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溫懿珍
WEN YI CHEN
論文名稱: 明清庶民社會人際網絡中的日用帖啟與關禁契約
指導教授: 王爾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2
中文關鍵詞: 明清庶民人際網絡活套民間日用參考書書信帖式關禁契約稱呼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64下載:10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寫作的動機,是希望藉著明清時期庶民所用的日常交際文書中,看當時人際網絡的複雜性,與社會交際之各種面向,以觀察明清時期庶民生活中,人際互動的樣貌。明清時期的社會中,庶民與官紳士子之間有很大雅俗區別,庶民社會交際的文化上,也會呈現出自己的特色,庶民之間的往來並非全無章法。就社會應世的禮俗規範而言,中國傳統的士大夫繼承中國禮學正統,以大戴小戴禮記、儀禮等禮經作為參考的對象。而明清時期的庶民,在應世時所參考的則是由鄉里儒生所編寫,自朱子《家禮》以後到民間日用類書等的一套民間禮俗系統。廣大的四民大眾為了生活所需,也常需要使用交際文書與身邊的人應酬交際,只是限於所受知識,庶民日常所用的交際文書都是以實用、好記、方便運用為主,不觸及高深的學術義理,最主要是能求在生活上的實際運用。在以這些實用禮書、民間禮俗參考書、民間日用類書為資料的前提下,本文希望能藉此探討明清庶民交際的內容,從各式各樣的應用文書中,探討庶民生活中社會網絡關係中的複雜性與多變性。並從人際往來必須立即反應的應對稱呼,以及書信、帖式、契約等交際文書等四部分加以探討。研究發現,這類日用社會交際參考書,在明清庶民社會中普遍流通,並廣為參考,常有長時間大量翻印及重覆傳抄的情形,表現出庶民社會往來的酬世需求;從這些民間實際使用的日用參考資料中,也可看見當時的交際方法,如何寫信、使用帖式或寫關書禁文及各式契約等。其中各式「活套」的使用,更表現出庶民重視實用的特色。人與人之間各式各樣的交際形式,和複雜的社會網絡關係,也皆在這類民用參考書中,有更真實的呈現。

    第一章 緒論 1-14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史回顧 4 第三節 本文架構與章節安排 12 第二章 人際關係應對稱呼 15-52 第一節 稱謂在庶民社會交際中的重要性 15 第二節 親屬稱謂 18 一、父族稱呼 21 二、母族稱呼 30 三、妻族稱呼 31 第三節 師友稱謂 35 一、師生稱呼 35 二、朋友稱呼 38 第四節 社會交往中的尊稱與謙稱 40 一、自稱、對稱與他稱(我、你、他 ) 40 二、自謙稱謂 49 三、尊稱稱謂 50 第三章 公私信函的流通 53-123 第一節 書信在社交上的重要性 53 一、書信的名稱 54 二、書信的性質 54 三、書信體制的歷史變化  54 四、實用性的重視─明清時代民間書信使用的變化 56 第二節 明清時代通俗尺牘的寫作格式 59 一、中國書信格式的形成與變化 59 二、明清至民國通俗尺牘的流行 64 三、明清時代書信寫作的規則 68 第三節 各式活套的運用 74 一、展現庶民特色之書信活套 74 二、具名活套 75 三、具書活套 79 四、請召、餽送活套 83 第四節 明清通俗書信所體現之生活情狀 97 一、慶賀類書信 97 二、問候類書信 100 三、慰問類書信 105 四、邀約類書信 108 五、餽送類書信 109 六、家書類書信 111 七、情書類書信 113 八、干求、假借類書信 115 九、貿易類書信 118 第四章 禮俗酬酢的帖式 124-205 第一節 帖式在明清庶民社會之廣泛流通 124 第二節 帖式之形制 126 第三節 帖式稱呼 135 第四節 四禮帖式的內涵與應用 168 一、 冠禮帖式的內涵與應用 168 二、 婚禮帖式的內涵與應用 171 三、 喪禮帖式的內涵與應用 180 四、 祭禮帖式的內涵與應用 184 第五節 請帖、禮帖、拜帖之內涵與應用 187 一、請帖之內涵與應用 187 二、拜帖之內涵與應用 195 三、禮帖之內涵與應用 198 第五章 關禁契約的使用 206-240 第一節 關禁契約使用的重要性 206 第二節 各式關書 208 一、分產關書 208 二、子弟延師關書 211 三、收徒關書 212 四、收養關書 213 第三節 禁約體式 214 第四節 一般民間契約 221 一、買賣契約 223 二、租佃契約 228 三、典當抵押契約 232 四、耕畜買賣與租佃契約 235 五、商業契約 236 六、雇傭契約書 237 七、起會合約 238 第六章 結論 241-250 徵引及參考書目 251-262

    一、民間日用類書、書信範例參考書
    元,無名氏撰,《居家必用事類》,十集二十卷,明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年)田汝成序,清寬文十三年(一五六○年)七月,松柏堂重刊。(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
    明,王宇編、陳瑞鍚注,《新鐫時用通式翰墨全書》,明熹宗天啟丙寅(天啟六年─一六二六年)自序。明思宗寬永二十年(一六四三)年孟春,田原仁左衛門重刊。收錄於波多野太郎編,《中國語學資料叢刊.尺牘篇.第一卷》(東京:不二出版社,1990年2月26日第二刷)。
    明,田汝成序,《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日本寬文13年(1673)松柏堂翻刻之和刻本之影印,(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12月)。
    明,艾英南編,《新刻艾先生天祿閣採精便覽萬寶全書》(三槐堂梓,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年)刊本)。
    明,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台萬用正宗》雙峰堂刊,明神宗萬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年)刊本,收錄於小川陽一編,《中國日用類書集成─三台萬用正宗》(東京:汲古書院,平成12年(2000年))。
    明,沖懷編,《新刻鄴架新裁萬寶全書》(熊對山梓,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序刊本),殘存二十四卷四冊。
    明,徐三友校正,《新鍥全補天下四民利用便觀五車拔錦》(鄭世魁梓,明神宗萬曆二十五年序刊本)收錄於小川陽一編,《中國日用類書集成─五車拔錦》(東京:汲古書院,平成11年9月(1999年))。
    明,徐企龍編,《新刻鄴架新裁萬寶全書》,又名《新刻搜羅五車合併萬錦不求人》,第九卷。明萬曆四十二年甲寅存仁堂刻本。
    明,張一溥編,《新鐫增補萬寶全書》(清高宗乾隆23年(1758)序刊本),32卷4冊。
    明,陳繼儒注,《增訂約解新鐫增補較正寅幾熊先生尺牘雙魚》原書版本出版年月不詳,於日本明治十二年(一八七九年)十二月,竹內書館刊行,收錄於波多野太郎編,《中國語學資料叢刊.第四篇.尺牘.方言研究篇》(東京:不二出版社,1990年2月第二刷)。
    清,內窗侍者編,《新增尺牘初桄》,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年)秋,上海中文賢閣書局序刊,共有四集。原序寫於道光七年,光緒九年又有一序。收錄於波多野太郎編,《中國語學資料叢刊.尺牘篇.第二卷》(東京:不二出版社,1990年2月26日第二刷),
    清,南窗侍者著、子虛注,《增註通問便集》,光緒丁亥(十三年─一八八七年)季冬,畬經堂刊,上下二卷二冊,收錄於波多野太郎編,《中國語學資料叢刊.第四篇尺牘.方言研究篇》(東京:不二出版社,1990年2月第二刷)。
    清,唐再豐著,《無師自通維新尺牘》,出版年月不清。
    清,唐芸洲(再豐)編,《增註寫信必讀》,卷九,(上海:商務印書館,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印。
    清,陳太士、蔡九霞纂,《玉堂尺牘彙書》康熙壬戌(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年)冬,集賢居刊。貞居四年(一六八七年),林五郎兵衛訓點重刊。收錄於波多野太郎編,《中國語學資料叢刊.尺牘篇.第一卷》(東京:不二出版社,1990年2月第二刷)。
    清,鄒景揚編,《分類酬世錦囊》,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年(一七七一年)編,最早版本為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刻本。又有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年)石印本第八版,全小字,六冊。(上海:普益書局石印小字本,民國十一年正月),共四集。初集八卷命名:《書啟合編》,二集七卷:《家禮集成》,三集二卷:《帖式》。
    清,鄒景揚編,《酬世錦囊家禮集成》大德堂梓行。
    清,管斯駿著,姚印詮注,《增新詳註三百六十行尺牘》,二十一卷小六冊,光緒乙末(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孟夏,珍藝書局刊。
    清,蔡九霞編,《新鐫尺牘青錢廣編》,正集續集合本一冊,元祿十三年(一七○○年)仲春,古川參郎兵衛訓點重刊。
    清道光.陳鳴盛輯,《家禮帖式集成》(咸豐七年刊),翁仕朝手抄本,現藏於香港新界沙田圖書館,翁仕朝文獻藏書。
    胡寄塵編,《男女通用普通尺牘》(上海:廣益書局,民國10年)。
    唐再豐著,《考正字彙唐著寫信必讀全璧》,上海書局刊。民國元年,書中有光緒二十六年之序,並在光緒三十四年重刊。
    唐再豐著,《最新增廣註解字彙尺牘全璧》,光緒壬寅(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年)仲秋,上海書局刊,石印一帙八卷小八冊。
    徐珂編,《新撰商業史牘》,宣統三年初版,民國18年23版。
    翁仕朝原藏本,《增廣寫信必讀》,《大埔海下村翁氏藏書》第十九冊,香港沙田圖書館藏。
    翁仕朝傳抄,《帖式要訣》,現藏於香港新界沙田圖書館,共6頁。
    翁仕朝傳抄,《帖式稱呼》,收錄於《大浦海下翁氏藏書》二十四冊下,現藏於香港新界沙田圖書館。
    翁仕朝傳抄,《契約帖式》,現藏香港新界沙田圖書館,無頁次,共24頁。
    無名氏著,《增廣尺牘句解》初集、二集,光緒己亥年(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天津萃文魁刊。
    《共和新尺牘》,四冊,上海初版,民國二年。
    佚名編撰,《最新分類尺牘大觀》(台北:廣文書局,民國78年)。
    袁韜壺,《分類詳註新式尺牘大全》(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2年11月)。
    《上水廖氏宗譜》,傳抄本。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香港資料中心影印本。
    佚名編撰,《改良增廣寫信必讀》二卷(廣州市:東雅公司印)。
    小川陽一編,《中國日用類書集成─五車拔錦》(東京:汲古書院,平成11年9月(1999年)。
    小川陽一編,《中國日用類書集成─三台萬用正宗》(東京:汲古書院,平成12年(2000年)。
    二、文獻典籍、筆記、文集
    明,朱國楨,《湧幢小品》(上海:中華書局,1959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篇》(台北:偉文圖書出版公司,民國65年)。
    明,葉盛,《水東日記》(台北:漢京出版公司影印,1984年7月)。
    清,毛奇齡(西河)著,《家禮辨說》,十六卷。長沙余肇鈞重訂,同治三年甲子孟春月,古潭余氏明辨齋校刊。
    清,夏仁虎,《舊京瑣記》(台北:進學書局,北平地方研究叢刊,民國58年11月影印)。
    清,徐珂,《清裨類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清,梁章鉅,《稱謂錄》(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8月)。
    清,葉夢珠,《閱世編》(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1年)。
    清,翟灝,《通俗編》,《叢書集成新編》第3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年)。
    清,褚人獲,《堅瓠集》,筆記小說大觀23編,(台北:新興書局,民國67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台北:世界書局,民國49年12月)。
    清,顧祿,《清嘉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三、中文專書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東北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東南卷,1991年12月第1版。西南卷,1991年6月第1版。華北卷,1989年5月第1版。
    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編,《中國民間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第二集,民俗文化研究,1991年7月。第七集,人生禮俗研究,1992年9月。第九集,民間禮俗文化研究,1993年4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收藏整理,《徽州千年契約文書.宋元明編》第一卷(揚州: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年3月)。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生命禮俗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民國73年12月)。
    文史知識編輯部編,《古代禮制風俗漫談》(二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4月第1版)。
    牛志平、姚兆女編著,《唐人稱謂》(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5月)。
    牛建強,《明代人口流動與社會變遷》(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3月第二版)。
    王玉波,《中國古代的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9月)。
    王明蓀,《大城小調》(台北:時報出版,1998年12月,第四版)。
    王貴民,《中國禮俗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2年7月)。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5年3月)。
    王熹,《中國明代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民國83年)。
    王繼如、楊墨秋,《古代士人處世之道》(北京:新華書店,1997年2月)。
    史衛民,《元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月)。
    朱筱新,《中國古代禮儀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四月)。
    衣若蘭,《從「三姑六婆」看明代婦女與社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月年6月)。
    何淑宜,《明代士紳與通俗文化的關係──以喪葬禮俗為例的考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何聯奎,《中國禮俗研究》(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七十二年九月,第四版)。
    余雲華,《拱手.鞠躬.跪拜─中國傳統交際禮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
    吳樹平校釋,應劭著,《風俗通義校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印)。
    吳蕙芳,《明清時期民間日用類書及其反映之生活內涵》(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六月)。
    李仲祥、張發嶺,《中國古代漢族婚喪風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5月第2次印刷)。
    李春棠,《坊牆倒塌以後──宋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9月)。
    李無未,《中國歷代賓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9月)。
    李斌成,《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8月)
    李路陽、畏冬,《中國清代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學穎,《禮義之邦──中國交際交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
    杜家驥,《中國古代人際交往禮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初版)。
    周山,《村野文化》(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次印刷)。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61年3月)。
    周耀明,《漢族民間交際風俗》(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3月)。
    林美容,《漢語親屬稱的結構分析》(台北:稻鄉出版社,民國79年4月)。
    金振邦,《文章體裁辭典》(高雄:麗文公司,1995年9月)。
    胡戟,《禮儀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胡道靜,《中國古代的類書》(北京:新華書店,1982)。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業的發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范橋、夏小飛編,《二十世紀中國名人書信集.文情卷》(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年2月第1版)。
    孫永忠,《實用書牘》(台北,洪葉文化事業,1999年3月)。
    烏廷玉,《中國租佃關係通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2月)。
    袁庭棟,《古人稱謂》(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馬鳴春,《稱謂修辭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
    高丙中,《民間風俗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張亮采,《中國風俗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
    張晉藩,《清代民法綜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
    張傳璽主編,《中國歷代契約會編考釋》上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
    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陳柏蒼譯,《人際網路》(台北:精美出版社,2000年2月)。
    陳學文,《明清社會經濟研究》(台北:稻鄉出版,民國80年)。
    陳學文,《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台北:洪業出版,1997年3月)。
    陳寶良,《飄搖的傳統──明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9月)。
    陰法魯、許樹安,《中國古代文化史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五次印刷)。
    陶益龍,《中國歷代家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9月)。
    章有義,《近代徽州租佃關係案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6月)。
    傅春子,《明清以來諺語格言之流衍與庶民倫理之陶鑄》(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喬志強主編,《中國近代社會史》(台北:南天出版社,民國87年6月)。
    馮爾康,《清人生活漫步》(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年1月)。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1月)。
    馮爾康、常建華,《清人社會生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
    黃保真選注,《古代文人書信精華》(台北:錦繡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一月)。
    黃新亞,《消逝的太陽-唐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8月)。
    楊存田,《中國風俗概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
    楊國楨,《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
    楊應芹、諸傳奇,《古今稱謂詞典》(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3月)。
    趙世瑜,《腐朽與神奇──清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9月)。
    趙伯陶,《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趙進瑜,《腐朽與神奇──清代城市生活長卷》(湖南:湖南出版社,1996年6月)。
    劉黎明,《契約.神裁.打賭──中國民間習慣法習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
    蔣和寶、俞家棟,《市井文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年第2次印刷)。
    鄭志明,《中國社會與宗教─通俗思想的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5年)。
    鄭紹基、李玫主編,《尺牘精華》(成都:巴蜀書社出版發行,1998年6月第一版)。
    鄭奠、麥梅翹編,《古漢語語法學資料彙編》(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1年10月)。
    魯威,《市井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衡均,《禮儀文體寫作》(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錢杭、承載,《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
    鮑海濤、王安節,《親屬稱呼辭典》(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籍秀琴,《姓氏.名字.稱謂》(河南:大象出版社,1997年4月)。
    四、期刊論文
    于志嘉,〈日本明清史學界對「士大夫與民眾」問題之研究〉,《新史學》四卷四期,(台北:三民書局發行,1993年12月),頁145-153。
    仁井田陞,〈明清時代的一田兩主習慣及其成立〉,載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八卷.法律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92)。
    王心揚,〈美國新社會史的興起及其走向〉,《新史學》,6卷3期(1995年9月),頁155-183。
    王新,〈明清時期社會風尚變革舉隅〉,《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吉林大學出版,1990年第3期),頁41-43。
    王爾敏,〈《酬世錦囊》之內涵及其適用之人際網絡〉收錄於《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二十四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八十六年九月出版),頁97-100。
    王爾敏,〈家訓體製之傳衍及門風官聲之維繫〉,《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1年6月),頁807-846。
    王興亞,〈明代中後期河南社會風尚的變化〉,《中州學刊》,1989年第4期,頁107-110。
    伍丹戈,〈論明代官場的稱呼──從姚雪垠著《李自成》中用語“老生先”說起〉,《復旦學報》,1979年4期。頁79-82。
    寺田浩明,〈明清時期法秩序中的”約”的性質〉,收錄於(日)滋賀秀三等著,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10月),頁181-182。
    寺田浩明,〈關於清代土地法秩序「慣例」的結構〉,收錄於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 宋元明清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頁651-678。
    吳蕙芳,〈《中國日用類書集成》及其史料價值〉,《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三十期,頁109-117。
    吳蕙芳,〈民間日用類書的內容與運用──以明代《三台萬用正宗》為例〉,《明史研究通訊》,第三期,民國89年10月,頁45-56。
    李孝悌,〈十七世紀以來的士大夫與民眾─研究回顧〉,《新史學》,四卷四期,一九九三年十二月,頁97-139。
    李孝悌,〈上層文化與民間文化──兼論中國史在這方面的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八期(1989年9月),頁95-104。
    李孝悌,〈從中國傳統士庶文化的關係看二十世紀的新動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9期(民國79年6月),頁299-399。
    李喬,〈名片與明清社交〉,《文史雜誌》(香港:龍門書店),1986年第2期,頁61-62。
    汪維真、牛建強,〈明代中後期江南地區風尚取向的更移〉,《史學月刊》(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五期),頁30-36。
    居蜜,〈明清徽州地區租佃文書介紹〉,《漢學研究通訊》(台北: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出版,民國74年1月),頁21-27。
    岸本美緒,〈明清契約文書〉,收錄於(日)滋賀秀三等著,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10月),頁280-281。
    林富士,〈Peter Burke 編“New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Writing”〉,《新史學》,3卷2期(1992年6月),頁182-193。
    林麗月,〈晚明「崇奢」思想隅論〉,《師大歷史學報》,第19期(1991年6月),頁215-234。
    邱仲麟,〈明代北京的社會風變遷──禮制與價值觀的改變〉,《大陸雜誌》,第88卷第3期,頁28-42。
    邱澎生,〈明代蘇州營利出版事業及其社會效應〉,《九州學刊》(香港: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第五卷第二期,1992年10月,頁139-159。
    芮逸夫,〈爾雅釋親補正〉,《文史哲學報》第一期,頁101-134。
    徐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明清與近代史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6年6月),頁137-159。
    商偉,〈晚明的小說、日用類書與印刷文化〉,《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研討會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主辦,1999年7月16、17日)。
    張廷興,〈山東民間“子”綴人品稱謂詞的考查〉,《民俗研究》1998年第1期,(山東:民俗研究出版社,1998年1月15日),頁26-29。
    梁其姿,〈David Johnson、Andrew Nathan、Evelyn Rawski 編“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新史學》,創刊號(1990年3月),頁145-153。
    陳茂山,〈試論明代中後期的社會風氣〉,《史學集刊》,1989年第4期,(吉林大學出版),頁31-40。
    陳學文,〈明代中葉以來棄農棄儒商風氣和重商思潮的出現〉,《九州學刊》三卷四期,(香港: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出版),1990年9月,頁55-66。
    蒲慕州,〈西方近年來的生活史研究〉,《新史學》,3卷4期(1992年12月),頁139-153。
    劉志琴,〈晚明城市風尚初探〉,《中國文化研究集刊》1輯(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頁190-208。
    暴鴻昌,〈論晚明社會的奢靡之風〉,《明史研究》第3輯(合肥:黃山書社,1993),頁85-92。
    鞠清遠,〈校正江湖必讀〉,《食貨半月刊》第五卷第九期,民國26年5月,頁30-42。
    羅鳳禮,〈當代美國史學狀況〉,《八十年代的西方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6月),頁88-93。
    五、外文論著
    森正夫、野口鐵郎、濱島敦俊、岸本美緒、佐竹靖彥編集,《中國史學的基本問題4 ──明清時代史的基本問題》(東京:汲古書院)。
    酒井忠夫,〈明代日用類書庶民教育〉,收錄於林友春編,《近代中國教育史研究》(東京:國土社,昭和33年3月)。
    許舒輯,科大衛監修,黃永豪主編,濱下武志、田仲一成參修,《廣東宗族契據彙錄》(上)(下)(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獻中心刊行委員會,1987年2月)。
    臨時台灣調查會,《清代契約文書.書簡文類集》(東京:汲古書院,昭和48年8月影印)。
    東洋文庫明代史研究室,《中國土地契約文書集(金─清)》(東京:東洋文庫,昭和五十年三月)。
    孫伯醇、村松一彌,《清俗紀聞》(東京:平凡社,1994年)。
    波多野太郎,〈尺牘格式史〉,收錄於《中國語學資料叢刊.尺牘篇.第1卷》,東京:不二出版,1990年第二刷)。
    Chang-tai , Going to the Peopl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Folk Literature,1918-1937.(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121,1985)。
    David Johnson Andrew J.Nathan Evelyn S.Rawski,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
    James Watson,Evelyn Rawski,eds., Death Ritual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Shang Wei ,”The Making of the Everyday World: Jin Ping Mei Cihua and the Encyclopedia for Daily Use”,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與藝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主辦,1999年7月16-17日)。
    Timothy Brook, “Funerary Ritual and the Building of Lineag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49, No. 2 (Dec, 1989),頁470~47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