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邱鈞如
Lee-Chiu, Chun-Ju
論文名稱: 一種可視的行動軌跡----線性藝術
A Visible Action Track --- The Linear Art
指導教授: 陳淑華
Chen, Shu-Hw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5
中文關鍵詞: 線條內在驅力柏格森巴赫汀精神性音樂性
英文關鍵詞: line, inner drive, Bergson, Bakhtin, spirit, music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6下載:4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所描繪對象物的選擇,根植於內驅原則。從音樂系背景跨界美術系的心路進程,至對書法和文學的喜好,以線性形式創作為其重要途徑之一。 從五線譜的線條出發,至書法線條,再至油畫創作之線條,逐步解釋客觀元素和主觀表達,援引柏格森及巴赫汀對線條、色彩綿延和主體建構之哲學論述,康丁斯基和荀白克的音樂理論引入繪畫領域,強調視覺構成的純粹性和音樂性,也是引導創作的內在驅力。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創作大可不必有任何外在限制,只要創作者的內在衝動和需求,可以選擇任何合宜的形式來表達,一如「俳句」。 透過內在驅力不斷外化成外在形式,顯然就能成其風格,但是風格並非全部或者都經得起考驗,真心探求的是藝術的內在精神。從線與音樂的主從關係之互換,做為此文本藝術形式呈現的方法,寫實部份以線的形式為主體,有關音樂的部份,則傾向以「綿延」精神為其詮釋方式,物質感性和精神意念的相互轉換過程,是文本和創作產生的關鍵。

    The choices of my works targets are up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inner drive. The linear form ha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my creations, which include the internal struggle of my music background into college of art and my great passions to calligraphy and literature. Starting from the staff, calligraphy and finally to the oil painting, the lines explained the objective elements and my subjective expression. Quoted from Henri Bergson’s and Makhail M. Bakhtin’s philosophy expounding about the lines, colors extension and subject construction, Wassily Kandinsky and the music theory of Arnold Schönberg into the field of painting. My works emphasized on the purity and music presented by the vision, and they are also the inner drive leading to my creation.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re should be not any outer limitation to art creation. What the creator needs is just the inner impulse and demand, We could express our concepts in any appropriate way, such as the traditional Japanese poem---“Haiku”. The personal style can be accomplished through the outer form built by the inner drive. However, not all the styles could survive, what we really seek for is the inner spirit of art. The exchange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for lines and music represented the art form in this thesis. The lines are the major realistic part, and the music is extended in a spiritual way. The exchange process of the sensibility of substances and the spiritual ideas are the keys of this thesis and the creations.

    謝誌…………………………………………………………………………………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目次…………………………………………………………………………………ⅳ 表次…………………………………………………………………………………vi 圖次…………………………………………………………………………………viii 作品圖錄……………………………………………………………………………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5 第三節 創作渴望與困境 ……………………………………………10 第四節 創作結構圖 ………………………………………………12 第二章 線性藝術 ………………………………………………………………13 第一節 線相 …………………………………………………………13 第二節 書法 …………………………………………………………24 第三節 當代樂譜與音樂 ……………………………………………27 第四節 線條本質和繪畫性 …………………………………………36 第三章 創作媒介方法與歷程 …………………………………………………54 第一節 檢示作品媒材和製作方法 …………………………………54 第二節 創作歷程 ……………………………………………………65 第三節 作品中的當代性與精神性探索 ……………………………69 第四章 作品分析 ………………………………………………………………72 系列作品一 米粉 ……………………………………………………72 系列作品二 米粉頭 …………………………………………………76 系列作品三 寬粉 ……………………………………………………82 系列作品四 SONATEN .……………………………………………88 作品五 十二音列 ……………………………………………………95 作品六 分手 ……………………………………………………98 作品七 用臉挖一個洞穴,去裝我的夢………………………100 第五章 結論……………………………………………………………………102 參考書目…………………………………………………………………………104 表 次 表1 :論文創作書寫架構說明……………………………………………………12 表2 :直線的調子…………………………………………………………………38 表3 :中間自由線…………………………………………………………………39 表4 :非中間自由線………………………………………………………………39 表5 :水平色階和溫度示意圖……………………………………………………39 表6 :角曲線………………………………………………………………………40 表7 :弧線 ………………………………………………………………………40 表8 :四個直角……………………………………………………………………41 表9 :三個銳角……………………………………………………………………41 表10:角度色彩示意圖……………………………………………………………41 表11:線面色的關係示意圖………………………………………………………42 表12:鈍角和弧線…………………………………………………………………43 表13:繪畫三元素之關係示意圖…………………………………………………43 表14:螺旋形………………………………………………………………………44 表15:角形曲線的弧線……………………………………………………………45 表16:帶圓張力的弧線……………………………………………………………45 表17:半徑壓力相同水平波浪線…………………………………………………46 表18:半徑壓力不同垂直波浪線…………………………………………………46 表19:自由波浪形…………………………………………………………………46 表20:自由變化波浪形……………………………………………………………47 表21:左傾頂點受力波浪圖………………………………………………………47 表22:右傾左收波浪圖……………………………………………………………47 表23:線的壓力強度 ……………………………………………………………48 表24—表32:線的簡單節奏 ……………………………………………………49 表33—表35:線的重複節奏 ……………………………………………………51 表36—表38:線的複雜節奏 ……………………………………………………52 圖 次 圖1-1-1:李波德,〈變化第七號:滿月〉1949-50,金屬雕塑 ………………3 圖1-1-2:瑪麗亞,〈自畫像〉4歲 ……………………………………………4 圖1-2-1:李鎮成,〈美〉,2013,漢白玉,120.8x18.3x32.3cm…………………9 圖2-1-1:斯坦伯格,〈漫畫自畫像〉 …………………………………………14 圖2-1-2:克利,〈坐在地板上的女孩與小男孩〉,1908,輪廓線條畫………15 圖2-1-3:克利,〈靠著七弦琴的男子〉,1905,輪廓線條畫…………………16 圖2-1-4:克利,〈愛壓抑的小紳士〉,1919,輪廓線條畫……………………18 圖2-1-5:克利,〈游水人生〉,1919,輪廓線條畫……………………………19 圖2-1-6:克利,〈出戰的大帝〉,1921,輪廓線條畫…………………………21 圖2-1-7:康丁斯基,〈帶黑色的弓形,154號〉,1912,油畫,188x195.9cm.23 圖2-2-1:李鎮成,〈巧〉,2013,墨,宣紙,180x53cm ……………………25 圖2-2-2:陳幸婉,〈德國.印象--聽了葛瑞斯基的第三號交響曲之後〉 ,1999,水墨 …………………………………………………………26 圖2-3-1:康丁斯基,〈第二號印象:音樂會〉,1911,128x201.5cm…………28 圖2-3-2:貝里安,〈stripsody〉,當代樂譜 ……………………………………31 圖2-3-3:卡迪尤,〈treatise〉,圓形樂譜.………………………………………31 圖2-3-4:弗瑞斯,〈Brick〉,照片樂譜 ………………………………………32 圖2-3-5:史密斯,〈充滿喜悅和變化的電子聲波花園〉,當代樂譜 ………33 圖2-3-6:克倫姆,〈永恆的魔力迴圈〉,1973,環狀樂譜 …………………34 圖2-3-7:貝多芬,〈第十號交響曲〉,片段手稿 ……………………………35 圖2-4-1:卡夫卡,〈八開筆記本〉,速寫………………………………………36 圖2-4-2:克利,〈貓〉,1905,速寫……………………………………………38 圖3-1-1:李邱鈞如,製板過程…………………………………………………54 圖3-1-2:李邱鈞如,上膠過程…………………………………………………55 圖3-1-3:李邱鈞如,上膠過程…………………………………………………55 圖3-1-4:李邱鈞如,陰乾過程…………………………………………………56 圖3-1-5:李邱鈞如,刷上碳酸鈣再陰乾………………………………………56 圖3-1-6:李邱鈞如,貼銅箔……………………………………………………57 圖3-1-7:李邱鈞如,燙銅箔……………………………………………………57 圖3-1-8:李邱鈞如,畫上油畫…………………………………………………58 圖3-1-9:李邱鈞如,油性打底劑………………………………………………59 圖3-1-10:李邱鈞如,無法復原的後果 ………………………………………59 圖3-1-11:李邱鈞如,硬化的冷蠟可上色 ……………………………………60 圖3-1-12:李邱鈞如,剝落 ……………………………………………………60 圖3-1-13:李邱鈞如,貼上線繩 ………………………………………………61 圖3-1-14:李邱鈞如,十二音列音色表 ………………………………………61 圖3-1-15:李邱鈞如,分格淋上壓克力 ………………………………………62 圖3-1-16:李邱鈞如,綿延時間 ………………………………………………62 圖3-1-17:李邱鈞如,粉彩打底 ………………………………………………63 圖3-1-18:李邱鈞如,勾勒髮絲 ………………………………………………63 圖3-1-19:李邱鈞如,三種肌理 ……………………………………………64 作 品 圖 錄 系列作品(一)米粉 作品1:李邱鈞如,〈勺子〉,2013,板上油畫,30x18cm. …………………73 作品2:李邱鈞如,〈糖果〉,2013,板上油畫,30x18cm …………………74 作品3:李邱鈞如,〈鳥〉,2013,板上油畫,30x18cm ……………………75 系列作品(二)米粉頭 作品4:李邱鈞如,〈米粉非頭;頭是米粉〉,2014,板上油畫,30x18cm .78 作品5:李邱鈞如,〈龐姆〉,2014,板上油畫,30x18cm …………………79 作品6:李邱鈞如,〈側臉〉,2014,板上油畫,30x18cm …………………80 作品7:李邱鈞如,〈辮子〉,2014,板上油畫,30x18cm …………………81 系列作品(三)寬粉 俳句五行詩 作品8:李邱鈞如,〈無花影〉,2015,畫布油畫,50 F ……………………83 作品9:李邱鈞如,〈無足跡〉,2015,畫布油畫,50F ……………………84 作品10:李邱鈞如,〈忘了洗臉〉,2015,畫布油畫,50F…………………85 作品11:李邱鈞如,〈眨啊眨〉,2015,畫布油畫,50F……………………86 作品12:李邱鈞如,〈貓年貓月見明月〉,2015,畫布油畫,50F…………87 系列作品(四)SONATEN 哈囉﹗路德維希先生 作品13:李邱鈞如,〈Op.54〉,2015,畫布油畫,50F………………………90 作品14:李邱鈞如,〈Op.57〉,2015,畫布油畫,50F………………………91 作品15:李邱鈞如,〈Op.79〉,2015,畫布油畫,50F………………………92 作品16:李邱鈞如,〈Op.101〉,2015,畫布油畫,50 F……………………93 作品17:李邱鈞如,〈Op.109〉,2015,畫布油畫,50F ……………………94 作品(五)十二音列 作品18:李邱鈞如,〈我不是噪音〉,2015,畫布壓克力,120F……………97 作品(六) 作品19:李邱鈞如,〈分手〉,2014,板上油畫,60x66cm …………………99 作品(七) 作品20:李邱鈞如,〈用臉挖一個洞穴,去裝我的夢〉,2015,板上油畫, 112x112cm …………………………………………………101

    1. (法)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龔卓軍譯,《眼與心》,台北:
    遠流出版,2005。
    2. (日)鈴木大拙著,劉大悲譯,《禪與藝術》,台北:天華出版,1994。
    3. (俄)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著,吳瑪莉譯,《藝術的精神性》,台北:
    藝術家,2006。
    4. (俄)托爾斯泰(Leo Tolstoy)著,耿濟之譯,《藝術論》,台北:晨鐘文化,
    1975。
    5. (美)艾德蒙.伯克.費德曼(Edmund Burke Feldman)著,何政廣編譯,《藝
    術的創意與意象》,台北:藝術家,2011。
    6. 陳龍海,《中國線性藝術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2005。
    7. 陳淑華師,《油畫材料學》,台北:洪葉文化,2006。
    8.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台北:台灣開明,1982。
    9. 高千惠,《風火林泉》,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3。
    10. 高千惠,《第三翅膀》,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3。
    11. 林宏璋,《後當代藝術徵候:書寫於地之上》,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5。
    12. (英)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林雅琪.鄭惠雯譯,《在藝術終結
    之後》,台北:麥田出版,2004。
    13. 龔卓軍,《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6。
    14. (英)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
    麥田出版,2010。
    15. (英)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何佩樺譯,《另類的出口》,台北:
    麥田出版,2011。
    16. (美)詹姆士.E.B.百列斯林(James E.B.Breslin)著,張心龍譯,《羅斯科傳》,
    台北:遠流出版,1997。
    17. 姚一葦,《藝術批評》,台北:三民,2005。
    18. (法)夏爾.皮埃爾.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ndelaire)著,郭宏安譯,《惡
    之華》,台北:新雨出版,2012。
    19. 公共電視台編著,《以藝術之名:從現代到當代,探索台灣視覺藝術》,台北:
    博雅書屋,2009。
    20. (日)篠山紀信 中平卓馬著,黃亞紀譯,《決鬥寫真論》,台北,臉譜出版,
    2013。
    21. 高千惠,《叛逆的捉影:當代藝術家的新迷思》,台北:遠流出版,2006。
    22. (英)麥可.柏德(Michael Bird)著,吳莉君譯,《改變藝術的100個觀念》,
    台北,臉譜出版,2014。
    23. 謝斐紋,《現代繪畫與音樂思維的平行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

    24. (英)奈傑爾.沃伯頓(Nigel Warburton)著,吳妍儀譯,《哲學的40堂公開
    課》,台北,漫遊者文化出版,2014。
    25. (俄)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著,吳瑪莉譯,《點線面》,台北:藝術
    家,1985。
    26. (俄)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著,余敏玲譯,《藝術中的精神》,台北:
    信實文化,2013。
    27.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江灝譯,《符號帝國》,台北:麥田出
    版,2014。
    28.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2005。
    29. (比)賈克.瑪奎(Jacqnes Maquet)著,武珊珊、王慧姬等譯,《美感經驗》,
    台北,雄獅,2003。
    30. (美)詹姆士.艾爾金斯(James Elkins)著,陳榮彬譯,《繪畫與眼淚》,台
    北,左岸文化,2011。
    31. (美)尼可拉斯.法克斯.韋伯(Nicholas Fox Weber)著,吳莉君譯,《包
    浩斯人》,台北,臉譜出版,2011。
    32. 彭宇薰,《相互性的迴盪表現主義繪畫、音樂與舞蹈》,台北,典藏藝術家
    庭,2006。
    33. (德)弗洛伊德(Alfred Adler)著,熊凱莉譯,《論文明》,台北:華成出版,
    2003。
    34. 尤昭良,《創造與變現》,台北,暖暖書屋,2013。
    35. (德)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著,錢春綺譯,《查拉圖斯特拉如
    是說》,台北:遠足文化,2014。
    36. (法)瓊—呂克.夏呂姆(Jean-Lue Chalumeau)著,陳英德、張彌彌譯,《藝
    術原理》,台北,藝術家,2007。
    37. 史作檉,《藝術的終極關懷》,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4。
    38. 彭宇蕙,《藝術跨界詮釋:德布西的象徵、印象與後印象》,桃園,原笙國
    際,2011。
    39. (英)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著,梁錦鋆譯,《藝術的意義》,台北:
    遠流,2011。
    40. (英)貢布里希(E.H.Gombrich)著,楊成凱、李本正、范景中譯,《藝術與
    錯覺》,廣西:廣西美術出版,201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