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綜觀目前有關《點石齋畫報》的研究,多是強調《點石齋畫報》在「啟蒙」、「開愚」的貢獻,雖然也有部分學者提及《點石齋畫報》深具「傳統思想」的特質,但內容多是點到為止。
然而,從《點石齋畫報》從報導內容、角度、文末評語來看,儒家禮治思想幾乎貫穿所有報導內容,在報導文末不斷出現道德教化的評語,透露出編者心中有一個理想的秩序觀。本文將透過對《點石齋畫報》內容全面性的探討,來呈現《點石齋畫報》的秩序觀。
本文預備從天下觀、家庭倫常觀、社會秩序三個層面來觀察,並分三章來進行討論。在第二章中主要探討《點石齋畫報》報導所呈現的天下觀,即使在西力衝擊下,《點石齋畫報》仍以天朝角度,優越的文化觀點來理解世界,面對日漸衰微的國際地位,仍堅定維護天朝的主權。
第三章中主要探討《點石齋畫報》呈現的家庭倫常觀,隨著經濟發達與平權思想的傳入,晚清家庭秩序出現鬆動現象,《點石齋畫報》透過對傳統孝道、父權、夫權的維護,期待穩定社會秩序,儘管如此,傳統倫常觀念仍呈現不斷弱化的事實。
第四章中主要探討《點石齋畫報》理想的社會秩序,《點石齋畫報》對社會各階層的變動,都從「世風日下,禮教淪喪」的角度評論,期待恢復理想的儒家禮治秩序。只是,隨著經濟不斷的發展,傳統禮治秩序已無法應付日趨複雜的晚清社會。
徵引書目
一、史料、文集、地方志
明太祖敕修,《明律集解附例》,台北:成文書局,1969年。
(清)崑岡敕撰,《欽定大清會典》,台北:啟文出版社,1963年。
清史稿校註編撰小組,《清史稿校註》,台北:國史館,1986年。
清世祖敕撰,《大清律例彙輯便覽》,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王韜,《弢園文新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台北:龍文出版社,1990年。
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台北:文海書局,1965年。
李鴻章,《李文忠公選集》,台北:大通出版社,1987年。
佚名編,《中日戰爭資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台北:河洛出版社,1980年。
(俄)Witte著,王光祈譯,《李鴻章遊俄紀事》,台北:中華書局,1962年。
徐繼畬著,田一平點校,《瀛寰誌略》,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張之洞,《勸學篇》,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葉德輝編,《翼教叢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曾國藩著,李瀚章編輯,《曾文正公(國藩)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諸家,《割台三記》,台北:大通書局,1987年。
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撰,《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魏源,《海國圖志》,台北:成文書局,1967年。
王家儉主編,《上海縣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維清,《上海鄉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二、報紙
上海申報館,《申報》,台北:台灣書局,1965年。
《大公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林樂知,傅蘭亞主編,《上海新報》,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
吳友如,《點石齋畫報》,第1到5函,共44冊,廣東:人民出版社影印本,1983年。
張奇明主編,《點石齋畫報.大可堂版》第1到15冊,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1年。
三、專書
John K. Fairbank等主編,韓復智等主譯,《劍橋中國史.晚清篇》,台北:南天出版社,1987年。
Jonathan H. Turner著,張君玫譯,《社會學概念與應用》,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十九輯,台北:商務印書局,1986年。
王戎笙,《太平天國運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王稼句,《晚清民風百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1996年。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7年。
王爾敏,《淮軍志》,台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
王振輝,《中國民族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興起:清末民初知識份子的困境與抉擇》,台北:韋伯出版社,1999年。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北京:三聯書局,1955年。
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王朝》,台北:時報文化,2001年。
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朱嵐,《中國傳統孝道的歷史考察》,台北:嵐臺出版社,2003年。
李文治、江太新著,《中國宗法宗族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 : 1901-191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慾望與生活》,台北市:一方出版社,2002年。
李長莉《晚清上海的社會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恩涵、張朋園等著,〈論清季中國的民族主義〉,《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與自強運動》,台北:食貨出版社,1972年。
李迺揚,《韓國通史》,台北:中華文物出版,1956年。
李國祁,《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史論文集》,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9年。
何淑宜,《明代士紳與通俗文化-以喪葬禮俗為例的考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2000年。
汪敬虞,《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二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
林安弘,《儒家孝道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阿英,《晚清文藝報刊述略》,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
吳瓊恩,《儒家政治思想與中國政治現代化-其內在結構關係與轉化發展》,台北:中央文物,1985年。
卓聖格,《《點石齋畫報》的插圖繪畫研究》,台中:弘祥出版社,1998年。
卓聖格,《晚清通俗繪畫研究:以《點石齋畫報》為主軸》,台中:弘祥出版社,2000 年。
岳慶平,《家國結構與中國人》,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
(英)麥高溫著,朱濤、倪靜譯,《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新竹市:花神出版社,2002年。
(美)包筠雅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美)芮瑪麗著,房德鄰等譯,《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美)柯文(Paul A. Cohen)著,雷頤,羅檢秋譯,《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頁10。
姚公鶴,《上海閒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4年。
唐河、王書祥主編,《官訓集成》第三冊,北京:藝華出版社,1998年。
唐海,《中國勞動問題》,上海:光華書局,1926年。
陳平原,《點石齋畫報選》,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
陳平原、夏曉紅,《圖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陳志奇主編,《中國近代外交史》,台北:南天書局,1993年。
陳秋坤、洪麗完主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5年。
張仲禮,《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張仲禮,《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
張德勝,《社會原理》,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年。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節-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
張灝,《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出版社,1980年。
黃宗智,《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台北:作者自印,1963年。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陶希聖、沈任遠,《明清政治制度》,台北:商務印書局,1967年。
陶希聖,《清代州縣衙門刑事審判制度及程序》,台北:食貨月刊,1972年。
馮爾康,《中國古代的宗族與祠堂》,台灣:商務印書局,1996再版。
湯傳康、朱大陸、杜黎主編,《上海軼事》,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
鄒依仁,《舊上海人口變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楊光輝,《中國近代報刊發展概況》,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年。
楊懋春,《中國家庭與倫理》,台北:中央文物,1981年。
蒲慕州,《慕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的地位》,台北市:食貨出版社,1973年。
蔡文輝,《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劉翠溶,《明清時期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2年。
劉滌凡,《唐前果報系統的建構與融合》,台北:學生出版社,1999年。
魯迅,《魯迅全集》,台北:唐山出版社,1989年。
蕭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台北:五南出版社,1988年。
蕭國亮,《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四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5年。
薛冰,《晚清洋相百出》,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出版社,1984年。
嚴昌洪,《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台北:南天書局,1998年。
四、學位論文
朱瑞月,《申報反映下的上海社會變遷(1895-1927)》,台北:師範大學歷史碩士論文,1990年。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碩士,2002年。
李貴豐,《從傳統到現代:中國圖像版印技術之蛻變(1600--1900) 》,台北:政治大學歷史博士論文,1992年。
李景龍,《以《點石齋畫報》論吳友如新聞風俗格致畫》,台北: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洪正龍,《清代賤民階層中的江浙墮民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碩士論文,2003年。
斐丹青,《從《點石齋畫報》看晚清社會文化的變遷》,河南:河南大學歷史碩士論文,2005年。
陳玉貞,《清代台灣吏治研究-以刑名、錢糧職責為例》,台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黃孟紅,《從點石齋畫報看清末婦女的生活型態》,南投:暨南大學歷史碩士論文,2002年。
五、期刊論文
王爾敏,〈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傳播之圖說形式-《點石齋畫報》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卷,1990年6月,頁135-172。
王爾敏,〈《點石齋畫報》所展現之近代歷史脈絡〉,《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頁1-25。
王萍、鄧紹根,〈《點石齋畫報》記載的中國近代剖腹產手術〉,《中華醫史雜誌》,第34卷第2期,2004年4月,頁122-124。
孔蔚,〈江西劉猛將軍廟與蝗災〉,《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7卷第四期,1994年,頁92-96。
朱傳譽,〈中國早期的畫報〉,《報人.報史.報學》,台北市 : 臺灣商務,1967年,頁106-112。
李國祁,〈自強運動時期李鴻章的外交謀略與政策〉,《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88年,頁233-260。
李頻,〈耐心與匠心:《點石齋畫報》開拓和占領市場的法寶-中國期刊史札記之七〉,《出版科學》,第2期,1998年,頁42-44。
李貴豐,〈前電影時代中國的動感漫畫--《點石齋畫報》例〉,《電影》,5卷, 1995年10月,頁41-60。
李長莉,〈從「楊月樓案」看晚清社會倫理觀念的變動〉,《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
阿英,〈中國畫報發展之經過〉,《良友畫報》,150期,1940年。
卓聖格,〈時事新聞插畫的特質與在中國的發展〉,《商業設計學報》,25卷,1993年6月,頁81-93。
卓聖格,〈吳友如及其時事新聞插畫研究〉,《台中商專學報》,25期,1994年,頁755-769。
卓聖格,〈《點石齋畫報》插畫之表現形式與技法研究〉,《臺中商專學報》,30卷,1998年6月,頁73-91。
卓聖格,〈晚清石印畫報的形成與發展研究〉,《臺中商專學報》,31卷,1999年6月,頁387-408。
卓聖格,〈從畫報說歷史--中國近代畫報的發展〉,《歷史月刊》,143卷,1999年12月,頁94-103。
吳美鳳,〈從《點石齋畫報》看晚清時期的民間信仰意識〉,《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1卷2期,2001年2月,頁33-57。
(英)汪海嵐著,姚朔民譯,〈點石齋晚清紙幣和1905-1912年間的上海印刷廠〉,《中國錢幣》,3期,1997年,頁12-20。
南宮搏,〈重印《點石齋畫報》序言〉,《大成》,99卷,1982年2月,頁43-45。
俞月亭,〈我國畫報的始祖-點石齋畫報初探〉,《新聞研究資料》,北京:新華出版社,1981年5月,頁149-181。
柯惠鈴,〈隳禮之教:清末畫報的婦女圖像〉,台北:《第一屆近代中國思想與制度學術研討會》,2004年7月,1-43頁。
徐悲鴻,〈悲鴻自述〉,《良友》,1930年。
唐紹華,〈中國第一份畫報《點石齋畫報》〉,《暢流》,69卷9期,1984年06月,頁12-18。
徐新,〈從《點石齋畫報》看清末澳門〉,《文化雜誌》,1997年,頁187-212。
徐華龍,〈《點石齋畫報》評介〉,《民俗研究》,第1期,1999,頁100-101。
郭立誠,〈吳友如的時事風俗畫〉,《雄獅美術》,76期,1977年06月,頁99-103。
黃志傳,〈我國最早的畫報-《寰瀛畫報》〉,《圖書館雜誌》,總第19期,1986年8月,頁58-61。
葉曉青,〈《點石齋畫報》中的上海平民文化〉,《二十一世紀》,1卷,1990年10月,頁36-47。
康無為,〈「畫中有話」:《點石齋畫報》與大眾文化形成之前的歷史〉,《讀史偶得:學術演講三篇》,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頁89-100。
張壽安,〈十七世紀中國儒家思想與大眾文化間的衝突〉,《漢學研究》1993年12月:11-2,頁69-80。
陳鎬汶,〈《點石齋畫報》探疑〉,《編輯學刊》,第五期,1994年,頁64-70。
陳平原,〈以圖像為中心--關於《點石齋畫報》〉,《二十一世紀》,59卷,2000年6月,頁90-98。
陳佑慎,〈抗日英雄的建構與記憶-試釋《劉大將軍平倭戰記》的史料意義〉,《台灣風物》第五十六卷第二期,2006年6月30日,頁181-187。
張朋園,〈議會思想進入中國〉,《郭廷以先生百歲冥誕紀念史學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1月初版,頁245-246。
馮金牛,〈《圖畫日報》--清末石印畫報的重要品種〉,《圖書館雜誌》,10卷102期,1999年10月,頁37-38。
喻枝英,〈《點石齋畫報》中的武漢舊習陋俗〉,《武漢文史資料》,第1期,2000年,頁40-43。
傅為群,〈從清末《點石齋畫報》中看幾則「錢」的故事〉,《臺北市集幣會刊》,26卷,2002年5月,頁41-46。
道載文,〈記《點石齋畫報》〉,《大成》,60卷,1978年11月,頁54-55。
道載文,〈記《點石齋畫報》〉,《大雅藝文雜誌》,10卷,2000年8月,頁64-68。
蒼秦,〈百年前的風俗畫卷簡介《點石齋畫報》-〉,《上海消防》,2002年第1期,頁90-91。
熊月之,〈從《點石齋畫報》案看晚清上海言論自由〉,《書窗》第2期,2000年。
熊月之,〈《點石齋畫報》案與蘇報案-台北訪檔之一〉,《檔案與史學》,第5期,2000年,頁71-75。
劉紀曜,〈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朝野的天朝意象及其衍生的觀念、態度與行動(1839-1842)〉,《歷史學報論文集:中國近現代史、台灣史》,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94,頁1-23。
潘元石,〈談點石齋與飛影閣石印畫報〉,《雄獅美術》,76期,1977年6月,頁94-98。
潘君祥、陳立儀,〈十九世紀後半期上海商業的轉變〉,《歷史研究》第一期,1986年,頁160-164。
潘耀昌,〈從蘇州到上海:從「點石齋」到「飛影閣」-晚清畫家心態管窺〉,《新美術》,2期,1994年,頁65-72。
賴惠敏,〈清代的法律與國家治理性:以直隸地區的族群與家庭為討論中心〉,《「中國近代史的再思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創所五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年6月29日至7月1日,1-28頁。
羅志田,〈華夷之辨與「懷柔遠人」的字義〉,《 二十一世紀》29期,1998年10月,頁141。
六、外文資料
Don J. Cohn,《VIGENETTES FROM THE CHINESE:Lithographs from Shanghai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87。
Julia Henningsmeier,〈THE FOREING SOURCES OF DIANSHIZHAI HUABAO(點石齋畫報),A NINETEENTH CENTURY SHANGHAI ILLUSTRATED MAGAZINE〉,頁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