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書維 Chang, Shu-Wei |
---|---|
論文名稱: |
稻作耕作區的變遷:以新竹芎林為例 Changes in rice farming area: Hsinchu Cyonglin |
指導教授: | 譚鴻仁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0 |
中文關鍵詞: | 客家 、商品鏈 、外包制 |
英文關鍵詞: | Hakka, Commodity chain, sub-contracting system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8 下載:2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先著手探究新竹縣芎林鄉的稻米商品鏈,並輔以歷史的縱深,梳理稻米商品鏈的轉型過程,並比較其中的異同,從而能理解在經濟轉型中,經濟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
回顧早期的稻米生產,大家族制以及換工制填補了生產中所需的龐大勞力,意即親屬鄰里間的換工行為,體現了費孝通所指稱的「差序格局」的理念。換言之,在這樣封閉的生產體系中,形成較為隔絕的區域。相形之下,1970年代以來逐漸形成新的稻米商品鏈,在機械化的發展之下,農機具取代了大量勞力的投入,昔日鄉村所依賴的換工制日漸消失。機械化的因素以及低糧食政策的抑制下,多餘的勞力被釋放其他就業部門中,多數農民仍能堅持稻作種植,演變成兼職農民的情況。時至今日,兼業農民的老化與大型機具的盛行,使得稻米的分工外包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商品鏈可切割為育苗、翻土、插秧、割稻等數項,並依照個人需求選擇外包的項目。承接外包的店家(農戶)不一定來自於本地,也有的是從外地而來的,意即,生產關係的靠近致使不相鄰兩地產生互動,使得原先區域的藩籬產生了變化。
另外,土地開發的壓力也逐漸在本地浮現:本研究區鄰近璞玉計畫區,研究區內又有農地自辦重劃區,這些接踵而來的開發案挑戰了農民根深柢固的耕作傳統。從農民買/賣土地的行為中,發現農民可以將祖產與耕作切分開來,也就是說,農民可以耕作賣掉祖產後再向外購買的土地。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rice commodity chain in Cyonglin. We compare few rice transition processes commodity chain in history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y and society in a transition society.
Recalling the rice production in the early age, large family and the labor exchange system fulfill the shortage of labor. Take a look of 1970s, rice commodity chain, mostly, were built by the farm machinery instead of a great amount of labor input. For this reason, more and more labors were released from the agriculture field to the industrial field. That is why it’s easy to see a lot of people who is a farmer and a worker of factory at the same time in that period of time. Even now, we could still easily find a lot of awful situations in this area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this historical matter.
Today, the fact of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using of large agricultural equipments cause a brand-new economic system which is named “sub-contracting system”. Commodity chain can be cut into breeding, tilling the soil, planting, cutting the number of items. According to individual needs, the rice producers have their own choice to outsold parts of produced project so as to reach the largest benefit. Based on this measures, the farmers of the whole project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inhabitant of Cyonglin. Therefore, this new-formed production process build a closer relations between two places which are non-adjacent before and make some differences of boarding lines from the original one.
中文部份:
Babbie, E.(2001/2005)李美華、孔祥明、李明寰、林嘉娟、王婷玉、李承宇 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臺北市:時英。
Becker, H.D.(1998/2009)呂錦媛、郭姿吟 譯。《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台北市:群學。
Carr, E.H.(1961/2009)江政寬 譯。《何謂歷史?》。台北市:五南。
Claval, P.(1993/2005)鄭勝華、劉德美、劉清華、阮綺霞 譯。《地理學思想史》,二版。台北市:五南。
Gallin, B.(1965/1979)蘇兆堂 譯。《小龍村》。台北市:聯經。
Grigg, D(1994/2004)柴彥威等 譯〈農業地理學〉。In Johnston, R. (Eds.)。《人文地理學辭典》,第三版,6-10。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Page, B.(2003/2009)湯茂林等 譯〈農業〉。In Steppard, E. & Barnes, T.J. (Eds.)。《經濟地理學指南》,292-308。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Ritzer, G. & Goodman, D.(2004/2004)柯朝欽、鄭祖邦 譯。《社會學理論(上)》。台北市:巨流。
Ritzer, G. & Goodman, D.(2004/2007)柯朝欽、鄭祖邦、陳巨擘 譯。《社會學理論(下)》。台北市:巨流。
Silverman, D.(2006/2010)田哲榮、司徒懿 譯。《解析質性研究法與資料》。台北縣:韋伯文化。
Strauss, A. & Corbin, J.(1998/2001)吳芝儀、廖梅花 譯。《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
王秋原、趙建雄、何致中(1997)。〈區域地理研究的探討〉。《地理學報》,期22,83-102。
吳音寧(2007)。《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台北縣:INK印刻。
吳騰達(1984)。《台灣民間舞獅之研究》。台北市:大立。
李登輝(1980)。《台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台北市:聯經。
林秀幸(2001)。〈臺灣北部客家地區民間社團組織與地方社會發展之關係-以芎林鄉的音樂、武術社團與社會空間之探討為例〉。《臺灣文獻》,卷52,期4,341-376。
林南(2001/2005)林祐聖、葉欣怡 譯。《社會資本》。台北市:弘智文化。
林慧瑩(2005)。《台灣六堆客家傳統體育之研究─以客家獅、攻城炮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
施孟隆、黃炳文(2006)。〈臺灣農業發展與農業結構變遷之研究〉。《中華農學會報》,卷7,期4,277-295。
柯志明(1995)。〈農民、國家與農工部門關係─臺灣農業發展過程中家庭農場之存續與轉型(1895-)〉。徐正光、蕭新煌 主編。《臺灣的國家與社會》,15-38。台北市:東大。
柯志明、翁志杰(1991)。〈台灣農民的分類與分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期82:107-150。
段承璞 主編(1992)。《台灣戰後經濟》。台北市:人間。
胡台麗(1982)。《媳婦入門》。台北市:時報文化。
徐仁修(2000)。《家在九芎林》。台北市:遠流。
徐宗國(2008)。〈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與涵義〉。胡幼慧 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二版,37-59。臺北市:巨流。
張亮光(2008)。《六堆客家地區舞獅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
張奕華、許正妹(2010)。《質性資料分析:MAXQDA軟體的應用》。台北市:心理。
教育部(1984)。《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論文集(下)》。
梁炳琨(2007)。〈鄉村地理學:後生產主義轉型、在地農業食物與自然─社會關係觀點的探討〉。《中國地理學會會刊》,39,1-20。
梁炳琨(2008)。〈農業食物在地化:臺東縣池上鄉米食產業的探討〉。《地理學報》,期53,85-117。
莊英章(2004)。《田野與書齋之間: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臺灣研究》。台北市:允晨文化。
莊興惠 主編(2004)。《芎林鄉志》。芎林鄉:芎林鄉公所。
陳玉璽(1980/1992)段承璞 譯。《台灣的依附型發展 依附型發展及其社會政治後果:台灣個案研究》。台北市:人間。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希煌(1988)。《台灣農業經濟問題之探原》。台中市:稻香文化。
陳其南(1989)。《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訂正版。台北市:允晨文化。
陳其南(1990)。《家族與社會:台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台北市:聯經。
陳憲明(1979)。〈臺灣的農業區域劃分〉。《地理研究》,期7,101-126。
曾少聰(1998)。〈從民間習慣法看村民的生活方式:一個閩西客家村落的例子〉。莊英章 主編。《華南農村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221-242。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游美惠(2010)〈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跟研究新手談「訪談法」的技巧〉。收錄於周平、林昱瑄主編。《質/性別研究》。台北市:巨流。
湯曉虞(2008)。《台灣的農村》。台北縣:遠足文化。
費孝通(1998)。《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隅谷三喜男、劉進慶、凃照彥(1991/1993)雷慧英、吳偉健、耿景華 譯。《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台北市:人間。
黃宗智(2010)。《中國的隱性農業革命》。北京市:法律。
黃俊傑(1995)。《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市:正中書局。
黃樹仁(2002)。《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型態與臺灣城鄉發展》。台北市:巨流。
黃應貴(1978)。〈農業機械化─一個臺灣中部農村的人類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期46:31-78。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新店市:左岸文化。
楊惠如(2009)。《台灣客家獅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1993)。《光復後臺灣農業政策的演變:歷史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廖哲強、蕭崑杉、郭大玄(2011)。〈臺灣農業地理研究之進展(2001-2010)〉。《地理學報》,期62,155-178。
劉進慶(1974/1992)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 譯。《戰後台灣經濟分析》。台北市:人間。
蔡培慧(2009)。《農業結構轉型下的農民分化(1980-2005)》,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鄭陸霖(2004)。〈擁抱後工業的實踐想像─《後工業機會》導讀〉。Block, F.《後工業機會》。台北市:群學。
蕭全政(2006)。《政治與經濟的整合》。高雄市:基礎文化。
賴鳳雵(2010)。《農民市集的形塑與發展:以臺中合樸農學市集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謝國雄(2010)。《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二版。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簡汝育(2007)。《行動者網絡理論與地方發展:魚池紅茶產業再造》,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
顏學誠(1998)。〈長江三角洲農村父系親屬關係中的「差序格局」:以二十世紀初的水頭村為例〉。莊英章 主編。《華南農村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89-108。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譚鴻仁(2009)。《膨風茶的地理學》。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饒美菊(2010)。《活化休耕田政策下連續休耕農民之農地出租態度探討》,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暨城鄉資源管理學系。
網路資料:
內政部地政司全球資訊網(?)。《重劃業務》http://www.land.moi.gov.tw/CHHTML/landfaq.asp?lcid=13&cid=71#1(2012/7/5 瀏覽)。
行政院農委會(1995)。《農業政策白皮書淺說》。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7624(2012/4/12瀏覽)。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2008)。《98年「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宣導重點》。http://web2.tainan.gov.tw/Upload/News/AttachFile/16317_633707198844366250.doc(2012/7/5 瀏覽)。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農情報告資源網(?)。http://agr.afa.gov.tw/afa/afa_frame.jsp(2012/6/1 瀏覽)。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農情報告資源網(2012)。《公糧稻穀保價收購政策》。http://www.afa.gov.tw/Policy_Index.asp?CatID=18(2012/7/4 瀏覽)。
芎林鄉公所全球資訊網(?)。http://www.cyonglin.gov.tw/(2010/7/10 瀏覽)。
芎林鄉綠獅自辦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會(?)。〈新竹縣芎林鄉綠獅自辦農村社區土地重劃環境影響說明書(本文)〉《新竹縣政府環境保護局》。http://www.hcepb.gov.tw/EnvProtect/ContentPages/F4_EnvironmentalInfo/Detail.aspx?id=15&key=181(2012/7/5 瀏覽)。
金獅自辦農村社區土地重劃區重劃會(?)。〈新竹縣芎林鄉金獅自辦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案環境影響說明書(定稿本)〉《新竹縣政府環境保護局》。http://www.hcepb.gov.tw/EnvProtect/ContentPages/F4_EnvironmentalInfo/Detail.aspx?id=15&key=181(2012/7/5 瀏覽)。
施諭靜(2004)。〈此客非彼客?--文化知識建構的網絡行動〉。《文化研究月報》,期41。http://www.cc.ncu.edu.tw/~csa/oldjournal/41/journal_park328.htm(2010/9/15瀏覽)。
徐世榮(2011/11/7)。〈農舍政策修正 硬起來!〉。《知識贏家》。http://kmw.ctgin.com/member/news_search2/se_content_file8.asp?query=%B9A%AA%D9%ACF%B5%A6%AD%D7%A5%BF&src=B&date=20101107&file=N0246.001&dir=B&area=tw&frompage=se(2012/7/4 瀏覽)。
張小軍(1998)。〈理解鄉村內捲化的機制〉。《二十一世紀》,期45,頁150-159。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9704016.htm(2011/4/10瀏覽)。
許素惠(2011/6/12)。〈公糧收購無標準 農民反彈〉。《知識贏家》。http://kmw.ctgin.com/member/news_search2/se_content_file8.asp?query=%A4%BD%C2%B3%A6%AC%C1%CA%B5L%BC%D0%B7%C7&src=B&date=20110612&file=N0314.001&dir=B&area=tw&frompage=se(2012/7/4 瀏覽)。
陳香蘭(2011/7/25)。〈【大學圈地運動】(3) 扭曲的地方發展新模式〉。《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node/68835(2012/7/5 瀏覽)。
新竹縣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http://www.hsinchu.gov.tw/idipc/idipc/C21.asp(2012/7/5 瀏覽)。
新竹縣政府(?)。http://www.hsinchu.gov.tw/modules/v3_happy/township/default.asp(2010/7/10 瀏覽)。
新竹縣政府統計要覽網路版(?)。http://web.hsinchu.gov.tw/accounting/home.jsp?contlink=ap/statistics.jsp&mserno=200702070027&serno=200810160001&menudata=AccountingMenu(2010/4/10 瀏覽)。
農業統計要覽網路版(?)。http://stat.coa.gov.tw/dba_as/As_root.htm(2010/5/10 瀏覽)。
英文部份:
Bower, I. (1992).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Bower, I. R. (Ed.), The Geography of Agriculture in Developed Market Economies (7-31). London: Longman.
Coe, N.M., Kelly, P.F., K. & Yeung, H.W.C. (2007). Economic Geography: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Dicken, P., Kelly, P.F., K. & Yeung, H.W.C. (2001). Chains and networks, territories and scales: toward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global economy. Global network, 1(2), 89-112.
Gereffi, G. & Korzeniewicz, M. (Eds.). (1994). 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 capitalism. Westport, Conn: Praeger.
Gereffi, G. (1994). Capitalism, development and global commodity chains. In Leslie, S. (Ed.), Capitalism and Development (211-231). London: Routledge.
Gregory, D., Little, J., & Watts, M. (2009). Rural geography. In Gregory, D., Johnston, R., Pratt, G. et al. (Eds.),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5th, 659-660). Malden, Mass: Wiley-Blackwell.
Marsden, T. (1998). Economic perspectives. In Ilbery, B. (Ed.), The geography of rural change (13-30). London: Longman.
Murdoch, J. (2006).Post-structuralist geography: a guide to relational space. London: Sage.
Panelli, R. (2006).Rural society. In Cloke, P., Marsden, T. & Mooney, P. (Eds.), Handbook of Rural Studies (63-90). London: Sage.
Roche, M. (2005). Rural geography: a borderland revisited.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9(3), 299-303.
Whatmore, S (2009). Agricultural geography. In Gregory, D., Johnston, R., Pratt, G. et al. (Eds.),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5th, 17-19). Malden, Mass: Wiley-Blackwell.
Woods, M. (2005). Rural geography. London: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