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戴麗雪
論文名稱: 明華園歌仔戲團《蓬萊大仙》之音樂研究
指導教授: 呂錘寬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2
中文關鍵詞: 歌子戲明華園蓬萊大仙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9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係藉「明華園歌仔戲團」最具代表性之劇目《蓬萊大仙》做為研究對象。1987年兩廳院啟用典禮及2007年兩廳院二十週年慶等系列演出活動中,明華園皆受邀演出,而且在這重要的兩場演出中,明華園皆推出《蓬萊大仙》,足見此劇受到明華園的重視。然而二十年期間《蓬萊大仙》在臺灣各地及海外多次演出,為縮小研究範圍,本研究乃聚焦在兩廳院開幕(1987,國家戲劇院,內台)及兩廳院二十週年慶(2007,兩廳院廣場,外台)演出版本進行分析、比較、研究。全文除序論及結論外,共分四章論述。
    「序論」闡述筆者之研究動機、目的、明華園歌仔戲團概述、以明華園為研究主體之相關研究、文獻探討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論述「《蓬萊大仙》製作緣起」,探討1987年及2007年兩個演出版本,分別從歷史回顧及歷史意義;「內台」歌子戲及「外台」歌子戲不同的舞台演出形式加以探討,並將塵封20年的檔案資料重新審視及分析,有助於掌握兩演出版本在形式上及相關之差異性。
    第二章「《蓬萊大仙》之戲曲結構」,其中除了對整齣戲劇情節介紹外,另從李玄寄身瘸腿乞丐身上「借屍還魂」,成為李鐵拐形象的故事,對李鐵拐何時出現在八仙名單中亦有所歸納整理,並針對「借屍還魂」之相關典故進行版本分析比較。
    第三章「《蓬萊大仙》演出之分析」,分別從腳色、身段、舞台特效、服裝道具等戲劇元素進行兩演出版本(1987年、2007年)之探究、比較。本文並針對劇中腳色「青牛」以動物的形象在劇中出現,對此劇所造成的影響?若少了青牛的動物形象出現,此劇的戲劇張力是否會因此減弱?期從美學的觀點進行剖析。
    第四章「《蓬萊大仙》之音樂分析」,本章將分成三個段落:分別是曲調分析、後場樂及創作曲調在本劇中的運用等三個部分。第一節「曲調分析」探究劇中各曲調之時代背景、特色及在本劇中之演唱時機,兩演出版本變與不變之演唱曲調呈現。第二節「後場樂在本劇中之運用」,將全劇的背景音樂、串場樂及鑼鼓樂在劇中使用時機加以說明;另從伴奏樂器的運用,探討現今歌子戲傳統樂器被現代國樂器所取代並且還有西方樂器的加入,這樣的轉變是否為歌子戲精緻化所導致?文場樂因國樂化趨勢,讓歌子戲音樂導致了一些現象產生。如:音樂設計的專業分工、定腔定譜等趨勢的產生、依據戲劇情節之專屬曲調及音樂設計。將針對此三種現象分別加以說明。第三節「創作曲調的運用」及對本劇的意義為何?亦有詳細分析探討。
    「結論」則說明本論文之研究,針對《蓬萊大仙》劇中之人物、舞台、音樂等藝術呈現進行歸納總結,作全面性的論述及對歌子戲未來之期許。

    譜例、表、圖目錄 凡例 序論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三、明華園歌仔戲團概述 3 (一) 家族事業 3 (二) 演出記錄 4 (三) 團隊組織 14 四、相關研究 19 (一)學位論文 23 (二)專書 23 (三)期刊 / 專文 23 五、研究方法 29 (一)檔案研究 30 (二)輿論、社論研究 30 (三)傳記研究 30 (四)分析研究 30 (五)文化研究 31 第一章《蓬萊大仙》製作緣起 33 第一節 兩廳院啟用演出版本 34 一、歷史回顧 34 二、「內台」歌子戲 35 三、檔案資料 37 第二節 兩廳院二十週年慶演出版本 44 一、歷史意義 45 二、「外台」歌子戲 50 三、檔案資料 53 第二章《蓬萊大仙》之戲曲結構 59 第一節 李鐵拐略述 59 第二節 劇情分析 64 第三章《蓬萊大仙》演出之分析 81 第一節 腳色、身段分析 83 一、腳色分析 83 二、身段分析 89 第二節 舞台特效、服裝道具分析 96 一、舞台特效分析 96 二、服裝道具分析 101 第三節 「動物」腳色在劇中的運用 104 第四章《蓬萊大仙》之音樂分析 113 第一節 曲調分析 114 第二節 後場樂分析 186 一、背景、串場樂分析 186 二、鑼鼓樂在本劇中的運用 205 三、樂隊及樂器分析 210 第三節 創作曲調的運用 216 結論 225 參考資料 229 譜例、表、圖目錄 曲調譜例 第一幕 黃山論舞 (曲調1-1)/【都馬調】(一) 120 (曲調1-2)/【都馬調】(二) 121 (曲調1-3)/【吟詩調】 134 第二幕 越王朝聖 (曲調2-1)/【新送君別】 137 (曲調2-1-1) /【鐵三郎】 141 (曲調2-1-2) /【送君別】 143 (曲調2-2)/【仙鄉歲月】 144 (曲調2-2-1)/【西工調】 145 第三幕 越女伏魔 (曲調3-1)/【數板】 146 (曲調3-2)/【乞丐調】 149 (曲調3-2-1)/【乞食調 / 狀元調 】 151 (曲調3-3)/【數板】 151 (曲調3-4)/【七字調】 157 第四幕 戲戰越女 (曲調4-1)/【五開花】 161 (曲調4-1-1)/【忽聽見枝上】南管樂譜 164 (曲調4-1-2)/【忽聽見枝上】 165 (曲調4-1-3)/【遊西湖】 166 (曲調4-2)/【都馬調】 167 (曲調4-3)/【都馬調】 168 (曲調4-4)/【都馬調】 170 第五幕 約戰老君 (曲調5-1)/【卜卦調】 171 (曲調5-1-1)/【卜卦調 / 乞食調】 175 第六幕 悟上蓬萊 (曲調6-1)/【漢調】 176 (曲調6-2)/【借身還魂】 180 (曲調6-3)/【剛者必折驕必敗】 182 背景、串場樂譜例 第一幕 黃山論舞 (後場樂1-1)/【序曲】 187 (後場樂1-2)/【李玄主題樂】 191 (後場樂1-3)/【柳青娘】 192 (後場樂1-4)/【李玄、清靈子決鬥樂】 193 (後場樂1-5)/【龍虎鬥】 193 (後場樂1-6)/【荒山樂】 194 第三幕 越女伏魔 (後場樂3-1)/【登基】 194 (後場樂3-2)/【西山茶】 195 (後場樂3-3)/【水鬼抄砂】 195 第四幕 戲戰越女 (後場樂4-1)/【打耳光】 196 (後場樂4-2)/【走!來去兜紫宮】 196 第五幕 約戰老君 (後場樂5-1)/【兜紫宮】 197 (後場樂5-2)/【緊吹場】 198 (後場樂5-3)/【四擊頭】 199 (後場樂5-4)/【老君出場】 199 (後場樂5-5)/【既然如此,我李玄得罪了】 200 (後場樂5-6)/【決鬥樂】 200 (後場樂5-7)/【乞丐死】 203 第六幕 悟上蓬萊 (後場樂6-1)/【謝幕】、【李玄主題樂】 203 表例 表0-1 1987年~2008年國家戲劇院歷年歌子戲劇團演出劇目 10 表0-2 明華園歌仔戲團、楊麗花歌仔戲團、唐美雲歌仔戲團、河洛歌子戲團歷年在國家戲劇原演出場次統計 13 表0-3 參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97年度演藝團隊發展扶植計畫—傳統戲劇組,各團隊行政組織統計 15 表0-4 參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97年度演藝團隊發展扶植計畫,各團體之成立時間 16 表0-5 參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97年度演藝團隊發展扶植計畫,各團隊於96年度團隊演出場次統計 17 表1- 1 1987年10~12月「國家戲劇院開幕季節目系列」詳細演出場次表 39 表1- 2 「國家戲劇院開幕季節目系列」各類型演出場次統計表 40 表1-3 2007年1~10月「兩廳院二十週年歡慶系列」演出場次 45 表1-4 「兩廳院二十週年歡慶系列—經典二十」,各藝術類型演出場次統計 46 表1-5 1987年、2007年製作人、編劇導演、文武場人員名單 54 表1-6 1987年、2007年腳色演員名單 54 表2-1 歷代古籍之八仙名單 61 表2-2 明華園演出版本內容與傳說版本內容比較 64 表2-3 《蓬萊大仙》之戲曲結構(依頭、身、尾) 68 表2-4 《蓬萊大仙》之戲曲結構(依起、承、轉、合) 68 表2-5 《蓬萊大仙》各幕演出時間 70 表2-6 《蓬萊大仙》各幕之核心事件、催化事件分析 78 表3-1 1987年演員名單 85 表3-2 2007年演單 86 表3-3 《蓬萊大仙》劇中人物文、武、丑角分類表 87 表3-4 廖瓊枝老師旦角跤步、手路、袖尾之基礎動作歸納 90 表3-5 陳旺欉先生的基本動作歸納 91 表3-6 《蓬萊大仙》李玄的基本動作分析 92 表3-7 《蓬萊大仙》李老君的基本動作分析 93 表3-8 《蓬萊大仙》越女神的基本動作分析 94 表3-9 1987年鋼索使用時機 99 表3-10 2007年鋼索使用時機 99 表3-11 1987年服裝、道具說明 102 表3-12 2007年服裝、道具說明 103 表3-13 《蓬萊大仙》劇中腳色個性分析 106 表4-1 2007年《蓬萊大仙》全劇所有曲調及背景、串場樂 114 表4-2 2007年《蓬萊大仙》全劇曲調及背景、串場樂之分類統計 115 表4-3 2007年《蓬萊大仙》全劇音樂演奏、演唱時機分析 116 表4-4 2007年與1987年《蓬萊大仙》全劇音樂對照表 118 表4-5 明華園、河洛歌子戲團之劇目曲調及【都馬調】、【七字調】之統計 131 表4-6 【乞丐調】的種類 150 表4-7 1987年、2007年太空道長及乞丐對話內容版本比較 154 表4-8 1987年、2007年乞丐向李玄行乞的談話內容版本比較 176 表4-9 《蓬萊大仙》全劇鑼鼓音樂演奏時間統計及演奏時機 206 表4-10 《蓬萊大仙》各幕鑼鼓音樂演奏時間統計 209 表4-11 《蓬萊大仙》各幕“純粹鑼鼓樂”演奏時間統計 209 表4-12 2007年《蓬萊大仙》全劇曲調及後場樂 218 表4-13 《蓬萊大仙》傳統曲調及創作曲調 218 表4-14 《蓬萊大仙》創作曲調及音樂 219 表4-15 黎翰江先生之傳統曲調、新調、創作曲調、鑼鼓音樂理想比例,與《蓬萊大仙》各類音樂所佔比例統計 219 表4-16 明華園推出劇目曲調及【都馬調】、【七字調】及創作曲調統計 221 表4-17 《蓬萊大仙》全劇之創作曲調 223 圖例 圖1-1 1987年「傳統戲劇展」宣傳海報及節目單封面設計 41 圖1-2 2007年《蓬萊大仙》文宣 48 圖3-1 1987、2007明華園《蓬萊大仙》第五幕「約戰老君 」舞台示意圖 100 圖3-2 《蓬萊大仙》劇情衝突示意圖 110

    一、 影音出版品
    明華園歌仔戲團:《蓬萊大仙》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圖書館。(1987,VCD)
    《濟公活佛─雪狐情》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圖書館
    (1996,VHS)
    《界牌關傳說》(2006,DVD)
    《劉全進瓜》 (2006,DVD)
    《白蛇傳》 (2006,DVD)
    《蓬萊大仙》 (2007,DVD)
    《乘願再來》 (2008,DVD)
    《鴨母王》 (2008,DVD)
    河洛歌子戲團: 《浮沈紗帽》 (1994,DVD)
    《秋風辭》 (1999,DVD)
    《鳳凰蛋》 (2000,DVD)
    《新鳳凰蛋》 (2000,DVD)
    《天鵝宴》 (2000,DVD)
    《欽差大人》 (2000,DVD)
    《彼岸花》 (2001,DVD)
    《太子回朝》 (2003,DVD)
    楊麗花歌仔戲團:《雙槍陸文龍》(2007,DVD)
    《呂布與貂嬋》(2007,DVD)
    《梁山伯與祝英台》(2007,DVD)
    《丹心救主》(2007,DVD)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陳旺欉的基本動作與精彩身段》(2000,VCD)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老歌仔的腳步手路》(2001,DVD)

    二、電子網路

    1.「兩廳院數位博物館」計畫簡介全文。

    2. 中正文化中心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3. 明華園黃字戲劇團官方網站。

    4. 維基百科。

    5. 百度百科。

    6. 中華戲劇學會文藝會訊網站。

    7. 春美歌仔戲團網站。

    三、書籍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4冊,子部350,小說家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陶宗儀(元)
    1959 《南村輟耕錄》。中華書局。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77 《符號學要義》。臺北:南方出版社。

    曾永義
    1980 《說俗文學》。臺北市:聯經初版。

    1992 《戲曲經眼錄》。臺北市: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1997 《臺灣傳統戲曲》。臺北市:東華書局。

    2004 《戲曲與歌劇》。臺北市:國家出版社。

    加德納‧墨菲、約瑟夫‧柯瓦奇
    1980 《近代心裡學歷史導引》。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勞思光
    1981 《變革與創新》。臺北市:幼獅出版社。

    張炫文
    1982 《台灣歌仔戲音樂》。臺北市: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語堂
    1989 《生活的藝術》。臺北縣:輔新書局。

    畢 珍
    1991 《八仙傳奇》。臺北縣:漢欣出版社。

    徐麗紗
    1991 《臺灣歌仔戲,唱曲來源的分類研究》。臺北:學藝出版社。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1992 《表演藝術年鑑》。臺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鄭英珠
    1993 《臺灣戲劇館專輯》。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楊恩寰
    1993 《審美心裡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陳耕、曾學文
    1995《百年坎坷歌仔戲》。臺北:幼獅出版社。

    張毓吟
    1995 《圖像符號傳播的語文式思考:以符號學詮釋京劇臉譜為例》。臺北市:北美館。

    費約翰
    1995 《藝術與公共政策》。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李英豪
    1996 《吉祥民神》。臺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彙編及委員會
    1996 《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文建會出版。

    方全林
    1997 《走向市場的藝術----當代藝術市場新探》。上海:學林出版社。

    王嵩山
    1997 《扮仙與作戲:臺灣民間戲曲人類學研究論文》。臺北縣:稻香出版社。

    邱坤良
    1997 《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臺北市:臺原出版社。

    1997 《臺灣戲劇現場》。臺北市:玉山社出版公司。

    臺北市現代戲曲文教協會編輯
    1997 《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郁秀
    1997 《臺灣音樂閱覽》。臺北市:玉山社出版公司。

    張炫文
    1998 《歌仔調之美》。臺北市:漢光文化出版。

    陳茂松
    1999 《借屍還魂》。臺北市:實學社出版。

    劉美菁
    1999 《歌仔戲概論》。臺北縣:學海出版社。

    歌 德
    1999 《浮士德》。臺北市:志文出版社。

    楊馥菱
    1999 《臺灣歌仔戲》。臺北:漢光文化出版社。

    陳進傳、蔡欣茹
    2000 《陳旺欉的基本動作與精彩身段》。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吳承恩
    2000 《西遊記4》。臺北縣:三誠堂出版社。

    黃秀錦
    2000 《祖師爺的女兒----孫翠風的故事》。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

    趙英勉
    2000 《中國藝術教育大系,戲曲卷--戲曲舞台設計》。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潘健華
    2000 《中國藝術教育大系,戲劇篇--舞台服裝設計與技術》。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朱建軍
    2001 《我是誰,心理諮詢與意象對話技術》。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
    2002 《世紀風華--表演藝術在臺灣》。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洪惠瑛
    2002 《藝術管理》。臺北市:揚智出版社。

    星 佑
    2002 《神的故事》。臺中市:好讀出版社。

    曾永義、游宗蓉、林明德
    2002 《臺灣傳統戲曲之美》。臺中市:晨星出版社。

    楊馥菱
    2002 《歌仔戲史》。臺中:晨星出版社。

    布魯諾.費萊(Bruno S. Frey)
    2003 《當藝術上經濟--個案分析與文化政策》。臺北市:典藏雜誌社。

    李叔還
    2003 《道教大辭典》。臺北市:巨流出版社。

    理查.考夫(Richard Caves)著 /仲曉玲、徐子超譯
    2003 《文化創意產業(上)(下)--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臺北市:典藏雜誌社。

    郭士宏
    2003 《八仙故事》。臺北縣:培真文化出版社。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3 《從傳統出發的文化創意產業叢書7--陳勝福與明華園》。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3 《認識文化創意產業--認識行政院文建會主委陳郁秀特輯》。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3 《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郭吉清
    2003 《歌仔戲.在高雄》。高雄市: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游素凰
    2003 《廖瓊枝歌仔戲唱腔藝術探討》。臺北縣:學海出版社。

    張燦鍙
    2003 《文化:臺灣問題根源》。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蔡欣欣
    2003 《百年歌仔,2001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五結鄉:傳藝中心。
    2005 《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臺北市:里人出版社。

    熊睦群
    2003 《戲劇幽默美學--皮德藍婁的劇中劇三部曲》。臺北市:普天出版社。

    薛宗明
    2003 《臺灣音樂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刷館。

    司馬如
    2004 《八仙傳奇故事》。臺北縣:新潮社文化事業。

    何侍東
    2004 《臺灣電視歌仔戲四十年--永恆的巨星》。臺北縣:遠足文化出版社。

    林鶴宜、蔡欣欣
    2004 《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陳 芳
    2004 《臺灣傳統戲曲》。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蔡文婷
    2004 《弦歌不輟:臺灣戲曲的故事》。臺北市:光華雜誌社。

    呂錘寬
    2005 《臺灣傳統音樂概論--歌樂篇》。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邱 婷
    2005 《明華園:臺灣戲劇之家》。臺北縣:獨家出版社。

    魚 夫
    2005 《創意賺大錢--創意產業新經營》。臺北縣:甲馬創意出版。

    陳錦昌
    2005 《圖解魔幻八仙》。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林茂賢
    2006 《歌仔戲表演形態研究》。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孫惠柱
    2006 《戲劇的結構與解構--敘事性結構和劇場性結構》。臺北市:書林出版社。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6 《2005外台歌仔戲匯演精選導覽手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徐麗紗、林良哲
    2007 《從日治時代唱片看臺灣歌子戲—-上冊,探索篇,》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97年度演藝團隊發展扶植計畫書:
    明華園戲劇團、唐美雲歌仔戲團、河洛歌仔戲團、許亞芬歌子戲團、
    新櫻鳳歌劇團、一新戲劇團、春美歌劇團、秀琴歌劇團、明珠女子歌劇團

    四、論文
    李貞儀
    1987 《地方家族歌仔戲團之研究—以「明華園」及「新和興」歌仔戲團為例》。臺北:國立藝術學院戲劇係碩士論文。

    楊永喬
    2001 《明華園歌仔戲團演藝實踐及經營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素慧
    2002 《明華園戲劇團「濟公活佛」之研究》。臺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孟亮
    2002 《明華園戲劇團「濟公活佛」音樂變遷之研究》。嘉義縣: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慧敏
    2003 《明華園歌仔戲劇團「界牌關傳說」演出本之研究》。新竹市: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斌
    2004 《從關係行銷探討表演藝術產業-以「明華園」為例》。臺中市: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怡如
    2007 《以認真休閒理論探討歌仔戲迷的心路歷程—以「明華園」戲迷為例 》。嘉義縣: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五、單篇論文
    陳國嘉
    1996 〈明華園經營策略之討論〉《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發行。

    陳勝國
    1997 〈臺灣歌仔戲編導經驗—從明華園創作談起〉《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曾永義
    2002 〈英雄有成敗—寫在《逐鹿天下》之前〉《戲曲經眼錄》。臺北市: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2002 〈明華園《濟公活佛》的思想與情感〉《戲曲經眼錄》。臺北市: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2002 〈一首詩的心意〉《戲曲經眼錄》。臺北市: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2002 〈明華園演《界牌關傳說》〉《戲曲經眼錄》。臺北市: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2002 〈評明華園《乘願再來》〉《戲曲經眼錄》。臺北市: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陳 彬
    1995 〈淺談傳統四大件與民族管絃樂器的結合〉《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劉南芳、陳彬
    1995 〈兩岸歌仔戲音樂及表演風格之形成及比較〉《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六、期刊
    黃美英
    1983 〈三代同堂的明華園〉《民俗曲藝》。第26期,第90-106頁。臺北市:施和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黃秀錦
    1987 〈現階段歌仔戲劇團結構與經營之比較分析〉《民俗曲藝》。第50期,第50期,第32-55頁。臺北市:施和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王振義
    1987 〈語言聲調和音樂曲調的關係—臺閩南語歌的「詩樂諧合」傳統研究之四:「詩樂諧合」的曲調修飾法〉《民俗曲藝》。第52期,第33-68頁。臺北市:施和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陳昱安
    1992 〈從野台到國家舞台—明華園歌劇團的興起與創新〉《中央月刊》。第25期,第44-50頁。臺北市:中央月刊雜誌社。
    鴻 鴻
    1993 〈建立臺灣的戲劇文體—對明華園的期許〉《當代青年》。第18期,第49-51頁。臺北市:當代青年雜誌社。
    陳龍廷
    1993 〈尋找臺灣戲劇的生命力—明華園歌仔戲的劇場特質初探〉《臺灣風物》。第43期,第119-125頁。臺北縣:臺灣風物雜誌社。
    劉培能
    1993 〈明華園歌仔戲團在此作場〉《表演藝術》。第7期,第16-23頁。臺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雜誌社。
    邱麗文
    1999 〈走遍世界,只為散播臺灣歌仔戲的魅力—引航明華園的豪情舵手:陳勝福〉《新觀念》。第133卷,第23-30頁。臺北市:新觀念雜誌社。

    王瓊馨
    2000 〈明華園歌仔戲「三進士」之用韻探討〉《古今藝文》。第26卷,第3期,第55-65頁。彰化縣:古今藝文雜誌社。
    施如芳
    2001 〈一個歌仔戲家族的榮耀—明華園的崛起〉《表演藝術》。第108卷,第24-27頁。臺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雜誌社。
    林茂賢
    2001 〈攀越山頭後又見風景—評明華園的「乘願再來」〉《表演藝術》。第101卷,第65-68頁。臺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雜誌社。
    林茂賢
    2002 〈另類史觀,戲耍兒女情長-評明華園戲劇團「鴨母王」〉《表演藝術》。第116卷,第22-24頁。臺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雜誌社。
    王良友
    2002 〈論明華園「界牌關傳說」的劇本美學〉《文訊》。第206卷,第50頁。臺北市:文訊雜誌社。
    蔡欣欣
    2002 〈講評—論明華園《界牌關傳說》的劇本美學〉《文訊》。第206卷,第51頁。臺北市:文訊雜誌社。
    蔡振家
    2002 〈戲曲DNA的拆卸與拼貼-魏海敏京劇藝術文教基金會《魏海敏古典劇場~變》〉《表演藝術》。第113期。臺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雜誌社。
    鄧 林
    2003 〈明華園與孫翠鳳〉《交流》。第72卷,第70-73頁。臺南市: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邱 婷
    2003 〈演「神」好生精采,論「人」難解困局—評明華園戲劇團「劍神呂洞賓」〉《表演藝術》。第128卷,第43-45頁。臺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雜誌社。

    周美惠
    2004 〈訪明華園團長陳勝福〉《傳統藝術》。第48卷,第30-33頁。臺北市:藝術家雜誌社。
    紀慧玲
    2004 〈就是好「丑」!—明華園走紅,陳勝在功不可沒〉《表演藝術》。第138卷,第44-49頁。臺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雜誌社。

    黃月銀
    2004 〈明華園「劍神呂洞賓」的美學義涵〉《臺灣人文(師大)》。第9卷,第15-30頁。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蔡文婷
    2004 〈弦歌不輟:臺灣戲曲的故事〉《光華雜誌》。臺北市:臺灣光華雜誌社。
    傳統戲曲篇:外台戲新江山—小西園、明華園登堂入室,第32-54頁。
    傳統戲曲篇:「在野」戲團生命力,第55-57。
    傳統戲曲篇:河北大妞歌仔戲出頭—孫翠鳳與祖師爺緣定今生,第74-89頁。
    傳統戲曲篇:歌仔戲,鹹魚翻身?,第110-115頁。
    紀慧玲
    2005 〈從「韓湘子」看「臺灣百老匯」的無窮潛力--評明華園「韓湘子」〉《表演藝術》。第145卷,第 92-93頁。臺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雜誌社。
    廖俊逞
    2005 〈南臺灣三大歌仔戲天王展丰采明華園、秀琴、春美廟口大拼臺〉《表演藝術》。第150卷,第70-71頁。臺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雜誌社。
    廖俊逞
    2005 〈用大劇場格局打造小劇場歌仔戲為第三代找舞台,陳勝在走「外明華園」路線〉《表演藝術》。第155卷,第38-40頁。臺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雜誌社。
    紀慧玲
    2005 〈歌仔戲是好行業:陳勝福、孫翠鳳與明華園〉《傳藝》。第64卷,頁58-64頁。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邱裕欽
    2007 〈明華園之新白蛇傳〉《臺電月刊》。第537卷,第 45-47頁。臺北市: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陳國嘉
    1996 〈明華園經營策略之討論〉,《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第443-457頁。

    張育華
    2006 〈再探《明心鑑》戲曲表演理論的現代意涵〉《臺灣戲曲學刊》。第13期,第3-41頁。臺北市: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

    王秋桂
    2008 〈丘慧瑩,京劇《金鎖記》對傳統戲曲的繼承與創新〉《民俗曲藝》。第159期,第171-204頁。臺北市:施和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龔金平
    2008 〈“電影本性”的浮沈〉《中央戲劇學院「戲劇」學報》。第2期(總第128期),第59-67頁。北京:戲劇學報社。

    尹秋豔
    2008 〈戲曲身段動作的類型劃分〉《戲曲藝術》。第29卷第2期,第101-107頁。北京:戲曲藝術編輯部

    七、 樂譜
    明華園戲劇總團
    2007 《蓬萊大仙》兩廳院二十週年演出版本樂譜。

    張再興
    1992 《南樂曲集》。臺北:自印本。

    八、 外文書籍
    Wingell, Richard J.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in Music.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 200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