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鄒倩 Tsou, Chien |
---|---|
論文名稱: |
從「物際」到「與物無際」──論莊子的葆真思想與實踐 |
指導教授: | 陳麗桂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6 |
中文關鍵詞: | 物際 、物化 、天倪 、自然 、與物無際 、《莊子》寓言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38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3 下載:2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莊子對自然有絕對純淨的嚴苛要求。人要合道,必須嚴守「自然不可易」的部分,不得摻入人為。自然界本來就有一套保障萬物之天的機制,即「物際」,人天生受到自身「物際」的諸多限制,無法藉由教化、知識擴充而改變,但這層封閉亦隔絕了外物紛擾,促使人向上通往「與物無際」的道。另一方面萬物又受到「物化」的推動,原本「物際」隨著大化流行,產生自然之倪分,稱為「天倪」,是物際加入了時間向度的稱呼。看似有連續性,但依然保持物際封閉、自然不可易的特點,與「物際」無貳。將物際與天倪併觀,可以看到主體在時空關係中是孤立絕緣的存在。從知識的角度來看,莊子僅承認主體之知,一切知見都有觀點、預設,不存在客觀持平的美醜、良窳標準。人既沒有客觀的知見,亦不能跳脫物際體證他人的知見,因此對主體之外一無所知。同樣的,物化僅將人帶入新的侷限,受到新物際的限囿,對物際之外以及物化前後都保持無知狀態。透過莊子對物際、物化的諸多描述,可以清楚自然樣態和人應有的應對。莊子重視物際的存在事實,主體的斷絕、封閉,標記了主體是唯一工夫所在;對主體之外,則秉持無知開放的態度,當主體有胸襟氣量接受未知的物化和新的物際,便不再驚懼於生死,而能順隨物化、合於自然,得到真正的逍遙。
一、 古籍
[戰國]莊子著、[晉]郭象注〔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漢]司馬遷、宋裴駰集解:《史記(二)》,臺北:藝文印書館,1961年。
[劉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清]沈巖撰校語:《世說新語》,《四部叢刊初編》462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影印《欽定四庫全書》本。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
[明]焦竑:《焦氏筆乘》,《續修四庫全書》11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二、 專書
1. 哲學專著
[希]柏拉圖著、王曉朝譯:《柏拉圖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德]叔本華著、韋啟昌譯《人生的智慧》,上海市:人民出版社,2016。
[德]尼采著、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臺北:左岸文化,2006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10月。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韋政通:《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先秦篇》,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6年8月。
孫亦平:《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3年。
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5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87年。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 (二版)》,臺北:三民,2004年。
博偉動:《從西方佛學到到禪佛教》,臺北:三民出版社。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四)》,臺北:藍燈出版社,1981年12月。
謝冰瑩等譯注:《新譯古文觀止》,臺北:三民出版社,2000年。
羅根澤:《諸子考索》,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2月。
2. 莊子今人譯著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書局,1975年。
3. 莊子思想研究
于大成、陳新雄主編:《莊子論文集》,臺北:木鐸出版社,1976年。
王 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叔岷:《莊學管闚》,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12月。
包兆會:《莊子生存論美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白金鉉:《莊子哲學中天人之際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8月。
牟宗三:《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臺北:書林出版,1999年。
吳光明:《莊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吳怡:《逍遙的莊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9月。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譯》,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
杜保瑞:《莊周夢蝶──莊子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沈善增:《還吾莊子:逍遙游齊物論新解》,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邱棨鐊:《莊子哲學體系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南懷瑾講述:《莊子諵譁》,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年。
徐克謙:《莊子哲學新探》,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
徐聖心:《莊子內篇夢字義蘊試詮》臺北:花木蘭文化,2013年3月。
朗擎霄:《莊子學案》,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袁珂:《神話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4月。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
崔宜明:《生存與智慧:莊子哲學的現代闡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張松輝:《莊子疑義考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章太炎:《莊子解故》,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莊萬壽:《莊子史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陳品卿:《莊學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增訂再版。
陳啓天:《莊子淺說》,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香港九龍:中華書局,1991年。
馮友蘭著,蔡仲德編纂:《三松堂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第 2卷。
黃漢青:《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7月。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楊日岀:《《莊子.天下篇》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楊帆:《莊子的處世哲學》,武漢:武漢出版社,1997年。
楊義:《莊子還原》,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年。
楊儒賓:《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1991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圖書,1990年。
葉程義:《莊子寓言研究》,臺北:義聲出版社,1981年。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趙衛民:《莊子的風神──從蝴蝶之變到氣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2月。
劉光義:《莊子處世的內外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劉笑敢:《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蔣振華:《《莊子》寓言的文化闡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鍾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顏崑陽:《莊子的寓言故事》,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5年7月。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10月。
4. 其他
大衛.葛蘭著,劉宗為、黃煜文譯《懲罰與現代社會》,臺北:商周出版,2006年。
三、 期刊論文
Holmes, T. H., & Rahe, R. H. (1967).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1。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王邦雄:〈莊子系列(一)逍遙遊〉,鵝湖月刊18卷6期總號210,1992年12月,頁11-21。
王青:《論〈天下〉篇為〈莊子〉各派理論之總結》,《南京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變化」觀念之演變暨其思想意義〉,政大中文報第三期,2005年6月51-86頁。
李相勳:〈莊子逍遙義理之結構及其主要境界〉,中國文化月刊100期,1988年10月。
沈清松〈從「方法」到「路」-項退結與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哲學與文化》2005年9月。
林秀珍:〈莊子〈逍遙遊〉的超個人心理學分析〉,鵝湖月刊21卷9期,1996年。
邱瓊慧:〈莊子「道」的藝術宇宙觀之呈現〉,中華文化復興月刊76期24卷,1991年3月。
林修德〈《莊子》工夫論之研究方法省思〉,《東華中國文學研究》, 9期,2011年6月,頁1–19。
高柏園:〈唐君毅先生對逍遙遊之詮釋〉,鵝湖月刊14卷8期,1989年。
高柏園:〈莊子〈逍遙遊〉一篇之詮釋與其發展〉華岡文科學報,1988年。
郭肇元〈休閒心流經驗,休閒體驗與身心健康之關係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2002,頁22-26。
陳文章:〈大小辯與生命的境界層次─莊子逍遙遊試探〉,鵝湖月刊4卷2期,1983年。
陶宏斌:〈馬斯洛的高峰理論評述〉,《黃岡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一期(1995年2月),頁71-75。
董平:〈論莊子的生命哲學〉,中國文化月刊166期,1993年8月。
鍾竹蓮:〈莊子與郭象逍遙思想之比較(上)(下)〉,中國國學17、18期,1989、1990年。
羅聯絡:〈逍遙遊與齊物論釋論〉,中國國學6期,1978年。
四、 學位論文
李博威:《論《莊子.齊物論》「一」的詮釋》,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鄭吉雄,2012年。
傅維信:《莊子「逍遙而遊」思想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郭文夫,1992年5月。
五、 網路資料
曾昭旭(2014年7月18日)〈人的悲哀都來自誤認假相為真我〉,2016年11月11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曾昭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