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何美青 |
---|---|
論文名稱: |
台灣現代之書法藝術的探索 The Exploration on Modern Calligraphy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曾肅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22 |
中文關鍵詞: | 現代書法藝術 、台灣 、書藝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77 下載:10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書法藝術是藉由書寫文字來表現情感的藝術,台灣的書法藝術自清末以後歷經幾次的轉變高峰;1960年代之後,有王壯為的「亂影書」、史紫忱的「彩色書法」、傅佑武類似圖案字的「造型篆書」等,皆為台灣現代書法的發端。台灣現代書法創作者在態度上、觀念上的轉變與突破 ,對現代書法藝術而言,其重要性更勝於對書法形式上的追求,進而使台灣現代書法出現多元而複雜的樣貌。
本論文藉由對整體東亞地區的現代書法發展脈絡,彼此間影響的關係及互動的初探;從台灣現代藝術的特色了解對台灣書法藝術的影響,進一步對台灣現代書法的源流、本質、形式和類別作一探索與研究,藉此以釐清台灣現代書法的歷史發展脈絡,與現代書法的範疇與特徵,使現代書法的審美意涵更為清晰明確。
一、論文
1. 李秀英(1991),王鐸書風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畢業論文。
2. 郭承權(2000),呂世宜書法研究—兼論與台灣書壇發展之關係,台北:國
立師範大學畢業論文。
3. 鄭淙賓(2002),筆墨煙雲—論書法線條的表現性,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畢
業論文。
4. 張晉彰(2004),論近現代繪畫中之秩序原則,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畢業論
文。
5. 譚雅今(2004),「書法」表現在數位海報設計之視覺語言研究—以行書為例,
台南:私立崑山科技大學畢業論文。
6. 李孟玲(2004),書法造形之初探,台北:私立輔仁大學畢業論文。
7. 曾肅良,(2005),書法與氣場流動,<2005書畫關係研討會>,台北:華梵大學。
8. 曾肅良,(2007),零散、崩解、多元與模糊-論書法藝術在後現代社會主體性的質變與堅持,<2007開FUN傳統。現代國際書法學術研討會>,台北:華梵大學。
9. 莊連棚(2006),晚明變形書風之表現形式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畢業論文。
10. 鄧昌苓(2006),台灣前衛書法之省思,台北:玄奘大學畢業論文
二、專書
(一)台灣
1. 史紫忱(1976),書法美學,台北:藝文圖書。
2. 石 峻(1982),書畫論稿,台北:華正書局。
3. 祝 嘉(1984),書學簡史,台北:華正書局。
4. 劉熙載(1986),藝概,台北:久博圖書。
5. 沈尹默 ( 1989 ),論書叢稿,台北:華正書局。
6. 蔡長盛(1990),書法空間之研究,台北:蕙風堂。
7. 蘇珊.朗格(Suanne.K.Langer)著(1991),情感與形式,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台北:商鼎。
8. 錢存信(1996),中國書史,台北:漢美。
9. 王靜芝(2000),書法漫談,台北:台灣書店。
10. 歐陽中石(2000),書法天地,台北:商務圖書。
11. 徐永進(2001),徐永進現代書藝,台北:蕙風堂。
12. 徐永進(2005),徐永進—靈之舞動,台北:蕙風堂。
13. 徐永進(2005),徐永進—靈之舞動,台北:蕙風堂。
14. 墨潮會(2001),墨潮一字書,台北:蕙風堂。何政廣(2002),歐美現代美術,台北:藝術家。
15. 曾肅良(2002),傳統與創新,台北:三藝圖書。
16. 曾肅良(2002),當代藝術廣角鏡,台北:三藝圖書。
17. 曾肅良(2004),眺望文化群島,台北:典藏。
18. 曾肅良(2007),曾肅良彩墨書法創作精選集,台中:靜宜大學藝術中心。
19. 陳曉凌(2003),董陽孜書法與空間的對話,台北:藝術家。
20. 陳郁秀、何國慶總策劃(2003),傳統與實驗雙年展.2003,台北:何創時基
金會。
21. 熊秉明(2004),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雄獅。
22. 張炳煌、崔成宗主編(2005),台灣書法論集,台北:里仁書局。
23. 古 干(2005),現代書法三步,台北:典藏。
24. 吳國豪主編(2003),傳統與實驗雙年展.2003,台北:何創時基金會。
25. 吳國豪主編(2005),傳統與實驗雙年展.2005,台北:何創時基金會。
26. 李蕭錕(2006),台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藝術卷3:造化在手˙匠心獨運台北:藝術家。
27. 杜忠誥、盧廷清(2006),台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藝術卷1:渡台碩彥˙
書海揚波,台北:藝術家。
28. 林進忠(2006),台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藝術卷5:筆歌墨舞˙任心馳騁,
台北:藝術家。
29. 陳欽忠(2006),台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藝術卷2:風規器識˙當代典範,
台北:藝術家。
30. 吳繼濤(2006),安禪百年台灣書法的開展與萌芽,台北:吳火獅文教基金會。
31. 黃智陽(2006),台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藝術倦4:吐故納新˙承先啟後,台北:藝術家。
32. 海倫.威斯格茲著,曾長生、郭書瑄譯(2007),禪與現代美術~現代東西方藝術互動史,台北:典藏。
33. 張建富等著(1994),現代書藝,台北:墨潮會出版,蕙風堂經銷。
(二)日本
34. 中村二柄監修(1997),現代之書藝術—墨象的世界,日本:淡交社。
35. 田宮文平(2004),「現代之書」的檢証,日本:藝術新聞社。
(三)中國
36. 徐利明譯、伊福部隆彥著(1988),書法與現代思潮,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37. 錢存訓(1975),中國古代書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38. 金開誠、王岳川(1996),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
39. 金學智 (1997),中國書法美學,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
40. 梅墨生(1997),書法圖示研究,江蘇:江蘇教育。
41. 陳振濂(1998),書法的未來—學院派書法作品集,浙江:浙江美術出版。
42. 陳振濂(2000),書法美學,濟南:山東出版社。
43. 陳振濂(2002),線條的世界,杭州:浙江大學。
44. 蓋格著(1999),藝術的意味,艾彥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45. 季伏昆編(2000),中國書論輯要,南京:江蘇美術社。
46. 洛 齊編(2001),書法主義文本,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47. 朱培爾(2001),亞洲當代書法思潮,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48. 沈 偉(2001),中國當代書法思潮,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49. 劉 墨(2002),書法與其他藝術,瀋陽:遼寧美術。
50. 劉正成、王 睿主編(2003),現代書家書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51. 劉宗超(2001),中國書法現代史—傳統的延續與現代的開拓,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52. 邱振中(2005),書寫與觀照:關於書法的創作陳述與批評,北京:中國人民
大學。
53. 邱振中(2005),神居何所:從書法史到書法研究方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
學。
54. 蘇珊.朗格(Suanne.K.Langer)著(2005),藝術問題,滕守堯譯,南京:南京
出版社。
55. 李奧奈羅.文度里著、遲軻譯(2005),西方藝術批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56. 孫振華、魯 虹主編(2005),藝術與社會,湖南:湖南美術。
57. 許江、王冬齡主編(2005),書˙非書—開放的書法空間,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58. 斯佩克特著,高建平譯(2006),佛洛伊德的美學:藝術研究中的精神分析法,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59. 汪民安(2006),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三、期刊
(一)台灣
1. Escande Yolaine(幽蘭)(2005),中國書法藝術品評的美學思想--論張懷瓘的《書斷》,哲學與文化,NO.32,頁47-70。
2. 丁華永(2003),中國文字與書法藝術,中原文獻,NO.35,頁1-20。
3. 王壯為(2003),我對書法藝術的認知,孔學與人生,NO.26 ,頁54-57。
4. 王岳川(2005),中國書法與紙互動的意義--國際書藝學術大會論文,藝術家,NO. 61,頁250-254。
5. 王家誠(1999),溥心畬的書法藝術,故宮文物月刊,NO.16,頁42-61。
6. 王雅玲、黃郁惠記錄整理;陳郁秀主持(2003),如何繼續書寫--書法藝術的危機與契機[座談會],藝術家,NO.56 ,頁208-215。
7. 王嘉驥(2004),書即心畫--論董陽孜的書法美學,藝術家,NO.59 ,頁316-319。
8. 王德育(2004),抽象表現主義與中國美學,現代美術學報,NO.8,頁35-70。
9. 王靜之(1997),書法的立體觀, 中華書道,NO.16,頁10-18。
10. 甘敦元(2002),臺灣書法五十年初探,NO.25 ,頁87-99。
11. 白謙慎(2004),新新無已 愈出愈奇--十七世紀書法家書寫異體字風氣的研究,故宮學術季刊,NO.22,頁101-131。
12. 白謙慎(2000),從精英的藝術到大眾的藝術--中國大陸書法在20世紀的主要變遷之一,中華書道,NO.29 ,頁55-59。
13. 石守謙(2003),召喚共鳴--對董陽孜書法的回應,藝術家,NO.56 ,頁216-219。
14. 石守謙(1997),在現代中書寫--談董陽孜的書法近作,藝術家,NO.45,頁413-415。
15. 朱書萱(2004),書法藝術的審美與價值,國教天地,NO.157, 頁25-29。
16. 西林昭一著 ; 溫井禎祥譯(2001),日本採納漢字和書法的形成,故宮文物月刊,NO.19 ,頁110-123。
17. 余崇生(1997),書法與美學,國教天地,NO.120 ,頁4-7。
18. 吳榮富(1997),書論與文論的異離與妙合,成大中文學報,NO. 5 ,頁283-302。
19. 吳儀鳳(1998),「史記.平準書」書法初探,孔孟月刊,NO.37 ,頁30-37。
20. 宋后玲(2000),中國書法的抽象之美,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NO.10 ,頁42-53。
21. 宋河璟(2003),世紀轉換期的新書藝精神--超越線,走向合,中華書道,NO.39,頁57-66。
22. 李怡寬、 林千玉、黃薏璇(2005),電腦書法字型之風格意象探討,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NO.2 ,頁21-32。
23. 李思賢(2000),當代書法的新面向--與現代漢字書寫藝術之對談,藝術家,NO.51 ,頁238-241。
24. 李郁周(2000),五十年來臺灣書壇鳥瞰,中華書道,NO.27 ,頁57-66。
25. 李銘宗(1999),臺灣書法三百年--臺灣主體書學新論域之建構,美育, NO.110, 頁30-43。
26. 李慧芳(2001),創造力VS.中國書法,朝陽設計學報,NO.2 ,頁67-87。
27. 李鍌(2005),書法藝術所具現的人格意義,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NO.15, 頁8-21。
28. 杜忠誥(1997),書法藝術與文字內容,美育,NO.82,頁1-12。
29. 杜忠誥(2001),「特色」的追求與「完美」的陷阱--寫在第二回「傳統與實驗」書法展專輯之前,中華書道,NO.33 ,頁53-64。
30. 杜忠誥(2004),書法藝術與自我實現,中華書道,NO.43 ,頁17-25。
31. 杜忠誥(1998),當前國內書壇之省思,中華書道,NO.19 ,頁83-90。
32. 杜忠誥(2006),漢字書寫的當代美學價值,中華書道,NO.53,頁15-32。
33. 沈季林(1997),論書法創作與興會,中國文化月刊,NO.204,頁81-94。
34. 沃興華(2005),論書法藝術的現代轉型,中華書道,NO.47 , 頁1-6。
35. 沃興華(2002),論結體,中華書道,NO. 37 ,頁34-41。
36. 林浩志(2003),當代書法的多樣風格,壢商學報,NO.11,頁213-228。
37. 林進忠(2002),日本現代書法藝術發展的借鏡雜感,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館刊,NO.48 期,頁10-30。
38. 林進忠(1997),苟能通其意 常謂不學可--書法創作的藝術學理認知,美育, NO.82,頁13-30。
39. 林進忠(2000),跨世紀書藝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参-1。
40. 林麗娥(2003),大陸書法社團之現況綜述,中華書道,NO.41,頁62-77。
41. 林麗娥(2000),大陸硬筆書法藝術活動之現況與特色分析 –上-,中華書道,NO.27, 頁87-93。
42. 林麗娥(2000),大陸硬筆書法藝術活動之現況與特色分析 -中-,中華書道,台北:中華書道,NO.28期, 頁50-59。
43. 林麗娥(2000),大陸硬筆書法藝術活動之現況與特色分析 –下-,中華書道,NO.29 ,頁86-96。
44. 河內利治(2002),書法審美範疇語體系考--以南朝至唐朝書品論中「骨」字術語為中心地探討而作成「書法審美範疇語的相互關聯圖」,中華書道,NO.38 ,頁90-108。
45. 河內利治(2004),臺灣地區書法藝術教育發展現況的考察成果(2002.2.1∼3.31),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館刊,NO.55,頁80-92。
46. 邱振中(2000),一九七九∼一九九九年的中國書法--「世紀之門-一九七九∼一九九九中國藝術邀請展」書法部分總論,中華書道,NO.29,頁52-54。
47. 姜一涵(1997),書法教育的困境--「中國書法藝術特展」和「國際書學研討會」之回音,美育,NO.85 , 頁25-35。
48. 姜一涵(2002),現代書法的形上美學觀--「現代書藝」大小問題隨緣談,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館刊,NO.48 , 頁4-9。
49. 姜一涵(1999),<漢文字書法的「現代主義」--兼論中國書法的前景與背景>,《中華書道》,NO.39 ,頁85-93。
50. 胡懿勳(1999),剪不斷,理還亂--略論文字的閱讀和書法的觀賞,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NO.9 ,頁70-75。
51. 徐永進(2001),新思維、新書藝--墨潮書會展講座之二,中華書道,NO.33 ,頁84-87。
52. 康雲山(2001),書法圖象批評的審美分析--產生原因探討,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NO.4,頁179-207。
53. 張守甫(2005),談書法藝術的形式之美--以王國維的〈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一文為鑑賞基點并批評,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NO.15, 頁50-62。
54. 張枝萬(2005),從《文心雕龍.神思篇》美學觀談書法美學,中華書道NO.50, 頁64-73。
55. 張晴文(2003),造訪書法與傳統文化的異境--李鎮成的韓國駐村書法交流,藝術家,NO.56,頁222-223。
56. 張進勇(2005),張大千篆隸書法作品賞析,藝術欣賞,NO.1, 頁12-18。
57. 張進傳(2003),書法線條之美與空間對話策展活動記實,教師天地,NO.124,頁58-65。
58. 張懷介(1999),文字的力量--兼探熊秉明的書法,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NO. 9,頁63-66。
59. 張建富(2001),現代書藝對文字的承傳與表現—墨潮書會展講座之一,台北:中華書道,NO.33。
60. 曹愉生(1998),談書法藝術的雅與俗,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 NO.8 ,頁29-33。
61. 梅墨生(2000),小議「書譜」中的造型意識,中華書道,NO.29 ,頁40-43。
62. 莊芳榮(2003),書法家與書法藝術--「近現代書法大展」代序,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NO.12, 頁202-206。
63. 許瀞月(1997),創新、在文化傳承與歷史重構之間--江兆申先生書法作品探討,現代美術,NO.72期,頁26-31。
64. 連勝彥(1997),歷代書法美學的演變,中華書道,NO.15 ,頁11-15。
65. 連蔚勤(2003),「說文解字」合體字形體結構初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 NO.10, 頁33-46。
66. 陳小凌(2003),董陽孜書法與空間的對話,典藏今藝術,NO. 126 ,頁136-138。
67. 陳宜均(2003),立軸書法的開創者--說雲間書派的創新實驗,中華書道,NO.41,頁78-89。
68. 陳振濂(2003),形式史與形式分析--構建時代新書法的關鍵切入點,中華書道,NO.39 ,頁67-84。
69. 陳泰祺(1999),漢字書法沿革略談,高市文獻,NO.11,頁37-50。
70. 陳朝興(1997),筆線律象:中國書法文象的解放與傳承--一九九七年馮明秋的革命,藝術家,NO. 44,頁470-471。
71. 陳維德(2005),中國書法的美學精神,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NO. 16,頁194-197。
72. 陳慧文(2004),一窺書法藝術的堂奧--「書論」、「筆勢論」中的書法美學,國文天地,NO. 19, 頁38-43。
73. 傅文丕(2000),談書法的肌理,中華書道,NO.29 ,頁44-51。
74. 傅文丕(2001),談書法的約象手法與題材的高明性,中華書道,NO. 31,頁48-51。
75. 傅申(2001),論漢字書藝及創新取向,中華書道,NO. 33 ,頁22-34。
76. 傅晏風(2006),書法間離效果的表現與認同,中華書道,NO.52,頁26-32。
77. 曾肅良(1999),文字的書寫、裝飾與書法藝術的探討--從藝術心理學和筆跡學的觀點詮釋書寫藝術,美育,NO. 109,頁49-55。
78. 曾肅良(1999),涵藏的神聖力勢--東方書法(Calligraphy)的符號、象徵、心理與宗教意涵,中華書道,NO.25 ,頁26-34。
79. 游國慶(2003),另類共鳴--從美伊戰爭反思「書法」的文化認同與民族自信心,故宮文物月刊,NO.21,頁88-97。
80. 游國慶(2003),從「書法與空間的對話」談書法藝術的本質,故宮文物月刊,NO. 21,頁64-73。
81. 馮明秋(1998),中國書法的時空重構,當代,NO.17,頁88-93。
82. 黃一鳴(1997),談書「法」、書「藝」、書「道」的省思與未來發展,美育,NO. 82期, 頁41-48。
83. 黃士純(1997),淺談書法之繪畫性,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NO.7,頁34-49。
84. 黃茜芳(2003),「字在自在」空間的建構--打造不可能的任務,藝術家,NO. 56,頁214-217。
85. 黃惇(2005),當代中國書壇格局的形成與由來,中華書道,NO.49,頁20-40。
86. 黃淑媚(2003),如實面對自己,舞墨修心--杜忠誥的書法觀點與生命哲學,藝術家,NO. 56,頁220-221。
87. 黃憶婷、李莘宜、廖文鋒(2001),書法字體的視覺研究與應用,華岡印刷傳播學報:印刷傳播設計,NO. 32, 頁47-57。
88. 黃智陽(2006),北縣文化,NO.89,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89. 楊子雲(2001),書法新生命的探索--前衛書藝之形上篇,中華書道,NO. 33 ,頁71-78。
90. 楊旭堂(2001),從文藝心理學觀點談書法欣賞,中華書道,NO. 34, 頁72-80。
91. 楊曉萍(2005),文人的二重性格與書法,中華書道,NO. 48, 頁63-69。
92. 萱紀子講;潘襎譯(2002),書法的傳統與近代:「透過日本的觀點」--藝術經驗的變化與記述方法,美學藝術學,NO. 1, 頁163-168。
93. 熊宜中(2002),臺灣現代書法藝術初探,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館刊,NO.48,頁31-39。
94. 歐豪年(1997),論書的結體與畫的經營位置,中華書道,NO.16 ,頁19-23。
95. 潘襎整理(2002),文化核心.藝術邊緣--當代書藝發展座談會,藝術家,NO. 55, 頁362-365。
96. 廖慶華(2006),從傳統書藝到台灣墨潮會,高苑學報,NO.12,頁113-128。
97. 蔡宗齊(2003),「勢」的美學--費諾洛薩[Ernest Fenollosa]和龐德[Ezra Pound]的中國文字理論之再評價,東華漢學,NO. 1,頁83-103。
98. 蔡明讚(1998),現代書藝綜合論壇--「書」與」藝」的探索,藝術家,NO. 47,頁512-515。
99. 諸葛正、陳麗桂(2004),文字、書體與書法的關係生成與相互影響(1)--至漢代為止的脈絡與特徵解讀,朝陽設計學報,NO.4 ,頁91-106。
100. 諸葛正、陳麗桂(2005),文字、書體與書法的關係生成與相互影響研究(二)--魏晉至 宋代時期的脈絡與特徵解讀,朝陽設計學報,NO. 6,頁67-85。
101. 鄭峰明(1997),書法的倫理學,國教輔導,NO. 36, 頁11-13。
102. 鄭國成(2004),從「語言符號」及東漢許慎「文字六書法則」論臺灣當代「手勢語言」與「手式文字」,花蓮師院特教通訊,NO. 32, 頁35-48。
103. 鄭惠美(2001),書法越界--故宮博物院熟書法VS.TFAM生書法,中華書道,NO. 33,頁35-52。
104. 盧廷清(1997),當代書法藝術的觀察與省思,美育,NO. 82 ,頁31-40。
105. 蕭瓊瑞(2004),生熟之間.與墨共舞--初論徐永進的書法創作,藝術家,NO.58, 頁244-247。
106. 謝欣儒(2001),劉熙載「書品」美學淺論,語文教育通訊,NO. 23,頁53-63。
107. 叢文俊(2005),三論書法研究與學科建設,中華書道,NO.47 , 頁7-20。
108. 叢文俊(2005),三論書法研究與學科建設,中華書道,NO.48, 頁37-46。
109. 叢文俊(1999),傳統書法批評「比較分析法」例說,中華書道,NO. 23 ,頁29-38。
110. 叢文俊(2006),當代書法創作的學術關懷,中華書道,NO.53,頁51-59。
111. 簡月娟(2006),書法美學研究方法論的省思,興大中文學報,NO. 18, 頁213-232。
112. 簡月娟(2003),宗白華書法美學之後設思考,空大人文學報,NO. 12,頁63-77。
113. 簡月娟(2006),書法是「藝術」嗎?--從定義談起,中華書道,NO. 51,頁1-9。
114. 曺玟煥著,安永洙譯(2004),17、18世紀朝鮮的書法美學--以玉洞李潊的《筆訣》為中心,儒教文化研究,NO.4期,頁1-13。
115. 黃智陽著(2006),現代書法藝術風貌—以北縣書家作品為例,北縣文化,NO.89,頁26-39。
(二)日本
116. 岡本(2002),古代文字的世界,墨,NO.6。
117. 賈攝新(2006),新世紀中國書法發展的新動脈--不該忽略簡化字書法作品的時代特徵,中國書法, NO.156, 頁43-44。
118. 劉守安(2006),『中國書法』與『中國藝術』,中國書法,NO. 157, 頁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