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姚良婷
Yao, Liang-Ting
論文名稱: 展覽數位化模式之研究-以「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為例
A Research on the Model of Digital Exhibition-A Case Study of "Academic Sinica Center for Digital Cultures"
指導教授: 黃士純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5
中文關鍵詞: 數位展覽數位博物館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使用者體驗數位內容
英文關鍵詞: digital exhibition, digital museum, Academia Sinica Center for Digital Cultures, user experience, digital content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39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3下載: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探討數位展覽的內容架構及展出模式分析。目前國內外有關數位展覽的發展模式,是以實體博物館如何進行數位內容展示為研究方向,而面對現今大數據發展的學習型態,數位博物館或數位展覽不再僅以提供知識獲取新知為目標,使用者資訊共享及訊息傳遞將成為未來不可或缺的主流趨勢。本研究以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主題網站為例,就近年來數位展覽型態的發展歷程及使用者行為進行數據分析,並深度訪談數位文化中心核心成員,加上研究者本身長期參與展覽策劃之經驗分析,深究探討目前臺灣數位展覽的運作型態及發展趨勢。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長期推動國內數位人文研究,運用多元化的典藏主題製作實體特展,並建置互動式多媒體網站加以保存及呈現各式主題成果。經由觀察數位文化中心不同主題網站的展示架構、目標族群、使用者偏好及瀏覽路徑,瞭解數位展覽能帶給使用者的是在個人化學習上的知識串連及跨域思維,而展覽要如何有效運用技術強化數位內容特性,強化使用者體驗及學習感受都將是未來數位世界所將面臨的最大挑戰。本研究就展覽數位化的模式架構,歸納出三種網站型態特性,同時提出對於未來數位博物館的展示模組構想藍圖。

    This thesis aims to discuss the content structure and the display mode of the digital exhibiti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ased on how physical museums have proceed their digital content display. Facing the next learning styles of big data, the targets of digital museums and digital exhibitions are no longer providing new knowledge;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messages transferring are the inevitable trends in the virtual world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The proposed model is demonstrated in the case of Academia Sinica Center for Digital Cultures, by analyzing the data of the digital exhibition development, the users' experience in virtual environment,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core members and the researcher’s own curating experience.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operation on the digital exhibitions in Taiwan and to probe into the next trend of digital exhibition.

    Academia Sinica Center for Digital Cultures(ASCDC) has been continuously promoted the research of domestic digital humanities, and hold the physical exhibitions with diversified themes and collections, it has preserved the digital resources by establishing the multimedia website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knowledge connec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 of the digital exhibition through the users' personalized learning by observing the website structure, target groups, user preference and browsing paths base on ASCDC websites; it is also showed the user experience enhancement is the requirement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research, the target of the future digital exhibition will be market-focused, and it will be the biggest challenge by using technology to enhance digital content effectively in the upcoming future.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ree types of websit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oses the display model of the next digital museum.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數位博物館發展歷程 15 第二節 新時代下的數位博物館 21 第三節 數位博物館的未來 25 第三章 研究主題 26 第一節 「典藏臺灣」成果入口網 26 第二節 「從北緯23.5出發:陳澄波」網站 32 第三節 「數位島嶼博物館」網站 37 第四節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主題網站數位化模式分析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4 第一節 使用族群統計分析 44 第二節 「數位島嶼博物館」網站應用分析 53 第三節 訪談結果 56 第四節 展覽數位化模式的SWOT分析 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3 參考文獻 74 附錄一、深度訪談同意書 78 附錄二、深度訪談紀實-林玉雯 80 附錄三、深度訪談紀實-呂少玄 83

    一、文獻部分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2)。數位文化中心2012年期末報告。中央研究院,未出版。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3)。數位文化中心2013年期末報告。中央研究院,未出版。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4)。數位文化中心2014年期末報告。中央研究院,未出版。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5)。數位文化中心2012-2014年成果效益報告。中央研究院,未出版。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5)。數位文化中心2015年期末報告。中央研究院,未出版。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6)。數位文化中心2016年12月專案工作報告。中央研究院,未出版。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6)。數位文化中心105_106年工作計畫概要。中央研究院,未出版。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6)。數位文化中心2016年期中報告。中央研究院,未出版。
    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臺北市:東華書局。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
    王姿莉(1999)。網路中虛擬美術館展示方式對美術鑑賞經驗影響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嵩山、陳玉苹(2002)。數位博物館與社會形式。博物館學季刊,16(3),7-13。
    王鼎詺(2000),資訊時代數位影像對美感價值的衝擊。教學科技與媒體,51,2-8。
    王燕超(2000)電子媒體在校園環境的應用建議。教學科技與媒體,50,24-29。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171-204頁)。臺北市:揚智文化。
    任凱、王佳煌譯(2006)。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J. Lofland & L. H. Lofland)。臺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1984)
    吳定(2003),公共政策辭典。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吳昭賢(2000)。以虛擬博物館為環境的網路型態學習系統。義守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呂佩怡(2013)。當代策展之徵狀及其困境。現代美術雙月刊。167,6-10。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市:南天書局。
    宋思齊(1999)。數位博物館任遨遊。科學月刊,33(4),301-306。
    阮明淑(2014)。公共圖書館的創新服務要角—館員與數位內容策展。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31(4)。
    林育如(1999)。跨出建築的博物館-談臺灣大學「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博物館學季刊,13(1),89-95。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239-263。臺北市,麗文文化。
    林珮淳(2003),從數位媒材一探數位時代之藝術產物。典藏今藝術,130,104-106。
    邱俊雄(2002)。數位博物館資訊系統整合之探討與實作。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邵采娸(2014)。探討互動科技展示模式中策展人與觀眾的設計溝通-以行動@夢想館為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宗模(2005)。中小學教師在數位博物館資源的應用與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9(2),107。
    徐典裕(1998)。應用於博物館之多媒體資料庫。博物館學季刊,12(1),11-18。
    耿鳳英(1998)。電腦媒體與博物館觀眾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2(3),53-54。
    耿鳳英(2006),虛與實:新世紀的博物館展覽趨勢。博物館學季刊,20(1),81-96。
    張恬君(1999),從藝術觀點看《科技與人文的對話》。藝術觀點,10(4),80-81。
    張恬君(2000),虛擬世界的網路美學。教學科技與媒體,51,9-13 。
    許文宜(2013)。形構共有、共創、共享雲端:雲端策展內容優化之實踐模式初探。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郭怡廷(2010)。運用主題式網路策展概念發展數位美術館展示內容─以陳景容藝術網站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陳昭珍(2003)。數位學習與數位圖書館。書苑季刊,56,46-59。
    陳淑君(2015)。建構以鏈結資料為基礎的藝術史數位研究環境。行政院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MOST103-2420-H-001-009)。中央研究院,未出版。
    曾鈺涓(2010),淺論台灣數位藝術發展與困境。藝術家雜誌,6,194-200。
    黃鎮台(1999)。以『人文關懷』為主軸的跨世紀科技發展。科學發展月刊,27(7),715-718。
    葉子琪(2011)。策展人關鍵特質之初探。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宜婷(2003),數位博物館的迷思。博物館學季刊,17(3),133-138
    葉宜婷(2003),數位博物館的迷思: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成果發表會有感。博物館學季刊,17(3),133-138。
    漢寶德(2000),博物館管理(27頁)。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劉一強(1999)。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報導。科學發展月刊,27(5),473-474。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2012)。全方位數位博物館建置。臺北市,中央研究院。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7)。技術彙編。臺北市,中央研究院。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12)。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97-101年總期程成果效益報告。中央研究院,未出版。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218頁),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謝安田(1979)。企業研究方法。臺北市:水牛出版社。
    藤屋伸二著,江裕真譯(2012)。一輩子受用的杜拉克行銷思考法(174頁)。臺北市:星辰出版社。

    二、網站部分
    何飛鵬(2012)。策展人策展什麼?。數位時代,12。2016年9月18日。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26700/BN-ARTICLE-26700。
    呂佩怡(2013)。策展 (Curating) / 策展 (Curation) ?。國藝會線上誌,10。2016年9月19日。取自:http://mag.ncafroc.org.tw/single.aspx?cid=112&id=117。
    林平(2014)。用身體,走空間!策展人掌握展覽的載體形器。藝外,54。2016年9月19日。取自: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Article_Content.aspx?n=79F2E0580B85E800&s=5DA93E78CE002861。
    彭士哲(2008),淺談數位博物館。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016年9月20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8/68-06.htm。
    曾小慈(2004)。數位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對鑑賞教學之影響。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6。2016年9月17日,取自:http://www.aerc.nhcue.edu.tw/journal/journal6/tsen.pdf。
    黃海鳴(2013)。策展人培力@鳳甲美術專案的觀察與展望。國藝會線上誌,10。2016年9月19日。取自:http://mag.ncafroc.org.tw/month.aspx?id=112。
    楊中信(1996)。數位化展示。博物館學季刊,13(1),77-80。
    楊佳蓉、劉紋豪、林妤玲(2009)。重回策展(下)環境與生產台灣的策展現狀與想像.座談會)。典藏.今藝術,204。2016年9月18日。取自:http://praxis.tw/archive/post-123.php。
    熊思婷(2013)。策展人的未來面貌:專訪鳳甲美術館執行館長翁淑英。國藝會線上誌,10。2016年9月19日。取自:http://curator.ncafroc.org.tw/forum/articlesInfo?id=41。
    劉安怡、劉紋豪、吳嘉瑄(2009)。重回策展(上):國際策展趨勢與觀察座談會─策展機制的形成與未來走向。典藏.今藝術,203。2016年9月18日。取自http://praxis.tw/archive/the-future-of-curating.php。
    鄭慧華(2009)。Back to the Future:獨立策展中的趨勢和傳統(兼談策展2.0)。典藏.今藝術,203。2016年9月18日。取自:http://praxis.tw/archive/back-to-the-future20.php。

    下載圖示
    QR CODE