肅良(2005),宋代耀州青瓷研究,台北市:三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舒佩琦主編(2001),陳昌蔚紀念論文集,臺北市:陳昌蔚文教基金會出版。
馮小琦, 陳潤民編著(2000),明清青花瓷器:故宮博物院藏瓷賞析,北京市:文物出版社。
馮先銘、李毅華編輯(1987),馮先銘中國古陶瓷論文集,香港:紫禁城出版社、兩木出版社。
楊新、李毅華、徐乃湘主編(1988),龍的藝術,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社。
楊靜榮(2000),古陶瓷鑑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葉劉天增(1997),中國紋飾研究,第二版,台北:南天書局出版。
葉劉天增(2002),中國裝飾藝術史,台北:南天書局出版。
葉喆民(2003),隋唐宋元陶瓷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葉喆民(2003),隋唐宋元陶瓷通論,紫禁城出版社。
葉喆民編(1960),中國古陶瓷科學淺說,北京市:輕工業出版社、新華書店科技發行所發行。
熊寥(1990),中國陶瓷與中國文化,浙江: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
熊寥(1991),陶瓷美學與中國陶瓷審美的民族特徵,浙江: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
熊寥、熊寰編著(2003),中國歷代瓷器裝飾大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趙自強(1991),古陶瓷鑒定,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趙自強(1991),古陶瓷鑒定,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劉如水(2004),宋元明清瓷器鑑賞,台北市 : 書泉出版社。
劉良佑(1992),陶瓷 : 宋、元、明、清,台北市 :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劉偉(2003),歷代宮廷藏瓷,北京 : 紫禁城。
劉毅(2005),磁器鑑定三十講,瀋陽:萬卷出版公司。
劉蘭華、張柏(1995),中國古代陶瓷紋飾哈爾濱出版社。
蔡玫芬(2001),轉型與啟發︰淺論瓷器所呈現的蒙元文化圈,大汗的世紀 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鄭年胜,劉楊景(2002),景德鎮陶瓷藝術精品鑑賞(2) : 青花、釉里紅、斗彩,上海市 : 上海書畫出版社。
薛永年、趙力、尚剛著(2004),中國美術‧五代至宋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二) 圖錄
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2000),中國古陶瓷全集10元(上),台北縣:錦年國際有限公司。
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2000),中國古陶瓷全集11元(下),台北縣:錦年國際有限公司。
周蕪編(1988),中國版畫史圖錄1,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周蕪編(1988),中國版畫史圖錄2,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周蕪編著(1982),中國古代版畫百圖,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編(2005),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施大光主編、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編(1998),中國古代瓷器價值匯考1,沈陽市:遼海出版社。
施大光主編、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編(1998),中國古代瓷器價值匯考2,沈陽市:遼海出版社。
施大光主編、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編(1998),中國古代瓷器價值匯考3,沈陽市:遼海出版社。
施大光主編、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編(1998),中國古代瓷器價值匯考4,沈陽市:遼海出版社。
施大光主編、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編(1998),中國古代瓷器價值匯考5,沈陽市:遼海出版社。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2000),國家圖書館藏戲曲小說版畫選粹,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硯鴻(2000),元瓷新鑒,呼和浩特市: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寧志超(2004),中國早期青花瓷圖鑑,北京 : 人民美術。
熊寥、熊寰編著(2003),中國歷代瓷器裝飾大典,上海 : 上海文化。
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編繪(1987),中國紋飾,台北市:南天出版社。
劉心園(1989),景德鎮珠山出土永宣瓷器展覽,香港藝術館出版。
鄧白主編(1984),中國歷代陶瓷飾紋,香港 : 萬理書店。
三、 論文、期刊
(一) 論文
具貞蘭(1986),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繪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施茜(2005),元代青花的造型與紋飾,蘇州大學設計藝術學碩士論文。
施靜菲(1996),雲南青花瓷研究,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彭盈真(2005),琉球出土中國陶瓷:十五世紀陶瓷消費地之個案研究,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蘇沛權(2005),青花瓷與中外文化交流,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二) 期刊
Anon(2001),吉州永和窯青花瓷,上海工藝美術,第1期,P.76。
Anon(2005),「首屆中國民間元青花藏品研討會」藏品Vs博物館藏品,藝術市場,第2期,P.82-85。
Anon(2005),元青花瓷的鑑定要點,藝術市場,第1期,P.76。
Anon(2005),江蘇楊州宋大城北門水門遺址發掘簡報,考古,第12期,P.24-40。
Anon(2005),拍前預覽,收藏家,第8期,P.76-79。
Anon(2006),國內外400餘名古陶瓷專家學者參加景德鎮元青花國際學術研討會,景德鎮陶瓷,第16卷第4期,P.33。
于娜(2007),紛紛擾擾的元青花中國收藏,第1期,P.18-21。
木子、奮鷹(2006),中國專家赴土耳其托普卡比宮考察元青花始末—專訪中國專家赴土耳其考察總策劃袁山開先生,藝術市場,第7期,P.70-71。
毛兆延(1993),我國古代青花色料來源謅議,景德鎮陶瓷,第3卷,第1.2期,P.35-38。
毛曉瀘(2002),沒有忽必烈何來元青花,收藏家,第1期,P.58-61。
毛曉瀘(2003),元青花的仿製與鑑別,收藏家,第12期,P.15-19。
王子怡(2003),元代青花瓷繪藝術,裝飾,第4期,P.30-31。
王文强(1993),中國青花瓷器與外來文化,景德鎮陶瓷, 第3卷,第1.2期,P.55-58。
王昆(2007),第三屆中國民間元青花藏品研討會在廣州舉行,收藏,第1期,P.171。
王剛(2005),從赤峰出土的元青花瓷看內外銷青花瓷紋飾器型的變化,中國古陶瓷研究,第11輯,P.114-116。
王海濤(2006),如此「專家」,中國收藏,第3期,P.138-139。
王傳、李冰林、荀麗(2006),淺談元青花人物故事的思想內涵,陶瓷科學與藝術,第40卷第3期,P.41-44。
王傳力(2004),淺談元代青花瓷,收藏家,第4期,P.48-50。
冬季馬(2006),高仿瓷是否侵權?—從景德鎮公開出售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高仿品說起,藝術市場,第2期,P.61-63。
冬季馬(2007),兩千年彈指一揮間:斯人,斯事—國寶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真身全貌,藝術市場,第1期,P.98-99。
占曉初(2006),景德鎮元代青花瓷考古補遺,中國陶瓷,第7期,P.75-76。
田尚禹(2006),再說元青花人物罐,中國收藏,第11期,P.133。
石雨(2006),元青花藝術成就之我見,收藏家,第6期。P.69-74
好運(2005),元青花創天價,中國花鳥畫,第3期,P.51。
成耆仁(1996),色白花青—民窯青花瓷及其紋飾,歷史,第102期,P.4-8。
朱莉葉‧艾莫森、陳潔、倪密、秦大樹(2000),瓷器貿易的曙光—白瓷與青白瓷,南方文物,第4期。
朱裕平(1998),青花瓷上的龍紋,上海工藝美術,第2期,P.8-9。
朱裕平(2002),中國古代的官窯青花瓷,華夏人文地理,第1期,P.114-117。
朱裕平(2002),青花瓷的繪畫筆法,上海工藝美術,第1期,P.41-42。
江夏(2003),元青花扁壺.八件全都露--典型元青花重器的省思,典藏古美術,第134期,P.60-63。
江海(2006),國內博物館收藏的元青花,成都文物,第2期,P.70。
何鴻(2003),中國陶瓷研究.英國大放異彩 典藏古美術,第130期,P.30-35。
吳水存、吳芳(2005),江西元代窖藏瓷器其及相關問題的研究,中國古陶瓷研究,第11輯,P.145-156。
吳雋、李家治、郭景坤(1999),景德鎮青花瓷彩上斑點顯微結構的研究,無機材料學報,第14卷,第1期,P.143-149。
吳蔭先(1989),青花瓷鈷的發色初探,中國陶瓷,第4期,P.36-37。
孛爾只巾‧熬斯爾(2005),「民間究竟有無元青花精品大器」系列討論(之四)—元青花面前我們都是小學生,藝術市場,第4期,P.74。
宋風(2007),張青花談元青花,收藏快報,01.28。
李再華(1987),略談景德鎮宋元瓷器外銷,福建晉江年會論文集,P.70-76。
李建緯(2001),元青花龍紋風格分析,陳昌蔚紀念論文集,P.85-123。
李恭覺、巨國青(2004),元青花瓷器的真偽鑑別,收藏家,第8期,P.27-30。
李紹斌(2006),千里探視元青花,中國收藏,第3期,P.126-127。
李會中、陳孟龍(1980),試談元青花與中國畫的筆墨,景德鎮陶瓷,第1期,P.72-74。
李輝柄(2001),青花瓷器的出現及其發現,故宮文物月刊,第214期,P.40-53。
李輝炳(2007),元青花瓷器研究點滴,收藏,第2期,P.36-39。
杜文(2005),新見元青花人物繪畫高足杯殘件,收藏家,第3期,P.54-58。
沈芯嶼(2001),介紹兩件杭州出土的元青花瓷器,南方文物,第3期,P.76-77。
佳文(2005),2.3億元青花罐震撼全球,收藏‧拍賣,第8期。P.60-64
佳雯(2005),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罐賞析,藝術市場,第8期。P.114-116
周方清(2004),一件元代景德鎮青花瓷,收藏家,第1期,P.60。
周方清(2004),一件元景德鎮青花瓷,藝術市場,第4期,P.44。
周方清(2006),元青花瓷上的火石紅與土包漿—兼與崔立彥、聶傳先生商榷,收藏,第2期。P.60-61
周方清(2006),元青花瓷釉面顯色的鑑定,收藏,第10期,P.69-70。
周能(1999),《中國民間青花瓷畫》人物圖形研究,湖南考古輯刊,P.346-350。
尚剛(1994),唐、元青花敘論,中國文化,第1期,P.169-184。
林田富(2005),帝國桂冠—從「鬼谷下山」青花大罐談元青花,靜宜大學「新聞深度分析簡訊」,第117期,P.1- 8。
林亦秋(2005),素雅青花話元明(上)—海外藏瓷實例鑑評,藝術市場,第5期,P.84-85。
金沢陽(1997),青花騎馬人物文壺畫題小考,出光美術館紀要,第3期,P.111-121。
哈里‧加納(1995),東方青花瓷的鑑定,藝術家,第43卷,第3期,P.176-224。
施茜(2006),西域之風—從元青花瓷器紋飾「開光」看中亞、西亞文化對中原的影響,中國陶瓷,第42卷,第9期,P.47-49。
施靜菲(1990),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在國內市場的角色和性質,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8期,P.137-185。
施靜菲(2003),蒙元宮廷中瓷器使用初探,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5期,P.69-203。
范琛(2006),盟員統治及其對元代繪畫的影響,解放軍藝術學苑學報,第3期,P.41-45。
孫欣(2006),元代青花瓷存世量知多少,收藏家,第12期,P.23-26。
孫欣(2007),探詢元青花流向「方位圖」,藝術市場,第1期,P.92-93。
徐禹(2006),異域藝術對元青花瓷裝飾的影響,中國陶瓷,第42卷,第5期,P.62-64。
耿松濤、馮楊帆(2007),元青花的檔次和真偽鑑別,收藏,第2期,P.48-49。
閃淑華(2004),祈門股陶瓷廠與元青花雲龍象耳瓶,收藏家,第5期,P.42-45。
閃淑華(2006),情系元青花—景德鎮元青花國際學術研討會後記,收藏家,第12期,P.3-7。
馬文寬(2003),中國青花瓷與伊斯蘭青花陶,中國歷史文物,第1期,P.62-71。
馬文寬(2006),有關《托普卡比宫的中國瑰寶》一書中的翻譯及史料運用的一些問題,藝術市場,第7期,P.72-73。
馬亞榮(2006),國之瑰寶元青花,中國收藏,第6期,P.76-79。
馬起來(2006),劫後餘生的元青花大罐,收藏,第5期,P.60。
馬廣彥(2007),元青花鬼谷子圖罐真偽辨,收藏,第1期,P.148-150。
馬繼東(2005),「民間究竟有無元青花精品大器?」—「首屆中國民間元青花藏品研討會」引發的思考,藝術市場,第1期,P.66-69。
高阿申(2005),元青花的成熟及一度失蹤探究,收藏家,第1期,P.45-52。
高培芝(2006),讀懂元青花從瓷片開始,中國收藏,第12期,P.98-99。
張永安、黃美翠(1992),元代青花瓷畫賞析,景德鎮陶瓷,第2卷,第4期,P.31-32。
張紅梅(2006),論元青花與彩陶裝飾風格的繼承關係,收藏家,第11期,P.54-58。
張英(2005),「民間究竟有無元青花精品大器」系列討論(之三)—元瓷足底是否有釉無款?,收藏家,第3期,P.80-82。
張浦生(2003),當代仿古瓷剖析—兼說「目鑒」與「科學」,中國古陶瓷研究,第8輯,P.246-248。
張浦生(2005),關於元代青花瓷研究的幾個問題,中國古陶瓷研究,第11輯,P.157-161。
張浦生、胡雅蓓(1987),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的外銷,福建晉江年會論文集,P.77-81。
張誠、閻蜜(2006),鄭和與中國青花瓷,鄭和研究,第61.62期合刊,P.113-114。
張咏梅(2002),西亞藏中國元青花,東南文化,第6期,P.36-42。
許琇華(1998),我國元明青花瓷植物紋飾「藝術性」之研究,和春學報,第5期,P.123-127。
陳士龍(2005),「陳」述陶瓷之二—中國陶瓷館館長陳士龍先生談館藏元青花標本,藝術市場,第8期,P.90。
陳定榮(1990),元代青花瓷造型裝飾溯源,南方文物,第2期,P.32-39。
陳信雄譯(1983),印度古都馬德里所發現的我國元青花瓷,雄獅美術月刊,第148期,P124-127。
陳紀瓶、陳中權(2005),如何鑑定民間元青花,藝術市場,第4期,P.75。
陳啟正(2006),元代青花瓷器行情看俏,逍遙,第6期,P.34-39。
陳啟正(2006),古畫中的穆斯林愛用元青花,逍遙,第6期,P.44-46。
陳啟正(2006),青花瓷器製作,逍遙,第6期,P.55-57。
陳啟正(2006),炮門宮博物館,逍遙,第6期,P.40-43。
陳啟正(2006),解構元代青花瓷器,逍遙,第6期,P.50-53。
陳堯成、張福康、張筱薇、蔣忠義和李德金(1995),唐代青花瓷用鈷料來源研究,中國陶瓷,第31卷,第2期,P.40-44。
陳堯成、郭演儀、張志剛(1978),歷代青花瓷器和青花色料的研究,矽酸鹽學報,第6卷,第4期,P.225-241。
陳階晉(1996),元代至正青花瓷器之研究(下),藝術學,第16期,P.7-57。
陳階晉(1996),元代至正青花瓷器之研究(上),藝術學,第15期,P.95-195。
陳潤民(1999),豪放渾厚的元代青花瓷器,文史知識,第12期,P.96-97。
博文(1996),冰肌玉骨清新素雅—元青花瓷器欣賞,山西老年,第9期,P.33。
喻常森(1994),元代海外貿易發展的積極作用與侷限性,海交史研究,第2期,P.40-54。
彭濤(2003),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的外銷及相關問题,南方文物,第2期,P.101-107。
景鴻(2006),第二屆民間元青花研討會召開,收藏,第1期,P.154。
曾肅良(1993),凝結在冰層裡的藝術—漫談元明青花瓷畫,藝術貴族,第45期,P.120-121。
曾肅良(1994),談明代官窯青花瓷與青花料之間的關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美育月刊,第49期,P.1-6。
湯蘇嬰(1994),人物題材的元青花及相關問題,南方文物,第3期,P.51-54。
湯蘇嬰(1995),人物題材圖案的元青花及相關問題,景德鎮陶瓷,第5卷,第2期,P.44-46。
程建平(2004),元代青花瓷筆法之美,陶瓷研究,第2期,P.27-28。
童光俠(1999),元代景德鎮青花人物故事畫的情感寄託,景德鎮陶瓷,第9卷,第4期,P.44-50。
童松迎(1994),試論龍紋在青花裝飾中的效果和藝術處理,景德鎮陶瓷,第4卷,第2期,P.31-33。
馮先銘(1980),三十年來我國陶瓷考古的收獲,故宫博物院院刊,第1期,P.3-28。
馮先銘(1994),仿古瓷出現的歷史條件與種類,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期,P.11-19。
馮先銘(1994),青花瓷器的起源與發展,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P.29-39。
馮先銘(1994),瓷器鑑定的五大要領,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期,P.3-10。
馮先銘著,謝明良譯(1983),關於青花瓷器起源的幾個問題,雄獅美術月刊,第148期,P117-123。
楊海晏(2006),元青花人物罐到底有多少,中國收藏,第7期。P.138-139
楊道以(2001),冰肌玉骨靓麗迷人—高安出土的元青花梅瓶鑑賞,東南文化,第8期,P.66-68。
萱草園主人(2005),由東京松岡美術館藏品看元青花的時代特徵(下),藝術市場,第1期,P.78-79。
萱草園主人(2005),如此「元青花」破綻百出—「首屆中國民間元青花藏品研討會」所思,藝術市場,第2期,P.86。
萱草園主人(2006),獨家:微觀天民樓元青花系列稿件(一)—由天民樓藏品再看元青花(上),藝術市場,第1期,P.60-61。
萱草園主人(2006),獨家:微觀天民樓元青花系列稿件(二)—由天民樓藏品再看元青花(中),藝術市場,第2期,P.47-79。
萱草園主人(2006),獨家:微觀天民樓元青花系列稿件(三)—由天民樓藏品再看元青花(下),藝術市場,第3期,P.52-54。
葉佩蘭(2004),試析真假元青花瓷器,中國歷史文物,第2期,P.36-41。
詹云青(2006),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呈色淺議,藝術市場,第10期,P.62-63。
雷從雲(2007),呼喚民藏元青花瓷鑑定與研究的新突破,收藏,第2期,P.25。
筱琛(2006),同是元青花差價何其大,中國收藏,第1期,P.44-47。
寧志超(1999),介绍一對青花雲龍紋象耳瓶,文物,第6期,P.86-93。
漆德三(1993),中國陶瓷在外國博物館,景德鎮陶瓷,第3卷,第1.2期,P.120-123。
熊振東、金國慶(2006),高安博物館藏元青花瓷與元青花瓷鑑定,收藏,第6期,P.70-78。
熊寥(1990),元代青花瓷的裝飾藝術,江西文物,第2期,P.25-28。
趙光林、劉樹林(2000),談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及特點,首都博物館輯刊,第14期,P.145-149。
趙榆(1997),紋飾豐富,題材廣泛—淺談元青花瓷器及人物畫盤,典藏藝術雜誌,第61期,P.240-242。
劉金嫻(1993),元代景德鎮青花瓷的藝術成就及其影響,景德鎮陶瓷,第三卷,第1.2期,P.47-48。
劉昱午(2006),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主題紋飾探源,尋根,第3期,P.92-97。
劉朝輝(1999),瓷畫、版畫和文人趣味,中國古陶瓷研究,第6輯,P.44-58。
劉慧中(2000),高安窖藏青花瓷器裝飾的技法與圖案,南方文物,第4期,P.107-108。
劉靜、曹建文(2007),元青花胎釉、青花發色真贗對比,收藏,第1期,P.52-54。
劉静(1997), 「歲寒三友」圖瓷畫鑑定,東南文化,第1期,P.129-132。
樂渠(2005),一騎絕塵元青花,藝術市場,第1期,P.90。
歐陽世彬(2005),元青花仿製數言道不盡的系統工程—應《藝術市場》之約談元青花收藏的種種問題,藝術市場,第4期,P.52-53。
盧雪燕(2001),有板有眼說版畫—古代戲曲、小說版畫特展界述,故宮文物月刊,P.52-60。
霍華(2003),關於古陶瓷目鑒的美學、心理學的思考,中國古陶瓷研究,第8輯, P.272-278。
默名(1983),素淨雅致的美感—氧化鈷的呈色,雄獅美術月刊,第148期,P128-130
韓祥翠(2006),淺談元代景德鎮青花瓷的審美特徵,陶瓷學報,第27卷,第2期,P.201-204。
齋藤菊太郎(1968),元代染付考—十四世紀の元青花と元曲,古美術,第18期,P.25-41。
齋藤菊太郎(1968),元代染付考—十四世紀の元青花と元曲,古美術,第19期,P.59-82。
簡‧比米什著、李仲謀譯(2003),出口至東南亞的元青花的重要意義,文化遺產研究集刊,第3輯,P.375-404。
瀟然(2006),心跳景德鎮元青花國際學術研討會側記,收藏,第12期,P.148-149。
羅學正(2005),還是多到景德鎮看看為好—「首屆中國民間元青花藏品研討會」得失,藝術市場,第2期,P.73。
羅學正(2006),元青花的研究離不開景德鎮,收藏,第9期,P.63。
羅學正(2007),元青花真贗對比(下),藝術市場,第1期,P.90-91。
黄雲鵬、黄濱(2006),元景德鎮青花瓷燒製工藝(上),收藏家,第12期,P.67-72。
黄雲鵬、黄濱(2007),元景德鎮青花瓷燒製工藝(下),收藏家,第1期,P.52-54。
外文書目
一、 專書、圖錄
(一) 專書
Eskenazi Ltd(1994), Yuan and early Ming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London:Eskenazi Ltd。
John Alexander Pope (1956) ,Chinese Porcelains from The Ardebil Shrine, Sotheby Parke Bernet.
John Carswell (2000),Blue & white : Chinese porcelain around the world ,London : British Museum.
Regina Krahl (1986),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 Philip Wilson Publishers.
Regina Krahl (1994),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 ,London : Azimuth Editions.
Sumarah Adhyatman (1990), Antique Ceramics Found in Indonesia, Jakarta .
Sumarah Adhyatman(1980),The Adam Malik Ceramic Collection , The Ceramic Society of Indonesia .
Suzanne G. Valentein (1992) , The Herzman Collection of Chinese Ceramics , Hong Kong .
T. Misugi(1981), Chinese porcelain collections in the Near East ,Topkapi and Ardebil ,Hong Kong : Hong Kong University .
三杉隆敏(1973), 染付と海のシルクロード,古美術第40號。
水上和則(1998)中國陶瓷中心釉調合基礎講座,東京都:岩崎美術社。
(二) 圖錄
三杉隆敏、原昭二(1989),陶磁器染付文樣事典,東京都:柏書房。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編(1995),新發見の景德鎮官窯—皇帝の磁器,大阪市:東洋陶瓷美術館出版。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編(1997),中國陶磁小品,大阪市:東洋陶瓷美術館出版。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編(2006),東洋陶磁の展開,大阪市:東洋陶瓷美術館出版。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編(2007),「美の求道者‧安宅英一の眼」展圖錄,大阪市:東洋陶瓷美術館出版。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編(2007),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館藏名品選,大阪市:東洋陶瓷美術館出版。
戶栗美術館(1988),染付の美展,東京:戶栗美術館出版。
長谷部樂爾編修(1987),托布卡比宮殿の中國陶磁,第1卷 元、明,東京:講談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