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文邦 CHANG, WEN-BANG |
---|---|
論文名稱: |
華語「連」字句之分析及教學語法 Analysis of Chinese lian and its Pedagogical Grammar |
指導教授: |
鄧守信
Teng, Shou-Hs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2 |
中文關鍵詞: | 連字句 、焦點 、信息 、對比 、等級數量含義 |
英文關鍵詞: | lian, focus, avoidance strategy, error analysis, scalar quantity implicature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3 下載:1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代漢語中,儘管語言學家對連字句已由各方面做過不少的研究探討,但是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聽到第二語言的學習者使用,甚至產生迴避的現象,此乃因連字句是比較難掌握的特殊結構之一,也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不自覺地產生錯誤,不能自行改正偏誤,我們對連字句的偏誤分析,可以瞭解學習者的語言學習障礙,揭示連字句習得的過程和規律。
本文以連字句的語義、語法及語用分析為基礎,嘗試為教學及學習架構一套連字句的教學語法,內容的編寫包含教學以及語法規則。從Levinson(1983)的“等級數量含義”(scalar quantity implicatures)論述連字句表達極端的信息、焦點的對比和言外之意的功能等,並提供對外漢語教學上之建議。希望透過對連字句的分析和教學語法,拉近華語教學與漢語語言學之間彼此的距離,能使母語使用者和漢語學習者都能輕鬆掌握連字句。
While linguists deal with the “lian…dou/ye…” construction in modern Chinese. In daily life we seldom heard the speaking of “lian…dou/ye…” from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The avoidance strategy to use the “lian…dou/ye…” construction, it is one of the special structure and a difficult point.
The discussions on semantic functions, pedagogical grammar, pragmatic and the arguments applied in this thesis are the default of “lian”, the properties of “lian” and to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s of scalar quantity implicatures, etc.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informational status of “lian…”, issues on topic and focus are shown as well. By the error analysis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process can be revealed. The Syntactic formal complexity and pedagogical instructions will be presented.
中文部分
Li, Charles N. and Thompson, Sandra A.(1992), 漢語語法《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黃宣範譯),(原文於1982年出版)。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白梅麗(1981)。漢語普通話的“連……也/都……”的多重語音信息。國外語音學,第3期。
朱德熙(1980)。漢語句法裏的歧義現象。中國語文,第2期。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呂叔湘(1992)。中國文法要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呂叔湘(2002)。漢語語法論文集 (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呂叔湘(2005)。語法研究入門(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呂叔湘(2005)。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宋玉柱(1981)。現代漢語語法論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學出版社。
宋玉柱(1996)。現代漢語語法論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學出版社。
宋玉柱(1981)。“把”字句、“對”字句、“連”字句的比較研究,語言研究,第2期,68-78。
沈開木(1988)。略論詞組的語義搭配。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87-93。
李靜遠(1957)。談“連”字。語文知識,第12期。
李大忠(1996)。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分析。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學出版社。
何兆熊(2005)。新編語用學概要。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何自然(1997)。語用學與英語學習。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佟慧君(1986)。外國人學漢語病句分析。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學出版社。
沈開木(1988)。表示強調的“連”字所涉及的形式同內容的矛盾。語法研究與探索(第四輯)。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邢福義(2002)。漢語語法三百問。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林巧婷(2001)。「連…都/也…」的診斷式測驗。華語文診斷式教學光碟。
林巧婷(2002)。漢語連字句。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芯妤(2008)。現代漢語「不」和「沒」之比較分析與教學活動設計。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小兵 (1990)。漢語「連」字句。中國語文,第4期,258 - 283。
屈承熹(1997)。華語中的主題、焦點與信息量。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屈承熹(1999)。漢語認知功能語法。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洪波(2001)。“連”字句續貂。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
胡德明(2002)。“連”字成分的焦點及相關問題。海南大學學報,第4期。
徐春秀(2007)。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連”字句。科技信息,第33期。
徐烈炯、潘海華(2005)。焦點結構和意義的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徐烈炯、劉丹青(1998)。話題的結構與功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袁毓林(2006)。試析“連”字句的信息結構特點。語言科學,第2期,16-30。
孫靜怡(2002)。華語副詞「都」的語義分析與教學語法。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倪寶元、林士明(1979)。說“連”。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期。
高橋彌守彥(1987)。關於“連…也/都…”格式的一些問題。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張友建(1957)。“連”字是助詞。中國語文,第6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主編(2006)。實用視聽華語(二)上,第一版十五印。臺北:正中書局出版。
崔永華(1984)。“連…也/都…”句式試析。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崔希亮(1990)。試論關聯形式“連……也/都……”的多重語音信息。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
崔希亮(1993)。漢語連字句的語用分析。中國語文,第二期。
崔希亮(1994)。從“連…也/都”結構看語言中的關聯。九十年代的語法思考,邵敬敏、劉大維主編。頁185-196,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崔希亮(2004)。語言理解與認知。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張如梅(2003)。偏誤分析述評。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卷第6期,43-47。
陳宗明(1993)。漢語邏輯概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陳俊光(2007),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現代漢語頻率辭典(1986)。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張伯江、方梅(1996)。漢語功能語法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華語病句語料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研究所華語大集。
黃誠一(1956)。談“連”字。語文知識,第10期。
陸儉明(2004) 語用理論與語言運用分析。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台北:北京大學出版社。
程美珍(1997)主編,李珠副主編。漢語病句辨析九百例。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湯廷池(1994)。漢語詞法句法五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湯廷池(1998) 華語的“連…都”結構。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新編國語日報辭典(2005)。台北:國語日報社。
趙元任(1979)。漢語口語語法。(呂叔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元任(2002)中國話的文法(增訂版)。臺北:中文大學出版社
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199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趙敏(2004)。“連”字句,“甚至”句,“即使”句的對比分析。暨南:暨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永強(2002)。“連……都/也……”結構的認知考察。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維天(2004)。談「只」與「連」的形式語義。中國語文,第299期,99-111頁。
鄧守信(1984)。漢語及物性關係的語意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鄧守信(1997)。邁向漢語的教學語法。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教學應用篇(下)。頁165-174。
鄧守信(2003)。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總則。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教學應用組。頁7-176~7-184。
鄧守信(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劉丹青、徐烈炯(1998)。焦點與背景、話題及漢語 “連”字句。中國語文,第4期。
鄭良偉(1997)。台、華語的代詞、焦點與範圍。台語、華語的結構及動向。台北:遠流出版社。
蔣嚴(1998)。語用推理與“都”的句法/語義特徵。現代外語,第79期,10-24。
魯健驥(1984)。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49-61。
魯健驥(1999)。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5)。實用現代漢語語法(第五版)(鄧守信譯)。臺北:師大書苑。
謝永玲(2002)。也說"連"的詞性。北京印刷學院學報,第10卷,第03期,28-29+37。
英文部分
Brown, P. and Levinson, S. 1978.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onomena, in Goody, E. ed.(1978),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ice, H. P.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3, pp. 41-58.
James, C. 1998.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xploring errors analysis. London:Longman
Levinson, S.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vinson, S. 1987. Pragmatics and the grammar of anaphora:apratical pragmatic reduction of binding and control phenomena,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3, 1987
Paris, Marie-Claude(白梅麗). 1979. Some aspects of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the lian...ye/dou construction in Mandarin. Cahiers de Linguistique-Asie Orientale, 5:47-70. Paris.
Saeed, J. I. (2006). Semantics(2nd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Searle, J. 1969. Speech Ac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yu, Shu-ing. 1995. The Syntax of Focus and Topic in Mandarin Chinese. Ph. D. dissertation, USC.
Sinclair, John (ed.). 1990.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rammar. London:Collins.
Teng, Shou-Hsin.1997. Towards 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JCLTA 32: 2, pp.29-40.
Teng, Shou-Hsin.2004. Sequenching of structure in 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JCLTA 32:2, pp.41-52.
Tsao, Feng-Fu 1990 Sentence and clause structure in Chinese: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Yule, G. 1996. Pragmatics, Lond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