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賴文婷 Lai Wen-ting |
---|---|
Thesis Title: |
老子「常無有」哲學之教育蘊義 Lao Zi’s philosophy about CHANG-WU-YO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education |
Advisor: | 林秀珍 |
Degree: |
碩士 Master |
Department: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 2011 |
Academic Year: | 99 |
Language: | 中文 |
Number of pages: | 160 |
Keywords (in Chinese): | 老子 、常無有 、道 、教育 |
Keywords (in English): | Lao Zi, CHANG-WU-YO, Tao, education |
Thesis Type: |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
Reference times: | Clicks: 291 Downloads: 57 |
Share: |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
本研究旨在探論老子「常無有」哲學之教育意涵,分析探究常、無、有三個老子哲學的核心概念,進而從中開顯教育意蘊。期望對教育人員產生理念的相互迴盪,以在教育實務上開展更多的可能。
本研究首先運用文獻分析與詮釋方法,探究老子「常無有」哲學之意涵,分別就常、無、有三個重要的概念來釐清,進而融會常無有哲學之意涵。其次,分別闡發教育的常道常名、教育的玄妙之無、以及學生的天生本德與教師的玄德涵養之蘊義。最後則根據前述探究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作為教育實踐的啟發。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老子「常無有」哲學
(一)天道自然,常就在覆命的和諧中,一體常善
(二)道體沖虛,玄就在虛無的妙用無窮中顯
(三)道體終物,玄德就在生養萬物而身退中露
(四)大道流行,在獨立不改的常無中,完成周行不殆的常有
二、「常無有」哲學之教育蘊義
(一)教育的常道,就在師生自在自然的一體和諧中開顯
(二)教育的玄妙,就在沖虛之無的生成原理中開展
(三)學生的天生本德是教育神聖性的根源,而教師之使命則完成於玄德之涵養
(四)教育愛的周行不殆,來自於師心的獨立不改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Lao Zi’s philosophy about CHANG-WU-YO(常無有)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education in order to clarify its core ideas and offer education some revealing perspectives.Firstly、this study used literature review and hermeneutics to investigates the significances of CHANG-WU-YO. Secondly、this study explained the eternal way and mysterious nihility of education、and the natural-born Te of student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not claiming any credit of teachers. Finally、based on the results above、this essay will present the conclusions and give suggestions on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and the future research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Lao Zi’s philosophy about CHANG-WU-YO.
(1)The realization of CHANG is at all things going back to themselves、and come to harmony.
(2) The realization of WU is at the ingenious uses of mysterious nihility.
(3) The realization of YO is at nourishing all things but not claiming any credit.
(4) The realization of CHANG -YO’s endless company to life is based on independent and never changing CHANG-WU.
2. Philosophy about CHANG-WU-YO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education.
(1) The free will and harmon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alize the eternal way of education.
(2) The principle of realization of WU realize the ingenious uses of education.
(3) The sanctity of education comes from the natural-born Te of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s』mission is accomplished at the cultivation of not claiming any credit.
(4) The endless love of education comes from the independent and never changing heart of teachers.
壹、中文部分
一、古代典籍
王弼 (魏/1975)。老子註。台北市:藝文印書館。
王弼 (魏/1980)。王弼集校釋。北京市:中華書局。
王夫之(清/1996)。老子衍。台北市:廣文。
成玄英(唐/1974)。道德經義疏。台北市:廣文。
河上公(東漢/1994)。老子道德經。台北市:廣文。
郭慶藩(清/2007)。莊子集釋。台北市:萬卷樓。
焦竑 (明/1993)。老子翼。台北市:廣文。
憨山大師(明/1974)。老子道德經憨山解。台北縣:新文豐。
蘇轍 (宋/1965)。老子解。台北市:藝文印書館。
二、近人著作
丁原植(1991)。老莊哲學中「有」「無」問題之研究。新竹市:仰哲。
王邦雄(1982)。從道家思想看當代人生。鵝湖,82,13-26。
王邦雄(1985)。儒道之間。台北市:漢光。
王邦雄(1999)。21世紀的儒道。台北市:立緒。
王邦雄(2005a)。老子道。台北縣:漢藝色研。
王邦雄(2005b)。生死道。台北縣:漢藝色研。
王邦雄(2005c)。人間道。台北縣:漢藝色研。
王邦雄(2006a)。老子的哲學。台北市:東大。
王邦雄(2006b)。《莊子》心齋「氣」觀念的詮釋問題。淡江中文。14,15-31。
王邦雄(2010a)。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台北市:遠流。
王邦雄(2010b)。莊子道。台北市:裡仁。
方東美(1985)。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市:黎明。
方永泉(譯)(2003)。P. Freire著。受壓迫者教育學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台北市:巨流。
方永泉(2008)。尼采哲學中的教師圖像─從駱駝、獅子到孩童。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 (頁169-183)。台北市:五南。
牟宗三(1985)。才性與玄理。台北市:臺灣學生。
牟宗三(1985)。圓善論。台北市:臺灣學生。
牟宗三(2002)。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市:臺灣學生。
牟宗三(2004)。老子道德經講演錄。鵝湖,29 (7),2-9。
朱謙之(2005)。老子校釋。台北市:華正。
何英奇(1999)。唯智功績主義與正義之衝突:臺灣升學主義改革的兩難困境與挑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413-H-003-022)。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
吳俊升(1988)。教育哲學大綱。台北市:臺灣商務。
吳康寧(譯)(1992)。I. Illich著。非學校化社會(Deschooling society.)。台北市:桂冠。
李心瑩(譯)(2000)。H. Gardner著。再建多元智慧:二十一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運用 (Intelligence reframed: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
台北市:遠流。
李平(譯)(2003)。T. Armstrong著。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Multiple Intelligence in the Classroom.)。台北市︰遠流。
沈清松 (1998)。解除世界魔咒。台北市:臺灣商務。
孟祥森(譯)(1989)。E. Fromm著。生命的展現─人類生存情態的分析 (To Have or To Be?)。台北市:遠流。
林玉體(譯)(1996)。J. Dewey著。民主與教育 (Democracy and education.)。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玉體(2003)。台灣教育史。台北市:文景。
林玉體(2005)。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市:三民。
林逢祺(2004)。教育規準論。台北市:五南。
林逢祺(2006)。現代教師的教育哲學座標。載於但昭偉(編),教師的教育哲學 (頁125-131)。台北市:高等教育。
林逢祺、洪仁進(2008)。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台北市:五南。
林秀珍(2006)。文化傳統與現代師道。鵝湖,32 (4),5-13。
林秀珍、徐世豐(2006a)。從道家思想談教師修養。載於但昭偉(編),教師的教育哲學 (頁21-41)。台北市:高等教育。
林秀珍、徐世豐 (2006b)。教育的實鏡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宏濤(譯)(2008)。M. Horkheimer & T. W. Adorno 著。啟蒙的辯證 : 哲學的片簡 (Dialektik der aufklarung : philosophische fragmente.)。台北市:商周。
姜聲調(1999)。「莊子」「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釋義。中國學術年刊,20,213-226。
胡適 (1986)。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市:遠流。
唐君毅(196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上冊。香港九龍:人生。
唐君毅(1973)。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香港九龍:新亞。
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市:商務。
袁保新(1984)。老子形上思想詮釋與重建。鵝湖,114,27-28。
袁保新(1997)。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市:文津。
高亨 (1971)。老子正詁。台北市:開明。
高齡芬(1992)。王弼老學之研究。台北市:文津。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煌熙(1998)。國小教師批評與學生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413-H-133-008)。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張耀宗(1999)。老子思想對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28,60-65。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市:學富。
張煌焜(2006)。批判理論與教師哲學。載於但昭偉 (編),教師的教育哲學 (頁81-118)。台北市:高等教育。
張煌焜(2006)。現代教師的教師哲學。載於但昭偉 (編),教師的教育哲學 (頁133-140)。台北市:高等教育。
教育部統計處 (2006)。全國補習班最近十年成長統計。台北市:作者。
莫迺湞(譯)(1974)。E. Fromm著。逃避自由 (Escape from Freedom)。台北市:志文。
許獻元(2006)。您的孩子補過頭了嗎?。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51。2006年02月24日。
許獻元(2006)。學生的真心話、大告白。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53。2006年03月24日。
許獻元(2006)。老師,您倦了嗎?。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55。2006年04月21日。
陳鼓應(1993)。老莊新論。台北市:五南。
陳文團(1999)。意識形態教育的貧困。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德和(2002)。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台北市:文史哲。
陳德和(2005)。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市:裡仁。
陳奎憙(2006)。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勞思光(1981)。中國哲學史。台北市:三民。
湯一介(2002)。論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載於陳鼓應(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頁001-022 )。北京:三聯書局。
湯用彤(2000)。貴無之學─王弼。載於陳鼓應(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頁277-285)。台北市:文史哲。
舒詩玫(1986)。老子道德經中「常」一概念的淺析。鵝湖,130,21-27。
馮友蘭(1991a)。中國哲學史新編第四冊。台北市:藍燈文化。
馮友蘭(1991b)。中國哲學小史。出版地不詳:骨風。
馮友蘭(1992)。中國哲學史上冊。香港:三聯書店。
黃淑苓(1999)。國民中學導師輔導信念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413-H-005-001)。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楊振富(譯)(2002)。P. Senge著。學習型學校 (Schools That Learn)。台北市:天下遠見。
葉啟政(1991)。臺灣社會的人文迷思。台北市:東大。
葉海煙(1997)。老莊哲學新論。台北市:文津。
賈馥茗(1989)。教育原理。台北市:三民。
賈馥茗 (編) (2002)。Kant Immanuel著。論教育 (Vorlesungen uber Padagogik.)。台北市:五南。
賈馥茗(2006)。教育的本質。台北市:五南。
熊鐵基、馬良懷、劉紹軍(1995)。中國老學史。福建省:人民。
臺灣地區青少年行為研究小組(2002)。台灣地區青少年行為調查。台北市: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劉笑敢(2005)。老子。台北:東大。
歐陽教(1973)。教育哲學導論。台北市:文景。
薛絢(譯)(2006)。J. Dewey著。民主與教育 (Democracy and education.)。台北市:網路與書。
藍雲、陳世佳(譯)(2009)。P. J. Palmer著。教學的勇氣─探索教師生命的內在視界 (The Courage to Teach : exploring the 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
台北市:心理。
魏肇基 (譯) (2004)。J. J. Rousseau著。愛彌兒 (Emile)。台北市:商務。
嚴靈峰(1957)。中外老子著述目錄。台北市:中華叢書委員會。
嚴靈峰(1982)。老子達解。台北市:華正。
嚴靈峰(1992)。老子研讀須知。台北市:正中。
三、學位論文
王美蘭(2000)。老、孔道德思想之比較及其教育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申湘龍(1980)。有無與玄同:老子道德經玄義闡微暨其哲學理論基礎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69NTU04259002。
朱柏熹(1990)。老子「道」之形上性格釐定。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79NCU02259002。
何晉霖(2005)。老子無為思想研究。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HCHT0259015。
何聰明(2005)。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以老子思想詮釋為例。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HU05259002。
吳逢吉(2005)。老子「道論」思想的指標:「無為」、「自然」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THU00259009。
呂宜庭(2009)。老子虛靜觀復哲學之德育衍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碩士論文系統。
李漢相(1988)。老子論道與人之關係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77PCCU4259002。
汪翠梅(2003)。老子自然學說之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HU05259002。
林秋蘭(2004)。老子教育思想研究。南華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HU05259001。
林建德(2006)。《老子》與《中論》之哲學比較──以語言策略、對反思維與 有無觀為線索。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TU05259005。
林德為(2007)。老子的生命哲學。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SCU05259003。
林世永(2008)。老子和諧思想之研究。南華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7NHU05259006。
邸彥(1997)。《老子》之「道論」-以雙重進路之重建的嘗試。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6FJU03259001。
邱玉霞(2005)。老子知識論的教育義涵。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TCU05331005。
金兌勇(1998)。老子道論的思路探索。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7NTU00259008。
施玉容(2007)。老子思想與班級經營的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NKNU5791001。
胡以(1980)。老子形上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69NTU0425900。
胡麗華(2008)。老莊哲學與生命教育─以繪本教育為例。華梵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徐俊民(1994)。老子無為教育思想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3NKNU0332002。
徐春濱(2002)。《老子》中的科學與教育。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馬強(1997)。老子道德經"道"概念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6FJU03259002。
張昭珮(1990)。老子的形上思想。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79FJU04259001。
張峻源(2007)。老子《道德經》與《論語》教育思想之比較。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梁正宇(2007)。老子哲學對生命教育之啟發之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NHU05259019。
許星媛(1997)。老子無為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6FJU03259003。
陳貴美(1980)。老子無為思想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69NTU04259018。
曾崑崙(1982)。老子哲學中自然無為思想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71NTU04259002。
程安宜(1997)。從老莊生死觀探討國小兒童的死亡教育。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黃漢光(1983)。老子「無」的哲學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72PCCU4259003。
黃慶鐘(2006)。老子歸根覆命思想的哲學省察。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HU05259012。
楊英珠(1995)。老子道論結構之探析。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4FJU00259020。
楊錦桑(2005)。老子生命智慧的現代反思-以「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為核心之探討。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HCHT0259014。
葉修齊(2009)。老子思想對教師形塑自身教師哲學的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廖文瑜(2006)。老子哲學之人生觀與美學觀及其在藝術教育意涵之研究。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趙衛民(1992)。老子存有論。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1PCCU0259001。
蔡朝益(1990)。道德經所涵蘊的教育思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謝惠敏(2008)。試論老子哲學的基本理論及其應用─以幼兒教育為例。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簡嘉華(2005)。道體與德用-老子哲學中「實有」與「境界」之辯。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THU00259012。
貳、西文部分
Armstrong、T. (1994). Multiple intelligence in the classroom. VA : ASCD
Dewey、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1959 Eds.)、N. Y.: Macmillan.
Dunlop、F. (1984). The education of the emotions.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18(2)、245-255.
Foucault、M. (1983). On the genealogy of ethics: An overview of work in progress. In H. Dreyfus & P. Rabinow(Eds.)、Michel Foucault :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pp. 229-252).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Freire、P. (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Myra Bergman Ramos (tr.)、N.Y.:
Herder & Herder.
Fromm、E. (1941). Escape from Freedom. N. Y.: Farrar & Rinehart.
Fromm、E. (1976). To Have or To be: A new blueprint for man-kind. London: Abacus.
Gardner、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 Y.: Basic Books.
Gardner、H.(1999). Intelligence reframed: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 Y.Basic Books.
Illich、I. (1970). Deschooling Society. N. Y.: Harper&Row.
Kant、I. (1960). Education、Annette Churton (tr.)、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Kant、I. (1990). What is Enlightment? In I. Kant (1990)、Foundations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pp. 83-90). London: Macmillan.
Kant、I. (1991). Metaphysical first principle of the doctrine of virtue. In I. Kant、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M. Gregor、Trans.) (pp. 179-280).Cambridge、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tin、J. R. (1981)、The Ideal of the Educated Person. In Martin、J. R. (1994)、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Philosophy、Women、and Curriculum. N.Y.: Routledge.
Mclaughlin (Eds.)、Education in morality (pp.132-163). London: Routledge.
Nietzsche、F. (1968). The Will to Power、W. Kaufmann & R. J. Hollingdale (tr.)、N.Y.: Vintage Books.
Palmer、P. J. (1997). The Courage to Teach : exploring the 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 San Francisco、Calif.: Jossey-Bass.
Peters、R. S. (1970). Ethics and education.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Peters、R. S. (1970)、Education and the Educated Man、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4: 1、pp.5-20.
Peters、R. S. (1973)、Reason、Passion and Levels of Life、in R.S.Peters、Reason and Compassion、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ecture Three、73-102).
Rousseau、J. J. (1948). Emile、Barbara Foxley (tr.) 、London ; New York : Dent : Dutton.
Rousseau、J. J. (1967). The Social Contract and Discourse on the Origin of Inequality、edited by Lester G. Crocker、N.Y.: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Rousseau、J. J. (1979). Emile or on Education、Introduction、Translation、and Notes by Allan Bloom、N.Y.: Basic Books.
Senge、P. (2000). Schools that learn : a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 for educators、parents、and everyone who cares about education. N. Y.: Doubleday.
Sherman、N. (1999). The habituation of character. In N. Sherman (Ed.)、Aristotle’s ethics (pp.231-260). Oxford、UK: Rowman & Littlefield.
Spranger、E.(1971)、The Role of Love in Education、in J. P. Strain(ed.)、Moder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N. Y.: Random House、536-546.
Standish、P. (2000). Education without aims? In R. Marples (Ed.)、The aims of education (PP.35-48). London: Routledge.
Standish、P. (2003). The nature and purposes of education. In R. Curren、A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pp.221-231). London: Blackwell.
Standish、P. (2006). Uncommon schools: Stanley Cavell and the teaching of Walden. 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25(1-2)、145-157.
Warnock、M.(1986)、The Education of the Emotions、in D. E. Cooper(ed.)、Education、 Values and Mind、17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