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毓琳
Wu Yu Lin
論文名稱: 知識管理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
指導教授: 張明輝
Chang, Ming-Hu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06
中文關鍵詞: 知識管理學校行政
英文關鍵詞: Knowledge management, School Administr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9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知識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學校行政知識管理的意涵,進而瞭解知識管理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的現況、應用的困難,並尋求改進之道,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國民中學學校行政實施知識管理的相關建議。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及訪談法等兩種研究方法。首先透過文獻分析,探討知識管理的基本意涵及學校行政知識管理的相關意涵;其次,以文獻探討所得的結果,編製「知識管理在國民中學應用現況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經由調查研究瞭解現階段國民中學學校行政知識管理運作的現況、知識管理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的困難以及應有改進之道。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為台灣地區的國民中學現任學校行政人員,包括校長、主任、組長(副組長)以及職員等,經由分層隨機抽樣,選取樣本學校100所,共計發出1036份問卷,實得有效問卷765份,並以SPSS for Windows 8.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問卷資料之統計分析。
    待問卷回收,進行統計分析與討論之後,即著手根據文獻探討的結果與問卷調查的發現,進行訪談大綱的擬定,並選定現任學校行政人員進行訪談,期對將知識管理應用在學校行政有更深入的瞭解。
    根據文獻探討、問卷調查與訪談的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知識管理適合應用於國民中學學校行政
    二、知識管理可以提升學校行政效率
    三、學校行政主管與基層人員的認知存有差異
    四、學校規模的特性影響學校行政知識管理的推動
    五、國民中學尚未建立學校行政知識管理的評核與獎勵制度
    六、國民中學學校行政的資訊科技設備尚待充實
    七、國民中學學校行政中教學與行政系統的人員配置有待進一步調整
    八、國民中學學校行政尚未能建立完善的在職訓練制度
    九、國民中學學校行政尚未建立健全的知識管理績效評量制度
    十、國民中學學校行政組織成員普遍未具備知識管理的基本素養
    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分別針對國民中學學校行政、學校組織成員、其他相關人員及教育行政機關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國民中學學校行政的建議
    (一) 學校行政知識管理相關設施方面
    1.培訓具備知識管理專業知能的電腦系統工程師
    2.規劃建立學校行政知識管理系統
    (二) 學校行政組織及其運作方面
    1.規劃完善的知識管理評核與獎勵制度
    2.成立學校行政知識管理專責單位
    3.採取團隊學習或「師徒制」的精神,以促進學校行政中隱性知識的傳承
    4.暢通學校行政專業知識的轉移管道
    (三) 學校行政組織人力資源管理方面
    1.妥善規劃人員的進修與訓練制度
    2.強化學校行政的人力資源管理
    (四) 在學校行政組織的組織文化方面
    1.凝聚共同學習的文化
    2.共同形塑學校行政知識管理的願景
    二、對國民中學學校行政組織成員的建議
    (一) 對學校行政主管的建議
    1.學校行政主管應起帶頭作用,由上而下落實知識管理
    2.學校行政主管應營造有利於推動知識管理的環境
    3.學校行政主管要有領導的專業能力
    (二) 對其他學校行政人員的建議
    1.學校行政人員應不斷充實自己、積極學習
    2.學校行政人員應具備知識管理的基本觀念與能力
    三、對家長、社區人士的建議
    (一) 提供資源與協助
    (二) 執行對學校行政運作的監督
    四、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 訂定國民中學學校行政知識管理的相關辦法
    (二) 舉辦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習進修活動
    (三) 規劃學校行政知識管理的績效評量制度
    (四) 專款補助及獎勵國民中學落實知識管理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知識之意涵 13 第二節 知識管理之意涵 21 第三節 知識管理之運作與困難 36 第四節 學校行政之基本意涵 69 第五節 學校行政知識管理之意義及運作 75 第三章 調查研究之設計與實施 97 第一節 調查研究的架構 97 第二節 調查研究的工具與編製 99 第三節 調查研究的對象與樣本選取 102 第四節 調查研究的實施過程 105 第五節 調查研究資料的統計處理 109 第四章 調查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111 第一節 知識管理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 應用現況的分析與討論(一) 111 第二節 知識管理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 應用現況的分析與討論(二) 163 第三節 知識管理在學校行政運作困難的分析與討論 195 第四節 知識管理在國民中學運用改進之道的分析與討論 211 第五節 知識管理在學校行政應用其他意見的分析與討論 223 第五章 訪談結果之實施與分析討論 233 第一節 訪談的設計與實施 233 第二節 訪談內容整理 235 第三節 訪談內容的分析與討論 24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253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253 第二節 結論 264 第三節 建議 271 參考書目 281 一、中文部分 281 二、英文部分 284 附錄 287 附錄一 知識管理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現況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287 附錄二 知識管理在國民中學應用現況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294 附錄三 致專家學者函 302 附錄四 委託函 303 附錄五 訪談大綱 304 附錄六 訪談推薦函 306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尤克強(1999)。知識創造價值,載於遠見雜誌(1999.6),頁108-110。
    尤克強(2000a)。知識導向,才有競爭力,載於遠見雜誌(2000.6),頁304-305。
    尤克強(2000b)。知識管理的實踐策略,載於遠見雜誌(2000.8),頁296-297。
    王如哲(1999)。教育行政。高雄:麗文。
    王如哲(2000a)。知識管理與學校教育革新,載於教育研究集刊,45輯,頁35-54。
    王如哲(2000b)。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王美音譯(1998)。知識創新之泉——智價企業的經營。台北:遠流。
    王瓊淑譯(1999)。笑傲第三波——駕馭知識經濟的管理法則。台北:經典傳訊文化。
    吳行健(2000)。知識管理——創造企業新價值,載於管理雜誌,315期,頁85-87。
    吳宗立(1997)。學校行政研究。高雄:復文。
    吳承芬譯(2000)。知識管理的基礎與實例。台北:小知堂。
    吳政達(2000)。學校知識管理之探討,載於教育改革與轉型—領導角色、師資培育、伙伴關係論文集,頁16-30。
    吳清山(1996)。學校行政。台北:心理。
    吳清山、黃旭鈞(2000)。學校推動知識管理策略初探,載於教育研究月刊,77期,頁18-32。
    宋偉航譯(1998)。智慧資本——資訊時代的企業利基。台北:智庫。
    李仁芳(2000)。第三代「知識管理」。[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cme.org.tw/know/ (上網查詢日期:2000/4/19)
    李田樹譯(1999)。杜拉克——經理人的專業與挑戰。台北:天下文化。
    李振昌譯(1999)。十六定位。台北:大塊文化出版公司。
    林天祐(2000)。從知識經濟思維教育人員專業成長與發展,載於學校行政雙月刊,9期,頁24-27。
    林宏欣(2000)。知識管理——為東捷業績衝出新高,載於管理雜誌,315期,頁114-117。
    林佳蓉譯(2000)。透過「策略社群」散播知識,載於遠見雜誌(2000.6),頁281-296。
    林季蓉譯(2000)。善用資訊科技以實踐知識管理,載於遠見雜誌(2000.8),頁273-288。
    林韋如(1998)。高科技產業知識管理之研究——以百略企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進雄(1997)。學校行政領導。台北:商鼎。
    胡瑋珊譯(2000)。知識管理——有效運用知識,創造競爭優勢。台北:中國生產力。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馬曉雲(2000)。知識管理實務應用。台北:華彩軟體。
    高明智(2000)。痛苦的奧莉薇雅——CKO你在哪裡?,載於管理雜誌,315期,頁33。
    張玉文(1999a)。Harvard教你知識管理,載於遠見雜誌(1999.6),頁
    張玉文(1999b)。梭羅看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懂得用知識的人最富有,載於遠見雜誌(1999.8),頁197-199。
    張玉文(2000a)。知識管理的重要角色——CKO,載於遠見雜誌(2000.3),頁273-279。
    張玉文(2000b)。CKO應建立知識管理的企業文化和環境。載於遠見雜誌(2000.3),頁279-286。
    張玉文譯(2000a)。管理顯性知識,載於遠見雜誌(2000.2),頁193-208。
    張玉文譯(2000b)。顧問業的知識管理和競爭生態,載於遠見雜誌(2000.4),頁249-260。
    張玉文譯(2000c)。李維克:知識管理可以為公司創造具體價值,載於遠見雜誌(2000.4),頁260-264。
    張玉文譯(2000d)。知識管理。台北:天下。
    張志明(2000)。「知識經濟」時代的學校行政,載於學校行政雙月刊,6期,頁38-49。
    張志明、劉淑娟(2000)。知識管理在學校行政的應用:以總務處營繕工程為例,載於學校行政雙月刊,6期,頁71-84。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德銳(1995)。教育行政研究。台北:五南。
    教育部(2001)。台閩地區國民中小學校概況統計。台北:教育部。
    莊素玉(1999)。SMC緊鑼密鼓知識管理,載於遠見雜誌(1999.6),頁58-70。
    許婉倫(2000)。知識管理拉長紅,各大企業趨之若鶩,載於資訊與電腦(2000.1),頁47。
    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文化。
    陳兵兵(2000)。企業管理的重大革命——知識管理,載於管理雜誌,315期,頁60-62。
    陳盈甫(1999)。新世紀管理哲學——知識管理,載於第三波(1999.8),頁77-79。
    陳瑞惇(1999)。以知識特性、知識角色與智慧資本建構雙取向之知識管理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傅振焜譯(1994)。後資本主義社會。台北:時報文化。
    彭若青(2000a)。知識管理傳承組織文化和記憶,載於管理雜誌,315期,頁88-90。
    彭若青(2000b)。複製成功經驗——IBM要贏的更多,載於管理雜誌,315期,頁102-105。
    黃同圳(2000)。人力資源管理策略,載於李誠主編,人力資源管理的十二堂課,頁23-52。台北:天下文化。
    楊子江、王美音譯(1997)。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台北:遠流。
    廖肇弘(2000a)。善用知識管理系統創造企業智慧,載於管理雜誌,310期,頁38-40。
    廖肇弘(2000b)。避免引發知識管理的大災難,載於管理雜誌,314期,頁34-37。
    齊思賢譯(2000)。知識經濟時代。台北:時報文化。
    劉文淵(1999)。組織再造利器——知識管理,載於卓越雜誌(1999.8),頁158-162。
    劉京偉譯(2000)。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台北:商周。
    劉常勇(1999)。對於知識管理的基本認識。[全球資訊網]網址: http://www.chineseme.com/know/sstart.htm (上網查詢日期:1999/11/30)
    劉常勇(2000)。組織知識形成的過程。[全球資訊網]網址: http://www.chineseme.com/know/paper/paper7.html(上網查詢日期:1999/10/19)
    劉淑娟(1999)。知識管理在學校營繕工程之運用。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樂為良譯(1997)。數位神經系統——與思考等快的明日世界。台北:商周。
    鄭彩鳳(1998)。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Baek, S., Liebowitz, J., Prasad, S. Y., & Granger, M. (1999). Intelligent agents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Toward intelligent web-based collaboration within virtual teams. In J. Liebowitz, (Eds.),Knowledge management handbook. (pp.11-1—11-23). New York: CRC Press.
    Bassi, L. J. (1999).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J. W. Cortada, & J. A. Woods, (Eds.),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yearbook 1999-2000.(pp.422-434) Boston: Butterworth-Heinemann.
    Baumard, P. (1999). Tacit 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 London: SAGE.
    Beckman, T. J.(1999).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J. Liebowitz, (Eds.), Knowledge management handbook. (pp.1-1—1-22). New York: CRC Press.
    Brooking, A. (1999). Corporate memory: Strategies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Coleman, D. (1999). Groupware:Collabora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J. Liebowitz, (Eds.), Knowledge management handbook. (pp.12-1—12-15). New York: CRC Press.
    Davenport, T. H. & Prusak, L. (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College Press.
    Davenport, T. H. (2000). Some principl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WWW page]. URL http://www.bus.utexas.edu/kman/kmprin.thm (visited 19 Oct. 2000)
    Duffy, J (2000). Knowledge management: What every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should know. 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Jul, 10-16.
    Drucker, P. F. (1993). Post-capitalist society. N.Y.: Haper Business.
    Earl, M. (1997). Knowledge as strategy. In Prusak (Eds.), 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pp.1-15). Boston: Butterworth-Heinemann.
    Foy, P. S. (1999).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industry. In J. Liebowitz, (Eds.),Knowledge management handbook. (pp.15-1—15-10). New York: CRC Press.
    Honeycutt, J. (2000).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ies. Redmond, Washington: Microsoft Press.
    Liebowitz, J. & Wright, K. (1999). A look toward valuating human capital. In J. Liebowitz, (Eds.),Knowledge management handbook. (pp.5-1—5-13). New York: CRC Press.
    Montana, J. C. (2000). The legal system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Jul, 54-59.
    Nonaka, I. & Noboru, K. (1999). The concept of “Ba” :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 In J. W. Cortada, & J. A. Woods, (Eds.),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yearbook 1999-2000.(pp.37-51) Boston: Butterworth-Heinemann.
    O’Dell, C & Grayson, J (2000). Identifying and transferring internal best practices.[WWWpage].URLhttp://www.apqc.org/free/whitepapers/cmifwp/index.htm (visited 18 Nov. 2000)
    Owens, R. G. (199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4th ed). New York: Prentice Hall.
    Owens, R. G. (1995).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5th ed). New York: Prentice Hall.
    Prusak, L. (1999). What’s up with knowledge management: A personal view. In J. W. Cortada, & J. A. Woods, (Eds.),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yearbook 1999-2000.(pp.3-17) Boston: Butterworth-Heinemann.
    Robbins, S. P. (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8th ed). New York: Prentice Hall.
    Snowden, D. (1999). A framework for creating a sustainable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gram. In J. W. Cortada, & J. A. Woods, (Eds.),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yearbook 1999-2000.(pp.52-64) Boston: Butterworth-Heinemann.
    Sorge, A & Warner, M. (1997). Th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K.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Sveiby, K. E. (1997). The new organizational wealth: Managing & measuring knowledge-based assets.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Sveiby, K. E. (2000). What is knowledge management [WWW page]. URL http://www.sveiby.com.au/knowledgemanagement.html (visited 4 Oct. 2000)
    Van Collie, S. (1999). Moving up through mentoring. In J. W. Cortada, & J. A. Woods, (Eds.),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yearbook 1999-2000.(pp.254-261) Boston: Butterworth-Heinemann.
    Wiig, K. M. (1997). Knowledge management: Where did it come from and where will it go?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13(1), 1-14.
    Wiig, K. M. (1999). Introducing knowledge ,anagement into the enterprise. In J. Liebowitz, (Eds.), Knowledge management handbook. (pp.3-1—3-41). New York: CRC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